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夜说课稿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诗两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4、外国诗两首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科上册周次2星期1节次2授课教师董晓斐课题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2、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难点分析、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及手法。
教具PPT课时共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初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四、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是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你们以后可以真正的进入到诗的世界。
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天上平凡的星星、地上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步入式的殿堂,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有感情的自主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的字注音凝望颤动闪闪烁烁寂寞覆盖僵硬疲倦静谧萤火虫朦胧昏晕树篱消逝栖息喧响欢嚷草茸茸浸水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点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蝈蝈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与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 *外国诗两首【知识目标】朗读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构思艺术。
(重点)【能力目标】感悟诗歌,感受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难点)【情感目标】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共同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导入二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就是一句诗,它也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
如果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品味大自然的诗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济慈,英国(国别)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2.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蝈.蝈(ɡuō)蛐.蛐(qū)昏晕.(yūn)树篱.(lí)消逝.(shì) 栖.息(qī) 凝.成(nínɡ) 草茸茸.(rónɡ)3.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蝈蝈与蛐蛐》,说说两层景、物有何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
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1、介绍两位诗人: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⑴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外国诗两首教师寄语1.认识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色教课 2.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匠心构思目标 3.经过朗读,感觉诗歌形象,领会其感情义蕴4.推断语句,意会诗歌的境界美和声韵美,提升学生的审盛情识.教课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 .要点教课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研究解析谈论交流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发问】7.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出心裁?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9.《夜》中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 ?【问题研究】阅读以下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夜河水静静流入梦幻,阴暗的松林失掉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静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芒,给四周的全部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荒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沉静,大自然陶醉在梦幻 .明月撒下它的光芒,给四周的全部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11.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原由.12. 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说说这类写法的好处.13.读了这首诗,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拓展延伸】阅读以下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边的练习.天空于坚天空永久流着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在鹰和闪电的上边在神的上边天空昼夜流着没有岸没有帆也没有波涛星星和萤火虫晓雪远天的星星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但它毕竟依旧是星星近处的萤火虫有时会像星星那样惹人注视但它终究不过萤火虫14.读过《天空》以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觉吗?15.“诗者,思也”,你以为《天空》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虑?16.《星星和萤火虫》采纳比较手法,经过“远—近” . “星星—萤火虫”的比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爱哪一首,为何?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说:设计“自读思虑”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牢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线;学会在比较的基础长进行品读赏析. )。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案
内容预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4课《外国诗两首》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赏析两首外国诗歌。
第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以抒情的笔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二首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你不能不为春天唱首歌》,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但同时,这首诗歌的语言和背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普希金和泰戈尔两位诗人的生平背景,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内涵。
2.原因:诗歌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感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和情感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2.诗歌赏析:分别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诗歌朗诵: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主,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夜》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第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第三,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第四,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意象的具体含义)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
第二步,作者简介。
第三步,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范读课文。
第五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对诗作的结构进行了梳理,通过找每节的意象,概括了每节的主要意思。
第六步:合作探究。
设计了两个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第七步:比较阅读《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的异同,归纳本诗的主题。
第八步:积累与夜有关的诗句
第九步:布置作业
(五)说教学反思:
1.课堂上学生反应不积极,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多了,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3.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非常匮乏,有待以后加强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