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案例分析-—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郑涛(学号:0810053911 专业:08级特殊教育)摘要:通过对一例构音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的观察和深入分析,结合构音障碍的相关理论对构音障碍的治疗过程进行整理及评价。
关键词:运动性构音障碍;病因;治疗方法运动性构音障碍,简称构音障碍。
是由于大脑损伤,神经病变,与语言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导致的语言障碍。
病因多为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小脑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1]。
按照解剖学和言语声学特点可分为痉挛型、弛缓型、失调型、运动过强型、运动过弱型及混合型六种构音障碍.病情有轻有重,儿童比成人有更多的康复机会,但是具体的康复情况要取决于具体病因。
一、案例简介经过诊断,影像学上诊断为缺氧性脑病,弥漫性脑萎缩,临床诊断为缺氧性脑病恢复期,语言诊断为运动性构音障碍。
观察到的训练过程主要有:1、训练发音。
长时发音和短时间发音,训练音调、平仄高低都要训练,在此过程中有发音不好的要用压舌板压舌头训练发音;2、引导气流。
捏住鼻子让气流从嘴出来,训练吹纸条,练习吹气;3、训练拼音。
将声母和韵母拼合发音,使患者掌握构音方法;4、训练说话。
讲一个个单字结合成一句话,让患者练习说句子,在说话过程中就体现了训练拼音、发音、气流和长短音的作用,可以说效果很好,整个治疗过程是环环相扣,卓有成效的。
二、案例分析从所知的病因及诊断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是缺氧性脑病,小脑萎缩,四脑室略大,弥漫性脑萎缩,因此患者的症状应属于混合型构音障碍,偏重于失调型。
在一系列语言训练中我们观察到他发音器官运动异常,特别是软腭运动异常,理解力没有问题。
同时我们观察到患者自发语少,发音吃力,鼻扇气严重,发音不准,一些音节气流难以控制,音量小,气息弱,音质震颤,音调异常低沉.根据这些特点治疗师对他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1、头颈部及发音器官协调性训练2、呼吸训练3、发音训练4、复述训练每次训练前我们都能看到治疗师首先对患者进行放松运动训练,治疗过程中会依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的加训,最简单与常见的是让患者喝水,既缓解了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口渴,又训练了他的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摘要: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1]。
构音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此类障碍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语言障碍出现。
运动性构音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沟通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所以对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运动性构音障碍诊断治疗mobil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o jianmingabstract:the mobil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is because the nerve pathological change,with says a word related muscle paralysis,the shrinkage force weakens the logopathy which or the movement is the result of not coordinated.after th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is the apoplexy,the brain flesh wound the common complication,this kind of barrier may alone appear also may merge other language barrier appearance.the mobil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has affected patient s communication and the survival quality seriously,creates the serious burden for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therefore regarding the mobil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is extremely important.keywords:mobile construction sound barrier diagnosistreatment【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4-021 引言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1]。
构音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此类障碍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语言障碍出现。
运动性构音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沟通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所以对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2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分类在临床上根据神经解剖和语言学特点加运动性构音障碍分为六类:2.1 痉挛型构音障碍。
痉挛性构音障碍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失后导致的自主运动出现异常所致,伴有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反射亢进。
言语特征是说话缓慢费力,字音不清,鼻音较重,缺乏音量控制,音调低、单音调、音质嘶哑,常有用力挤压声,可因声带过分紧张而振动不规则所致。
2.2 弛缓型构音障碍。
弛缓型构音障碍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
主要是由于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低下,肌张力降低所致,主要表现为说话时有不适宜的停顿,气息音,辅音错误,鼻音减弱等。
鼻音过重,呼气发音时因鼻腔漏气而语句短促,低音调,音量减弱。
声带麻痹,声音沙哑、粗糙,甚至不能发声。
舌肌颤动与萎缩呈束状,舌肌与口唇动作缓慢。
口唇闭合差,常伴有流涎。
2.3 失调型构音障碍。
失调型构音障碍是由于小脑或脑干系统病变引起肌肉运动不协调,肌张力低下,运动速度减慢,震颤等。
通常表现为下面的两种言语异常模式中的一种:一是间歇性的发音障碍,表现为言语无节奏,音高音量无规律,字音常突然发出另一种情况是间歇停顿不当,声音延长,音节重音均等,字词之间的间歇延长,言语速度减慢。
2.4 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
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系锥体外系病变所致,如帕金森氏病。
主要是由于构音肌群的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改变引起构音肌群强直造成发音低平、单调,可有颤音及第一字音的重复似口吃言语速度加快,在有限范围内的快速言语运动音量控制差,音量小,发声时间缩短,舌抬高差,说话时舌运动不充分,有呼吸音或失音现象。
2.5 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
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也是由于锥体外系病变所致的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常表现为元音辅音歪曲,发音高低、长短、快慢不一,有不适宜的停顿,类似运动失调型构音障碍,实为构音肌不自主运动造成嗓音发哑紧张,发音强弱变化过大,以及韵律异常。
2.6 混合型构音障碍。
混合型构音障碍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卒中造成。
主要表现为各种症状的混合。
3 构音障碍的评价构音障碍的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构音障碍,以及对构音障碍进行分类,判断患者的残存功能,并为治疗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但到目前为止对构音障碍的评价尚未统一[2],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两种:3.1 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
此评价方法是由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在1988年在原frenchay的基础上作了修改,编制成的。
它从反射、呼吸、唇、舌、颌、腭、喉、言语可理解度等方面评价构音障碍的严重程度。
对于一些影响因素如牙齿、听觉、体位、情绪、感觉等也包括在检查中。
评定内容包括了8大项目,29个分测试,每个测试都设立了5个级别的评分标准[3]。
3.2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
其检查法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参照日本构音障碍检查法按照汉语普通话发音特点编制,于1992年开始用于临床,是目前国内较广泛应用的评定方法[2]。
此方法分为2部分:①构音器官检查,是指通过对参与构音器官及肌肉的形态、运动和神经反射的观察以确定是否存在运动障碍和 (或)器质异常;评定内容包括肺 (呼吸情况)、喉、面部、口部肌肉、硬腭、腭咽机制、下颌反射等方面,主要通过观察安静状态下构音器官的表现,并通过指示和模仿,使其做粗大运动,对构音器官的形态及运动作出评价。
②构音检查,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结合构音类似运动对患者的各个言语水平及其异常运动障碍进行系统评价。
评定内容包括:①会话;②单词检查,由包含所测50个单词的50张图片组成;③音节复述检查,选用140个常用和比较常用的音节进行;④文章检查;⑤构音类似运动检查,选有代表性的15个音的构音类似运动进行。
通过对上述检查结果的分析,确定错音、错音条件、错误方式、发音方法、被刺激性、构音类似运动、错误类型等。
4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4.1 治疗原则:①针对言语表现进行治疗:从言语治疗学的观点,往往强调针对的是异常的言语表现设定治疗计划。
言语的发生与神经和肌肉控制、身体姿势、肌张力、肌力、和运动协调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方面的异常都会影响言语的质量。
言语治疗应从改变这些状态开始。
这些状态的纠正会促进言语的改善。
②按评定结果选择治疗顺序:一般情况下,按呼吸,喉,腭和腭咽区、舌体、舌尖、唇、下颌运动逐个进行训练的途径。
治疗人员首先要分析以上结构与言语产生的关系,然后决定治疗先由哪一部分开始和顺序,根据构音器官和构音评定的结果决定治疗顺序和方法。
首先是运动功能方面的训练,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构音和表达的训练。
在发音的顺序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③治疗的方法和强度: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增强患者的训练欲望,改善错误的构音习惯为主,治疗的次数和时间原则上是越多越好,但要避免患者过度的疲劳[1]。
4.2 具体方法。
4.2.1 呼吸训练:呼吸气流的量和呼吸气流的控制是正确发声的基础,因此不认真地注意呼吸控制就不可能改善发声。
①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一手置于患者膈部,一手置于11、12肋部,或将双手置于两侧11、12肋部。
患者平稳地鼻吸气,然后缓慢地嘴呼出。
注意膈的向外运动和肋骨的向上向外运动。
②口鼻分离式呼吸训练,平稳的由鼻吸气口呼气练习。
③呼气时尽可能的法“s”、“f”等摩擦音。
4.2.2 构音的改善训练。
①下颌,舌,唇的训练:当出现下颌的下垂或偏移而使口不能闭合时,可以用手拍打下颌中央部位和颞颌关节附近的皮肤,不仅可以促进口的闭合还可以防止下颌的前伸。
也可利用下颌反射的方法帮助下颌的上抬,做法是把左手放在患儿的颌下,右手放在头部,左手用力协助下颌的上举和下拉运动,逐步使双唇闭合。
口唇训练主要训练唇的展开、闭合、前突、后缩运动。
另外,也要训练舌的前伸、后缩、上举和侧方运动等,轻症者可以主动完成,重症者可以利用压舌板和手法帮助完成以上动作。
用冰块摩擦面部、口唇和舌可以促进口唇的闭合和舌的运动。
双唇的训练不仅可以为发双唇音做好准备,而且流涎也可以逐步减轻或消失。
②发音的训练:患者可以做唇、舌、下颌的动作后,要其尽量长时间保持这些动作,随后做无声的发音动作,最后轻声引出目的音。
原则为先发元音,如“a”“u”,然后发辅音,先由双唇音开始如“b”“p”“m”,能发这些音后,将以学会的辅音与元音结合,如“ba”“pa”“ma”“fa”,熟练掌握以后,就采取元音+辅音+元音的形式继续训练,最后过渡到训练单词和句子。
③减慢言语速度:轻度至中度构音障碍的患者可能表现为绝大多数音可以发,但由于痉挛或运动的不协调而使多数音发成歪曲音或韵律失常,这是可以利用节拍器控制速度,由慢开始逐渐变快,患者随节拍器发音可以明显增加言语清晰度节拍的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如果没有节拍器,也可以由治疗师轻拍桌子,患者随着节律进行训练,但这种方不适合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因为会进一步使肌力减弱。
④音辨训练:患者对音的分辨能力对准确发音非常重要,所以要训练患者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口述或放录音,也可以采取小组训练形式,由患者说一段话,让其他患者评议,最后由治疗师纠正,效果很好。
4.2.3 错误发音纠正训练常见错误发音方式有以下3种:①鼻音化,是由于软腭运动减弱,腭咽部不能适当闭合而将非鼻音发成鼻音。
这种情况可采用吹蜡烛、吹喇叭、吹哨子等方法来集中和引导气流通过口腔,另外发舌根音“卡”也可用来加强软腭肌力,促进腭咽闭合。
②费力音,这种音是由于声带过分内收所致,听起来喉部充满力量,声音好象从其中挤出来似的,因此主要的治疗目的是让患者获得容易的发音方式。
可以用打哈欠的方式诱导发音,方法是让患者处在一种很轻松的打哈欠的状态时发音,另外,咀嚼训练可以使声带放松和产生适当的肌肉张力,训练患者在咀嚼状态下不发声到逐渐发声,利用这些运动使患者说出单词、短句和进行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