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
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
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
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 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
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
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
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文化是比较和平的文化东方的文化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1.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主义较弱,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解决方式可以是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并找到平衡点。
例如,强调家庭观念的东方人可以学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尝试更多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2.通信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让人尴尬,所以往往更加注重非言语形式的沟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灵活调整沟通方式,理解并接纳对方的表达方式。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直接沟通方式,而西方人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非言语信号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意图。
3.社交礼仪差异:东方文化中注重尊敬和遵守长辈和权威人士的规则和礼仪,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尊重。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东方人可以适当尊重西方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尊重东方人的长辈和权威人士,并遵守一些基本礼仪规则。
4.教育理念差异:东方文化中,教育注重纪律、刻苦和传统知识的学习,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双方的优点,结合两种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东方人可以鼓励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西方人可以尊重和借鉴传统知识和价值观。
5.思维方式差异:东方文化倾向于综合思考、间接推理和含蓄表达,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直接推理和清晰表达。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学习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对方的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西方人可以学习东方人的综合思考和含蓄表达的方式。
总的来说,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
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并且在沟通和交流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双方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形态等的总和。
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语言、家庭观念、礼仪习俗和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语言差异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东方语言如中文、日语等是属于象形文字,注重意象和形式的表达;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是拉丁字母文字,注重语法结构和规则。
这种差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表达方式,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信息,注重细致的表达和保持社交和谐。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言辞的直接表达,并且鼓励个人主张和表达能力。
这种语言差异也反映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交流方式上的区别。
二、家庭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的延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且重视长辈的尊重和权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家庭成员相对独立,个体利益和自由意识更多地被强调。
三、礼仪习俗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礼仪习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以礼相待,在人际交往、商务活动等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礼仪方面相对较为随性,崇尚简约和实用。
四、教育体系差异东西方教育体系也有较大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生对师长的尊重和听从,注重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个人追求和个体的成长。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考虑。
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各种社会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探究其根源、表现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历史背景的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来自于其不同的历史进程。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科学、人文、个性化的特征。
而东方文化则继承了古代文明的传统,强调家族、宗教、国家等凝聚力较强的群体意识,相对地,个体主义情感不如西方文化突出。
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和谐”,福祉,礼仪等等形式化的要素,注重面子文化,以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信任和社会地位。
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个人权利,自我实现等,鼓励创造性思考、认真地施行,以此确保个人的本质需求得到满足和进步。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体现在对人际关系、家庭、工作等方面。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强调宗教信仰、尊敬长辈,注重传统礼仪和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重视独立自主,个人自由、责任,口头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东方文化一样追求表面做作的表现。
教育文化的差异教育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东方文化中,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孩子们注重尊重老师、听从家长的教诲、塑造健康家庭氛围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对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他们对于教育视野和采取不同的手段,推崇实践经验与互动学习。
网络文化的差异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社交媒体,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在网络上得到了体现。
在东方国家中,网络文化往往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其强调的是群体感受与共情。
而在西方社会中,互联网往往在传播自我价值,追求个体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总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不仅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区别,也包括在东西方社会人们生活、思想和价值说法上的差异。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种文化模式更好,因为各有千秋。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习俗、艺术和其他表达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的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解读背后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家庭、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和法律制度。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崇尚谦逊、内敛和拥有“和”的思维方式。
他们注重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尽量避免冲突和争斗。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坦率,崇尚明确的沟通和直面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我”的价值观念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二、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现在和过去,关注过去的传统和历史,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将时间用于实际的产出和效率的提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成就。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来。
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活动,喜欢团聚、互助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成就和事业发展,喜欢高效率、高速度的生活方式。
三、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艺术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内涵、隐晦和意味深长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诗词、国画以及禅宗的审美理念都注重“意境”,通过留白和暗示来引发观者的内心共鸣。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和展示性,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具象艺术。
四、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信仰和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代表,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而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导,强调个人的信仰与救赎。
这种差异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所体现,也对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尽管那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中西文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宏观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微观层面,表现在教育制度、餐饮文化、服饰追求等方面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东西方文化差异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的差异首先我们要从与自然的关系入手,那便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确,我们东方主张的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主张的是天人相分,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的“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宇宙万物乃天地自然“大用流行”演化而来,宇宙(天)与人(物)合二为一。
“群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所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中国的“人生观”也指“心”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血脉亲缘的伦理涵摄关系!宇宙富含着天命、天理、天良、天网、天帝,“心”包括有心性、良心、心眼、心知、心意、心神,“天理”与“心性”,相互鱼贯,融通为一!中国人讲“良心发现”,并非果真“发现”什么外在客观的“天理”,而是指“天理”原本存在于“良心”之中, “天理”与“良知”相互启示,彼此“发明”。
中国式的“天地良心”,所昭示的“宇宙与人生和谐如一”,从另一维度,表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因是之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 可以以其自主的积极性,一方面赋予自然进化的世界以“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自己的生命,参与自然演进,纵浪大化。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上帝(或“物自体”)属于神圣、不可知的绝对“他在性”,万物则属于世俗、可感知的相对“此在性”,“他在”与“此在”之间,呈现“神人对立”的主客二分关系,神依照“神迹”来主导人或物,人或物必须依附于神——这种以上帝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婴儿出生,必须到教堂接受洗礼;成人结婚,必须进教堂见证爱情;法院开庭,必须向神圣做出保证;总统就职,必须手按《圣经》宣誓;甚至钞票之上,都印上“我们信赖上帝” (In God We Trust )的显著标志 ........... 这种“宇宙与人生乃被造,并遵循着制造者的规则运行”的思维范式,折射出西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首先,历史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方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历史相对较短,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发展至今的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东方文化更加注重传统和尊重前辈的智慧,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其次,宗教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宗教的影响,这些宗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超越,并且鼓励人们追求超越世俗的目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个体与神的个人关系,以及对个体的个人责任和普世道德的价值观念。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内心修养、个人超越和个体责任,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和创造力。
此外,社会结构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之一、东方社会结构较为集体化,强调家族和社群的责任和义务,在社群中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依赖性。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结构较为个体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价值观念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的尊重,强调默默奉献和谦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追求个人的幸福。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稳定和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宗教、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1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2东方出现的是传统制的专制制度,而西方很早出现了民主和人权的概念。
3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4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5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上有很高成就,而东方经过千年封建社会在理学书画方面有很高造诣。
6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而中国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方面表现明显。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和亲情关系,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很重视。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这导致在工作环境中,东方人更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整体的利益,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成就和个人利益。
其次,在行为规范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面子和礼仪,人们更注重保持和谐、规矩的社会关系,重视尊重、恭敬和遵守传统规则。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直接表达和自由,人们更倾向于直言不讳、公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使得东方人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可能会过于含蓄和回避直接表达,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东方人过于拐弯抹角。
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解决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互相理解和尊重:双方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贬低或嘲笑对方的不同做法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尽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促进对话和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可能。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会议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加强跨文化交流。
3.针对具体问题寻求共同解决方案:双方应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可以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双方的利益交集,通过折中和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
4.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双方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和经验。
可以通过交流访问、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找到双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总之,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并非不可调和。
通过互相理解、尊重和学习,可以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良好的合作和共赢。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还体现在艺术、宗教、语言等多个层面上。
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广泛且深入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解读,以增加对文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价值观与人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最基本差异体现在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念上。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看作是紧密相连的。
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和社会组织中,强调对家族、团体的忠诚和责任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高度重视。
因此,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另外,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重视面子和尊重长辈、上级是常见的。
人们常常注重团队合作、和谐和统一的价值观念。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它更加倾向于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
二、时间观念与行为规范东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重要的是维持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和谐。
因此,时间被看作是相对的、灵活的,人们更注重当下的情感和关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时间的准确和效率。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规划和利用。
除了时间观念外,行为规范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维持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因此,在公共场合中,人们通常会抑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表达。
他们更容易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与艺术表达东西方文化对审美的偏好和艺术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平衡、和谐和内敛是审美理念的核心。
传统的东方艺术形式,如中国的国画和日本的禅宗艺术,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被重视。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观点,透过艺术作品传达个人的内心世界。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就儒家文化而言,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量融汇、吸收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集百家,自成一体;董仲舒重儒家、阴阳家,自立一说;宋明理学家更是融释、道于一身,终使儒家达到较完备的形而上理论形态。
同时,儒家思想也不断被其他文化所融透和吸收,如魏晋以后的佛教思想,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相叠合的一面。
但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都程度不同地渗透、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譬如墨家主张的“兼爱”、“尚同”思想,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逍遥羁放的思想情趣和人生态度等,这些思想意识对中国国民心理影响至深至远,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与儒家文化形成互补结构。
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熔铸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
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
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
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
通过这种简单的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4.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内在机理不管是东方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动态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传统文化,必定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影响力,这些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和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
文化形态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须通过两种途径(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个体转换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彼此呼应,构筑成一个稳固的文化观念传承体系。
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它往往凝聚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
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类型。
但是,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得以凸显,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历史,都要经由“个体”思维的反馈、转换、过滤、筛选等活动,才能获取其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价值。
缺少“个体”这一现实媒质,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自然-社会-历史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中,与历史发展相伴随的文化成为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的文化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塑模着符合文化类型的人格,每个个体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构、维系、支撑传统文化的平衡与存在。
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传统文化,保存、再造的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延续流传的过程。
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因、内在机理、内在规律,世世相传,代代相继。
当然,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不断,表现为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冲突。
因此,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仅靠传统文化自身弱势繁衍生息是远远不够的,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新和升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为先进文化提炼新的精神因子、注入新的精神元素。
5.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探索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和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单列一篇加以部署,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见,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国家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
事实上,自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以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对西学的不同看法。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进一步觉醒,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此,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注意做到:第一,要以人为本,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采取“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也不能采取“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或“中西互为体用”的思维方法,而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于中华文化中的合理和优秀的成分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等级观念、封闭保守的生活习性、反民主、反自由、反人权的的专制等级思想必须家决加以清除。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而价值体系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对人尊重,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倾向应该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积极进行文化整合,洋为中用。
对多元文化选择、批判,对不同文化价值观进行抉择、融合,反对文化相对论和绝对论,立足于本国世纪、本民族传统吸收外国优秀,坚持本民族道德伦理、传统思维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的需要。
在文化整合中,树立文化的主题意识,保持自己文化应有的地位,坚持民族化大方向,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中华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
同时也要排除华夏中心论,以兼容的态度、开阔的胸襟,站在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角度上看中华文化。
第三,高举科学与民主旗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科学与民主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要求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许多思维方法对克服西方实证科学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偏面性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样,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政治理想、治国原则、官僚人格等理论对改善当前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等也不乏可借鉴之处。
因此,当前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举科学与民主旗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