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 格式:docx
- 大小:31.24 KB
- 文档页数:8
精心整理初一年级上册历史必考归纳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
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5、半坡聚落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结构:半地穴式。
一。
3、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
4、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尧舜“禅让”1、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禅让制)三、大禹治水1、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疏导)的方法,治水成。
三、武王伐纣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时期,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西周的分封制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2、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七国。
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呜一、孔子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两部分。
型水利工程。
2、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少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二、神奇的编钟1、铜钟是周期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2、编钟: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
漫步在远古人类的世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漫步在远古人类的世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2、学习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
3、了解远古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4、学会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鉴赏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5、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远古人类是指现代人类祖先的文化和生存方式,跨度约为500万年。
2、中华大地上发现的远古人类包括化石人、猿人、旧石器时代人类等。
3、远古人类生存方式:捕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使用石器和火等工具。
4、远古人类社会结构:族群为主要单位,以男性为主导。
5、远古人类文化:以口头传承和绘画方式为主要文化表现形式。
6、远古人类经济:以狩猎、采集和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7、探讨和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考古发掘和文物鉴赏等。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了解其生存方式和文化特点。
2、掌握考古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探讨和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
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堂教学。
2、互动式讨论。
3、小组合作探究。
4、考古发掘和文物鉴赏实践教学。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学生带入远古人类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远古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特点。
第二步:知识讲解(4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远古人类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步:实践探究(6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鉴赏实践教学。
每个小组负责针对某个时期或文化进行探究和研究,最后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第四步: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远古人类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堂考核:根据实践探究得出的结果和思考,写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关于探讨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对远古人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如何通过考古和鉴赏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1课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例,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及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
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有二:1.初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名词比较生疏,刚刚学习历史,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人的真理比较抽象,一时不易讲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分享故事,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要上的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那么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有哪个组能够又快又好地讲述有关于人类的诞生的神话传说故事呀?学生: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盘古开天辟地……老师:非常好,但是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并不可信。
直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我们才发现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认识到我国的远古人类和了解到他们的生活。
教学主体一、元谋人(1)人类是怎么诞生的?他们由什么演化而来的?学生: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2)我们祖国最早的远古人类是谁呢?在那里发现和生活在什么时期呢?(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总结: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
(3)【课堂活动1】现在我们在元谋人的遗址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发现了一系列的遗物。
现在班里学习小组就成为考古调查组,负责研究猜测一下这些物品是什么,同时它们又有什么的作用?(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老师让学生上来回答。
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2、北京人:距今约71—2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黑陶器。
(刻画猪纹黑陶钵)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鱼纹彩陶盆);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鱼。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 _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2.黄帝: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3.炎帝、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
炎帝败,归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二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因此_黄帝和—炎帝3.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
4.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
治水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定都阳城。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编辑整理美工校对:中国科大附中南区梁辉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 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地 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产活动: ① 能制造、使用打制石器。
② 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 间:距今约1.8万年。
地 点:北京周口店.生产活动:① 使用打制石器,会制造骨器。
② 渔猎、采集。
③ 人工取火。
④ 钻孔技术制作装饰品。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
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干栏式房屋一 半坡聚落 黄河流域原始文明的代表。
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多年。
居住房屋: 半地穴式 生 产:磨制石器,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二 河姆渡聚落 长江流域原始文明的代表。
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居住房屋:干栏式生 产:磨制石器,在工具上加木柄。
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三 大汶口原始居民 位于山东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
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附黄帝,炎黄二部落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 尧舜“禅让”禅让制:部落间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首领继承人的制度。
尧 舜 禹三 大禹治水禹采用筑堤堵水(堵)和疏通河道(疏)相结合的方法,历时13年,治水取得成功。
禹领导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造福人民,禹在部落联盟中有了极高的威望,被称为“大禹”,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知道我国境内当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
知道世界闻名的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质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通过讨论"假如我是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元谋人、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资料后,我会得出哪些结论",培养发散思维、口头表达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水平。
通过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像水平和写作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学习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树立自信心,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资料的方法(请教别人、查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树立探究意识;学会对搜集的资料实行取舍、整理、加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远古人类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对寻找有科学依据的感触和历史想像有一定难度。
〖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1. 形貌、体质特征2. 制造工具:打制石器3. 使用天然火4.群居生活三、山顶洞人〖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讲述法,指导总结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对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收集相关原始社会知识的资料,并对资料实行取舍、整理和加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远古人类生活的图片)师:屏幕上体现的是什么人的生活画卷?(学生回答略)你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了解多少呢?(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录像《祖国的风光》,边放边解说)我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领土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
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上,有广袤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的大小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众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舟楫和灌溉之利;有绵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和贸易的方便。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
我国当前已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多少呢?他们分布在何处?一起来看课本插图。
读历史地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4人为小组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生:讨论、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的接受水平很强。
通过这幅地图能够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确实是中华人类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
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当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板书)师(提问):对于元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生:回答略。
师(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提问):什么是化石呢?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
生:回答略。
师: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两颗牙齿,一颗为左上内侧门齿。
一颗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学们能够对照一下同桌同学的门齿,看与元谋人的牙齿有何不同?生:回答略。
师:图上这两颗牙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
这两颗牙齿硕大、粗壮,由此可推测,其主人是一青年男性。
这与以后的北京人相比,其牙齿的形态、构造更为原始。
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很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下考古学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生:讨论、回答略。
师:看来这点小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太简单了,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准确的。
那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开始使用石器,那些黏土层中的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说明元谋人会使用火。
仅凭这些考古资料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迫切需要通过一处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示原始人的生活。
给我们提供大量丰富考古资料的是什么遗址呢?生:回答略。
师:20世纪2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的骨化石、10万多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这么丰富的考古资料使北京人成为举世闻名的远古人类。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来了解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板书)师(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人遗址的图片和实地录像。
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的体质特征如何?形貌、体质特征(板书)师:(课件展示两幅图片)图一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正面和侧面图;图二为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比较,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所以称他们为"猿人"。
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
他们的脑容量虽比猿类大一半以上,但只等于现代人平均脑量的76%。
他们的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浓密,身高一般是一米五六左右。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若干原始性。
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人的身体结构有的地方如上肢,那样接近现代人,而有的地方如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只要开动脑筋,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正是因为劳动使上肢肌肉、韧带和骨骼日趋发达,使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灵活水准已与现代人差不多了。
所以,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
手不但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下肢在四肢分化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它的发展就落在了上肢的后面,虽已能直立行走,但还有些屈膝。
至于脑及脑外面的头骨结构,是在手足分工、直立行走之后,因为劳动实践和语言的推动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北京人的头部还有较多的原始性。
人体发展的这种先后顺序证明,人类是因为劳动才从古猿转化来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师(提问):北京人是如何劳动的呢?看屏幕展示,图一为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图二为北京人制造石器图,图三为北京人采集野果和植物根茎图。
请根据这三幅图描述一下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生:讨论、回答略。
制造工具(板书)师(总结):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一带的地理环境除了距离海边比现在近得多,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之外,大致和现在差不多。
在周口店的南边、东南边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北边和西边是重叠的高山和蜿蜒起伏的丘陵,北京人就住在这里的龙骨山的天然洞穴里。
那时候,成群的野马、鹿和羚羊在平原上奔驰;犀牛和大象也常到那里寻找食物;在高山和丘陵上,松、柏、桦繁茂成林;还有结着小肉果的朴树和开小紫花的紫荆杂生于丛林中;成群的猕猴往来攀跃,寻找着果实;凶猛的剑齿虎和熊、狼、豹等猛兽出没于山野间,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
北京人跟险恶的环境实行了顽强的斗争,在这过程中逐渐地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那就是石器和火。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一般是把石块打制成带刃的石片,再经过单面加工制成的。
也有一部分石片是没有再加工就使用的。
这些石器按其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刃器等。
砍砸器和刮削器的发现间接证明了北京人还能利用石器把树木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
这些工具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十分粗笨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能把它们制作出来,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
北京人就是凭借着这些粗笨的工具,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
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
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
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
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有了火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再当一回考古学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讨论、回答略。
使用天然火(板书)师: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太丰富了,一些同学甚至想到了他们是趁森林着火时把火种保存下来加以利用的。
火的使用,使人类能够吃到熟食,促动了体质的发展;还能利用它御寒、照明、驱逐野兽,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
即使这样,北京人的生活条件还是极其艰辛的,既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又要抵御猛兽的侵袭。
他们常常因为猎获不到食物或是同猛兽搏斗而丧失了生命。
在已发现的四十个北京人的遗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死于14岁左右,生活到50岁以上的仅有一人。
在这样艰难险恶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谁能描述一下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回答略。
群居生活(板书)师(讲述):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
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
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一起分享微薄的劳动果实,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他们每天早晨成群地出去打猎,主要猎取肿骨鹿、梅花鹿、野马、野羊等。
狩猎的方法大概是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先躲藏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等野兽一出现,就手持工具围猎追打。
这种原始的狩猎方法和简陋工具,是不容易猎获到动物的。
妇女到附近的丛林和原野去采集野果,挖掘植物的根茎。
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
北京人群居在山洞里,燃起一堆火,烤熟猎获的动物肉,或是烧熟采集来的朴树子等,共同享用这些食物。
晚上在洞口燃着几堆火,防御猛兽的侵袭。
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
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
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着自然,改造着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