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渗透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
把德育教育渗入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的体会如何把德育教育或政治课的内容与医学专业课有机的融合起来,并受学生欢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它旨在把教书育人,加强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多年来我们在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中,使用精心设计,寓教于德,寓教于理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质量。
对此浅谈如下:1.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时,适机切入:在那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里,广大民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等时常爆发流行;疟疾、血吸虫猖獗肆虐,使无数人死于非命,到处是“千村癖厉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象。
更有二战时期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采用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用活体中国人做实验……。
所犯罪行。
罄竹难书(注:许多学生在网上查阅日军731部队的有关资料,在班会上揭露声讨日军的兽行)。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实施了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全民爱国卫生教育等。
尽管那时国家很穷,担仍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比如在建国初期,全民进行牛痘疫苗接种以预防天花;大力开展在血吸虫病疫区的血吸虫普查、普治工作;广泛进行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等。
因防治措施得力,全民参与,建国后用了短短的几十年里,在一穷二百的国度里,基本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对人民的危害。
其它的许多疾疫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或消灭。
至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人享有保健医疗的目标。
这些成就在旧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通过以上事例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
2热爱医护专业的教育——医护工作职业是崇高伟大的职业在讲到感染与抗感染,我们安排切入了著名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的故事。
他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发明的青霉素--盘尼西林,这一长效、广谱、低副作用的抗生素,使得全球人类寿命平均延长了15年左右。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介绍《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涵盖了病原生物、免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多个领域。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元素1. 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病原生物的起源和发展时,可以介绍我国在病原生物研究方面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科学精神教育:在讲解免疫学原理时,可以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 健康教育:通过讲授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 道德品质教育:在讲解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机制时,可以强调道德品质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结合临床病例,让学生了解病原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检测方法和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70%。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实践应用1. 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病原生物知识和免疫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2. 在医疗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以患者为中心,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1.生物教学内容中加入健康相关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加入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如健康饮食、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在生物课上讲解膳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何搭配膳食以维持身体健康等。
可以通过讲解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身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来保持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饮食观念。
2.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教授健康知识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传授有关健康的知识。
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烟草对人体的危害、空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
这样的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危害健康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
3.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生活的实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心理健康调适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渗透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健康。
学生在接受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学到相关的科学知识,还会了解到如何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对健康的关注和意识。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传授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生物和健康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希望未来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健康观念,为未来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身体健康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性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生物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中涉及了大量的健康教育知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进行一番探讨和讨论。
我们来看看生物学中涉及的健康教育知识。
生物学内容中包括了人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生物环境与健康、生殖与发育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与健康教育的知识密切相关,比如人体结构与功能中涉及了骨骼肌肉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营养与健康中包括了膳食均衡、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等;生物环境与健康中关于微生物、传染病等内容;生殖与发育中有关生理期、性征发育等。
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了解自身身体、保健知识的重要渠道。
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生物环境与健康、生殖与发育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也能了解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或实例来分析,让学生了解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在人体结构与功能中可以以运动员的骨骼肌肉系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骨骼肌肉系统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运动对身体的益处等;在营养与健康中可以以健康饮食和营养搭配的案例来讲解;在生物环境与健康中可以以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卫生常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等;在生殖与发育中可以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保健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深入了解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在生物环境与健康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某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在生殖与发育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了解生理期的生理变化和预防措施等。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健康的范畴。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务必在学校教育中增长自己的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健康、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健康的人格表现为对己、对人两方面: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对人要尊重、关心、理解、帮助、友爱、亲善。
作为生物教师,对学生肩负教育的重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公德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一套健康教育的实例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生理健康教育(一)教育学生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文娱活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学习当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知道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
通过对三者的区分可以知道: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
神经系统又会反作用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使身体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可以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交替活动和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
(二)教育学生合理膳食在必修一第二章《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蛋白质和核酸的特点及含量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三餐。
对与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不吃早餐,中午饮食过量,晚上暴饮暴食,不注意食物种类选择和营养搭配。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随着健康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物体防御机制、免疫系统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保持健康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态度的教育环境。
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环境,培养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身体健康的价值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让学生了解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学会如何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饮食健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益且必要的探索。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
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尝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学科中与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
健康的生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第十个一级主题。
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此与同行商榷。
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身体健康教育【例一】在《人体的支持和运动》部分《骨的结构》教学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强调骨膜在骨折后对骨的作用,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运动中发生骨折如何急救?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得出骨折病人的急救处理方法。
1、骨折病人应立即停止活动,将骨折部位简单固定;2、如伤口出血,应用绷带或清洁布条压迫包扎止血,出血量大可用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时间,每半小时放松0.5—1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3、如骨折端露在伤口外面,不要当场把骨折端送入伤口内,以免引起感染;4、如从高处摔下或背着地跌倒造成骨折的病人,不要用软性担架,应几个人在一个水平位轻轻托起受伤者放在木板或门板上,平稳地送往医院。
【例二】《合理膳食》是新课程实施后添加的教学内容。
笔者不仅向学生介绍了食用加碘盐的益处,还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使用碘盐的注意事项”。
之后学生在板报的一角写下“碘盐存放和食用请注意”:1、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棕色遮光的瓶或陶瓷罐,并有盖;2、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要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3、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宜随用随买,适量储备;4、为防止碘丢失,做菜时不宜过早放盐,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要放在油锅里煎炸。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一】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识脑、科学用脑和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