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民俗介绍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6
本溪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先祖在此繁衍生息,部族中的团团篝火点燃起人类历史的发展兴旺。
战国时期,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本溪地区部分为燕国辽东郡所辖,部分为外族胡人所据;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在灭燕的同时不仅得到了燕国所属疆域,也向北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继而秦始皇划天下为36郡,本溪地区归属辽东郡襄平县。
汉代继承了秦的疆域划分,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又增设了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随后到了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的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政权。
辽东边墙在本溪的崇山峻岭中,时断时续地可见一条城墙,有的是石砌而成,有的是土垛而成;有的布满了青苔,显示出年代的久远;有的则已经倒塌。
这道墙便是著名的明代辽东边墙,即明长城的延伸。
明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对东北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管辖,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于辽阳(后改为辽东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奴儿干都司,对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和暴力相结合的政策。
随着往来的频繁和汉族、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内部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采纳了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在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的协助下,修筑了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边墙,历史上称为“西墙”,主要是防止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袭。
后女真族势力在辽东一带发展起来,并经常袭扰辽东地区。
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击败建州女真李满柱,然后着手经营辽东的东部边防,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
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才全部完成边墙修建任务,历时39年。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女真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于是在距清河城10余公里的地方又筑边墙,又称内边墙。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浅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曹竞予(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辽宁本溪117000)摘要:寸跷秧歌,亦称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民俗秧歌。
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
民间艺人受到河北平地跷和矮跷的启发,在满族妇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础上仿制了寸跷,上装踩上了寸跷后,为了保持平衡,双脚不停错步,胳膊前后甩摆。
这种在自然扭动中展现出来人体曲线美和大伸大展的动律,加上脚和腿的跺颤,突出了上装舞蹈中的“浪”劲,因此,形成了只有上装踩跷的寸跷秧歌。
关键词: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2-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3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位列其中。
早在1981年,由文化部、国家民族委员会等牵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普查、收集和整理民间文艺集成,“本溪寸跷”就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流传于本溪民间,被国家收录于“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秧歌作为一项平民文化活动,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作为具有满族特色的全堡寸跷秧歌,以独特的风格展现它的魅力。
它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辽东满族欣赏习惯与汉民族习俗相融合,激荡、升华后逐渐成形。
长期以来,源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在不同年代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寸跷秧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编排和创新。
但它依然传承保留着满族先人古老的舞蹈动作特色。
一、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的起源要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首先要对其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对满族历史有着一定的认识。
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因表演者脚踩六寸矮跷而得名。
宋代汉族女子缠足之风盛行,许多年轻后生无事可做,就聚在村头树荫下欣赏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
后来,有人便做了矮跷,踩在足下互相嬉戏,一来二去,竟形成了一种表演方式。
本溪四方台简介本溪四方台位于中国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上固台镇境内,是一座集旅游、休闲、观光和宗教活动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它是本溪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辽宁省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四方台得名于其地形独特而形似四方的台地,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海拔约150米。
作为本溪市的象征性建筑,四方台被誉为“本溪之髓,异秀世界”。
这里的溪流纵横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美,是一处天然的生态资源。
四方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化而吸引着广大游客。
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形成了多个瀑布和飞泉,潺潺流水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
四方台还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山体上郁郁葱葱的松柏、悬崖峭壁上的奇松怪石,以及各种珍稀的花卉、草本植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除了自然景观,四方台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游。
传说中,四方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相传古代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修炼仙道,并留下了他的足迹。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道教文化的圣地,每年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山顶上建有张道陵像和道教庙宇,宛如世外桃源。
除了道教文化,四方台还保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
在四方台的西、北两侧,有大量的石刻和石碑,这些石碑大多有着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石刻艺术瑰宝”的“龙凤宝石碑”,它是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石头花”,其中的浮雕艺术精美绝伦,堪称石雕的杰作。
除了观光和文化活动,四方台还是一处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风景名胜。
园区内设有丰富的配套设施,如休闲广场、游乐设施、餐饮场所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山间小道,欣赏美景,还可以尝试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民间舞蹈、民俗竞技等。
此外,园区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供游客购买,如漆器、陶瓷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作为旅游景点,四方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园区内设有展览馆和博物馆,展示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特色,可以让游客更加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
本溪的风俗作文400字Benxi is a city wit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local identity.本溪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它的风俗习惯在塑造当地的身份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customs in Benxi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 which is a grand and symbolic event that reflects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local people.本溪最吸引人的风俗之一就是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这是一个庄严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盛大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
The wedding ceremony typically involves elaborate rituals and customs, such as the bride's hair combing ceremony, the exchange of betrothal gifts, and the tea ceremony, all of which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婚礼仪式通常涉及复杂的仪式和风俗习惯,比如新娘的梳妆仪式、订婚礼物的交换以及茶道仪式,所有这些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Another notable custom in Benxi is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and caring for one's parents and elders. This custom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daily life, such as the observa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performance of ancestral rites, and the adherence to Confucian values.本溪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风俗习惯是尊孝,它强调尊重和关爱父母和长辈的重要性。
辽宁省风俗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
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
它历史悠久,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征。
它伴随着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而发展,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
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作为满族文化传统的遗存,满族秧歌以一种动态文化的方式显现出浓郁的满族民情民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满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之后出版、保存了一些满族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
抚顺地秧歌,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抚顺地秧歌是在清王朝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起源于唐代渤海国的民间舞蹈“踏”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满州人的民间歌舞“莽式”。
抚顺地秧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可取代的,是研究满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抚顺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艺术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辽宁省本溪市冬季旅游推荐一、引言冬季是一个湖光山色皆美的季节,很多人选择辞别炎炎夏日,投身到冰天雪地中感受冬日的宁静和优美。
而辽宁省本溪市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旅游城市,也拥有着独特迷人的冬季旅游资源和景点。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推荐辽宁省本溪市冬季旅游的几个热门景点。
二、景点一:本溪水洞冰灯节本溪水洞冰灯节是本溪市冬季旅游的一大亮点。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本溪水洞内都会举办盛大的冰灯节活动。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绝伦的水洞冰灯,其瑰丽壮观的景象会让人流连忘返。
冰灯表演、冰雕比赛等精彩活动也是水洞冰灯节不可错过的亮点。
三、景点二:“白云山庄”滑雪场对于喜欢冰雪运动的游客来说,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白云山庄”滑雪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这里拥有全套的滑雪设施,包括滑雪道、索道等,能满足不同级别的滑雪爱好者需求。
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畅快滑雪,不仅可以体验速度的快感,还能欣赏到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
四、景点三:北山温泉度假村北山温泉度假村是一个集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
在冬季的北山温泉度假村,游客可以享受到温泉的舒适和放松,远离城市的喧嚣。
温泉度假村还提供多种服务项目,如针对不同需求的按摩、美容养生等,让游客尽情放松身心,享受一段悠闲的假期。
五、景点四:团河湿地公园团河湿地公园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南部,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湿地公园。
冬季时,团河湿地公园的湖水会结成冰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湿地公园,饱览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团河湿地公园还有许多原生态的鸟类,对于爱好观鸟的游客来说,更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六、结语以上所述的本溪市冬季旅游景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赤峰滑雪场、东辽沿边特色民俗村等。
无论游客钟爱于冰雪运动还是追求温泉度假,辽宁省本溪市都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所以,不妨在冬季的某个周末,到辽宁省本溪市亲自体验一番,相信您会对这座城市的冬季之美留下难忘的回忆。
本溪民俗活动策划方案本溪民俗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本溪是位于辽宁省中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资源。
为了宣传和传承本溪的民俗文化,增强本溪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特策划了一系列的本溪民俗活动。
二、活动目的1. 弘扬本溪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具有本溪特色的民俗活动,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本溪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传承本溪民俗。
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民俗表演、比赛等活动,激发人们对本溪传统民俗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本溪民俗活动,使市民在节日期间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市民对节日的喜庆情绪。
三、活动内容1. 本溪民俗体验活动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本溪的传统民俗,我们将在市区的公园、广场等地举办本溪民俗体验活动,包括传统舞蹈、歌曲、民间艺术等表演,让市民亲身参与并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本溪龙舟节本溪地处辽河沿岸,拥有丰富的龙舟文化资源。
我们将在夏季举办本溪龙舟节,邀请本溪各个乡镇的龙舟队伍参加比赛,并配合丰富的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3. 本溪民间音乐比赛本溪民间音乐多音高亢,曲调悠扬,极具本溪特色。
我们将举办本溪民间音乐比赛,邀请本溪各乡镇的民间音乐团队参赛,展示传统乐器和民间音乐的魅力。
4. 本溪民俗摄影展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本溪的传统民俗,我们将举办一场本溪民俗摄影展览,展示本溪各个乡镇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摄影比赛,鼓励市民参与,展示他们对本溪民俗的理解和创作。
5. 本溪传统手工艺品展销本溪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资源,如剪纸、麦秆画、木雕等。
我们将组织本溪传统手工艺品展销活动,邀请本溪的手工艺人展示他们的作品,并提供交流和交易的机会,促进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
四、活动实施计划1. 活动时间:根据不同的民俗活动,确定不同的活动时间,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辽宁日报写本溪明山区的文章本溪明山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北部,是一个山区地带。
该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近年来,本溪市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明山区也成为了本溪市旅游的一大亮点。
明山区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山峦叠嶂,水流潺潺。
这里有“东北小黄山”之称的明山,有“中国最美峡谷”之称的锦屏峡,还有以“瀑布群”而闻名的大水磨瀑布、小水磨瀑布。
这些景点都是明山区的独特之处,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欣赏。
除了自然景观外,明山区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
明山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石窟之乡”,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石窟和岩画艺术,其中以世界文化遗产“白塔寺石窟”最为著名。
白塔寺石窟位于明山区的白塔山上,是一座唐代石窟,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被誉为“东北石窟艺术的珍品”。
此外,明山区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如石板画、明山剪纸、明山绣球等,这些传统工艺品代表了明山区的民俗文化。
在明山区的农村,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习俗,如农民画、春节庙会等。
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明山区政府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明山区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了一系列旅游品牌,如明山旅游、白塔寺石窟旅游、锦屏峡漂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明山区政府还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道路建设、提升酒店和餐饮服务水平等。
此外,明山区政府还积极引进旅游企业,加强旅游产业链的建设。
总的来说,明山区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明山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政府的投资和努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未来,明山区的旅游业将会更加繁荣发展,成为本溪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08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9月下半月刊辽宁拥有众多的工业城市,在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中,物质形态存在的厂区、工人居住区等是当地民俗形成的空间环境;工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规范等非物质部分是节庆民俗地域性的重要体现。
相比较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是人们社交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也成为城市节庆民俗内容之一。
一、本溪城市节庆民俗形成过程本溪地区目前居住着34个民族,其中2/3是汉族,主要节日有18个。
根据历史考证早在50万年前本溪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是本溪城市的形成则是在近代工业发展以后,与从清初到现代汉族迁入本溪的历史相一致,从清初到现代的360多年间,汉族大规模迁入本溪的历史有四次:一是清初到清中期,根据清政府《辽东招民垦荒条例》从海城、牛庄、岫岩、凤城等地转迁自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族;二是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年因灾荒过海而来的山东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三是1904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本溪煤铁资源建立了本溪湖煤铁公司,在山东、河北等地招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1909年全市人口达到393764人,到1944年达到646151人,本溪湖地区成了工人集居区,本溪城市初步形成;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全国各地各族人口大量迁入,尤以汉族居多,1964年全市汉族人口达1047685人口,占总人口的90.8%。
[1]随着人口的迁入,各地相应的习俗也被带入本溪地区,工业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纽带,从而本溪地区的节庆民俗具有了自身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地人口迁入后在日常交往中的习俗融合以及近现代工业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人际关系。
二、本溪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主要特征本溪城市节庆民俗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一)人员流动产生的地域融合性特征本溪城市人口大多由全国各地各族人口迁移而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因为工业而聚集在一个城市,在形成自己的生活圈的同时也提供了人们广泛的交流渠道,通过这些交流,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自己的节庆民俗不断去影响别人,也不断地受别人的影响,在这种不断的融合当中,在本溪山城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有较强融合性的城市节庆民俗。
辽东民居建筑的习俗关于辽东民居建筑的习俗辽东民居建筑习俗在本溪农村建房的“讲究”非常多,事先要请风水先生确定房门的“向口”,规划好房场地。
房屋的朝向必须是坐北朝南,南北通透,依山傍水,房门近处不能有大山、树木、电线杆等遮挡住视线,因为这些不吉利,不利于家人健康长寿。
坐北朝南,南北通透,利于冬天房屋防寒取暖,夏天除潮通风,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依山傍水,寓意生活有靠山,家人能事业兴旺。
除此之外,还有隆重的上梁仪式。
上梁要在房墙砌到“大平口”后,选定良辰吉日进行。
上梁时除燃放大量烟花爆竹外,“掌舵”的木匠师傅还要手拿拴上红布条的钢斧和八卦钳“跑梁”(即在大梁上走动)。
跑梁时先用白酒浇梁头、梁尾、梁腰,撒下“五谷”、馒头和糖果等,让众人分享,并口唱驱逐邪祟,祝福富贵平安的上梁歌谣。
将红色的绸、缎、布或红色被面搭在梁上,最后将一块挂有“八挂”(用古钱币、青麻编织而成的吉祥物)的秋木(山核桃树)钉在房屋中间。
“掌舵”的木匠师傅接过“东家”赏钱后,上梁仪式便宣布结束。
上梁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往房梁上挂瓦、毡苫房草,大摆宴席喝喜酒。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裕,苫房草已经被五颜六色的“彩瓦”所替代。
千金门楼四两屋四堡乡雾阁村的子仁屋门楼连城县四堡乡的古民居建筑,都有一座别具特色的主门门楼。
当地有“千金门楼四两屋”的说法,门楼事关整座房屋的风水取向和屋主的家境、地位和文化修养,可见门楼建筑在民居中的重要地位,四堡门楼以砖土结合构建,呈八字形,门两边的护墙各向外斜伸出约1米,顶盖琉璃碧瓦堆斗,飞檐翘角,鳌头塑以狮子或麒麟;两边塑以卷花纹饰,也有塑飞龙舞凤的。
两侧壁塑绘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门柜上方书上遒劲雄健的题词,如“云峰拱秀”、“菁花绕境”、“岚光西映”等富有诗意的华丽词语;也有写堂号的,如“中田”、“梅园”、“碧清堂”等。
门的两边则是表现吉祥、幸福和安宁愿望,以及表现客家精神和理念、忠孝爱国等思想内容的对联,如“读可扬名耕足食,勤能创业俭持家”、“礼贤乐善锦世泽,崇德尚文振家声”等。
辽宁本溪文案短句
1. 辽宁本溪,山水如画,美不胜收。
2. 本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3. 在本溪,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4. 漫步本溪,感受它的宁静与祥和。
5. 本溪,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6. 在本溪,品味传统的美食与文化。
7. 本溪,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城市。
8. 在本溪,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
9. 本溪,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旅游胜地。
10. 漫步本溪,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11. 在本溪,探索历史的足迹与文化的传承。
12. 本溪,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
13. 在本溪,感受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14. 本溪,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城市。
15. 在本溪,领略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氛围。
16. 本溪,一个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活力。
17. 在本溪,体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18. 本溪,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旅游目的地。
19. 在本溪,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20. 本溪,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之都。
本溪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本溪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1、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