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的分析综合
- 格式:ppt
- 大小:302.00 KB
- 文档页数:20
专题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考点阐释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一、文学类文本(一)小说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
然后组织语言,简明表述。
(一)组织答案要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选用合理句式,就是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如比喻、拟人,其答题模式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设问,其答题模式一般是: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等等;或引述原文中的某一词语、短语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
如填空题。
2.紧扣原文,优化整合小说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言信息实施重组。
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是要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
3.综合分析,分条表述有的题目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从一定角度切人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
有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宜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评分时一般都是按点给分,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组织答案,而且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最好用数字标明每一点,以使要点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4.简洁用语,注意字限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一点要严格遵守,不可超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综合”考点突破基础知识0109 1126: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综合”考点突破赵炳庭【考纲亮相】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复习方向】从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地区语文卷的选文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的选取呈现出散文与小说并重的特点。
尽管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散文一直占绝对优势,但近几年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小说,越来越多地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参考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三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语文卷,2014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可能仍会以散文与小说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考点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一)关于作品结构【考点阐释】根据考点要求,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一是整体构思,即谋篇布局;二是行文线索;三是段落间的关联与安排。
分析结构,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分析段、篇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鉴赏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指津】《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没有专门列出具体要求,但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各个层级的要求,全都适用于小说阅读。
分析作品结构,对于小说来说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解答此类题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概括时应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认清小说的线索。
是通过线索结构小说,线索是思路的体现,也是情节发展的脉络。
分析线索,有利于把握小说的思路,理解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线索一般是单线,也有双线结构。
3、划分小说的层次,除倒叙、插叙之外,常见的小说结构模式是固定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就是矛盾冲突缓急变化的几个部分。
故事的开端,是矛盾冲突尚未展开的阶段;故事的发展,是矛盾冲突逐渐展开的阶段;故事的高潮,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到矛盾斗争的最高点,即将解决而尚未解决那一瞬间;故事的结局,就是矛盾冲突的最后结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和精彩的语言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特色鲜明,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灵活多变。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其他方面偶有涉及。
复习时需全方位落实各类艺术手法,掌握品味语言效果的方法,并通过对例题的解读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1.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如两处写〃听〃:一为李小二的妻子在小酒店里有意偷听,一为林冲在山神庙门内无意偷听。
这两处细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收到了怎样的效果?(6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示前一处是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才听不清,从而造成悬念;后一处是详写,因为谈话者得意忘形,高谈阔论,所以听者听得真真切切,从而怒火喷发。
2.说说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
(2)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示(1)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3.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6分)(1)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
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2)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1. 引言1.1 什么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是高考文学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并用简练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种题型通常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文学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中的细节、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要能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通过这种题型,考生不仅可以展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准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时,考生需要扎实掌握文学知识,培养对文本的敏锐分析能力,善于归纳总结,同时还要具备清晰、简洁的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考生可以提升自己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上的应试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探讨考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深入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设计思路,从而为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考点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题目的要求,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本研究还旨在揭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背后的文学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促进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考点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提高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水平和整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1. 文本理解能力: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准确理解文本中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知识的掌握: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包括熟悉文学常识、经典作品、文学流派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辨析和解读。
3. 文学分析能力: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分析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对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教案【考纲亮相】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级。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复习方向】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以散文与小说为主。
第一课时分析作品结构【考点阐释】根据考点要求,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一是整体构思,即谋篇布局;二是行文线索;三是段落间的关联与安排。
分析结构,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分析段、篇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鉴赏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一般说来,用来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有明确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路径。
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下的标尺。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就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既然作者写文章是“思必有路”,那么,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必须走进作者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走,如果读者不能如此,则表明读者的阅读理解是有一定障碍的。
事实上,命题的考查往往是将文本的结构与文本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考查的。
【解题指津】分析作品结构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结构特点。
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考察题型分析(附例题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中间段: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我的文学作品分析非常抱歉,由于我无法直接获取您的文学作品,所以无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如何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的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标题:文学作品分析指南一、引言在开始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之前,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多方面思考和洞察的结果。
因此,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二、内容分析1. 主题思想:这是文学作品的核心,通过分析主题思想,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者态度。
2. 情节结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分析情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和节奏。
3. 人物塑造:人物是故事的灵魂,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动机、成长变化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三、艺术手法分析1. 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叙事视角、时间处理、空间布局等叙事技巧的运用,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分析的内容。
2. 风格特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比如有的作家喜欢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有的作家则喜欢用华丽繁复的词汇。
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四、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其所在时代的产物,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五、结论在完成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总结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独特见解。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这个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文学类文本的分析综合
文学是人类的思想情感在文字中的艺术表达,是人们感知世界、思考
人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和综合文学类文本,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作
品内涵,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文学主题、情感表达、
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四个方面对文学类文本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事件和情节组织的艺术方式。
通过分析
叙事结构,可以揭示作品的逻辑关系和表述方式。
例如,在福楼拜的《孤独》中,叙事结构呈现了时间上的错综复杂,通过回忆和倒叙的方式,构
建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呈现了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心灵自述。
最后,人物塑造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绘。
通过分析人物
塑造,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境遇和心理变化。
例如,在王
尔德的戏剧《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通过与画像互换
灵魂,实现了永葆青春的愿望。
通过对他的描绘和遭遇的变化,展现了人
性的善恶和欲望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了对美和道德的思考。
综上所述,对文学类文本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
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主题、情感表达、叙事结构和
人物塑造的分析,可以探究作品中的内涵和意义,丰富自己的感性阅读体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专题分层训练(原卷版)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内容概览A·常考题不丢分一、探究标题二、叙述特色三、文本特征B·拓展培优拿高分C·挑战真题争满分一、探究标题(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鹰丁迎新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
①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的手表,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
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
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
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
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程,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
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
兵能背出来。
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
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②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
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
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
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
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就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
比如现在就是。
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
这才感觉到握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站住!口令?我是雄鹰。
回令?鹰击长空。
2008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文学文本阅读分析命题1一、复习目标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思路)二、2008考纲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路·结构思路是按照一定的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可见,作品的结构体现了作品的思路,作品的思路是靠作品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路,也就能正确地分析作品的结构了。
四、分析作品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
这里所说的“作品”,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五、作品语段的特点:(1)段落中心的单一性;(2)内容上的相对完整;(3)结构上的相对独立。
六、分析作品结构方法(一)、把握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的结构(1)扣中心,以纲带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
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
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出题模式和考点特征有
一定规律可循,考生只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考题类型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包括选择和简答两种,其中选择题通常考查文本概括、细节
理解、词汇辨析、语言表达等方面;简答题则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
要考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主题、形式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解读文本。
二、考点特征
1.文本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2.文本语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艺术性,对考生的阅读能力、词汇积累、语言表达等方
面均有一定的考查。
3.文本结构复杂,需要考生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文本的主题、情感等方面
的信息。
4.文本情感饱满,需要考生通过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表述,准确地表达出文本所传递
的情感。
5.文本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文学常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进行深入的文本
解读。
三、备考建议
1.针对考点,分析文本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的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考点和题型,根据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2.注重对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建立自己的文学知识框架,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更好
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3.要注重平时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要加强对生僻
词汇和典故的掌握。
4.在解答题目时,要仔细审题,理清出题者的意图,尤其是对于简答题,要全面了解
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高考考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说明】从两类文本的考纲要求来看,“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层面,传记答题难度都比小说略小,这是学生普遍选择传记作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师普遍要求学生选择传记作答的重要原因。
二、阅读要求【小说】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②鉴赏人物形象;③把握小说的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④概括作品主题,判断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倾向、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⑤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意图、情感倾向、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