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平凉市GDP的影响相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应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反应。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居到城市,这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市作为经济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经济体系。
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消费的扩大。
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增长,各种商业活动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化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拓宽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带动效应。
由于人口的集中,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促使政府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投资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筑工程、制造业等。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得城市更加便捷、高效,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农田被大量转换为城市用地,这对农业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压力。
同时,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也愈发凸显,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城市化也使得城市之间的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大城市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形成了城市“核心引擎”。
而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则发展缓慢,人口流失和资源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这不仅使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城市的负担和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对GDP增长的贡献分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加速,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
城镇化不仅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也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本文将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探讨城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
一、城镇化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
这种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为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
相比较而言,城市化的经济效益更高,它能够为国家的GDP 发展带来更大的带动作用。
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了全国GDP的持续增长。
二、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形成城市内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流动,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同时也激发了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力。
由于城市内具有更多就业机会及更高的工资水平,来自农村的人口流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
由此,城镇化也带来了农村居民就业水平的提升。
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同时,也为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镇化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的过程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为社会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密度增加,促使人们更加密切地联系和交流。
这种联系和交流的提升,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共享。
尤其是在经济和商业方面,想象一下城市中的劳动力、企业、机构、学校和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那浓缩和交流的力量简直是无穷的。
因此,城市化对于技术创新及科技领域的进步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城市化的发展对GDP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但其中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城市出现过度扩张的情况,造成人口和资源的过度聚集,不仅加剧了环境问题,也使得经济发展的效果逐渐减弱。
此外,城市化往往仅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更好的生计,而另一些人却面临着就业和居住上的困境。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探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
城市化持续推进,无疑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方面展开探究,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要探讨的是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壮大。
这种现象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优化配置,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还带动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城市就业机会不断增加。
这种转移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也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产业的布局与结构。
城市化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引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城市化的推进,也推动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将直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还对经济的创新与转型起着积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动的频繁度不断增加,这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
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促使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加速了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的创新与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化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中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新理念的提出,将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进程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城镇化可以提高人口密度,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其次,城镇化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使得经济发展更加高效与健康。
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拉动投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商业等行业都会得到巨大的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水平,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2、促进消费城镇化进程也可以促进消费的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消费意愿与能力会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一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明显增加。
这就会带动更多城市消费,刺激产业的发展。
3、吸引人才城镇化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的优质服务、良好的环境、高薪待遇等都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涌入。
这些人才的涌入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创造力。
二、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层次。
1、改善生活品质城镇化可以给人所在的城市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比如,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方面,这些改进都可以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城镇化也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城市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这些都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上层楼。
3、提高医疗水平城镇化也可以带来医疗事业的发展。
城市的医疗设施更加完善,各类医院和诊所也更容易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作者:肖竞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实证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效应作用。
文章以选取的指标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相关检验及回归模型深入剖析二者的影响关系。
通过分析认为:第一,GDP 与城市化水平这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通过单位根检验的,二阶差分状态下城市化水平和GDP 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城市化水平对GDP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推动GDP的增加;第三,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互为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实证城市发展概况(一)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我国地大物博,行政区域面积广阔。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历史城市记录和行政区域及经济发展的考虑,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有132个城市。
而随着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市数量高达664个,相比1949年增加4倍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建设初期的城市化阶段、文革时期的城市化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阶段、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时期的城市化阶段。
在建设初期时,主要受当时大力发展工业化“大跃进”经济的推动影响,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促进了城市人口密集化。
第二阶段主要受“文革”政治活动的影响,导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特别是文革中的“下乡”指导文件直接导致城市人口大量返聚在农村,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急剧下降。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崛起阶段,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明确了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推进。
最后一个阶段是城市化水平的加速发展阶段,国家致力于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战略上规划了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城市群,通过对城市群的优先鼓励发展带动周边城市产业的提高,促进了大量乡镇农村地区经济过渡到城市经济。
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平凉市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平凉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
3. 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凉市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来平凉发展。
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4. 基础设施建设:平凉市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注重绿色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
5. 政府服务优化:平凉市应该加强政府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推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激发市场活力。
总之,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
只有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GDP的拉动效应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率从2010年的51.3%提升至2019年的60.6%。
中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对于GDP的拉动效应,更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城市化对于GDP的拉动效应。
一、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和出口,农业和服务业的贡献相对较小。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开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
城市化进程在不断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升级,这对于提高服务产业的比重、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推进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增强了人口流动的活跃程度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活跃程度也得到了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住房和工作地点,也更容易发现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的活跃性,可以促进各地之间的资源和劳动力的协同,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城市化进程助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城市交通、居住、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升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为国内外投资提供了更直观的条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四、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为房地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城市化进程对于房地产业的拉动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住房,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二是城市化进程为房地产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国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平凉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作者:***来源:《发展》2024年第01期近年来,平凉市紧扣“三基地两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建设,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和“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集中精力抓项目、促招商、兴产业,全力以赴强支撑、育动能、夯基础,全市经济承压稳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但仍有一些困难问题和潜在隐忧不容忽视。
展望2024年,平凉市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加快招商引资成果转化,按照“煤头化尾、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全链条发展要求,不断增强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2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平凉市紧扣“三基地两区”建设,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和“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集中精力抓项目、促招商、兴产业,全力以赴强支撑、育动能、夯基础,全市经济承压稳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经济运行稳步增长2022年末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41.58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为近七年来最高,比“十三五”平均增速高近3个百分点。
2023年前三季度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480.08亿元,同比增长5.9%。
数据表明平凉市经济大盘稳固、经济运行持续稳步增长,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22年平凉市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蔬菜、中药材、园林水果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多元。
2023年上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34万亩,整治撂荒地4.7万亩,平凉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75.56万亩,增长2.6%。
牲畜存、出栏增长较快,牛、猪、羊存栏分别增长5.3%、2.5%、8.4%,出栏分别增长10.9%、6.2%、13.9%,增幅居全省之首。
平凉市着力打造“牛果菜薯药”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91亿元,比2020年增长32%。
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崇信县农村产业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级示范园创建,静宁县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静宁县、庄浪县纳入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
城市化对平凉市GDP的影响相关分析班级:2010级集中班姓名:石鹏学号:0810036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内有效需求与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农村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包括一个国家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是存在客观规律的。
国内外对此有过大量的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在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加速经济增长。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经济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与颇具争议的话题。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
Lampard (1956) [2]提出了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一致性的观点。
Berry ( 1965) [3]通过选用95个国家的cross - section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Moomaw和Shatter(1996) [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率随人均GDP、工业化程度、出口及外国援助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Mc. Coskey和Kao (1998) [5]利用30个发展中国家及2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Bertinelli和Strobl (2003) [6]利用半参数方法对39个国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城市聚集之间呈现出U形曲线的特征。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争论颇多,主要有,周一星( 1982 )和许学强(1988)分别采用137个和15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资料进行验证,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既不符合线性相关,也不符合双曲线模式,而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周一星的相关系数为0.9079,许学强的相关系数也达0.81。
产业经济学期末论文题目:城市化对平凉市GDP的影响的相关分析姓名:何山学号:201332010111班级:2013级行政管理本科一班城市化对平凉市GDP的影响相关分析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内有效需求与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农村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包括一个国家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是存在客观规律的。
国内外对此有过大量的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在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加速经济增长。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经济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与颇具争议的话题。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
Lampard提出了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一致性的观点。
Berry通过选用95个国家的cross - section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Moomaw和Shatter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率随人均GDP、工业化程度、出口及外国援助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Mc. Coskey和Kao]利用30个发展中国家及2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Bertinelli和Strobl利用半参数方法对39个国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城市聚集之间呈现出U形曲线的特征。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争论颇多,主要有,周一星和许学强分别采用137个和15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资料进行验证,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既不符合线性相关,也不符合双曲线模式,而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周一星的相关系数为0.9079,许学强的相关系数也达0.81。
王小鲁和夏小林、李文、丁小平、程俐骢和吴光伟等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并带来了国内需求不足、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和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
云德奎、曾宪初和张洁燕等认为要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工业化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使之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体联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许经勇、黄焕文指出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高佩义在对16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人均GDP进行排序和做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双向互促共进关系的观点。
宋元梁、肖卫东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刻画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关系,且长期响应作用关系更显著、更稳定。
李金昌、程开明依据1978-2004年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时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发展有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却不大。
廖进中提出城市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而人口一旦集中,就会产生专业化,促进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进城可以在补充传统城市化过程中本来存在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时找到就业岗位,并且还能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过程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张宪平、刘靖宇采用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法,分析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尽管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观点,但绝大多数都认为城市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或互为因果关系;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城市化滞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观点。
基于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看法各不一致,本文将应运2000-2010年平凉市GDP和城市化的相关数据指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平凉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现状近几年,平凉市集中全力在煤电和煤化工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壮大旅游产业、改善民计民生等六个方面推进突破,有效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速,2010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四。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89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在全省排位由2008年的第八位,2009年上升到第七位,2010年又上升到第六位。
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西部生态文化名城这个目标,不断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完善规划体制机制,改善经营思路,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强化城市管理,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镇人口快速聚集的良好发展势头,初步实现了城市建设由单纯扩张规模、粗放式经营向完善功能、提升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的集约化经营的巨大转变。
止2010年末,全市建制镇以上城镇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7.45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城市36平方公里,6个县城30.05平方公里,25个县以下建制镇21.4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及非农产业人口达到67.98万人,其中:中心城市24.8万人,6个县城28.9万人,25个县以下建制镇14.5万人。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1.4%,比2005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城镇房屋住宅面积达到1738.55万平方米16万套,其中,中心城市6万套、6个县城10万套。
人均道路面积16.6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5.56%,绿地率20.68%,自来水普及率92.67%,垃圾处理率97.37%,污水处理率44.79%(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83.14%),燃气普及率42.74%。
城镇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四、对加快平凉市城市化进程的建议措施一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煤电工业发展,抓住国家实施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学习借鉴外地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成功经验,以建设5000万吨煤炭生产、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工程和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平凉光伏产业园为核心,加快煤炭、石油资源勘探,促进能源开发转化。
实施和启动“368”工程,即酒钢150万吨低镍生铁等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平凉电厂三期等6个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平凉光伏产业园等8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全力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和以新型能源、生化制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先导产业,形成具有平凉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二是要发展大力第三产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机会。
以崆峒山旅游开发为重点,充分发挥人文历史、名胜古迹、自然生态优势,加快旅游区建设,精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打响“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
以大型商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仓储、物流等综合市场,重振陇东“旱码头”雄风。
着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信息中介、金融保险和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大量的剩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要坚持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有序推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中心村的聚集服务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推进项目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和社区“三个集中”,引导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镇转移,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大转变。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体制、新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创建新型、科学、文明、高效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
四是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绿色能源发展基地为战略目标,实现城市化与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和谐共进。
加大泾河、汭河、葫芦河、达溪河、水洛河等主要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
开展主要流域生态环境补偿试点,逐步建立起统一、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强城市的承载功能,加强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和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实施电厂脱硫脱氮、煤化工“三废”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石油开采、矿区矿井、造纸制革、食品加工等行业废水治理等工程,实现中水循环利用,以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煤炭、石油、石灰石、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依托,抓好平凉循环经济示范区、泾川低碳经济示范区、华亭煤电及煤化工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养殖业、种植业等可再生产资源为依托,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
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落后产能,对资源开发、电厂、水泥等高载能企业,通过实施煤电节水改造达标、公共场所节水达标等示范项目,促进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可循环。
总之,平凉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和构造特色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流动机制。
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