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3章
- 格式:ppt
- 大小:790.50 KB
- 文档页数:45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考研巴罗版考研复习笔记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思考宏观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见表1-1)★★
表1-1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考点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见表1-2)★★★★
表1-2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
考点三:经济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见表1-3)★★★
表1-3 经济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考点四:浮动价格与粘性价格★★
市场出清的隐含条件是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使得市场上供求平衡,但在现实当中,价格粘性甚至价格刚性都是存在的。
正如凯恩斯所提出的,劳动力市场通常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因此,短期中劳动力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工资率是粘性的,它仅作缓慢调整以便在长期中使劳动力市场出清。
近年来,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强调有些商品市场出现不均衡状态,这种分析方法称为新凯恩斯模型。
很多时候,宏观经济学家认为长期中价格或工资是充分变动的,而在短期分析当中则存在粘性。
当然,将长期增长的分析方法运用在短期分析当中将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宏观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经济始终是在向市场出清状态接近的。
因此,不管对短期内粘性价格显著性的最终判定如何,利用市场出清模型做宏观经济分析确实是一条最佳的途径。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第3章经济增长导论一、概念题1.资本的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是指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
假定只有资本是生产中的可变投入要素,则资本的平均产品为/。
资本的平均产品曲线一般是一条倒U形曲线,APK Y K当平均产品低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产品高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平均产品曲线的最高点处,平均产品曲线恰好与边际产品曲线相交。
2.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答:资本存量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它通常可反映一国现有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
狭义的资本存量是以工厂和设备形式的商品的储存,用于对生产的投入。
广义的资本存量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存量,还包括人力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答:若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
设生产函数为(),Q f L K =,当劳动L 和资本K 投入同时增加λ倍时,产量变为:(),Q f L K αλλ=对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来说,a λ=,表示产量变动的幅度同要素投入的变动幅度相等。
4.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diminishing 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指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品数量逐渐减少的现象。
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会递减,当资本的平均产品高于资本的边际产品MPK 时,资本的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
5.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将资本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资本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增的;当资本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
第一局部:微瞧经济学根底和市场出清模型的全然原理第二章:工作量、产出和消费——鲁滨逊的经济学→分析前提:〔1〕个体孤立经济:不存在商品市场〔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不存在信贷市场〔当期生产当期消费〕〔2〕一种投进〔劳动〕,一种产出〔3〕单个时期分析→单个时期的消费和闲暇〔或工作〕的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平行移动〕和替代效应〔MPL的改变〕→两种效应对工作〔不确定〕、产出〔同方向〕和消费〔同方向〕的妨碍===================================================================== 第三章:商品市场和信贷市场中的家庭行为→分析前提:(1)家庭方案无限期(2)家庭预算约束〔货币存量维持不变〕(3)跨时期分析→两时期消费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平移〕→跨时期替代效应〔利率变化〕→利率变化的财宝效应〔仅针对个人分析有意义〕→两时期工作量选择模型→财宝效应〔生产函数平移〕→跨时期替代效应〔利率变化〕→跨时期下储蓄的决定→消费依靠于持久性收进〔长期平均收进〕→比照:持久性收进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V.S.临时性收进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比照: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V.S.临时性移动对储蓄的妨碍〔财宝效应〕→区分:单时期消费和闲暇的相互替代V.S.跨时期替代→单时期内的替代:〔1〕动因:劳动生产率的持久性变化〔2〕替代的双方:消费和闲暇〔3〕对储蓄没有妨碍→跨时期替代:(1)动因:利率的变化(2)替代的双方:当期消费和下一期消费;或当期劳动和下一期劳动(3)特不情况:劳动生产率的临时性变化〔增加储蓄〕=================================================================第四章:货币需求→鲍莫尔-托宾模型〔最优现金治理模型〕→两类本钞票:利息损失本钞票/交易本钞票→妨碍交易时刻间隔〔T〕和实际货币需求〔M/P〕的因素→利率〔R〕、实际支出流〔C〕和实际交易本钞票〔r/P〕→现金持有量的规模经济→货币流通速度〔=2/T〕→货币对家庭预算约束的妨碍→实际余额效应〔财宝效应和分配效应〕→交易本钞票引起的负的财宝效应〔妨碍因素:利率、实际交易本钞票、交易量〕=================================================================第五章: 市场出清模型的全然原理→市场出清模型→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R对提供和需求的妨碍→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提供冲击〔恶化〕对实际变量的妨碍〔产出、消费、利率、物价、劳动投进〕→生产函数临时性变化→平移变化V.S.等比例变化〔考虑MPL的变化〕→解释实证中,劳动投进的同周期性〔替代效应>财宝效应和利率的共同作用〕→解释利率的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储蓄意愿、超额需求/提供〕→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解释利率的不变性〔当期和将来的相对稀缺性未发生变化〕→劳动投进的不确定性〔替代效应和财宝效应的不同妨碍〕→比照:鲁滨逊个体经济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全然一致〕→其他妨碍物价水平的因素〔妨碍货币市场出清〕→货币总量一次性提高〔动态调整过程〕→货币中性/货币数量论〔长期〕→实际货币需求变化〔交易本钞票、金融创新等;不妨碍商品市场出清〕===================================================================== 第六章:劳动市场→市场出清模型〔引进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1)引进W/P对需求的妨碍(2)能够通过劳动市场R对W/P的妨碍,转化为只考虑R的模型→劳动市场出清〔决定实际工资率和就业量〕(1)W/P同时妨碍劳动需求和提供(2)R妨碍劳动提供〔R—>W/P→C和Y只受R妨碍〕→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与上一章模型一致〕→提供冲击〔改善〕对实际变量的妨碍〔实际工资率、就业〕→生产函数持久性改善→解释实际工资率的同周期性→解释就业量的不确定性〔财宝效应和实际工资率变化的妨碍〕→解释消费需求的同周期性〔财宝效应和实际工资率的替代效应〕→比照:不考虑劳动市场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全然一致〕→通过R连接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使得商品市场出清不受W/P妨碍〕→个人一辈子产模型中的MPL等价于劳动市场中的W/P→只有在考虑了W/P或MPL的替代效应后,劳动提供或就业量才可能出现不确定性〔模型才能够用于解释实证中,该变量的同周期性〕→解释劳动量和实际工资的同向变化就必须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扰动市场出清的因素的作用机制(1)替代效应→跨时替代效应〔利率R〕→对提供和需求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同周期内消费和闲暇的替代〔MPL或W/P〕→对劳动提供的妨碍(2)财宝效应〔生产函数的变化〕→商品市场:对需求的妨碍→劳动市场:对劳动提供的妨碍☆☆☆比照不同类型的提供冲击的妨碍(1)临时性V.S.持久性→利率的变化〔储蓄意愿的变化〕(2)生产函数平移V.S.等比例变化→劳动提供的变化〔是否存在同时期消费和闲暇的替代〕=================================================================== 第二局部:通货膨胀第七章:通货膨胀和利率导论→实际利率V.S.名义利率→二者的关系→实际利率与预期实际利率的关系→决定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八章:市场出清模型中的货币、通货膨胀和利率→市场出清模型〔考虑货币增长对货币市场的妨碍〕→前提假设:完全预见的通货膨胀,且不存在事先预期的通胀→分析1:货币增长率不变的货币时刻路径的妨碍→价格增长率〔=货币增长率〕、名义利率〔各个时期相同〕、实际货币余额〔不变〕→不存在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性成立〕→分析2:货币增长率在T期加速〔静态分析,通货膨胀预期在T期瞬时改变〕→解释名义利率的增长〔表达预期通货膨胀的分析〕→解释价格水平/名义工资率的跳跃上升〔比照:不变的货币存量〕→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性不成立〕→对实际货币余额的妨碍→交易本钞票的变化对其他实际变量的妨碍→通货膨胀的动态化→分析1:货币加速增长后,货币需求的逐步调整→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的差异/价格水平跳跃的分散化〔比照:静态分析〕→分析2:提早预期的存在→解释:通胀和名义利领先于货币增长变化而变化→解释:短期内货币和讲个水平的增长率存在的重大差异→解释: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发生偏离的过渡期〔被政策制定所关注〕→通货膨胀的实际效应→未预期到的通胀产生的财宝再分配效应→预期通胀对实际货币余额或交易本钞票的妨碍→政府通过制造货币得到的收进〔通货膨胀税〕→比照:货币中性V.S.货币超中性→概念区不〔货币的一次性变化V.S.货币在时刻路径上的变化〕→货币中性成立的条件:货币总量的一次性变化→货币超中性成立的条件: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货币超中性不成立的情况:货币的加速增长〔通胀的实际效应〕=================================================================== 第三局部经济动摇、失业和经济增长〔附在后面〕〔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失业/经济增长〕=================================================================== 第四局部:政府行为第十二章:政府消费和公共效劳→政府预算约束与家庭预算约束〔引进政府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商品市场出清〔引进政府行为〕→假设(1)货币存量不变〔不存在铸币税〕(2)政府通过定额税为额外的政府消费融资〔不考虑替代效应〕→政府消费G对消费需求、投资和提供的妨碍→公共效劳的特性〔削弱消费需求、刺激产品提供、不妨碍私人投资〕→财宝效应→比照分析:政府消费的临时性变化〔战争时期〕V.S.持久变化→差异〔不同的意愿储蓄倾向〕:(1)对实际利率的妨碍(2)对消费和私人投资的挤出效果〔决定于实际利率是否变化〕(3)产量增加的不同动因〔利率变化的替代效应V.S.财宝效应〕→相同:政府消费G的变化不存在乘数效应→缘故: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 第十三章:税收与转移支付→家庭预算〔引进比例税〕→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引进所得税产生的替代效应,比照:一次性定额税〕→假设:(1)实际税收收进额不变〔免额税与税率一起变化,不考虑财宝效应〕(2)政府并不是利用税收对其额外支出进行融资→税率变化对消费需求、个人投资需求和工作量的妨碍→解释:税率上升通常会抑制市场活动→分析1:持久性税率提高的妨碍〔1〕短期分析:→总需求变化量大于总提供变化量〔储蓄意愿不变,但投资需求落低〕→对实际利率、总产量、消费和投资的妨碍〔2〕长期分析〔资本积存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投资率落低,资本存量的减少→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变化进行融资〕→假设:政府征收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G进行融资→分析思路:同时考虑税率的替代效应和G的增加的财宝效应〔结合第十二章〕→解释:劳动投进/产出水平的不确定性→解释:投资的减少〔长期表现为资本存量的下落〕→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转移支付进行融资〕→假设:转移支付不是一次性总额支付的→解释:转移支付随着收进上升而减少将提上下收进人群的有效边际税率→解释:福利方案扩大对潜在福利受惠者而言,意味着有效边际税率提高→结论:转移支付增长通常抑制了实际经济活动〔介于以上两个效果〕→税率和税收收进的关系→拉弗曲曲折折线〔实际税收收进和税率的关系〕===================================================================第十四章:公债→引进公债的政府赤字及国民储蓄→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赤字〔国民帐户〕V.S.通胀调整后的名义赤字→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实际储蓄与净投资总量相等→分析1:减税造成的赤字财政〔仅考虑定额税〕→假设:(1)政府未从货币制造中获得收进(2)政府消费支出未改变(3)每期的转移支付总额为0(4)初始付息债务为0→减税引起的财宝效应〔两种瞧点〕(1)李嘉图等价定理→减税或是赤字财政都不存在总量财宝效应〔可放宽假设〔1〕〔3〕〔4〕〕→边际储蓄倾向接近于1→只有政府消费现值发生变化,总量财宝效应才出现〔2〕传统瞧点→两个理由:有限寿命/不完全的贷款市场→负的财宝效应〔人们感受到更贫困了〕→解释:公债负担〔净投资的减少使得长期资本存量下落〕→分析2:社会保障的妨碍→与减税造成赤字财政的标准分析结论类似→两种瞧点:是否存在总量财宝效应→税收的时刻路径〔税率的相对稳定性〕→解释:衰退期或战争,政府通常出现实际赤字,而不是提高税收→解释:调整通胀的时刻路径→在维持将来税收和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将来收进必定来自于额外的货币制造〕===================================================================第五局部:国际经济第十五章:国际商品和信贷市场→几个概念的区分→国外净要素投进、国外投资净额、资本账户余额、贸易余额→经常账户余额〔从贸易融资和国民储蓄分配两个角度瞧待CA〕→临时性提供冲击的妨碍→不同的分析对象:小国/大国/整个世界作为经济体〔对CA和利率的妨碍〕→第二轮妨碍:对消费的长期妨碍〔来源于GNP的持久性减少〕→经常账户的周期性变化→冲击来源:生产函数按比例变化〔MPL和MPK都会改变〕,扰动持续一段时刻之后将会消逝→解释:经常账户的弱反周期性→取决于冲击对投资需求和意愿实际储蓄的相对妨碍程度的大大小→比照:封闭经济中的分析〔第九章内容〕→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妨碍〔1〕政府消费增加→临时性增加〔如:战争〕:经常账户恶化→持久性增加:私人消费减少,经常账户不变→解释:本国从国外借款为政府消费的临时性增加提供融资;却依靠落低私人支出来实现政府消费的持久性增加〔2〕税率变化→资本所得税〔妨碍投资需求〕→劳动收进的边际税〔临时性变化,妨碍意愿储蓄〕〔3〕预算赤字〔假设政府消费现值维持不变〕→分析:财政赤字是否导致了经常账户赤字→李嘉图瞧点:本国家庭担当了政府所有的额外税务,经常账户余额维持不变→一般瞧点:财宝效应使得国民储蓄下落,经常账户恶化→负相关性的一种可能缘故:预算赤字是反周期的,经常账户余额具有弱反周期性→负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贸易条件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贸易条件=本国价格/国外价格或贸易条件=出口价格/进口价格→贸易条件对CA的妨碍取决于其改善是临时性或是持久性的→分析思路:财宝效应,对消费、工作量、投资的妨碍→临时性的改善使得CA盈余/改善→持久性的改善使得CA赤字/恶化→非贸易品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贸易条件改善导致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强化贸易条件对贸易品产出的正向妨碍→资源在不同部门间转移→不妨碍贸易条件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关系的猜测===================================================================第十六章:汇率→购置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尽对形式/相对形式→解释:预期实际利率相等→尽对购置力的偏离意味着货币的高估/低估→解释:货币被高估的国家,预期通货捧场相对较低,预期实际利率相对较高→固定汇率〔货币存量是非独立变量〕→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货币扩张的妨碍机制→分析: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置政府证券,增加货币提供→两种潜在的负面妨碍:(1)国际货币减少,最终导致本币贬值(2)政府干预自由贸易,使购置力平价不再成立→一次性货币贬值和通胀的关系〔双向联系〕→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货币造成贬值压力;即: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引起本国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上升;即: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分析根底:购置力平价和货币市场出清模型→浮动汇率〔汇率是非独立变量〕→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汇率的决定机制〔货币市场出清模型和购置力平价定理〕→实际汇率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妨碍→实际汇率的表达式和涵义→妨碍实际利率变化的扰动因素:(1)贸易条件变化〔贬值意味着恶化〕(2)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3)政府政策,如货币限制等→实际汇率对CA的妨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扰动因素以及作用时刻的长短等=================================================================== 第六局部:货币部门和实质部门的相互作用第十七章:金融中介→根底货币/高能货币→组成成分〔法定预备金+通货;比照:货币总量=存款+通货〕→操纵手段:(1)公开市场操作(2)向存款机构发放贷款→妨碍货币总量的机制→解释:货币乘数效应如何产生→妨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预备金与存款比率;通货与存款比率→美联储政策措施的妨碍→公开市场操作〔中性〕→妨碍根底货币实际余额需求的政策→提高法定预备金率〔根底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对存款利率实施限制→银行恐慌〔通货需求上升,根底货币的实际需求增加〕=================================================================== 第十八章: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的相互作用:经验证据→两种菲利普斯曲曲折折线→第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第二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分辨:货币妨碍经济V.S.经济运行妨碍货币?→瞧测到的两个事实:(1)货币的周期性成分与产出的周期性成分呈正相关(2)货币变动领先于产出变动→内生货币/货币习惯性调整→习惯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金本位、确定的利率或价格目标〕→实证例子:银行恐慌/货币的季节性变动=================================================================== 第十九章:货币和经济动摇: 市场出清模型第二十章:经济动摇:凯恩斯理论第三局部经济动摇、失业和经济增长〔附在后面〕〔第九章: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第十章:失业/第十一章:经济增长〕。
目 录第一部分 导 论第1章 思考宏观经济学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第二部分 经济增长第3章 经济增长导论第4章 运用索洛增长模型第5章 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第三部分 经济波动第6章 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第7章 消费、储蓄和投资第8章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第9章 资本的利用和失业第四部分 货币和价格第10章 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第11章 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和利率第五部分 政府部门第12章 政府支出第13章 税 收第14章 公共债务第六部分 货币与经济周期第15章 货币与经济周期Ⅰ:价格错觉模型第16章 货币与经济周期Ⅱ:粘性价格与名义工资率第七部分 国际宏观经济学第17章 商品和信贷的世界市场第18章 汇 率第一部分 导 论第1章 思考宏观经济学一、概念题1景气(boom)答:景气(或繁荣)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处于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有时也将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合称扩张阶段。
经济学家们构建了若干指标来判断经济是否处于景气期,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
2经济周期(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内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