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256.51 KB
- 文档页数:1
介入术后心包填塞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全文)一.概述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少见,但在冠脉介入治疗中不少见,占0.5%-1%。
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进行性下降(<90/60mmHg)伴心动过速且对扩容和升压药五反应。
超声心动图示液性暗区是诊断心包填塞最准确的方法。
急性心包填塞常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及早判断,及时处理,决定了急性心包填塞的预后,及时行心包穿刺引流,快速输液、输血扩容等急救措施和细致的观察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二.发生原因急性心包填塞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抗凝治疗及手术操作者等有关,多见于术中导引导丝穿透冠状动脉血管壁或扩张球囊选择过大,致管壁撕裂穿孔。
三.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1.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面色、神志。
2.一旦发现患者血压、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应高度警惕急性心包填塞,立即通知医生,积极抢救。
并停止相关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3.高流量吸氧(6~ 8 L/ min),至少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根据患者体重配制好升压药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准备好心包穿刺用物及除颤仪等急救用品。
4.立即进行配血,在大量输液的同时输入全血。
5.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嘱其在穿刺过程中勿咳嗽,以免造成意外损伤,影响穿刺顺利进行。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协助医生置入心包穿刺引流管,持续给予病人引流心包积液。
6.心包穿刺引流术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心包引流导管通畅,避免扭曲、打折。
协助医生定时由心包置管引流处抽取心包积液,并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或心律失常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时,及时汇报医生,予以积极治疗。
7.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压痛及渗液,如有渗液,贴膜卷边,需及时更换敷料和贴膜,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护理查房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查房。
心包填塞是指心包腔内积聚了大量液体,导致心脏受压,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包填塞是心脏病病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
在护理查房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患者心脏受压后,常常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心率和血压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此外,还需观察患者的皮肤湿冷、神志模糊等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查房过程中,护士还应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心包填塞患者往往会出现心脏排血受阻,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容易出现低血压、休克等情况。
因此,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征表现,及时调整患者的液体输入和排泄,并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此外,心包填塞还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心血管系统。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监测结果,并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异常情况。
对于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护士应及时采取抗心律失常措施,并报告给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此外,在护理查房中,还需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支持。
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打击。
护士应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情绪的安抚和心理的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促进康复。
最后,在护理查房中,护士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管理。
心包填塞的患者往往需要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进食过量导致身体负担加重。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宣教,提醒患者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
在护理查房中,护士的角色非常重要。
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心包填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发表时间:2019-10-29T12:25:41.1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赵玲[导读] 结论:测定患者生命体征,予以护理对策,强化心理干预,提升患者风险意识,有利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
肥城市中医医院 271600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心包填塞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方法:选入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900例,从中选择并发心包填塞患者3例的临床数据,记录护理方式。
结果: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包填塞2例,永久起搏术1例。
3例患者均成功抢救,同时满意度100%。
结论:测定患者生命体征,予以护理对策,强化心理干预,提升患者风险意识,有利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
关键词:心脏介入治疗;心包填塞;抢救流程;护理对策前言作为心脏介入诊治治疗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将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通过早期识别预防以及及时解决才能够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安全。
在目前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1],介入设备的改良,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比例增多,其心包填塞发生率也开始上升[2]。
因此文章将并发心包填塞患者3例的临床数据纳入研究中,评定护理有效性。
1 资料、方法1.1 基本资料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阶段,我院收治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400例,从中选择并发心包填塞患者3例。
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5岁。
所有患者均予以X线透视检查或者心动图检查确诊。
手术中采用肝素0-10000U,手术中即刻出现2例,0.5-20小时出现1例。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包填塞2例,永久起搏术1例。
1.2 方法心包填塞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出汗,恶心不适以及意识障碍,通过测定血压骤降,心率出现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有时出现ST段抬高,或者无任何自主反应,或者存在血压降低或者心律不齐。
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究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该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中收治的7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抢救环节和所实施的护理,对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进行分析。
结果:7例患者均救治成功,术后的生命体征均比较稳定,2到8天内成功进行引流管的拔除,治疗有效率100%。
结论: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充分掌握心包填塞的症状识别和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外对患者进行密切的临床观察和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能够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
关键词:心脏介入诊疗术;心包填塞;临床观察;护理对策心脏介入诊疗为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恢复的时间,并且治疗效果理想,是造福于心脏疾病患者的微创疗法,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获得了医者和患者的高度评价与认可[1]。
作为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心包填塞是临床比较危重症的一种情况,心包腔内过多的积液会影响患者的外周循环灌注,死亡率高,及时解除心包填塞状态,减轻心包腔的压力是治疗的关键。
然而患者的恢复与临床护理工作和疾病的临床观察也密不可分,本研究就对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进行下列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该院的7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心包填塞患者,男女性别分布分别是5例、2例,53-68岁,平均(60.4±0.4)岁。
1.2方法7例患者在并发心包填塞后均及时发现并确诊,尽快的实施了心包穿刺术及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5天患者的所有相关体征消失、成功拔除引流管,视为显效;治疗后5天相关体征缓解、液体量减少30%-90%,视为有效;治疗5天后心包腔液体量减少范围在29%以下或者患者病情恶化、死亡,为无效。
2结果7例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均比较稳定,成功完成心包积液的抽吸和引流,临床体征明显改善,术后结合引流情况所有患者都在术后的2到8天内成功进行引流管的拔除,治疗有效率100%。
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尽早发现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良好转归。
方法 9例急性心包填塞患者、注意术中观察、心理护理及术后重要指标监测。
结果患者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8例心包穿刺引流成功、1例外科开胸修补均康复出院。
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术中注意观察是及早发现并发症,争取抢救时机,挽救生命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包填塞护理心血管介入治疗是心血管领域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因其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但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急性心包填塞就是心脏介入治疗少见且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3%~0.5%[1-2],及早判断心包填塞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熟知:突发的胸闷、呼吸困难、心悸、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听诊心音遥远等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
我科2009年6月~2011年12月发生9例急性心包填塞,9例患者都因我们细心护理观察及早发现,8例心包引流抢救成功,1例外科开胸修补抢救成功,现将护理观察在及早发现心包填塞的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9例,年龄37~75岁,平均(57.11±12.17)岁,其中男6例,女3例,均经过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诊断,9例患者其中接受起搏治疗1例,冠脉介入治疗7例,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1例。
2 护理2.1 导管室护士严密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由于手术者关注的是手术显示屏,观察患者手术中的病情是导管室护士的重要责任。
术中一旦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胸闷气喘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急诊床边心脏超声检查。
2.2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以改善缺氧状况。
2.3 快速输液,快速、准确升压及提高心率药物;根据血压情况,泵入多巴胺使血压稳定在90/60 mmHg以上。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目的观察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收治的实施心脏介入术且术后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对其进行急救与护理的基本措施,总结相关经验。
结果经过及时抢救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恢复。
患者拔除心包引流管的基本时间为4~8天,平均拔除时间为(6.0±1.1)天。
结论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需引起临床重视,通过心包引流往往可改善患者病情,使得患者获得较好的恢复。
标签:心脏介入;心包填塞;急救;护理Interventional heart caused by acute cardiac tamponade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BAI Rui-juan,YANG Meng,QIN Yan-ping(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heart subject,Henan Zhengzhou 450000,China)心脏介入术已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该项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可观等特点,受到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信赖[1]。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需加强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预防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如急性心包填塞[2]。
急性心包填塞的发生多因血管壁被钢丝穿透所致,一旦发生不仅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威胁患者生命。
但急性心包填塞缺乏典型症状,若医护人员缺乏经验,常常可能误诊,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收治的实施心脏介入术且术后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5.7±2.3)岁;患者均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抢救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抢救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录入180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n=90)与实验组(n=90)。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优质抢救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内患者的护理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应用优质抢救护理,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抢救护理;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植入;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冠心病是临床上对机体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一种严重疾病[1],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激动和过劳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的情况[2],进而引发患者心肌坏死,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并发心力衰竭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介入心脏病学中发展最快并且最具挑战性的一个治疗理念[3]。
本次研究探讨优质抢救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下为实验结果和过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择在此期间本院接治的1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均分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组内设置90名患者。
对照组中包含男性48名和女性42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介于46~80岁(61.90±4.52)。
实验组中包含男性45名和女性45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介于45~80岁(60.63±5.12)。
患者基本资料录入我院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由医务人员作出记录并按照要求进行统计学处理,判断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后续的对照实验(P>0.05)。
介入手术出现心包填塞的护理干预心包填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救情况,发生在心脏手术后的病患中。
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心包填塞可能会由于心内压升高导致,因此及时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进行护理干预来处理介入手术出现心包填塞的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一、监测病情变化首先,在介入手术后的患者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但不限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及时记录心电图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情况的描述。
只有不断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反应异常,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处理。
二、保持呼吸通畅其次,在发现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第一时间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确保气道畅通,协助患者维持正常呼吸。
必要时要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紧急实施急救措施在急救背景下,护士需要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和急诊医生,同时争取最快的时间内开始急救措施。
这也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液体支持保持循环稳定。
必要时可以考虑进行抢救性开胸手术,以尽快排除心包积液。
四、情绪支持当患者出现心包填塞时,无疑是一种极其紧急的情况,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感到恐慌和焦虑。
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和家属足够的情绪支持。
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恐惧,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抚慰和情绪疏导。
五、定期监测病情最后一点,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护理干预和监测,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总之,介入手术出现心包填塞是一种常见但危及生命的急救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思路清晰,果断决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处理。
只有通过全力以赴的护理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与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与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心脏介入术的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例数、并发急性心脏压塞例数和血压水平。
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0例,心脏压塞2例,收缩压79.4±1.2mmHg,舒张压38.4±1.7mmHg;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心脏压塞8例,收缩压64.5±1.6mmHg,舒张压32.7±1.3mmHg;观察组心脏压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心脏压塞发病率更低,血压水平更稳定。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急性心脏压塞;抢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255-02为了研究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与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CT、心电监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需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符合手术指证[1]。
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1.7±15.4岁;男12例,女10例;对照组2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8±14.8岁;男13例,女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优质护理:①术前准备:术前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抗生素、碘过敏试验,术前4h禁食,指导患者接受血常规、心电图、心脏B超、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检查,询问患者病史,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手术步骤,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准备手术所需导管导丝、球囊、支架、敷料以及利多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以及心脏穿刺包、起搏器、除颤器等抢救设施,确保急救器材处于应急状态;②一般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心律失常,倾听患者主诉,询问有无胸闷气短等症状,并观察患者面色、皮肤黏膜情况,记录患者24h出入量,遵医嘱抽血进行血常规、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测,密切注意穿刺伤口情况,制动约束,保留肢体功能位;③床旁检测:心脏压塞首发症状为体征以及神志变化,患者回转病房立即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护,持续氧气吸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烦躁、面色苍白、以及收缩压下降等症状,需及时通知医生,确诊为急性心脏压塞,立即组织急救[2]。
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3-03-05T10:03:03.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魏舒
[导读] 尽早发现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良好转归。
魏舒(徐州市中心医院介入诊疗中心 221009)
【摘要】目的尽早发现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良好转归。
方法 9例急性心包填塞患者、注意术中观察、心理护理及术后重要指标监测。
结果患者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8例心包穿刺引流成功、1例外科开胸修补均康复出院。
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术中注意观察是及早发现并发症,争取抢救时机,挽救生命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包填塞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心血管领域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因其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但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急性心包填塞就是心脏介入治疗少见且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3%~0.5%[1-2],及早判断心包填塞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熟知:突发的胸闷、呼吸困难、心悸、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听诊心音遥远等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
我科2009年6月~2011年12月发生9例急性心包填塞,9例患者都因我们细心护理观察及早发现,8例心包引流抢救成功,1例外科开胸修补抢救成功,现将护理观察在及早发现心包填塞的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9例,年龄37~75岁,平均(57.11±12.17)岁,其中男6例,女3例,均经过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诊断,9例患者其中接受起搏治疗1例,冠脉介入治疗7例,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1例。
2 护理
2.1 导管室护士严密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由于手术者关注的是手术显示屏,观察患者手术中的病情是导管室护士的重要责任。
术中一旦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胸闷气喘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急诊床边心脏超声检查。
2.2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以改善缺氧状况。
2.3 快速输液,快速、准确升压及提高心率药物;根据血压情况,泵入多巴胺使血压稳定在90/60 mmHg以上。
2.4 一旦确诊为心包填塞,应立即停用肝素,监测ACT值[3]并用使用鱼精蛋白对抗,同时根据ACT值减量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使出血降低至最低限度内,同时做好心包穿刺的准备。
2.5 9例患者都行剑突下心包穿刺,并置入猪尾导管接注射器抽出不凝血134~450mL,并将不凝血快速自体回输,保留心包引流管观察。
8例患者24小时后无心包引流拔除引流管;1例女性患者因年龄大,出血量多,在行心包穿刺并置入猪尾导管后仍有不凝血抽出,心脏外科会诊后转心外科行心脏修补术。
2.6 术中心理护理急性心包填塞病情危险,发展迅速,患者紧张、恐惧,因此,导管室护士应及时与患者沟通,采取紧握其双手等行动加强心理支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抢救的成功率。
2.7 术后护理
2.7.1 一般护理患者术后送入C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神志尿量的变化,半卧位,持续氧气吸入。
2.7.2 心包引流护理患者卧位舒适,适度活动以免将引流管拉出,密切观察并记录心包积液的引流量、颜色、性质,以了解心包积液的情况;加强穿刺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如有红、肿、痛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3 结果
9例心包填塞患者中,1例老年女性患者,因术中出血量多,1 h后仍有不凝血抽出,转心脏外科行急诊心脏修补术,患者于手术后21天出院、8例患者术中经心包穿刺引流成功,症状明显改善,穿刺处皮肤无异常,住院10 天康复出院,出院随访1~2年,患者生活均自理。
4 讨论
临床及介入手术中虽然心包填塞的发生率极低,仅0.3%~0.5%,但一旦发生心包填塞,病情进展凶险,尽早发现与识别心包填塞、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心包填塞成功的关键[4~6],因此,护理人员在介入治疗前就必须做好心包填塞的急救准备,并备好抢救的常用药品和手术器械;在介入手术的术中和术后都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患者出现逐渐加重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伴血压下降等症状,考虑可能发生心包填塞,应立即报告医生组织抢救。
对9例患者的抢救、护理及治疗结果表明,导管室护士准确掌握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术中的心理护理、准确执行医生的医嘱,早期处理急性心包填塞,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心脏填塞患者的良好转归起到关键作用。
抢救心包填塞的中心环节有以下几个要点:1、临床表现:主要是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胸闷气喘等症状,体征心音遥远,浊音界增宽。
2、透视下可直接观察到心影增大。
3、心脏超声检查。
总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丽红,张继红,焦小红,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7-8.
[2] 田玉英,孙爱云,王晓婷.恶性心包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腔内化疗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5-6.
[3] 孙晓霞.介入诊疗中ACT监测及护理配合策略[J].当代医学,2010,16(29):605-606.
[4] 李菲,刘莹,曹荣,等.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抢救护理7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16-17.
[5] 徐晖,高书琴,吴丹风.2例拔除心脏临时起搏器并发心脏压塞的抢救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 (4):13- 14.
[6] 袁璞琴,金葵花,薜玉生,等.射频消融术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的观察与护理[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3(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