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金匮要略_对_治未病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_施璐霞
- 格式:pdf
- 大小:105.22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重视治未病和疾病的传变是其重要思想之一。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五脏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认识到本脏的虚损,除治疗本脏疾病以外,还应考虑到疾病可能传变的脏腑,同时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标签:《金匮要略》仲景学说治未病《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全书中,仲景多次提到“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的治疗中也让该思想贯穿始终。
本文从“治未病”思想渊源、仲景对其的认识这两方面进行浅析。
1 “治未病”思想渊源“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主要有“摄生防病”和“既病防变”两大重要思想。
1.1 摄生防病《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论述,各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的理论。
1.2 既病防变《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很好的阐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后世的治疗、用药。
仲景将《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进行很好的应用和发挥,尤其以肝病为例,提出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临床应用有深远影响。
2、仲景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仲景继承了《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一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挥。
例如,《内经》中对“既病防变”的思想仅仅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但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总结,不仅加深了对“既病防变”思想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非常有临床指导價值。
1仲景对“摄生防病”的认识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因而摄生防病一定要顺应四时。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药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其名为《金匮真言要略》,简称《金匮要略》,是由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词的解释:1. 金匮:金匮指的是《金匮要略》这本书的名称。
金匮是一个比喻,意味着书中记录了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就像有一座金匣子保管着宝贵的知识一样。
2. 真言:真言指的是《金匮要略》书中所载的经验方法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些真言,医生可以识别疾病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要略:要略指的是《金匮要略》的整体风格和写作特点。
这本书主要以简练、精炼的方式来描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突出了要点和关键。
4. 疾病分类:《金匮要略》将疾病分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中进一步细分各种疾病,如中风、反胃、腎脚气等。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金匮要略》重视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疾病。
6. 诊断方法:《金匮要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疾病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行诊断。
7. 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按摩、艾灸等。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8. 药物应用:《金匮要略》详细记录了众多药物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其中包括中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
9.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
《金匮要略》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
10. 饮食调理:《金匮要略》重视饮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经验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之浅析标签:《金匮要略》;治未病;浅析在《内经》、《难经》的思想基础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脏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传的规律,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邪是产生疾病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秉承《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仲景从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未病之前当重视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一是节制房事,勿令竭乏;二是注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三是避免邪风、虫兽、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伤害,即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忏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未病之时,内养正气,使气血流畅,阴阳平衡,外慎邪风,内适起居行为,使人顺应自然,与客观环境相协调,抗病力强,虽有不正常的气候,亦不会伤人致病,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若五脏元真之气衰弱,营卫失调。
抗病能力减弱.则易遭受“客气邪风”的侵袭,导致疾病发生,《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有病早治若一时不慎,感受病邪,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属于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以免病邪深入,病情加重,使患病之体早日康复,此即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它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的早期治疗观点。
又如肺痈“始萌可教,脓成则死”,强调早治者预后良好;再如“欲作刚痉”、“欲作奔豚”,在疾病将发未发之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病痛,缩短病程。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
“上工治未病,何也”。
《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
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
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
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
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
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
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
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
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
《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经典之一。
它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论点。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背景《金匮要略》是由东晋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成书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
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动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张仲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了《金匮要略》,希望通过这部医学经典为世人解决疾病之痛。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思想《金匮要略》以“金匮”指代疾病症状,以“要略”表示治疗的关键。
在整部书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对于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辨证论治”、“重在调理”和“阴阳调和”。
这三个基本思想贯穿了整部书的内容,并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金匮要略》不仅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为以后的医学著作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对《金匮要略》的个人理解我个人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经典,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医学智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总结回顾本文所涉及的《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论点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它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和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文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本文对《金匮要略》基本学术论点的深入探讨和个人观点的阐述,希望能够对您对此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金匮要略》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承载的丰富医学智慧和宝贵经验,不仅对古代医学实践有着指导作用,也为后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版本【一】结合09本郑雪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刘德山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其成为更具体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观点,对临床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未病先防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强调客气邪风虽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疾病,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适应能力的强弱。
如果五脏元真之气充实,营卫通畅,能适应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则人体平和无病。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是未病先防的关键。
《金匮要略》中还指出“人能养慎”则“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这就是说,在调摄精神、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同时,要慎防邪气侵害,避免邪风毒气侵入肌肤经络,防病于未病之时。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则进一步强调了经络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便应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详细具体地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未病先防思想。
邪气侵犯皮肤,血脉传注,壅塞四肢九窍,就用导引吐纳之法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驱邪外出。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及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的“五禽戏”等,都是健身锻炼的有效实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金匮要略》中特别重视饮食的致病防病作用,分篇列举了禽兽虫鱼禁忌和果实菜谷禁忌,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苦,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在防治瘿病中的应用摘要】《金匮要略》提出“上工治未病”,书中内容反映了“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变防复,本文探讨《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瘿病的应用,阐述其对治疗瘿病中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金匮要略;瘿病;治未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8-0195-01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
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内经》对治未病含义有二:(1)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
就是要求人们加强养身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2)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
已患病了就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杜绝疾病蔓延传变,即所谓“上工救其萌芽”[1]。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以“治未病”思想作为指导,探讨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防治瘿病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 《金匮要略》与瘿病“未病先防”的应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未病先防”论述了以下内容:未病前,注意“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精神内守,“无犯王法、禽兽灾伤”,避免“金刃、虫兽”的伤害,劳逸有度,食饮有节,“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人其腠理”。
提倡适量运动,若“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瘿病,即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调畅情志,移情易性;合理饮食,起居有常;扶助脾胃.增强体质等。
正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瘿病的预防中,必须时时保持精神愉快。
张子和曾提出将海藻、昆布“投入水瓮中常食”,以改善饮用水质来防治瘿病的方法,足见古代前贤非常重视瘿病的未病先防。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若饮食不节,则脾胃损伤,痰浊内生,阻滞气杌,可诱发瘿瘤之症。
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石,承前启后,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标签:治未病;运用;发展“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本质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包括身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也备受亲睐。
我们应继承和运用好这一思想,发挥其优势,为现代医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对其运用还不够系统和娴熟,在这一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将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目的1.1 “未病”概念很广泛,包括:健康时疾病未发生状态;萌芽阶段疾病尚未形成阶段,疾病过程中未传变阶段,病愈后疾病未复发阶段[1]。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和医生的职业水准,而且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在《素问·刺热》篇中,“治未病”的概念亦有提及:“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首先提出了“治未病”这一概念,为中医学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被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