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在娘家备受冷落和歧视。
白流苏是一个聪明、敏感且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子,她不甘心在这个家中忍气吞声地度过余生,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他从英国归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却在感情上一直游戏人间。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相遇,起初,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试探和算计。
范柳原对白流苏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他并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只是想把白流苏当作情人。
而白流苏则清楚地知道,在那个时代,做情人是没有出路的,她必须要争取到婚姻的保障。
在两人的周旋中,张爱玲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流苏一方面被范柳原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又时刻保持着警惕,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陷阱。
范柳原看似洒脱不羁,实则内心也有着孤独和迷茫。
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香港的沦陷让他们在动荡中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这场战争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
最终,范柳原选择了和白流苏结婚,给了她一个名分。
张爱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白流苏在面对范柳原的追求时,内心充满了纠结和不安。
她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而范柳原的心思则更加难以捉摸,他的言行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香港的繁华与喧嚣,战争的残酷与破坏,都构成了故事的背景,映衬出人物命运的无常。
从《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爱情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脆弱的,婚姻也并非完全基于爱情,而是包含了许多现实的考量。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冷漠,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倾城之恋》赏析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 ,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 ,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 ,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关键词:人性失落反差美《倾城之恋》描述的是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翁其实不那末使人全部倒出,他们不是帅男靓女,一点儿也不芳华浪漫,他们的恋爱故事也不是那末缱绻内心悲苦,哀婉动人,他们都是很自私的人,也都是有污点的很世俗的人。
白流苏,一个旧时代女子,她不愿屈从,要做新女性,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二奶!一个旧式家庭生长的新女性,白家的六蜜斯,离婚后住在娘家。
白家虽是上海败落户,却死要体面。
年光光阴将去,旗袍关于她来说就像是根救命稻草,牵着她的芳华岁月和淑女身份。
同时,她也是一个情场赌徒,把婚姻作为职业,在汉子身上找到最后的呵护。
她伶俐斗胆,自卑高傲、矜持要强而自私,她的语气中总带些尖刻与寻衅。
她大白本身对汉子有着莫年夜的吸收力,脸上老是经常挂着各类设计好的笑脸,就算在最困难、最为难的时分,她仍能坚持永不言败的肉体。
但在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当她不堪丈夫暴力,离婚住回娘家,社会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这都暂且撇它一边,尽可装聋作哑地过。
关键是同一屋檐下家人因时间愈久厌弃愈深的寒言冷语、指桑骂槐却是装聋作哑也无法回避的。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悲观爱情主义Cassanova罗华南师范大学一.引题张爱玲的文笔,善于以一个故事表达生活哲理。
她的故事以悲剧居多,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寥寥无几,倾城之恋是一个另类。
为什么?因为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是悲观的,倾城也是悲伤的,她似乎用各种意象告诉着我们什么,尝试揭示什么。
事实证明时代与人性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二.时代背景故事构建在民国时期,是封建意识和开放思想初步交汇的时代。
繁华的上海滩,年轻的女性和钱势的男人流连于舞厅、酒吧,纸醉金迷,时髦颇受追捧,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是追名逐利。
从表面上看,女性地位是提高了,她们可以去社交,结识称心的男人,但实际上男和女不平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女人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可以说男人决定着女人的终身幸福。
白流苏便是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同样也被家族嫌弃。
而徐太太是她重新找回幸福的机会。
人们的信条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三.人物心理分析1)初见情迷在舞厅中的三支舞,为两人交往埋下伏笔。
白流苏身上不同于一般青春的活力与稚嫩,她懂得玩乐,有懂得矜持,亲近而神秘。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然而白流苏的开放却不因为爱慕,“她半是赌气: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
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
但范柳原是深深被吸引住了。
”范柳原的迷恋也只是男女之间荷尔蒙的作用,难以把握,他还未把白流苏当成结婚的对象。
不过这样,白流苏还是有了争取的筹码,她要取悦范柳原。
2)为爱赌博那一夜之后,范柳原理所当然地邀请白流苏,而白流苏为了自己打算,也只会接收,于是踏上了离家赴港的旅途。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恋爱,而是谈恋爱。
范柳原说着情话,挑逗白流苏;白流苏又欲擒故纵,不让得手,着实是斗智斗勇的爱情游戏。
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主要目录: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二、荒谬飘摇的爱情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1 、灵动的感悟2 、平实的细节《倾城之恋》(1943 )也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
作品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仍然是在爱情中书写人生的荒凉,比《沉香屑第一炉香》其荒凉意味更强。
甚至,主人公的性格也和《沉香屑》有相似之处。
但是,其题材、写法,韵味,又有所不同。
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小说的题材很特殊,故事存在着两个环境:一个是现代大都市,一个是传统古典贵族的大家族内部。
这个传统贵族大家庭是在上海。
故事中的人物又到香港。
前边写大都市里衰败、破落的大家族生活,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后边却是写贵族小姐与现代浪子在香港相爱,豪华饭店、宾馆,灯红酒绿。
衰败古典贵族大家庭与现代都市的结合,是张爱玲在题材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
在其他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二重结合。
《花雕》《茉莉香片》《金锁记》等。
这种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把这样两种特殊的生活组合在小说中,具有很特殊的美感。
张爱玲强调一种参差的对照之美。
这也是一种对照。
这种对照也存在着一种苍凉、荒凉的美感。
大家族在现代城市里,失去了古典时代的威风,日益衰败、破落。
给人一种毁灭感。
同样是荒凉的意味。
张爱玲家庭本身就是这样的大家族的。
二、荒谬飘摇的爱情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命运是不断下滑、沉落,最后她的自我消失在欲望之中。
但是,这里,主人公白流苏的爱情却有一种上升的趋势。
白流苏是一个衰败的贵族大家庭的小姐。
这个大家庭整天过着那种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生活。
白流苏因为是小老婆所生,特别是有过离婚的经历,所以,在家庭中格外受排挤。
他的哥哥、嫂子都欺负她,看不起她。
但是,她并不是软弱的人,所以,仍然怀着自己生活渴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华侨富商子弟范柳原,经过一番所谓的曲折艰苦的高级调情以后,在香港沦陷的炮火中,他们各自感到了对方的真情实意,宣布结婚。
在这种爱情中,白流苏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大家庭的压力,一个是对生活渴望。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引导语: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我们一起来学习《倾城之恋》的赏析。
《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张露 072003040110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
《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
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环境分析白流苏范柳原《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
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
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1]《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海一个旧式家庭之女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人生的世态炎凉。
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跟随徐太太去了香港,之后毫不意外的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的相遇,为了自己以后的婚姻地位和无忧的生活,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勾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恰在这时香港发生了战争,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浅水湾寻找白流苏,在这生死未知的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并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愫,最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得她成功的嫁给了范柳原。
本文通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绚丽的文辞描写,从小说双城的场景和主角人物的性格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一、环境分析(1)上海白公馆白公馆是流苏从小生活的地方,出嫁,离婚,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带着少许离婚分到的家产和受伤的心回到了这个有着亲人的家里,但是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
小说开篇就写到:“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仅这一句,一方面说明了白公馆的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着,而他们却也不愿去改变他们百年如一日的生活。
别人都在忙碌着,他们却还在悠闲的计较着。
另一方面则是暗指他们这个老贵族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步向衰败、没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
[2]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
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也是在白公馆里上演的一场大戏。
白家兄嫂在得知流苏的前夫去世之后,都想着让流苏回去为前夫守寡,表面上都是为了流苏好,其实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想把流苏赶出去这个家,他们也好有点利可图。
特别是三爷,刚开始还是好言好语,一副为人兄长,为妹妹打算的口气,让她回前夫家过继个前夫的侄子过来,名为流苏有个依靠,其实是想让流苏把前夫的财产也一并过继过来,让他们以后也有点好处可捞。
见流苏不同意,便又说: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用这样的话来说服流苏。
在被流苏说出三爷把她带回来的钱花光的真相后,三爷面子就挂不住了,直接说开了,接着四奶奶,三奶奶也都说开了,意思就是流苏在这个家闲着吃他们的,住他们的,现在物价贵了,他们养不起他这个闲人了,其实最主要的是流苏这个妹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兄嫂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流苏气极,颤抖着,抓住了四爷,但四爷却也认为三爷说的对,最后流苏想到了白老太太,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说句话,可是当流苏跑到白老太太的身边时,得到的却是白老太的一番避避重就轻的话,说到最后,也就是让流苏回到前夫家去,白老太的一番话无疑把流苏打入了谷底,连这个家,连最后的依靠也没了,这就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些就是她的家人,她的心就这样被她最亲的人撕裂了,就连绣鞋的针也扎了手,也全然不知。
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句话包含了流苏太多的辛酸、失望和痛苦。
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
白公馆的衰败也是必然的,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的腐败的贵族观念,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他们的观念也还是腐朽的老思想,他们家的女儿的命运就是为了保住白家的名声找个有靠山的人家出嫁了,一带女儿嫁出去了,另一代女儿又顶替上来,百年来不变,任然是由父母来掌握、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任然停留在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礼教下。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
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家。
(2)香港浅水湾香港浅水湾是一个繁华、新时代气息浓烈的地方,流苏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潇洒多金的富二代范柳原,在那次相见后,范柳原对流苏有了意思,于是通过媒人徐太太邀请流苏离开家来这个地方,而流苏也在那个家受尽冷嘲热讽后,于是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出来闯一闯,于是她跟随徐太太来到了这个地方。
正是在这个地方,改变了流苏的命运。
也展开了流苏与范柳原的一场感情拉锯战。
来到这个地方,正如流苏所料,富二代公子范柳原早已等在了这里,是有意抑或是无意,流苏在浅水湾饭店的房间争好相邻,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了“谈恋爱”。
白流苏与范柳原从一开始交往就在互相较劲,双方你来我往,攻杀战守,逗引埋伏。
在白流苏眼中,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情”,而在范柳原眼中,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尤其喜欢她身着旗袍、低头不胜娇羞的模样,因而有心勾引她,但又无意娶她,最多愿意让她做个情妇。
白流苏洞察范柳原的心机,因而给他亲近自己的机会,但绝不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
因为她深知,“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这就意味着,白流苏的“守身如玉”并非理想贞女式的重德轻欲,对白流苏来说,贞节就是她与范柳原婚姻交易中的砝码,这和她“不愿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而失去其“淑女的身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达到让范柳原明媒正娶她的目的,而不是偷鸡摸狗的玩玩。
范柳原知道白流苏要什么,但他固执地不愿承认。
白流苏不知道范柳原要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3]在流苏去到浅水湾饭店见到范柳原之后,他们之间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彼此身上各取所需。
流苏想依靠范柳原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好一点,在范柳原身上得到一个名分,在婚姻上有个地位,而范柳原觉得流苏是个有挑战性的女子,既有中国式女子的婉约,却又比一般女子来得有性格,想要征服她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他的情妇。
于是,在浅水湾,他们一个演戏,另一个配合着,就这样开始了这场爱情游戏。
在他们第一次去香港饭店,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范柳原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对流苏诉说着萨黑咦妮公主的身世和遭遇,说明了他也想过那样自由的生活,没有婚姻的束缚,之后他们去丛林散步,范柳原对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可是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流苏不懂得他,这让他有些失望。
在这之后,范柳原与流苏常常一起出双入对,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浅水湾饭店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夫妻,都叫流苏范太太,而范柳原听了也不否认,也不给流苏机会否认,因为他想要就是这种结果。
他深知流苏的经历,背景。
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女子,自然就有中国式女子的思想,虽然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在别人看来他们整天出双入对,肯定已不再纯洁。
在人言可谓的旧思想里,流苏自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然而流苏却让未让他如了意,流苏的固执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有的,尽管在别人看来他们之间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任抱着她的那份矜持,因为她把戏知道这是她最有价值的筹码,只要范柳原还没得到她,就不会对她失去兴趣。
就是这样,范柳原跟流苏玩起了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把戏。
他与萨黑咦妮公主亲热的来往,在流苏面前与萨黑咦妮举动亲昵,对流苏的态度爱理不理,想让流苏吃醋,最后让她妥协。
可是流苏偏不让她称心,尽管她枉担了范太太的虚名,但范柳原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她,她句还有价值,还有砝码。
于是她决定回上海,范柳原听她说了之后也并没有反对,并说送她回家。
在送流苏回家的路上,范柳原的态度也还是冷冷淡淡的,他坚信流苏走不出他的手掌心。
过了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岁,这时候范柳原发了电报让流苏回香港浅水湾,并且船票已经买好,她的母亲也让她回去,她伤心的哭了,因为她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早就认定她已是范柳原的情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