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课时)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胡适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优秀7篇】布置作业:篇一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篇二(配以《苏格兰摇篮曲》)学生边听读,边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板书)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眼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篇三二、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我的母亲》教案篇四学习目标: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的:1、字词。
(直接讲,不上黑板。
)2、人物形象。
3、分几个部分。
(的文眼。
)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对都做了很好的预习。
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
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
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字词等基础知识。
2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优秀5篇《我的母亲》教案篇一【积累与运用】1、请按原文填空: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_______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___过我。
_______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________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_______人,_______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这些词你陌生吗,试试标出它们的正确读音:宽恕_______庶祖母_______筹备_______吹笙_______摹画_______翳_______3、读一读,想一想:下列加粗词在句中怎样解释更恰当: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这比打骂更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考考你: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里面哪些文角的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史文恭、花荣是__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学会珍惜母爱,学会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提炼母亲的品性和特点。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万千儿女心灵的归属。
沉甸甸的爱从父母手上接过,暖融融的情从父母身上获得。
一个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对正直、善良、勤劳、乐观的父母,这样的家庭人就是心灵的天堂和成长的源泉。
愿你在美文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来报答父亲母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学者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曾荣获三十五项美国博士桂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四、检查自学效果1.理解下列词语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翳( 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龌龊(wò chuò):不干净,脏。
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2. 文章结构: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胡适《我的母亲》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胡适母亲的性格特点及对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认识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胡适母亲的性格特点及对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亲情。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作者观点。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认识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对作者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进一步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8篇)《我的母亲》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㈠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胡适《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胡适《我的母亲》的主题和核心观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胡适《我的母亲》的主题和核心观点;2.如何运用文学修辞手法进行作品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文学与生活》选修八,第三单元;2.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PPT、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1.以课件展示胡适的图片和简要介绍胡适的生平;2.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胡适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Step 2 预习导入(15分钟)1.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我的母亲》一文,注意理解文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习体会和问题。
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1.通过分组朗读和发放阅读材料,进行整篇文章的阅读;Step 4 核心思想分析(3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析文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2.利用PPT展示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课堂讲解和深入的讨论。
Step 5 文学鉴赏和写作(30分钟)1.让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文学鉴赏:a.分析胡适在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对比等;b.分析胡适通过文字描写创造的形象和氛围。
2.组织学生进行作文写作,题目为《我的父亲》或《我的家庭》,要求学生在文中表达对家人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Step 6 总结和拓展(15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胡适《我的母亲》的触动和感悟;2.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思考胡适文中所表达的母爱的普遍价值。
五、课堂作业1.完成作文《我的父亲》或《我的家庭》;2.预习下一篇课文《二十四年乌桕树》。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还能够理解胡适《我的母亲》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通过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胡适《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和回报母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胡适《我的母亲》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胡适的生平和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分享对母亲的认识和感悟。
4. 分享感悟: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母亲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合作精神。
2. 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分享感悟环节对母爱的认识和家庭观念的体现。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访问: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对母亲的认识和祝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扩展阅读视野。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一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2.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意识。
3.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教师事先熟悉课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母亲形象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等,作为教学辅助素材。
3. 学生预习: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胡适及其作品。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尊重学生观点: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感悟,给予积极评价。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我的母亲》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我的母亲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
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1、作者的母亲冯顺娣,教师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话。
2、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三、解读探究1、找一找:找出文中语句说说我为什么要感谢母亲?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说一说: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性,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典型事例来说一说。
(教师可从“母亲对我的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母亲对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导概括并赏析语句)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2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四、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
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
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
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事件母亲的形象我的认识主题
(朦胧——清晰)(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笑:美丽、慈爱——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哭: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哭:痛苦、无助——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忙:劳苦、能干——歉疚、感恩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