异地高考再起争议北上广应设“门槛”?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异地高考政策应不应该推广,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异地高考政策。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去年发布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本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异地高考政策,旨在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
而自从文件下达之后,各省纷纷积极响应,连北上广等热点地区也纷纷出台政策。
但是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北京并未放开本科的录取,上海政策亦被指大部分人难以达到标准。
很明显,异地高考政策在北上广,新疆等偏远地区形同虚设,并未真正的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
而推广在现代汉语中有“扩大应用或施行范围”之意,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还是异地高考政策应不应该在这些地区扩大应用或施行范围。
我方坚决认为异地高考政策不应该推广。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数据来了解一下异地高考难以在这些地区施行的原因吧!以“985工程”学校为例,全国一共39家,京沪两市共占了10家。
京沪两市户籍人口共2700万,仅占全国13亿人口的2%,但占有的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却超过25%。
下面再看一下一本学校的录取率,2012年北京的一本录取率为20%,即五个北京考生就有一个能考上一本,而在河南,这个数字是3%,也就是说每30多个河南考生才能有一个考生上一本。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一些重点大学的录取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其几率是河南考生的28倍、贵州考生的35.4倍、广东考生的37.5倍、安徽考生的41倍……而上海更过分!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毫无疑问,备受诟病的高考户籍制度跟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合理分配及素质教育的推广不均匀等综合因素造成了这些差异。
一方面,就本地考生而言,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的素质教育跟考试内容的差异使其考分与其他省份大大的断层,如果异地高考政策介入,势必增加本地考生的负担,甚至有可能断送多年以来的义务教育的成果。
聚焦“异地高考”:高考地的两难选择●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2011年和14位学者及社会人士向国务院递交了联合署名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呼吁取消高考(微博)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媒体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会出来”,甚至“用不了十个月。
”此言一出,社会哗然。
如何兼顾北京家长和孩子利益的同时,不损害非京籍纳税人及其孩子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焦点问题。
有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异地高考之争,“不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利益竞争,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
从长远来看,大家都是受害者。
”高考地的两难选择“我儿子已经上高二了,多半是赶不上了。
”看到新闻,申益并没有松一口气。
2000年,作为某IT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人才,申益成为第一批北京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在北京工作。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在北京读书,因为有北京绿卡,在读中小学时享受市民待遇。
”“孩子小的时候,总想着离高考还早,以后政策就变了,没曾想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还没任何松动。
” 申益无奈地嘟囔。
申益目前最现实的难题是,如果政策不变,孩子明年就得回老家高考,而根据当地规定,有户籍但没有学籍的孩子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不得报考提前录取院校、军校,“可儿子一心想进军校。
”与申益有着相同困扰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根据我国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有47.8万多随迁子女。
在现有政策下,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参加中考,不能报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参加高考。
“但回老家也不行啊。
”山东人张猷说,抛开家长的难处不说,孩子从生活上到学习上都很难适应,“各地高中教育方式不一样,甚至考试科目都有差别。
而且交流都成问题,尤其是江浙一带,一口京片子的孩子回家连方言都听不懂。
北上广异地高考户籍门槛“始”难消除新华社上海2012年12月30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俞菀、仇逸、潘旭、王猛)30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均推出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
作为人口流入大省,三地在方案中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和要求。
作为一项难度大、关注度高、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异地高考方案需统筹考虑多重因素,逐渐放宽、分步推进。
也有专家、进城务工人员和网民对异地高考方案的落地,配套政策的跟进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异地高考“破冰”京沪粤攻坚备受瞩目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此前全国已有10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
但教育专家坦言,这些省份的城市人口结构、教育资源承载力等实际情况,与京沪粤三地不可同日而语,改革攻坚还在北上广。
与其他省份相比,北上广三地对于异地高考方案的制定和出台非常谨慎。
仅在最新的户籍制度征求意见稿、2013年高考报名方案等政策中,透露了些许“蛛丝马迹”。
2012年12月30日,京沪粤异地高考方案终于一起揭开了神秘面纱。
上海异地高考方案明确,将按照“逐渐放宽、分步推进、合理梯度、不断深化”的思路,稳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问题。
方案规定,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其子女可在本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其子女在本市参加高中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本市参加高考。
同时,对不符合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待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规定、经学生户籍所在省份同意后,可在沪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借考,由学生户籍所在省份负责录取。
各大城市对异地高考的有条件放开,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
专家认为,这促进了本地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更重要的是,以异地高考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有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异地高考实现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城镇化带来创新动力,也为城镇化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
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各地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聚焦异地高考异地高考须三个准入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袁贵仁介绍,当前我国跟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
2003年国务院提出“两为主”解决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
如今快十年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它确确实实涉及一部分群体的利益。
”袁贵仁说。
8月30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一个文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提出要正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怎么解决,由各地根据情况而定,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的办法。
文件提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中考要有条件准入,包括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符合基本条件。
家长在流入地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在流入地就读的时限不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学考试政策。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因此第三个是城市条件,各地将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各地状况不同,因此解决办法也不同。
袁贵仁表示,这一政策将因地制宜,随迁子女流入地多的省份要出台文件,并要求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
“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发达省份定额招收中西部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军转干部安置:异地高考制度北上广人口输入大省态度谨慎解决与城市承载力矛盾代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和人口输出大省的“无压力”状态相比,输入大省在制定政策时慎之又慎,因为北京、上海这些人口输入大省(市)同时也是“高考洼地”,比其他省市享受更高的高考录取率,所以异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以及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都成为了让相关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
目前,这些人口输入大省尚未出台过明确的政策,但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相继表态年底前推出政策。
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东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暂时不方便透露内容;北京也提出年底前出台方案;天津也提出,凡在津有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依法纳税、上缴社保的外来务工人员,且随迁子女在津就学达一定年限,可在天津异地参加升学考试,具体方案在年底前出台。
观点各省招生计划分配考虑各地异地高考政策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袁振国认为,目前已经有13个省份公开积极表态要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并提出了一些方向。
这表明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国务院文件,“各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都是认真调研、审慎要求,所以也相信各地的政策是科学,有可行性的。
”虽然至今还有一大半的省份没有就政策的出台明确表态,袁振国明确指出国务院的文件是有约束性的,即使是压力较大的人口输入大省份也需要在年底前给出明确说法。
“从目前各个省份的反应来看,形势是积极乐观的,即使是北京、上海也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工作。
”实行“异地高考”政策后,各个省份的生源人数将发生变化,家长和考生最关注这会不会影响上理想高校的难度,各大高校在分配各省生源时是不是会相应作出调整。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高校也正在密切关注各省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特别是会对生源人数带来较大影响的输入大省政策。
异地高考方案公布广东随迁子女2016年就地高考暂未出台参加高考时间京上广同日公布异地高考方案北京:后年可参加高职考试上海:与居住证挂钩北京市30日公布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方案;上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30日公布;广东30日公布异地高考政策,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
北京暂未出台参加高考时间从2013年起,有北京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
毕业后,可按照有关规定参加高职的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进城务工人员持居住证明,有稳定职业及住所,随迁子女有本市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以在京借考,回原籍录取。
上海与现行政策并无太大不同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方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
据了解,关于非沪籍人员子女在沪高考的资格与现行高考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到达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中招考试;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高考。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并完成全日制教育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参加上海市普通高职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参加全日制高职自主招生并完成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
广东参加高考要到2016年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2014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中职学校具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中职报考高职的考试,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2016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异地高考门槛:部分地区异地高考门槛偏高“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曾是中国民众对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
然而,从高校扩招到社会机会多元化,眼下的高考虽已不再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但是,一场牵动近千万家庭的考试,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每个家庭都全力以赴的支持。
从标印着“绝密”字样的试卷试题,到警方护卫考点、监控录像,再到考试之后的全封闭阅卷,全社会都在努力创造一场公平公证的竞争。
然而,在流动人口超过2.3亿的中国,人们期待,更多的随迁子女能够更平等便捷地就地参加高考;在国家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给高校时,人们期待,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点透明;在各种“特长生”遭到社会质疑之际,人们则期待,高考加分政策少一点“猫腻”,多一些人性。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程开启后的第一次高考,从今天起,将推出高考主题策划,关注考场之外的高考期待。
图片来源:(www.)28省份实施异地高考:人数激增高门槛问题待解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在2013年艰难“破冰”之后,今年又获得进一步推进,至少有28个省份将实施异地高考。
今年报名人数达到5.6万人,较去年激增12倍,但部分地区门槛过高问题仍有待解决。
专家指出,未来应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现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让大学自主招生,以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今年28省份实施异地高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被称为“异地高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异地高考人数较去年激增从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来看,与去年异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名,较去年的4440名激增12倍。
分省份来看,湖北今年异地高考报名人数达2664人,比去年增加2445人,是去年的12倍;江苏报名人数从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是去年的8倍;安徽今年异地高考生有705人,人数较去年的304人实现翻番。
在今年首次开放异地高考的省份中,福建异地高考报名人数有3600多名,新疆有2138名,海南有372名,山西600多名,宁夏有35名。
广东异地高考政策广东异地高考政策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第一大省,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达到365.4万人,其中外省户籍188.1万人,占全国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且每年增加20多万人。
新华社发12月31日是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微博]具体办法的“大限”。
作为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异地高考”逐渐升温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民生议题之一。
作为全国外来工第一大省的广东,随迁子女就地升学政策牵动着各方神经。
广东“异地高考”政策即将发布,那么,政策制定难点在哪,它的发布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日前,省教育厅组织部分人大[微博]代表、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和专家座谈,就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实施意见再次听取意见。
昨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以及部分与会参与政策论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深度剖析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动向和难点。
1 谈意义“异地高考”松绑释放积极信号政策破冰是教育公平重要一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加以落实南方日报: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如何看待这一举动?李玉忠: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原则上讲是一个好政策。
文件确定了异地高考政策的三个原则,即“坚持有利于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三者密不可分,不能有所偏颇。
黄君凯: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政策的松绑有积极意义。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对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而言,突破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
异地高考再起争议北上广应设“门槛”?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异地高考(微博)终于被纳入教育发展蓝图。
教育部刚刚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一方面是外来移民(微博)者的声声呐喊,另一方面是原住民的竭力自护;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奋力抗争,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设置的重重门槛;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另一方面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虽然曙光在前,但异地高考,这个既令人向往又让人心痛的梦想要真正实现,注定还要经历重重阻力。
一辩:全国同考一张卷,共用一个分数线?正方:同条件竞争,才是最大公平刘万全(学生家长(微博),在京务工人员):我1998年来北京打工,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4年。
2001年,女儿出生后就一直在北京生活、上学,如今她已是一口标准的北京话。
但因为没有户口,孩子以后只能回老家高考,每每想到这些我们就十分难受。
我认为,国家现在倡导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体现。
孩子回到四川老家,考上名校的难度比在北京的同学大大增加,这何来的公平?就应该允许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获得和北京孩子一样的升学权利。
当然,为了做到彻底的教育公平,我觉得可以打破现在的分区域高考限制,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高考,统一划定分数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反方:统一考试,会毁了北京的素质教育宋志雄(北京某中学教师,学生家长):我坚决反对再次回到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划定分数线的年代。
那是对这十几年来高考改革的一次全面大倒退,对于基础教育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北京学生家长都会反对,倒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会使得北京学生的高考升学难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一旦全国统考,北京孩子必将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应试,而北京中小学教育几十年来形成的“鼓励学生创新、动手实践”的素质教育模式,将在应试冲击下毁于一旦,这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辩:高校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正方:全国“纳税人”养的大学,理应全国公平招生刘先生(公务员(微博)(微博)):中国的公办高校,都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
既然是由全国的“纳税人”养的大学,我觉得就理应公平招生,绝对不能出现“北京孩子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孩子的60倍”这种情况。
公平招生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高校根据各省区的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标,这样既能够保证浙江、山东、广东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有足够多的学生升入北大、复旦等名校,同时也能确保青海、贵州等西部省份有学生获得国内顶级的高等教育。
这些学生对于这些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安排相关的行动,比如今年各高校都在国家贫困连片地区根据人口比例专门投放了招生指标,就是很好的尝试。
反方:失去“地方支持”,高校将损失巨大孙敬东(化名,北京某部属高校副校长):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当然希望学校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最公平的方式,选拔到最优秀的学生。
但我还是高校的管理者,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计,我们必须要给予北京招生名额和政策方面的倾斜。
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土地、政策、环境设施保障等多方面要素,后者主要就来自于所在地的支持,从市、区,甚至到街道。
而一旦“公平招生”,我们就将在许多地方失去这些支持,这将对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地方)时不时给你来次电路检修或者道路养护,就够你麻烦的了。
所以,我认为一旦实行异地高考,北京、上海等地应更多地投放招生计划指标,以保证不会影响到常住人口子女高考的利益。
三辩:异地高考,北上广应设“门槛”?正方:设“门槛”可有效防止高考移民侯正方(教育学博士):实行异地高考,最大的反对声音就是“会导致大规模移民潮,给北京、上海、广州等教育发达城市的管理、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我想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异地高考“准入门槛”。
不同的地区、城市,根据不同的生源、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设置不同的要求,比如你在当地工作多少年,孩子在当地接受了多长时间的教育等。
各地的“门槛”可以不同,北京、上海可以高一些,以遏制高考移民潮。
这需要地方政府好好调研,拿
出一个合理的尺度。
反方:设“门槛”违背了对教育公平的原始诉求吕琳(海淀区河北籍学生家长):异地高考,本来就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有效措施。
如果再在上面设立一道“门槛”,岂不是违背了这种公平性,这样的异地高考还有什么意思?现有的高考制度是同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挂钩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来制定的户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城市人口流动的需要。
因此在实行异地高考等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时,应该逐步改革这种户籍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而此时如果再在异地高考的政策上加上“有限准入”的“门槛”,那跟原来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其子女户籍可同时迁入并能参加高考”等已有政策有何区别?教育公平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专家观点异地高考应由国家制定办法熊丙奇(微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教育部刚发布的规划,基本“坐实”了国务院通过的只是对异地高考的原则性意见。
这样一来,教育部的责任,就从研究制订异地高考方案,变为了推动各地研究制订异地高考方案,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皮球,就这样从中央踢向了地方。
一直以来,我认为解决异地高考,应该由国家层面出具体的方案,而不是只出原则性的意见。
地方在制订异地高考方案时,定然会考虑到原住民的利益因素,如果当地的招生计划不变,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设置的异地高考“门槛”肯定会相当高,异地高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解决异地高考的思路,无非有二:一是从户籍入手,放宽高考报名条件限制;二是结合高考改革,通过自主招生解决异地高考。
这两种思路,都适宜由国家层面出台具体的方案。
葛剑雄(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微博)图书馆馆长):高教已非义务教育,国家应保证公民有求学权利,但无法保证都能入学。
高教投入部分出自中央政府,应面向全国公正分配;部分投入出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本地公民,也应适度、逐步向外地公民开放。
故对异地高考应有一定条件,并逐步实施,兼顾双方。
高教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全国自由报考、各高校在全国范围自主招生,但在各地差异极大、教育经费仍严重不足的现实下,只能经过长期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如各校都按分数或自定指标录取,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还能照顾吗?如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又有多少家庭有条件提前送孩子去发达的异地读高中?众说纷纭不如让考生觉得在哪考都一样黄瓜白菜:就算把全国所有省份的学生数量平均成一样,北大还是北京的大学,浙大(微博)还是浙江的大学,南大还是南京的大学……异地高考虽然平衡了各地考生,但是也会促发本地人排外、城市人口超负荷、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其想尽办法异地高考,不如想尽办法让考生觉得在哪考都一样!!麦兜妈-: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当地接纳了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我们的孩子拒之门外,这不公平也不人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当地政府的义务。
辛:如果说长期的教学环境相同,那么学生们应当享受同一个地域的高考录取政策。
大学不是地方的大学,是国家的大学。
但是异地高考涉及到的社会因素太多,应该稳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
个人觉得如果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上海学习的孩子,应该允许参加当地高考和录取。
天魔翔伏:开放异地高考,将导致几个后果:1、京津沪广的教育资源将被一抢而空,外地官员和富商子女将汹涌而来。
2、高考移民潮瞬间爆发。
3、贫苦农民的孩子将永远丧失“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
初中肄业:目前,坚冰没有打破,靴子尚未落地,民众还需继续努力。
地方的突围尝试固然值得期待,还需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知道,那些对政策望眼欲穿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在与时间进行着事关子女命运的赛跑。
反对所谓积分制歧视,呼吁教育公平,支持异地高考!分享到:微博推荐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报考院校信息库新浪高考官方微博-->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本文出处: 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