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奉献钞本纪实
- 格式:pdf
- 大小:71.46 KB
- 文档页数:1
耄耋老人(张宝祥,笔名剑秋)70年笔耕不辍 2006年06月07日08:29 千华网“初闻奥运落神州,中华儿女梦以求。
期待金台齐聚首,体育天地写春秋。
”这颇具怀素草书风采的书法作品,是海城耿庄镇大甘村82岁的张宝祥老人应北京某杂志社邀请,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国际书画展即兴创作的。
张宝祥,笔名剑秋,是海城耿庄镇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现为鞍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应聘中国文化艺术城高级书画师、艺术委员会理事。
张宝祥9岁时开始练习书法,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他,在劳动的间歇仍坚持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现在虽已年过八旬,但仍坚持每天清晨早起练几小时书法。
张老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毛笔用坏了几千只,练字用的纸能堆满三间房。
70余年的笔耕不辍,使张宝祥练就了一手好字,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都很见长。
书法界的人士这样评价他的字:严于法度,超法之外,别出心裁。
古朴中见华丽,苍劲中见柔美……张宝祥退休后,参加了鞍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在第一次展览中,他的书法作品就得到了内行人的赞赏,之后作品经常被拿到各地展览,并多次获奖。
在他的家里摆满了在各类书法大赛上获得的奖杯、奖牌、证书。
前不久获得的“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金奖”的奖杯被张老擦得锃亮,被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认定为“中国百强书画家”的证书被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在金秋国际展中,张老的作品在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得到了国外书画界人士的好评。
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曾在香港、澳门等地展出,还曾入选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书》、《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中国书法古今名家选集》、《21世纪中日书画巨匠选集》等书。
张宝祥热爱教育事业,很多人都来跟他学习书法,经他教过的学生有几百人,其中有60多岁的老者,还有几岁的孩童。
他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性少儿书画大赛金奖、银奖。
虽然年过八旬,但张宝祥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的研究,他准备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书写心得整理成书,留给后人。
【伤感故事】百元大钞父亲退休后,在家里捂了一个冬天。
屋前杨柳刚吐絮,暖暖的天气把他引出门,他骑上刚买来的越野自行车,从矿区到十公里远到县城转悠,行至距市内1公里左右处的公路边,一位有60岁左右的老汉,守着一架平板车柿饼兜售乞求的口气,请求父亲买几斤。
父亲有个爱与弱势群体的人群聊天的习惯。
他常对家人说:“当生活不满足时,与那些生活还处于生活贫困状况的人聊聊天,就能找到自己的满足。
”父亲虽没买意,但他还是下车与卖柿饼的老汉找话搭讪。
老汉与他身着将军徐呢子大衣,里边留著已并无本色蓝色运动服,其衣着与他的身份不很为重。
大概老汉穿着的衣服,可能将救灾民的衣物,要么就是旧货市场去的。
坚硬的脸面,刻着他的饱经风霜的人生,父亲问:“您为何没城里市场回去买?”老汉回话:“咱不是做买卖的,家在西部100多里的山沟里。
这柿子是自家院子和承包树上结的,坐地卖掉了一些,但价太低低。
自己就留了一些走村串乡去卖,每天能赚个饭钱。
这是自家上等柿饼,师傅买几斤吧!”经不住老汉的恳求,父亲自身利益都老汉的同情就说道卖十块钱。
老汉往秤盘里摆柿饼,已经开始,每摆一块,总必须看一看父亲的脸,意思就是中未中我意。
他见到父亲不是个偏爱的人,就大力推进了秤盘挑柿饼的速度。
父亲从内衣里掏钱,只有两张百元票。
老汉见是大票,说没有零钱可找,让父亲找个地方破开。
父亲说:“老乡,你做买卖的,应该带个零钱,要是再有带大票的,不是又丢了一笔买卖。
”老汉难为情说道:“俺山里人在田里刨食,种点粮菜点填上肚子,没赚钱的去项。
就寄希望于几颗柿树再加些零钱。
这一百元的大票子俺看见太少,听闻这大票中骗人的很多,不敢交,如果交个假票,这就赚大本了。
”父亲拿出其中的一张新票,教他怎样识别。
老汉冲着阳光照,贴着耳朵扇,又捻来捻去,正反面看了又看说:“这钱大概是真的,世上好人总比坏人多,真钱总比假钱多。
”说着好不掩饰地解开腰带,左手提着裤子,右手掏进裤裆的深处,掏出一沓零票,“够找你的,”便说便把零钱装进他内上衣。
心海导航SEA NAVIGATION天地2016年第12期61■ 于文歌 周总印一位耄耋老人与档案的情缘随着社会发展,档案工作不断加强,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逐渐被更多人认识,随之也出现了一批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的志愿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
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辛苦、无私奉献,把无人问津的档案加工成为民众乐意接受的史料,在促进档案为社会服务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时时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讲述他们的故事便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以期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挖掘和开发档案,传承光荣历史,宣扬先进文化和先进人物,弘扬传统美德,张凤林老人就是他们中的一位,通过与老人的几次接触和深入了解,老人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使我对老人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促使我借张老的事迹来讴歌那些沉醉于档案资源开发,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的老同志,让我们一起共睹晚霞的灿烂吧! 偶与档案接触,萌发写书念头张凤林老人出生于1933年,是张家口市桥西区堡子里的一位老党员, 这位年届83岁的耄耋老人,13岁便参加革命,先后在市公安局、市毛纺厂工作。
退休以来,张凤林老人一直马不停蹄地为社会做贡献,在平凡的工作中闪烁着老党员的伟大,发挥着一面旗的作用,他的举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也展示出了张家口老党员的风范。
1998年5月,张凤林老人为了查找个人落实政策的相关证据,来到了张家口市档案局,由于老人所找的内容,在档案目录中没有体现,为了不让老人失望,接待人员不厌其烦地逐页翻阅相关的案卷,经过几天的时间,工作人员查阅了几百卷档案资料后,终于找到张老所要的证明材料,老人如愿地落实了政策,并享受了相应的待遇。
老人在对档案人员热情服务深表敬佩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档案的巨大作用,对档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他在张家口市档案局查找到个人需要的资料后,他便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借助档案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建设时期曾在张家口工作过并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物生平事迹编写成书,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更好地感悟人生。
百年老人生平简介范文写好一篇老人的生平简介是对老人和其家属的尊重,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百年老人生平简介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百年老人生平简介范文(一)白**老大人生平简介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12年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
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生平简介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12年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
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幼年在家就读,因家境贫困,于1946年7月份经他的爷爷介绍到*************杂货店做伙计。
指导白老大人在弥留之际还为儿女反复念叨当时的艰辛生活“清水河七十二道脚不干,弯弯曲曲九头山”,生活的艰辛和吃苦精神可见一斑!那时他才13岁,由于为人忠厚,善于学习,于1956年当选市政协代表,并出席了宝鸡市政协代表大会。
同年在党对私有制的改造中,企业走向合作化道路,他老人家又任通洞镇杂货店经理,1958年企业又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他本人又随之调到*****任会计员;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工作繁重,老人家积劳成疾,后经多方医治病情得到缓解。
1965年5月又调任*****任会计,并经受了“”的洗礼。
1974年4月调到*****任会计工作,1976年元月调*****任会计工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县先进个人,1980年3月调县*****联社任会计股长,*****校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会计人才,他本人晋升为会计师职称。
王献唐的事迹50字左右古今载籍,数经厄劫。
历观史志所载,及藏弆家所著录者,百无一二。
图书文物之难守者甚矣!究其原因,既有禁书、兵燹、子孙不守等人祸,亦有水、火、虫、地震等天灾。
其中尤以兵燹为烈。
近代山东兵祸匪患不断,公私藏书多遭劫难,王献唐以保护乡邦文献为职志,为使文献珍宝免罹兵灾,他或奔走抢救,或以死相守,或载书避难,历尽艰辛,最终使重要图书文物得以保存流传,斯功甚伟。
因此,著名学者赵俪生云:“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有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
”王献唐有强烈的为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有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山左文献的文化自觉。
因此,他以“守藏吏”、“柱下史”、“柱下小史”等为别号,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守藏之责。
1937年日寇侵华,王献唐毅然舍妻别子,冒敌机轰炸,载山东数十载搜集图书文物精品万余件31箱南下,保存到曲阜孔府,后再抽运5箱至四川乐山大佛寺保存,流离西南隅十余年。
在南下与四川护书期间,基本得不到政府经费支持,他与一同护书南下屈万里、李义贵等人不得不多方想法筹措南下旅费、运工费、存书处租金与生活费。
1948年9月离职后,仍极力协助政府,使南迁文物于1949、1950年“完璧归赵”。
在这期间,王献唐劳累致病,左髀与脑部皆做了手术,他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两个死在四川,与他一同南下护书的屈万里、李义贵的亲属亦天各一方,可谓“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怅王郎万劫心”。
但他在1946年11月20日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函内表示:“此项物品已为山东文物之精华,献唐既为山东从敌机轰炸中抢运而出,亦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虽劳病至此,无怼也。
”劳病如此而无恨,是其毕生爱国之最好体现。
王献唐南迁保护的文物,是山东省图书馆与山东金石保存所成立30年来收藏之山东金石古物、书籍珍本及字画精华。
内有:商父乙鼎、商五戈足形鼎、商甲骨、周明我鼎、周五敦、秦二世元年诏版、宋赣州州学刊本《文选》、宋宝佑赵节斋刊本《通鉴纪事本末》、刘塘小楷五福颂、郑板桥行书堂幅、石涛山水堂幅等及全份山东历代方志等。
我敬佩的一位兰台前辈作者:菅荣军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7期初春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者,手里拎着一个布兜,来到了保定市档案馆,我一看,是局里退休的老馆长--杜永康。
只见他从兜里掏出几本书,说这是自己的拙作,送给馆里收藏的。
我说这是好事,馆里还从没收藏过兰台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呢。
厚厚的一本书(全书40余万字),书名是《岁月记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
杜老走后,我拿了一本,翻看起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
合上书本,在我的脑海中,不禁浮想起与杜老相识的经过。
我与杜老认识,还是在十几年前,我刚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档案局的一天,杜老来到局办公室,办公室李主任给我介绍说:这是咱们局退休的老领导。
杜老见我很是热情,说局里又补充了新鲜血液了。
言语中,杜老听说我是从部队回来的,说他也在部队呆过,彼此多了一种亲切感。
初次相识,客套了几句,就忙别的事了。
在我心里,杜老中等身材,带着一副眼镜,四川口音,说起话来,稳稳当当,富有条理,是个文人。
再后来相见,聊起家常,得知我们还都从事过部队机要工作,所以又有了更多的话语。
在我眼里,从年龄上说,杜老是长辈,从事机要和档案工作方面讲,则是我的前辈。
我在保定市档案局曾经负责机关党务工作八年,每年局里都要组织慰问离退休的老党员,在杜老家中也见过多次。
2009年,我调到杜老曾经任馆长的档案馆工作。
这些年,虽与杜老从相识到相熟,但还谈不上深入了解,读了他写的《岁月记忆》之后,在我的脑海里,杜老才有了清晰且丰满的形象,愈加敬佩这位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兰台前辈。
杜老是个信仰坚定的人。
他信仰马克思主义。
还在解放前他在四川乐山上中学的时候,一位美术老师教他们制作石膏像。
这位老师是一位地下共产党员,在他家乡解放前夕,形势极其险恶的情况下,被迫转移。
后来他得知这石膏像就是马克思,美术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利用这种隐蔽的方式,传播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中进行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龚全珍先进事迹素材摘抄5篇作为一名年轻人看了龚全珍老人的先进事迹,让自己很受感动,为了表达对老人崇高的仰慕之情,下面给大家带来龚全珍先进事迹素材摘抄,希望大家喜欢!龚全珍先进事迹素材摘抄篇1在观看完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后,全体党员对龚全珍同志的事迹开展了专题讨论。
龚全珍老人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她一生教育资助孩子,帮助困难居民,照顾孤寡老人,宣扬革命传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位一般公民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
参加讨论会的党员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龚全珍老人“永保本色、永不掉队;服务群众、一心为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拼搏,为实现孩子们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龚全珍老奶奶的先进事迹,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学习龚全珍奶奶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始终如一的关爱下一代的成长。
我明白了人民老师高尚师德的光芒,让我懂得了有一种比自己生命,比家人的安全更重要的东西,叫做老师的责任。
我们要学习龚全珍奶奶一颗对孩子的爱心。
作为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龚全珍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她的事迹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入党和作为一名党员要为党干些什么的问题,一个党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要牢记党的宗旨,乐观实践党的宗旨。
我们要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以龚全珍为榜样,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学校校长,要以他们为榜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我要学习龚全珍,牢记宗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的优秀品质,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学习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危急关头不退缩,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学习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多为学生及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习她任劳任怨、肯于担当的优良品德,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博大情怀,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四川档案SICHUAN ARCHIVES51坚守初心 矢志兰台——记90岁档案人范明庆花几十年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这听起来有些疯狂,却又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90岁的范明庆来说,年轻时与档案工作的结缘,成就了他往后时光里富足的精神世界,他的执着坚守也为郫都档案留下珍贵的历史墨迹。
范明庆曾在成都市郫都区档案馆任副馆长,被同事们誉为郫都“活档案”。
在退休后的25年时间中,他坚持收集郫都档案资料,以手抄书报刊物的形式,制作系列郫都档案文献资料5000余条,并不定时送往区档案馆,为完整保留郫都档案做出较大贡献,也成为每一位郫都档案人的敬业标杆。
坚守岗位,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范明庆独自居住在一处清幽宁静的老旧小区,平日里生活起居都要靠保姆照料,但他每天总会花上半天的时间阅读书报,摘抄关于郫都的文字资料以及自己喜欢的小短文。
他的房间不大,一张陈旧的木质书桌紧挨着床塌,书柜里整齐地陈列着一排排发黄的书籍,角落里的报纸堆成一座方形小山。
“摘抄书报的习惯是从工作时期养成的,当时在档案馆的工作就是整理档案。
”范明庆的耳朵已不大听得清了,但他的思维却是很清晰。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和档案资料打交道。
早年间,他在友爱街道和郫都区委机关从事文职工作,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
1967年进入县档案馆,开始接触各类档案文件。
当时的档案还是原始收集方式,范明庆工作仔细认真,从翻阅报纸刊物到下乡走访调研,从摘抄标注到装订成册他都一一经手,从未出现纰漏。
1990年,已退休的范明庆因出色的档案工作能力被返聘回档案馆,并多次受邀为老干局、规建局等单位整理档案资料,他的笔墨大量留存于郫都各机关档案室。
不忘初心,25年摘抄郫都档案5000余条档案收集和整理是范明庆一生坚守的信仰和初心。
1994年,范明庆正式退休,但在他看来,档案工作已成为如同吃饭睡觉一般平常自然的事情。
“吾退休后,赋闲居家,就把博览书报作为消磨岁月的好方法。
”这是范明庆写在摘抄册说明中的一段话,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行为却真实地反映了他对档案的坚守和对家乡郫都的热爱。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抢救历史资政育人作者:***来源:《档案与建设》2020年第07期江蘇金坛的地方史专家范学贵老先生年届86周岁,又出第五本书了。
范老并非专业出身的史学工作者,自1994年从金坛市级机关退休后,他成为口述史料采集、地方抗战史研究的志愿者,成果累累。
范老先后出过四本书:《战斗在茅山下——江苏省金坛地区新四军老战士访谈录》29万字,2007年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伴随共和国走过60年》30万字,2009年出版;《金坛慰安所遗址资料汇编》,2010年印发;《新四军老兵寻踪》,2013年印发。
这些书都是范老用自己走访搜集整理的第一手史料或者他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都是扎扎实实的新鲜成果。
大概是在2018年6月,范老从网上传给我30多万字的电子书稿《记述无缰》,我既赞叹又好奇地打开,开始细细拜读起来。
《记述无缰》这本书稿跟范老以前的书一样,是范老用他走访搜集整理的第一手史料或者他亲身经历写成的文章的结集。
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既有中国抗日军民的艰难处境和英勇斗争,也有日伪军的罪恶行径与可耻下场;既有抗日战争时期的详实史事,也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片断;既有对公开直接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述,也有对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地下斗争的记录;既有战争年代中日军队的你死我活,也有战后中日民间的和平友好;既有近现代、当代过来人的亲身经历,也有古代宗族先人源远流长的史迹;既有金坛本乡本土的恩恩怨怨,也有侨胞、台胞、海外华人的血浓于水、故乡亲情;既有英雄模范、社会精英、老革命、老领导的个人形象,也有普通干部、平民百姓、边缘人物的人生踪迹;既有金坛的乡土气息,也有北欧的国际视野……其语言一如范老以往的风格,真实生动,娓娓道来,扣人心弦,令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谨在此例举一二。
《一位难得的统战人才——范征夫》记录了抗战时期曾在金坛战斗过的老干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上海市政协秘书长范征夫,为了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坚持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动人事迹。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经典故事耄耋党员献爱心红色光芒耀大地——金斗乡围帐村老党员李二焕侧记2011年6月1日,是一个让金斗乡围帐小学师生难忘的日子,在金斗乡围帐小学庆“六〃一”活动大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奶奶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000元钱捐给学校,为的是给留守儿童们多买几本作业本、多买几只笔。
如此博大的胸怀,令人钦慕;如此崇高的品质,让人敬佩;如此无私的精神,使人震撼。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名叫李二焕,女,汉族,金斗乡围帐村河边组人,出生于1927年2月4日,今年84岁,1958年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轻时,她先后任过围帐村河边组组长、妇女主任等职务。
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她负责围帐村集体食堂的全面工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在她突出的工作表现中,被上级组织选派到贵阳去交流学习,学习期间还被授予了锦旗。
在当时,李二焕这位老奶奶一边负责集体食堂,一边担负起生产队组长工作,常常背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带领群众到田间地头干活搞生产,在村民们的眼里,她是一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人,在群众中默默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至今,李老奶奶仍然为做一名合格而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懈地努力着,她无时无刻不再关注着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定、社会的进步。
她虽然人老,但精神却永远年轻,哪怕是自己唯一剩余的一点绵薄之力,她也甘愿贡献给社会,红色光芒永远在她的身上闪耀。
她一生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始终坚守着当年的入党誓言,不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宗旨。
近10余年来,李老奶奶一个人居住,甘愿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儿孙们给她的生活费一点一点的被她积攒起来。
用她的话说“我是一名老党员,现在年龄大了,出不了什么力了,我想穿不穿,想吃不吃,就只能用这种方式节省点钱下来支持这些学生,希望他们今后都能考上大学。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围帐党工委及围帐小学师生举行向汶川的同胞们献爱心时,李老奶奶到捐献爱心现场,但由于李老奶奶手里没有钱,当时捐献2元钱,显得很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