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黔之驴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4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1.黔之驴》导学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2.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并翻译课文。
3.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神态、动作描写。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及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黔之驴》选自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
_____代文学家。
黔,地名,包括现在______、______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二)相关链接:什么是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三)对照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学习《黔之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益.习其声()驴不..大物()憖憖然...()虎大骇胜.怒()以为...()..且噬己也,甚恐()技.止此耳()好事者荡倚冲冒....()3.解释下列字词:一词多义: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1)以为以为且噬己也()慭慭然,莫相知。
()(2 )然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因跳踉大 ()(3)因虎因喜()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之稍出近之。
()然往来视之。
()蹄之。
()计之。
()4.古今异义古义:()古义:()(1) 乃去.(2)以为..神今义:()今义:()5、通假字技止此耳:,()6、文言句式。
教学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
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二、分析新课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
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
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
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师:读得很流利,请坐。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20.黔之驴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
3.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明白本则寓言的哲理。
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领悟本则寓言的哲理。
自主学习1.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1)《黔之驴》作者,(朝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河东人,因而世称“”。
因官至柳州刺史,又称“”。
与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他们与、、、、、同列为“唐宋八大家”。
(2)《黔之驴》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合称为“”,成语、就出自这篇寓言。
3.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黔()之驴 páng()然大物慭慭()然大骇()噬()狎()跳踉()大()远dùn()4.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大骇()远遁()然往()来视之终不敢搏()驴不胜()怒乃去()有好事者()窥()之益狎()益()习其声觉无异能()者噬()己5.一词多义(1)庞然大物 ____________ ____ 然往来视之 ________________ 憖憖然_____________(2)虎因喜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以为神_______________ 以为且噬己6.词的活用船()载以入蹄()之稍出近()之稍近,益狎()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一:初读课文,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驴并把它吃掉的?请简要概括。
创新实验学校初中七年级下高效语文课堂导学案设计者:审查者:班级:姓名:使用时间:课题:《黔之驴》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寓言课文。
七年级文言文的学习,着重于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寓言的学习,着重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和对艺术形象的把握,从而理解寓意。
【学习目标】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通过小组相互切磋,初步读懂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笔译全文;合作探究归纳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一些特殊词语的意思和用法;2、理解文中描写驴和虎的句子,进而来认识驴和虎的特征;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看事物从多个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行动、心理的词句,体会老虎和驴的形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本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方法导航】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方案,积累重要的字音、词义等文言知识和文言常识,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学习理解描写驴和虎的句子进一步认识驴和虎的形象特征,最后有个性地理解故事寓意,有所启发。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
是其《三戒》之一。
2.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0《黔之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黔之驴》是七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与现代文教学相比,学生对文言文会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感,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又少,上课时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大。
2、本班学生平日学习不够主动,为此我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用心阅读,以自主陈述案情来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阅读与理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等,翻译文言文。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到吃掉驴的过程4、掌握本文的寓意,即启示人们应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看课文,试译课文,力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黔之驴》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梳通文意,读出古文的韵味。
2、能说出作者对驴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
后遭宦官反攻,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
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黔之驴》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作,是著名讽刺小品《三戒》(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中的一篇,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本文是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文体。
二、关于“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
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三、《黔之驴》结局及翻译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翻译:哎!外形庞大也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也好似很有本领,如果当初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不敢进取;现在如若果真仍是如此,那就太可悲了啊!四、驴子的小故事野驴和家驴野驴看见家驴舒适地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过去,夸奖他身强力壮,还享受美味的食物。
后来,野驴又看见家驴驮着沉重的货物,驴夫还跟在后面用棍棒边打边赶,野驴说:“我现在不再觉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那一点点享受的。
”这是说,人们不必去羡慕那付出沉重代价所得到的利益。
《黔之驴》导学案【文学常识】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课前预习,完成以下作业1.你了解柳宗元吗?(请你来介绍)*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苏)、王安石、曾巩、_______.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憖憖..然窥.之虎大骇.稍近益狎.跳踉.大阚.以为且噬.己也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船.载以入 (2) 至则.无可用 (3) 放之.山下(4)有好事者...... (5) 虎见之. (6)庞然(7)蔽.林间窥之 (8) 稍出近之. (9) 憖憖然...(10)稍.出近之 (11)以为且噬..己也(12)技止此耳. (13)乃去.(14)终.不敢搏(15)觉无异能者.(16)虎大骇.(17)远遁.4.翻译句子(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黔之驴》导学案(语文版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汇波教材分析课文为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原为“略读课文”。
对文言文课文的理解,应认识为汉语言的源头,积累是主要追求,故而对该课文的教学处理为一般阅读课,要求学生读懂课文,把握重要词句,进而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1、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生字难词,把握重点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寓意。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教育目标分类表:运用布卢姆目标分类表进行分类,以解决教学内容怎么确定的问题,解决教的有效性问题。
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2、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是建立于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的。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合作小组的作用:课堂中充分运用评价激励的手段,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过关:追求过关,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与成绩提升之间的矛盾。
课时一课时。
重难点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记诵。
教学过程导学一(先学检测,5分钟)【活动内容】1、作者作品情况。
2、课文主要内容概述。
3、已查识生字难词;未查识生字难词。
4、难句列举。
5、查看课本自学标记情况。
【活动流程】小组代表上黑板书写,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完成好的小组加分。
“课本自学标记”展示。
【教学意图】要求学生预先完成,课堂只做竞争性展示,呈现自学成果及存在问题。
“先学检测”阶段不解决存在问题。
检测学生“先学”情况,检测学生预习习惯、学习方法运用情况,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为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设定准确的起点。
“课本自学标记”查看放在最后,也是对学生“先学”活动的小结,属“元认知知识”的“评价”活动。
本阶段活动的竞争性展示不具难度,旨在检查与营造气氛,起“导入”作用。
导学二(字词句,10分钟)【活动内容】1、我解生字难词。
2、我解难句。
3、我译课文。
4、课本中的成语列举与解释。
【活动流程】1、第1、2题,分组竞解,一般为小组里的1、2号学生。
《黔之驴》导学案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二、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参考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
《黔之驴》选自__ _ ,作者_______ ,字______, ____代文学家,因是河东人,世称。
2、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 )4、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好事者...:船.载以.人:至.则无可用: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莫相.知: 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然.往来视之: 益.习其声: 终.不敢搏: 益.狎: 驴不胜.怒: 蹄.之: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 技止.此耳: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1)黔之.驴 (2)蹄之. (3)放之.山下 (4)稍出近之. (5)计之.曰 (6)蔽林间窥之. 6、一词多义(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B.以为且噬己也 ( )(2)然 A.慭慭然 ,莫相知。
(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3)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7、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互动探究1、交流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2、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3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口头翻译全文,教师答疑4、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黔之驴》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2、能欣赏本文细致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明白寓意(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相关作者、文体知识,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成语“黔驴技穷”是什么意思?它的出处在哪里?二、介绍作者作品,朗读课文,完成后面的基础题:基础题1、教师介绍作者。
柳宗元:代文学家和哲学家。
字,河东人,世称为。
他政治失意,因为参与革新,被贬官永州、柳州等地。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涯里,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写下了诸如之类的散文,为民请愿;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等著名散文,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与并称为,是之一。
2、本文的文体是:,是柳宗元所写的中的一则。
小贴士:《三戒》——《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作者认为这三个故事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3、反复带读和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断句准确,流畅。
给下面的字注好拼音:窥()遁()噬()狎()踉()骇()好事者()船载()三、正确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主口译课文5分钟。
2、学生接龙口译,教师订正错漏,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
四、自主或讨论完成后面的突破题。
1、选出与“驴不胜怒”中的“胜”同义的一项()A 不可胜数B 引人入胜C 不胜其烦2、“之”不是指代驴子的一项是()A 放之山下B 虎见之C 往来视之D 蹄之3、翻译加点的词语。
船载以入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益习其声因跳踉驴不胜怒,蹄之乃去4、翻译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5、本文衍生出了三个成语,请写下来并解释其含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掌握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口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自主思考、小组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形成答案后,把它写下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文《黔之驴》的文本,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学期的学习进行简单的总结。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文《黔之驴》。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黔之驴》,注意生字词的书写和理解。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黔之驴》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后,对课文《黔之驴》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课文《黔之驴》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七、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黔之驴》进行深入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八、分享讨论成果(5分钟)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初一语文下册第21课《黔之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诵读课文,掌握“噬、狎、慭、骇”等字的读音及“止、益、者、近、以为”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说出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归纳课文内容,知道文章的寓意。
3.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一、知识链接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江雪》、《渔翁》。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义。
它惯用拟人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一篇。
以驴可悲的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
讽刺当时无德无能、位高权重、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噬.()狎.()遁.()窥.()骇.()㘎.()跳踉.()好.事者()慭.()2.通假字技止此耳:“”通“”解释:3.古今异义益: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①船.载以入()②稍出近.之()③断其喉,尽.其肉()④驴不胜怒,蹄.之()5.一词多义益益.习其声()者有好事者.()稍近益.狎()觉无异能者.()然庞然.大物也()以为以为..神()然.往来视之()以为..且噬己也()6.写出文中流传下来的成语7.重点句翻译(1)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3)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合作学习·探究1.通过复述、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等多种方式再现文中故事情节。
(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黔之驴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黔之驴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黔之驴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黔之驴》[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2、通过分析虎和驴的形象,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3、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
点名读课文。
2.分享预习成果:(1)介绍作者。
(2)翻译课文。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1.用原文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断其喉尽其肉)2.老虎看到驴后的心理产生了什么变化?惧——识——戏——吃3.分析虎和驴的形象.虎:小心谨慎,善于观察,机智勇敢驴:徒有其表,虚张声势,外强中干4.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哪里?驴子: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利,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老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讽刺了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的人。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他们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
(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三)拓展延伸根据提示续写故事《黔之驴后传》。
《黔之驴》
【学习目标】
1、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故事的深刻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好,更高效!
作者作品简介: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2、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预习自测,组内交流】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画线字字音
黔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憖憖然窥之虎大骇稍近益狎跳踉大阚以为且噬己也
【知识链接,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的文
体,惯用拟人手法,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
2、《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
鼠》三篇寓言。
作者认为这三篇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合作探究,协力攻关】——我参与,我享受!
1、说形象
你对故事中的老虎和驴,印象最深是什么?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示用文中的语言做证明)
2、谈收获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从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角度得到启示:
②从驴子的形象得到的启示:
【限时训练,及时过关】
1、特殊现象
一词多义
以为以为神然慭慭然
以为且噬己也然往来视之
之黔之驴
虎见之
2、词类活用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
【对标自查,达标检测】
知识归纳(有归纳才会有提升)
(把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和表达出。
)
【小组评价,反思巩固,练习提高】
第二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好,更高效!
《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哲学家。
祖籍山西河东郡,人称,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
著有《柳河东集》,他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的古文运动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
【预习自测,组内交流】
解释画线的词
稍出近之()远遁()
大骇()噬()
益习其声()狎()
驴不胜怒()计之()
跳踉()阚()
【合作探究,协力攻关】——我参与,我享受!
学成语
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限时训练,及时过关】
翻译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对标自查,达标检测】
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内容。
【小组评价,反思巩固,练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