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京剧、梅兰芳
- 格式:doc
- 大小:14.72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3 梅兰芳蓄须》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一篇描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的课文。
课文以梅兰芳蓄须为主线,讲述了梅兰芳为了避免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演出,毅然决定蓄须明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梅兰芳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梅兰芳蓄须的背景和意义,感受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启发式教学则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梅兰芳京剧表演的视频,让学生对梅兰芳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交流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启发,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梅兰芳蓄须的背景和意义。
5.情感升华:通过讲解梅兰芳的崇高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梅兰芳蓄须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名家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典故,掌握其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让学生明白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典故。
2.了解梅兰芳作为京剧名家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蓄须的涵义和象征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文本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梅兰芳蓄须》的复印件。
2.课件PPT。
3.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4.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兰芳的经典唱段视频,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引入本课话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梅兰芳蓄须》,老师进行课文解读,重点讲解蓄须的背景和内涵。
3. 文本理解(10分钟)师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梅兰芳蓄须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展开思维。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学生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6. 总结梳理(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蓄须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课堂作业1.背诵课文《梅兰芳蓄须》。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梅兰芳蓄须生平与成就蓄须的典故艺术影响蓄须象征学习启示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梅兰芳蓄须的典故,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良好。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多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梅兰芳蓄须》的课文梅兰芳(1894-1961)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通过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梅兰芳先生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原文、分段及主题。
梅兰芳蓄须李大同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想象日本侵略者会被打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重返舞台。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面对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时,坚决拒绝演出,并毅然蓄须明志,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文通过讲述梅兰芳先生的故事,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他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可能接触不多,对于文中提到的京剧术语和表演方式可能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蓄须明志的行为背后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艺术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对于文中提到的京剧术语和表演方式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背景的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兰芳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艺术家,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文中提到的京剧术语和表演方式,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精神。
23*梅兰芳蓄须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他蓄须明志,在没有经济来源时,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
这一系列事件,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材中的插图是梅兰芳先生的肖像画,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留着浓密的胡须。
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高尚气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会认本课的生字,掌握多音字。
3.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多音字。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难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1.字词教学本文要求会认的字较多,其中包括两个需要重点掌握的多音字。
在教学时,要注意“缠”是翘舌音,“订、妄”是后鼻音。
多音字可以结合不同的释义以及造句,区分并掌握读音。
2.阅读教学本文共9个自然段,教学时,可以通过内容划分,有层次地教学。
第1自然段共三句话,简明介绍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后两句为转折关系,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第2~7自然段记叙了梅兰芳先生用各种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第8自然段写了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先生重新登台演出。
第9自然段点名了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意义,赞扬了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
3.表达运用本文在表现梅兰芳先生的高尚气节时,重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使要表达的事物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如本文写梅兰芳先生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通过避港拒演、蓄须明志、自伤身体来绝日本人,而当抗战胜利以后,梅兰芳当即剃须,登台演出。
《梅兰芳蓄须》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将自己的胡须蓄起来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梅兰芳蓄须的原因、过程以及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的描述,展现了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艺术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过程,体会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精神。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梅兰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这位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做《梅兰芳蓄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教师提问:“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他是如何蓄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3. 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讨论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梅兰芳蓄须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 教师总结并板书。
5. 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过程。
- 教师提问:“梅兰芳蓄须的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提升。
四年级语文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
【学情分析】
京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梅兰芳不只是京剧流派艺术的杰出代表,而更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伟大象征一样,将梅大师搬上音乐课堂,也是中国人应然的艺术使命.作为中国京剧史上接触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兰芳一生的坎坷经历和艺术实践早已突破了个人生活的琐屑性而进入公共话语层面.但京剧离我们的学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几乎不会去接触.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主体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结合梅兰芳经典作品,以梅兰芳大师“一个艺术家的抗战”的心史历程和动魄抗争为贯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杰的高风亮节.。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故事。
选文选取了多个典型事例,刻画了梅兰芳的崇高形象,事例逐层推进,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梅兰芳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从而感悟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进而可激发学生向其学习的意愿。
【学情分析】本文的人物、艺术形式以及历史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共情存在难度;且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重点上是存在困难的,另外,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初步掌握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再将关键事件串联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要落实方法的运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在语境中理解“深居简出”“斩钉截铁”等词语。
2.运用提炼关键词和抓主要事件的方法,借助时间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资料、品读语句,感悟梅兰芳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4.勾连“阅读链接”,在拓展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方法,并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提炼关键词和抓主要事件的方法,借助时间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品读语句,感悟梅兰芳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围绕本课的核心任务“抓关键事件品人物形象悟民族气节”,安排了以下四个子任务:任务一:走近梅兰芳——图文结合,初识人物教师以课件上展示的“梅花”和“兰花”作为导入点,从而引出课题《梅兰芳蓄须》,引导学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初步认识梅兰芳、旦角,结合梅兰芳的经典剧照和蓄须照,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的“有几年”是哪几年,从而引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贯穿课文始终的时间线,以及“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引出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戏这一主线,从而整体把握文章。
《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讲述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故事,体现了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蓄须、拒绝”等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信息提取、理解、概括和表达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述顺序。
2. 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梅兰芳蓄须》。
b. 出示课题,板书。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b.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小组合作a.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叙述顺序。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叙述顺序。
b. 举例说明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章叙述顺序。
b. 强调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梅兰芳蓄须》1. 梅兰芳简介2. 蓄须的原因3. 蓄须的过程4. 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
2. 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叙述顺序。
同时,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梅兰芳蓄须》课文原文阅读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为了安全,他逃到香港.香港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香港,还是不肯演戏.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一天,在北京的梅兰芳剧团的一位演员忽然来到上海,对梅兰芳说,日本侵略军要在北京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演出,如果违抗就以军法论处.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处境危险,请医生帮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敌人的纠缠.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就说:“那么打一针伤寒预防针吧,打了这种针是要发高烧的.”梅兰芳发了高烧以后,让一位演员向日本侵略军报告.敌人起初不信,专门派一个日本军医来检查.军医闻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正盖着厚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一试体温4度.军医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
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