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图像传感器教学文案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56
图像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图像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图像传感器在数码相机、手机等日常电子产品中的应用;3. 了解图像传感器在科学研究、医疗、安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2. 学会使用图像传感器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3. 能够运用图像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项目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图像传感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对图像传感器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图像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对新技术和新应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项目实践,掌握图像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图像传感器基础知识:- 图像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2.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数码相机、手机等日常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医疗、安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3. 图像传感器项目实践:- 图像传感器选型与数据采集;- 基于图像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设计简单的图像传感器应用项目。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图像传感器基础知识- 引入图像传感器的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图像传感器;- 讲解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参数。
第二课时:图像传感器应用- 分析图像传感器在日常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介绍图像传感器在科学研究、医疗、安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C M O S图像传感器-
F l i c k e r
Sensor在日光灯作为光源下获取图像数据时会产生flicker,其根本原因是照在不同pixel上光能量不同产生的,所接受的光能量的不同也就是图像的亮度的不同。
电源的频率有两种标准:50Hz(大陆)和60Hz(台湾、日本)的正弦波形,当然能量是没有方向性的,因此对应的能量是一个频率为100Hz和120Hz 的波形,如下图1所示:
图1、60Hz电源频率及能量波形
由于能量在时间方向上的波形,照在sensor上就使每一个pixel产生在时间方向上的相应波形,由于CMOS sensor的曝光方式是一行一行的方式进行的,任何一个pixel的曝光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同一行上的每个pixel的曝光开始点和曝光的时间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同一行的所有点所接受到的能量是一样的,而在不同行之间虽然曝光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曝光的开始点是不同的,所以不同行之间所接受到的能量是不一定相同的。
由此产生sensor出来的图像可能在图像高度方向上会有相应的波形,如下图2:
图2,sensor图像数据能量示意图
为了使不同行之间所接受的能量相同,就必须找一个特定的条件,使得每一行即使曝光开始点不同,但是所接受的光能量是相同的,这样就避开了flicker,这个特定的条件就是曝光时间必须是光能量周期的整数倍时间。
图像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像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2. 使学生了解图像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数码相机、监控设备等;3. 引导学生掌握图像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分辨率、灵敏度、动态范围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像传感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探索图像传感器新技术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进行简单的图像传感器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图像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注图像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像传感器技术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拓展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设计。
学生在本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子技术有一定了解。
课程要求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像传感器基础知识:- 图像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图像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灵敏度、动态范围等。
2.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数码相机、监控设备等生活中的应用;- 工业检测、医疗影像等领域的应用。
3. 教学大纲:- 第一章:图像传感器概述(1课时)- 1.1 图像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1.2 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图像传感器性能指标(1课时)- 2.1 分辨率- 2.2 灵敏度- 2.3 动态范围- 第三章:图像传感器应用案例(1课时)- 3.1 生活领域的应用- 3.2 工业及医疗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图像传感器实验(2课时)- 4.1 实验一:图像传感器的基本操作- 4.2 实验二:图像传感器性能测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教学内容共5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顺序进行。
cmos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CMOS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了解其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CMOS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半导体事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半导体领域的志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MOS的基本原理:介绍CMOS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2.CMOS结构:讲解CMOS器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领域。
3.CMOS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地位:阐述CMOS技术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4.实际案例分析:分析CMOS技术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CMOS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地位。
2.讨论法:学生讨论CMOS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其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CMOS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我国半导体领域权威著作,作为主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和进度。
C M O S图像传感器-
F l i c k e r
Sensor在日光灯作为光源下获取图像数据时会产生flicker,其根本原因是照在不同pixel上光能量不同产生的,所接受的光能量的不同也就是图像的亮度的不同。
电源的频率有两种标准:50Hz(大陆)和60Hz(台湾、日本)的正弦波形,当然能量是没有方向性的,因此对应的能量是一个频率为100Hz和120Hz 的波形,如下图1所示:
图1、60Hz电源频率及能量波形
由于能量在时间方向上的波形,照在sensor上就使每一个pixel产生在时间方向上的相应波形,由于CMOS sensor的曝光方式是一行一行的方式进行的,任何一个pixel的曝光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同一行上的每个pixel的曝光开始点和曝光的时间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同一行的所有点所接受到的能量是一样的,而在不同行之间虽然曝光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曝光的开始点是不同的,所以不同行之间所接受到的能量是不一定相同的。
由此产生sensor出来的图像可能在图像高度方向上会有相应的波形,如下图2:
图2,sensor图像数据能量示意图
为了使不同行之间所接受的能量相同,就必须找一个特定的条件,使得每一行即使曝光开始点不同,但是所接受的光能量是相同的,这样就避开了flicker,这个特定的条件就是曝光时间必须是光能量周期的整数倍时间。
CMOS图像传感器简介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CMOS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制造的CMOS图像传感器由于其集成度高、功耗低、体积小、工艺简单、成本低且开发周期较短等优势,目前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照相手机的图像传感器应用方面,市场前景广泛,因此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有着非常高的市场价值。
一、CMOS图像传感器的发展历史70年代初CMOS传感器在NASA的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制造成功,80年代末,英国爱丁堡大学成功试制出了世界第一块单片CMOS型图像传感器件,1995年像元数为(128×128)的高性能CMOS有源像素图像传感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先研制成功,1997年英国爱丁堡 VLSI Version公司首次实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商品化,就在这一年,实用CMOS技术的特征尺寸已达到0.35mm,东芝研制成功了光敏二极管型APS,其像元尺寸为5.6mm×5.6mm,具有彩色滤色膜和微透镜阵列,2000年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采用0.35mm技术开发的 CMOS-APS已成为开发超微型CMOS摄像机的主流产品。
二、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下图为CMOS图像传感器的功能框图:首先,外界光照射像素阵列,发生光电效应,在像素单元内产生相应的电荷。
行选择逻辑单元根据需要,选通相应的行像素单元。
行像素单元内的图像信号通过各自所在列的信号总线传输到对应的模拟信号处理单元以及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输出。
其中的行选择逻辑单元可以对像素阵列逐行扫描也可隔行扫描。
行选择逻辑单元与列选择逻辑单元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图像的窗口提取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单元的主要功能是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且提高信噪比。
另外,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实用摄像头,芯片中必须包含各种控制电路,如曝光时间控制、自动增益控制等。
1.图像传感器的历史——从真空摄像管到CCD/CMOS图像传感器1.1 图像传感器的诞生在图像传感器出现前,胶片是唯一记录保存图像的工具,而胶片所保存的图像在远距离传输以及后期处理方面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图像传感器的目的是将拍摄的图像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保存以及数字化保存和后期处理。
那么图像传感器又是何时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呢?最早登场的是1923年由V.K.兹沃雷金发明的光电摄像管,它是利用在真空中可自由操作电子运动的性质制作的。
如图1.1所示,在真空管中放置的云母板上面涂抹具有光电效应的铯(Cs),光线通过镜头在云母板上成像,此处产生的电荷,经等死放出的电子书进行扫描,取出信号电流。
此后,一个又一个的改良感光度的摄像管被发明,如超正析摄像管(1946年),光导摄像管,硒砷碲摄像管,雪崩倍增靶(HARP)摄像管等,逐渐担任产生电视图像的角色。
从原理可知,摄像管无法做到接通电源后立即工作,且工作电压高,功耗大,因燃烧寿命短等缺点。
在以后的日子里,摄像管会被固态图像传感器取代。
1.2 固态图像传感器(Solid-State Image Sensor)用于晶体管或者IC得Si(硅)等半导体材料,具有将接受的光转换成电的光电变换性质。
如果把单片IC基台的硅基板作为摄影面,并有规则的排列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然后依次将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流以某种方式取出,则此基板具有了图像传感器的功能。
最早可以产生图像,以像素平面排列的固态图像传感器,其构造与目前的CCD不同。
例如发表于1966年的光敏晶体管平面排列的图像传感器;1967年发表了将光电二极管以平面矩阵排列,利用扫描脉冲与MOS晶体管,以XY地址方式取出信号的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实现了实用化,但在与CCD的竞争中失败,成为后来的CMOS传感器的原型。
1.3 CCD图像传感器1969年,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维拉·博伊尔(Willard. S. Boyle)与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所发明,两位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新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