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民俗介绍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6
本溪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先祖在此繁衍生息,部族中的团团篝火点燃起人类历史的发展兴旺。
战国时期,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本溪地区部分为燕国辽东郡所辖,部分为外族胡人所据;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在灭燕的同时不仅得到了燕国所属疆域,也向北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继而秦始皇划天下为36郡,本溪地区归属辽东郡襄平县。
汉代继承了秦的疆域划分,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又增设了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随后到了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的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政权。
辽东边墙在本溪的崇山峻岭中,时断时续地可见一条城墙,有的是石砌而成,有的是土垛而成;有的布满了青苔,显示出年代的久远;有的则已经倒塌。
这道墙便是著名的明代辽东边墙,即明长城的延伸。
明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对东北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管辖,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于辽阳(后改为辽东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奴儿干都司,对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和暴力相结合的政策。
随着往来的频繁和汉族、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内部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采纳了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在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的协助下,修筑了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边墙,历史上称为“西墙”,主要是防止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袭。
后女真族势力在辽东一带发展起来,并经常袭扰辽东地区。
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击败建州女真李满柱,然后着手经营辽东的东部边防,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
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才全部完成边墙修建任务,历时39年。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女真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于是在距清河城10余公里的地方又筑边墙,又称内边墙。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浅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曹竞予(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辽宁本溪117000)摘要:寸跷秧歌,亦称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民俗秧歌。
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
民间艺人受到河北平地跷和矮跷的启发,在满族妇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础上仿制了寸跷,上装踩上了寸跷后,为了保持平衡,双脚不停错步,胳膊前后甩摆。
这种在自然扭动中展现出来人体曲线美和大伸大展的动律,加上脚和腿的跺颤,突出了上装舞蹈中的“浪”劲,因此,形成了只有上装踩跷的寸跷秧歌。
关键词: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2-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3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位列其中。
早在1981年,由文化部、国家民族委员会等牵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普查、收集和整理民间文艺集成,“本溪寸跷”就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流传于本溪民间,被国家收录于“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秧歌作为一项平民文化活动,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作为具有满族特色的全堡寸跷秧歌,以独特的风格展现它的魅力。
它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辽东满族欣赏习惯与汉民族习俗相融合,激荡、升华后逐渐成形。
长期以来,源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在不同年代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寸跷秧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编排和创新。
但它依然传承保留着满族先人古老的舞蹈动作特色。
一、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的起源要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首先要对其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对满族历史有着一定的认识。
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因表演者脚踩六寸矮跷而得名。
宋代汉族女子缠足之风盛行,许多年轻后生无事可做,就聚在村头树荫下欣赏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
后来,有人便做了矮跷,踩在足下互相嬉戏,一来二去,竟形成了一种表演方式。
本溪四方台简介本溪四方台位于中国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上固台镇境内,是一座集旅游、休闲、观光和宗教活动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它是本溪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辽宁省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四方台得名于其地形独特而形似四方的台地,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海拔约150米。
作为本溪市的象征性建筑,四方台被誉为“本溪之髓,异秀世界”。
这里的溪流纵横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美,是一处天然的生态资源。
四方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化而吸引着广大游客。
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形成了多个瀑布和飞泉,潺潺流水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
四方台还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山体上郁郁葱葱的松柏、悬崖峭壁上的奇松怪石,以及各种珍稀的花卉、草本植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除了自然景观,四方台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游。
传说中,四方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相传古代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修炼仙道,并留下了他的足迹。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道教文化的圣地,每年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山顶上建有张道陵像和道教庙宇,宛如世外桃源。
除了道教文化,四方台还保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
在四方台的西、北两侧,有大量的石刻和石碑,这些石碑大多有着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石刻艺术瑰宝”的“龙凤宝石碑”,它是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石头花”,其中的浮雕艺术精美绝伦,堪称石雕的杰作。
除了观光和文化活动,四方台还是一处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风景名胜。
园区内设有丰富的配套设施,如休闲广场、游乐设施、餐饮场所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山间小道,欣赏美景,还可以尝试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民间舞蹈、民俗竞技等。
此外,园区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供游客购买,如漆器、陶瓷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作为旅游景点,四方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园区内设有展览馆和博物馆,展示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特色,可以让游客更加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
本溪的风俗作文400字Benxi is a city wit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local identity.本溪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它的风俗习惯在塑造当地的身份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customs in Benxi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 which is a grand and symbolic event that reflects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local people.本溪最吸引人的风俗之一就是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这是一个庄严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盛大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
The wedding ceremony typically involves elaborate rituals and customs, such as the bride's hair combing ceremony, the exchange of betrothal gifts, and the tea ceremony, all of which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婚礼仪式通常涉及复杂的仪式和风俗习惯,比如新娘的梳妆仪式、订婚礼物的交换以及茶道仪式,所有这些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Another notable custom in Benxi is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and caring for one's parents and elders. This custom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daily life, such as the observa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performance of ancestral rites, and the adherence to Confucian values.本溪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风俗习惯是尊孝,它强调尊重和关爱父母和长辈的重要性。
辽宁省风俗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
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
它历史悠久,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征。
它伴随着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而发展,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
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作为满族文化传统的遗存,满族秧歌以一种动态文化的方式显现出浓郁的满族民情民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满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之后出版、保存了一些满族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
抚顺地秧歌,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抚顺地秧歌是在清王朝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起源于唐代渤海国的民间舞蹈“踏”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满州人的民间歌舞“莽式”。
抚顺地秧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可取代的,是研究满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抚顺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艺术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