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
- 格式:doc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单元课题二第2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定义
2、Cu——Zn原电池电极反应
三、原电池构成条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让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能否直接转化为电能做出猜想,提出方案,和对方案的验证掌握原电池的概
念及工作原理,通过对比试验理解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最后,学生通过水
设计果电池使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
本节课完成
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也加强的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之一,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由于学生高中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自主学习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原电池原理装置、电流表、导线、500ml 烧杯、洗瓶、滤纸、小刀。
实验试剂:0.1mol/LH 2SO4、乙醇、苹果、蒸馏水。
五、学法指导①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现象的方法;②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③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及电能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会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在化学电池中,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原电池》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量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很兴奋。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总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从学生常见的干电池引入原电池的内容,通过对探究干电池给电路中用电器供电的原理,激起学生的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首先通过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了解生活中对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五、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各种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充电,说明现代生活离不开电。
【过渡】电能不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电不能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引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概念。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过渡】那我们目前所用的电能从何而来呢?[展示]在我国的发电总量中,相对水力和其他能源提供的发电量,火力发电的发电量仍是居于首位。
那么在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变的?【多媒体展示】发电厂工作原理图【讲解】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提问】跟据刚才的认识,能不能分析一下发电厂发电的利和弊?(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补充)利: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廉价方便弊:1.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2.有废气可能导致酸雨3.废料4.废水5.能量转换效率低【设问】那能不能有一种装置,直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呢?【问题探究】(用多媒体展示出问题和实验过程)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加个电流表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提问】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做解释。
化学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2七、课后反思: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引导课中教师采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水果电池能让生日卡唱歌”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引出研究的课题——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几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这样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然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化学电源的科学知识。
最后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将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点拨、适当讲解,进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本课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课外资料等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模式:直观感知——引出课题——汇报交流——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又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
本节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几种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源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是化学电池本质的归纳。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原理,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为主,结合教师点拨、对比、归纳出化学电池反应的本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介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看法,研究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研究的意义,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研究原电池看法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议论、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研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神奇,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欢乐,感觉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友善。
2.赏识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授课重点原电池的看法与组成的条件。
授课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研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
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变化石燃料燃烧蒸汽发电机1.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池2.化学电源: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的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能量化学能→ 电能的装置。
锌铜原电池变换((两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实质)名负极正极称(电子流出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电较爽朗金属( Zn)较不爽朗金属 (Cu)极材金属 (Fe)非金属( C)料金属( Pb)金属氧化物( PbO2)电解液平常和电极反应。
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构①两个爽朗性不同样的金属成②电解质溶液条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件④能自觉地进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离子迁阳离子向正极作定向搬动,移阴离子向负极作定向搬动。
池内(池内)电流:由负极到正极。
电子迁(池外)电子流动:由负极到正极移(池外)电流:由正极到负极。
重要制作电池、防范金属被腐化、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应用负极( Zn): Zn - 2e - = Zn 2+(氧化反应 )正极( Cu): 2H + + 2e- = H 2↑(还原反应 )总反应: Zn+2H+ =Zn2++H2↑该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实验和科学探
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对比,培养合作学习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抽象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强化巩固
四、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引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进而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猜想,并进行实验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归纳出原电池构成的条件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一、课题的提出
1、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2、研究课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二、原电池
Zn + H2S04 =ZnSO4 +H2 Zn +2H+ =Zn2+ +H2
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3、原电池的构成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2、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设计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资料卡片】热电厂生产的过程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
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
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尘排放量基本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彻底解决。
【问题探究】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结束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火力发电利与弊?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归纳小结】1、火力发电的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廉价方便.②电能清洁安全,又快捷方便.2、火力发电的缺点:①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②有废气可能导致酸雨;③废料废水;④储量有限;⑤能量转换效率低。
3、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问题探究】能否设计一个装置,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可以设计一个装置使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发生。
【板书设计】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实验探究】探究 Cu-Zn 原电池原理实验:将Cu 、Zn 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Cu 极上会产生气泡,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归纳小结】⑴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⑵Cu-Zn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为例): 负极(锌片):Zn -2e -==Zn 2+(发生 反应)正极(铜片):2H ++2e -==H 2↑(发生 反应) 总的离子反应: ⑶原电池原理:较活泼的金属 ,发生 反应, 从较活泼的金属通过外电路流向 。
【实验探究】 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实验一:可以 可以 可以 不可以 【归纳小结】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实验二:可以 不可以【归纳小结】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三: 可以不可以【归纳小结】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学生实验】1、原电池构成的条件①有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①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③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④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判断: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⑤根据现象判断: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产生的一极为正极。
【一课一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为化学能的装置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2.某金属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可能为 ( ) A.铝 B.铜 C.锡 D.硅3.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是 (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铜、银)与稀硫酸反应4.某金属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可能为( )A.铝 B.铜 C.锡 D.硅5.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于同一稀硫酸溶液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 B.负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 C.正极、负极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基本不变 D.正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少6.铁在下列情况下腐蚀最快的是()A、铁放入海水中B、将铁和锌连接后放入到海水中C、将铁和锌连接后放入到淡水中D、将铁和锡连接后放入到海水中7.表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失电子比乙失电子多 B.甲比乙同价态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C.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乙不能 D.将甲与乙组成原电池时,甲为正极8.X,Y,Z都是金属,把X浸A Z的硝酸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9.对于锌一铜一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 )①锌片溶解了32.5 g②锌片增重32.5 g③铜片上析出l g H2 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10.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于同一稀硫酸溶液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正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B. 负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C. 正极、负极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基本不变D. 正极附近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少11.有A,B,C,D四种金属。
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 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若将铜浸入C 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
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D>C>A>B B.D>A>B>C C.D>B>A>C D.B>A>D>C1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06上海高考题)13.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
电池总反应为:4A1+3O2+6H2O == 4A1(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06年江苏高考题) ( )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0H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该电池通常只需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14.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在瑞典植入人体成功,使用寿命长达10年之久。
这种能源起搏器中安装寿命最长、可靠性最高的锂一碳电池,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现已在火箭、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中广泛使用。
它采用锂和石墨作电极,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中(SOCl2)组成电解质溶液。
电池总反应为:8 Li+3SOCl2=6LiCl+Li2SO3+2S。
(1)此电池中作负极,电极反应为,作正极;(2)该电池用于心脏起搏器时,在生理上的作用是。
15、根据下列事实:①X+Y2+=X2++Y;②Z+H2O(冷)=Z(OH)2+H2↑;③Z2+氧化性比X2+弱;④由Y、W电极组成的电池,电极反应为W2++2e-=W、Y-2e-=Y2+,可知X、Y、Z、W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16.如图所示装置:⑴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为。
两极反应式为:正极;负极。
该装置将能转化为能。
⑵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总反应方程为。
17.有A、B两种金属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相近。
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画出实验装置图)18、(1)下列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并判断正负极。
19、在由铜片、锌片和200 m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若锌片只发生电化学腐蚀,当在铜片上放出3.36 L(标准状况)的H2时,硫酸恰好用完,则:①产生这些气体消耗的锌的质量是多少?②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③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一课一练】参考答案1、 D2、C 3.D 4.C 5.C 6、D 7.C 8.C 9.A 10、BD 11.B 12C 13B14.(1)Li Li-e-=Li+ 石墨(2)起搏器遵循天然心脏的工作原理通过向心脏发送电脉冲以控制心脏的跳动15、Z>X>Y>W16.(1)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正极:2H++2e—=H2↑负极:Mg-2e—=Mg2+化学能、电能(2)Al;2Al+2NaOH+2H2O=2NaAlO2+3H2↑17.将A、B金属用导线连接插入盐酸中组成原电池,有气泡冒出的是较不活泼金属,另一极为活泼金属。
(图略)18、答:I能,Fe为负极,Cu为正极;II不能;III能,Fe为负极,C为正极;IV能,Fe为负极,C为正极;V不能。
19、① 9.75 g;② 0.3 mol;③ 0.75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