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获取安全的饮用水1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化学 1.2 获取安全的饮用水学案鲁科版选修11、2 获取安全的饮用水学习目标:1、了解从天然水中获得科饮用水的一半步骤与原理。
2、了解自来水厂获取大量可饮用水的一般步骤与原理。
3、掌握由普通饮用水质取纯净水的方法与原理。
4、认识污水处理的方法,污水处理的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获取安全的饮用水知识的学习,认识化学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作用以及污水治理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增进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学会正确选择饮用水。
教学重点难点:由普通饮用水质取纯净水的方法与原理。
学习过程:1、天然水含有很多杂质如、和等,必须经过综合处理才能达到饮用标准。
2、从天然水获得饮用水一般须经过、等步骤。
明矾净水的原理是。
杀菌消毒的实质是,对少量水常使用法来消毒,对大量水多采用法杀菌,常用的水杀菌消毒剂有、、。
3、自来水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除去或减少天然水中等的过程,叫硬水的软化,常用的方法有加热法、法和法等。
其中,加热法原理为、。
4、纯净水是以为原料,选用法、法、法、法等适当方法制得的。
目前最理想的是法,也可用此原理进行海水淡化。
5、人为因素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以及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和地面垃圾污染物冲入水中而引起的。
处理污水的方法有、和化学方法,其中,化学方法包括、、、等。
三、[课堂达标]1、据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现场报道:甘甜清澈的长江源头水流至入海口,水下能见度变为不足10厘米。
其主要原因是沿途大量流入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泥沙④雨水。
正确的是:东oitre43289K:JFD:L()$#_()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下面不是污水处理方法的是()A、过滤法B、混凝法C、中和法D、沉淀法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平时应多饮用很纯净的水,防止有毒物质进入体内B、所有天然水都不能饮用C、人体内含有约2/3体重的水,故人每天不用喝水也可D、人类可利用的水只占自然界的水极少量,我们应节约用水4、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ClO2)来杀菌消毒,它能转化为可溶性氯化物,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力,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为辨别纯净水的真伪,你想选用的化学试剂是()A、氯化钡溶液B、石蕊试液C、硝酸银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5、某环保监测站刚降下的雨水,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测定时间/min0011224455pH4、734、624、564、554、55A、雨水酸性逐渐减弱B、一段时间后雨水酸性渐趋稳定C、酸雨可腐蚀某些建筑物和金属制品D、酸雨是由于空气受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污染形成的6、为保证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每天饮用的水应含有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
课题2 获取平安的饮用水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某些含氯化合物的杀菌消毒原理,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原理,盐能发生水解的原理,离子交换法、药剂法和加热法能够降低水硬度的原理,以及污水治理的根本原理和从天然水中获得科饮用水的一般步骤与原理。
2.通过了解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主要环节的化学知识内容,进一步运用化学必修课程中学习过的有关Mg 2+、Ca 2+、Al 3+和Fe 2+、Fe 3+、Ca(HCO 3)2、Mg(HCO 3)2的性质等知识。
了解自来水厂获取大量可饮用水的一般步骤与原理。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习水处理中常用的沉降悬浮物、降低水的硬度等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情感目标:通过获取平安的饮用水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作用以及污水治理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增进学生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学会正确选择饮用水。
三、教学重点:天然水的净化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与原理。
四、教学难点:硬水软化的方法与原理。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总结法六、教学过程: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
但同时水资源也是匮乏的并遭到了较大的污染,对环境和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讲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让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才能得到纯洁的天然水?【板书】一、天然水的净化——步骤【讲述】河流、淡水湖及浅层地下水等天然水是人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天然水能不能直接饮用?天然水里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学生思考答复,然后总结投影阅读天然水可能含有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
所以从天然水获得可以饮用的水,一般须经过沉降悬浮物、杀菌消毒等步骤。
【板书】1、沉降悬浮物<动手空间>明矾净水【应用】学生阅读课本P12<知识支持>后分析:明矾为什么能净水即净水的原理?【讲述】将铝盐或铁盐等絮凝剂参加水中,会形成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铁胶体,它们吸附水中的土壤胶体等自然胶体及悬浮物质形成絮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