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医学遗传学PBL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07.71 KB
- 文档页数:3
PBL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遗传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临床遗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问题导向学习(PBL)和案例教学法逐渐引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PBL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可以使用PBL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遗传病例,让他们自主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到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加深对遗传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或虚拟的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遗传学的理论。
通过分析遗传病例中的家族史、遗传模式和临床表现,学生可以掌握遗传疾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学生可以深入思考病例中的遗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PBL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PBL和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总之,PBL和案例教学法是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PBL和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提高对遗传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Exploration into PBL Teaching Pattern in Medical
Genetics Teaching
作者: 陈芳杰 李春义 孙秀菊 富伟能 金春莲 赵彦艳
作者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
出版物刊名: 西北医学教育
页码: 304-306页
主题词: PBL 医学遗传学 医学教育
摘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学生为教学环节的中心位置,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医学专业素质,加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效做到了教学相长,并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
PBL教学模式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适用范围地引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体系中,本文主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
PBL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驱动式学习(PBL)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一种热门选择。
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学科中,遗传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
本文将讨论PBL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效果。
一、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原理问题导向式学习(PBL)教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并逐渐推广开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PBL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并不是主导者,而是担任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习、引导学习和评价学习等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PBL模式强调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还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不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
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遗传学课程往往以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接受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群体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两种常用的概念性知识表示方法,它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并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质量。
概念图主要是将一个概念分成其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记忆各个细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可以用于以下内容:
1. 细胞结构: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细胞的各个结构及其作用,例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2. 细胞代谢: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细胞代谢过程中各个产物、酶以及底物之间的关系,例如糖原分解、葡萄糖分解等。
3. 生物分类: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分类不同的生物,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遗传学: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遗传学相关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例如DNA、RNA、基因等。
1.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之间的关系,例如吸收、运输、转化、分化等。
2. 动物行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各个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栖息地、食性、通讯方式等。
3. 生态系统: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5. 化学元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化学元素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例如碳、氧、氮、磷等。
管理学家2014.3241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在国内开始逐渐应用于医学等专业。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PBL 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培养创新开拓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
一、教学法设计我校的临床等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学习的。
在学生学完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即可选修本门课程。
2013年选修《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生共99人,共来自三个专业,其中临床专业69人,影像专业13人,药物制剂专业17人。
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划分50人组成传统教学组,另外49人(随机分成7组)使用P B L 教学模式。
在PBL 教学开展前两周各组随机抽取一个题目(题目设置及成果分析见表1)。
各组成员自由分工,收集资料,相互探讨,整理资料制作PPT 。
课堂上每组推荐一人做内容陈述,并解答其他小组成员的疑问,小组成员可做补充。
教师在整理资料后做最后的总结概述,查漏补缺。
传统教学组采用课前让学生预习。
上课时由同一教师按照教案进行讲授,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详细讲授课程内容。
并布置相应复习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和知识要点总结。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闭卷,题型有客观题(单选题、填空题)和主观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实验设计)。
考试结果显示PBL 教学组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主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更加明显。
二、P BL 教学模式的讨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积极性在PBL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们“活”过来了。
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课堂上的讲解和答疑,PBL 教学模式促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能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PBL教学法在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二)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学时数相同。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
实验组在学习基础理论后开展PBL教学。
1.PBL教学病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选择典型、简明的教学病例,这些病例多为来自临床医院的真实病例,经过教师与临床医生共同的“修整、加工”后成为教学病例。
教学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并且具有代表性(突出疾病特点)和综合性(多学科交互影响)。
例如,我们在PBL教学中选择了一个真实的Turner综合征临床病例,包括病史过程、体征特点、临床辅助检查等。
学生首先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初步诊断为生殖系统和性别发育异常,并围绕胚胎发育(尤其是性别发育)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胚胎发育异常的特点(这是第一层次问题);接着学生联想到性别发育异常引起的性激素改变,并进一步围绕性别发育的内分泌基础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及其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这是第二层次问题);随后学生根据性别发育的遗传学知识,围绕性染色体、X、Y染色质等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即少了一条X染色体)的特点,并提出需要补充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性染色质检测等(这是第三层次问题);最后学生会探讨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并围绕减数分裂、配子发生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是由于减数分裂X染色体丢失/不分离造成的(这是第四层次问题)。
当然,学生也会根据该病性激素水平异常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是第五层次问题)。
因此,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可以由浅入深,从胚胎学、生殖学和遗传学三方面对Turn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2.PBL的实施过程。
教师在课前2周布置病例,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搜索等途径,发掘并提出病例相关问题,经课堂汇总后在课前1周确定讨论的问题提纲。
随后学生自由组织为6~8人的讨论小组,围绕讨论的问题提纲,结合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籍或相关网址,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制作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