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21.26 KB
- 文档页数:2
快速翻译文言文的十个方法在中考的语文考试中,一定少不了文言文的翻译,我们要怎样快速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翻译文言文的十个方法,通过这些文字的阅读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翻译10字口诀法文言文翻译10字口诀: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充分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句子,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园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反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系,大体有四种情况:11、前置谓语后移。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专用名词、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古文翻译方法古文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对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古文翻译方法:1. 结构化分析法:先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句子的主谓宾关系,然后再逐个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的古文。
例如:「衣冠者莫称乡愿,朝父母而暮不至。
」分析结构可以得知,「衣冠者莫称乡愿」是一主句,「朝父母而暮不至」是一个并列的从句。
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为:穿着衣冠的人不要随口许愿,向父母表示早晨的问候,而晚上却不回家。
2. 逐句翻译法:按照句子的原文顺序,逐句进行翻译。
遇到词语的意义不清晰或有多种可能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测。
例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逐句翻译可以为:许多花卉凋零了,只有这一支还残留着妖娆的姿态,吹得这一片风景饶有风情。
3. 意译法: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的表达。
适用于一些句子结构复杂,句意深奥的古文。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意译可以为:人的本性最初都是善良的。
4. 考据法:通过对古文词句的文字学研究和文献比较来确定词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典文献或古代注释的翻译。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通过考据可以知道「前不见古人」指的是作者无法和古人交流,「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作者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
5. 翻译注释法:对于一些很难准确翻译的句子,可以在翻译后加上注释,用现代汉语进一步解释古文的含义。
例如:「战战栗栗」翻译为「非常害怕」,并在后面加上注释: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总之,古文翻译是一门复杂的技巧,需要翻译者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
熟悉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并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才能准确地传达古文的含义。
自古至今,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古文。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将整理几种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
2. 特定的时间、地点、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
3. 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典故等,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文言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哲理等,难以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时,可采用意译。
2.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可采用意译。
3. 文言文中的一些口语化表达,可采用意译。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为:“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现代汉语表达更加流畅、易懂,对原文进行适当增补。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需补充。
2. 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在翻译时需补充。
3.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在翻译时需补充。
例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四、省译法省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现代汉语表达更加简洁,对原文进行适当删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复、累赘的表达,在翻译时需删减。
2. 文言文中的一些陈词滥调,在翻译时需删减。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归纳整理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高中古诗文的翻译方法
方法一: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前面货后面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方法二: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方法三: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方法四: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或缩小了,有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词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古奥难,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
欲精通其术,须熟记此口诀,以助修炼。
一、审文意,明背景,此为翻译之始。
文言文,年代久,上下文,细揣摩。
典故出,何朝代?作者意,细细寻。
二、识词义,辨通假,词句译,方能准。
词义广,意深远,通假字,须辨明。
字字审,句句究,翻译时,不误义。
三、析句子,分主谓,结构明,译得顺。
句子长,主谓分,宾语补,细心寻。
顺文意,调语序,译得顺,读者欣。
四、修辞法,巧运用,增删改,显文采。
修辞多,巧妙用,增删改,意犹存。
修辞美,文采生,翻译好,读者赞。
五、注意时,体言文,文白异,细心辨。
文言文,古时风,文白异,细心辨。
时令节,礼仪仪,翻译时,不可忘。
六、意译与直译,取长补短,译得妙。
意译好,直译妙,长短处,互相补。
直译严,意译活,翻译妙,技艺高。
七、反复校,求精准,精益求精,译得妙。
翻译毕,反复校,精益求精,译得妙。
意未达,词不达,校校改,求精准。
八、翻译技巧,多积累,读读背,技艺熟。
技巧多,积累广,读读背,技艺熟。
口诀记,方法悟,翻译路,越走越宽。
九、译后反思,求提升,翻译功,日日进。
译后思,求提升,翻译功,日日进。
口诀记,技巧练,翻译路,永不退。
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文言文,翻译成。
勤学苦,精益求精,文言文,翻译成。
口诀记,技艺熟,翻译路,一往无前。
谨以此口诀,助君翻译文言文,早日登峰造极。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学习方法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自古文以载道,文言文者,先秦两汉之遗风,六朝唐宋之韵致。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欲通其意,必先求译法。
兹将文言文翻译之技巧,略述如下,以俾学者有所遵循。
一、字义准确,文脉贯通文言文翻译,首在字义。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故译者须熟谙字义,明辨字词之异同,方能准确翻译。
同时,译文需保持文脉贯通,使读者如读原文,不失原意。
二、词性转换,活用成语文言文词汇丰富,词性多变。
译者需根据上下文,灵活转换词性,使译文通顺。
如“曰”字,可译为“说”、“曰”、“言”等。
此外,成语亦需活用,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三、句式调整,符合语法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
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句式,使译文流畅。
如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式。
四、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译者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原文,才能准确翻译。
如“三顾茅庐”一词,需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才能准确表达其含义。
五、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文言文修辞手法多样,如比喻、排比、对偶等。
译者需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巧妙运用,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原文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句,可译为“明月何时再照我?举杯邀月问苍穹。
”六、语气神态,传神达意文言文表达语气丰富,神态各异。
译者需把握原文语气神态,使之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如原文中“一笑倾国,再笑倾城。
”一句,可译为“一笑倾国色,再笑倾城姿。
”七、逐字逐句,逐句成章文言文翻译,需逐字逐句,逐句成章。
不可急于求成,忽视细节。
在翻译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八、参考注释,汲取精华文言文注释详实,蕴含着前人智慧。
译者可参考注释,汲取精华,丰富译文内容。
同时,注释中的解释也可作为翻译的依据。
九、校对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进行校对修改。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通顺,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反复修改,力求译文精益求精。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文言文翻译的十点方法: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 "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
例如:①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④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②人或问之:“何为泣乎?”「为什么哭泣呢?」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之缙绅」“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⑤惟将军之言是听。
「惟听将军之言」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解析」: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