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训练试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df,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图示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解析:选B。
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其悠闲富足,故A项错误;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画里虽有禽类,但不能说明是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项错误。
2.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解析:选D。
仅凭铜器的出土尚不足以说明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且鉴定时间处于夏商交替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史实错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交替时间并非西周,故C项错误;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解析:选B。
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与材料“汉唐之间”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的土地被认可,故B 项正确;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农民地位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4.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
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
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 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2.[2020·某某师大附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4.[2020·某某某某一模]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5.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6.[2020·某某某某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X就是规X,即当今“规X”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单元过关检测(六)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一中返校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某某某某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某某某某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铁制农具甚至整套铁农具,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得到很大发展和推广,这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生产力的提高,故选B项。
A 项中“独断经营”,D项中“最早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中“必备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020·某某某某四中检测)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三位一体化的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 B解析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减少了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选B项。
根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从未放弃农业,且宋代经济性质并未改变,故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身自由的问题,排除C项;根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D项错误。
3.(2020·某某某某一中返校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 B解析材料“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选B项。
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江苏徐州4月)《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
答案:A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故排除含②的A、B、C选项即可.答案:D3.(2012·曲阜期末)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修)之为宝。
”《农·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材料体现了农业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等因素,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 B4.(2012·广东汕头模拟)“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天子之六工”说明是专门为天子服务的部门,这属于官营手工业。
黄冈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24.《中国通史》载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
”这表明“行同伦”的目的是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防止人民反抗斗争25.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
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
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
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
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27.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
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
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这表明当时A.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海外贸易B.此种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C.进出口贸易额巨大D.政府曾一度废除重农抑商政策28.“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
”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思想A.强调了“中体西用”的“体”,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B.推动了国人关注清朝的政治局势和学界动态C.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D.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到爱国志士的肯定29.右图是1937年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山东济南一模)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国将“公田”赏作“私田”,鲁国“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选B项。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周初,士农工商四民体系还未形成,且材料只反映了手工业者,排除D项。
3.(2019·福建莆田一中期末)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已瓦解B.地主阶级实力上升C.土地兼并严重D.工商食官政策破坏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并未瓦解,排除A项;根据“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可知“他们”并非地主阶级,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时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特殊群体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开始摆脱政府的控制而有所发展,故选D项。
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批驳了“春秋战国时社会变革是经过奴隶起义完成”的观点,认为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是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以新的经济因素为前提,而不是单纯暴力作用的结果。
该学者的观点( ) A.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全盘否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正确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动力D.夸大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变化中的作用D[材料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这里显然是夸大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产变革中的作用,实际上春秋时期,社会内部已孕育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故D项正确;材料批驳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批驳但是不是完全否定阶级斗争作用,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的进步除了经济因素,还有政治、文化以及阶级等综合因素的推动,故C项错误。
] 2.(2019·山东济南质检)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农,天下之大本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农业,主张轻徭薄赋。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和“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体现了统治者轻徭薄赋。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体现了重视改进生产工具。
以上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故选D。
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后汉书》没有体现轻徭薄赋,排除B;只有《后汉书》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排除C。
]3.(2019·河北衡水一中月考)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2013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版)一.选择题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新课标)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4、(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5、(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6、(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8.H I N[2013·广东卷]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解析] 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开始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化原因。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统治者所做的一切解释为维护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的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经济基础是根本.答案:A2.(2012·河南实验中学月考)中国古代虽然以农业文明为主,但以唐代长安为代表的城市规模之大,远超同时代的西方,独步世界。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B.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C.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 D.开放和兼容并收的政策解析:唐朝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
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加强。
所以,长安等大城市的发展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A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解答时应结合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题干可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答案:B4.(2012·辽宁本溪模拟)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解析: 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B、C、D三项是关于私营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