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 格式:doc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5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小结: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
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熏陶渐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大教学论》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
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应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假如用文体来打比方的话,可以这么说:它应有议论文的严密、充实,记叙文的活泼、灵秀,说明文的平实、得体,诗歌的凝重、激情。
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呢?一、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构思相结合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也可能要解决几个教学难题,但这些重点、难题必须要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此堂课的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要传授哪些知识?设计哪些?练习围绕这些知识点和练习题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又统一于哪一个中心上课前,教师应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
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使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
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设计什么问题启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等等。
有了这些,才能使教学内容付诸实施,也才能使教学主题鲜明有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刻地阐析与灵巧的手段相结合要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没有讲析是不行的;要把学生的思索往深层引进,没有深刻的阐析也是不行的。
必须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许多教育大家的课,成功的秘诀多在于此。
曾有教师亲耳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的一堂观摩课——《皇帝的新装》对此深有感触的写到,受益匪浅!宁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完全摒弃了依次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老一套教学模式,而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初读课文前,布置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拟副标题,并做简单解释。
其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继而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对众多答案逐个筛选。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知识更加生动、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科学性则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首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精彩的例子和趣味性的活动,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艺术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声音语调的运用上,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情感色彩,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此外,科学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包括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等,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艺术性使得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性则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它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它的艺术性,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当领导的要讲领导艺术、搞外交的要讲外交艺术、搞推销的要讲推销艺术。
同样,搞教学的也要讲教学艺术。
艺术的内容很丰富,在工作中指人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工作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
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巧妙的结合起来,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那学生的学习的效益上将会得到新的提高。
1.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呢?1.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科学的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相关理论。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
做到既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又要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完善自己的个性,建全自己的人格。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精辟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育人的重要性。
然而,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内在素养。
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风范,这一切都应从老师的示范做起。
老师要充分准确的发挥自身的示范效应,就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也只有如此,教师才会有健康科学的表现艺术。
1.2认清教学艺术的最终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教学艺术是要解决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怎样求得发展的问题。
它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学的对象。
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有利于协调师生问的亲密关系,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豁达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身理上、心上、个性特点上、还是知识结构上,无不成为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
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多样性。
1.3教学艺术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教学艺术表现为肢体的、神态的、语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促进的。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我们在谈到教学的艺术性时,自然要联系到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科学性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各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这是科学性的实质方面。
例如,代数中数的概念,从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虚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原子物理学等都有各自的结构体系。
如果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方面出现了概念性错误,偏离了知识的科学体系,我们说,这是科学性错误。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鲁讯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在板书时把“峰”字写成了“锋”。
电影《红衣少女》中的韋老师,讲《吕氏春秋·察今》篇时,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一句中的“铘”(ye)读成了“邪”(xie)。
语文课中教师读错字或写错字,都属于科学性错误,因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使学生正确掌握汉语的字词。
理科教师如果讲了错误的概念,也是科学性错误。
如,一位1/ 7化学教师在讲“碳酸钙”时说:“石灰石加粘土就制成了水泥”,他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煅烧。
课本中原是“粉碎的石灰石和粘土按适当比例混和,再加强热,就制得水泥”。
这位教师的错误是他备课时不够细心,讲述时又不够严密所致。
除了这种直接的科学性错误外,还有一种间接的科学性错误,即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加以纠正。
如,有一位小学自然教师,在讲静电现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静电现象。
学生说,梳头时有轻微的响声,脱毛衣时有轻微的响声,如果在傍黑儿时,还可以看见微小的火花;但有的学生说,用砂轮磨刀时也发出火花和响声,用火通条敲打烧红的火盖时,也迸发出火花。
学生举的后两例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只看到了静电的表面现象(响声和火花),而未掌握实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种错误并不为怪,问题在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加评价,既不肯定正确也不指出错误。
对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加纠正与教师自己讲了错误的概念,其结果是一样的,同属于科学性错误。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而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让学生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语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斓、辽阔无边的。
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从“品文”着眼,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语言有了直接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还要对作品鉴别和评价,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个美好却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个丑陋又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激烈、越深刻。
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通过对刘备、曹操的语言、心理加以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曹操骄矜多疑,老谋深算;刘备善于伪装、大智若愚。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
三、让学生“悟”出文章的内涵,领略作品的思想美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的思想光芒。
领受作品的美,必须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卢志文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
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们如能不断地从这一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总是和解决问题,定会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
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也是讲科学发展观与现实教学的完美融合。
教师青春常在,课堂春意盎然,学生如沐春风,既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拓思维,深入理解。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学本身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立足课堂教学是教师
不断形成教学艺术的根本。
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智慧,拥有丰富实
践知识和智慧的教师能够在解决课堂问题时从多种视角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运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迅速做出决策,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力彰显。
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审视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行为的
自觉程度,增强教师实践理性,拓展教师专业自主,最终获得专业智慧和教学实践解放。
二、学会反思,形成教学主张
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师不能没有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的拥有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组成方面。
教学主张熔铸了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表达了教师对教学的真切希望和祈求,是教师对什么是“好教育”的价值性问询。
教学主张的形成对于促进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化、教师个人教学理论的建构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寻找自身认同,培养教学勇气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要找到自身认同,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得到认可和肯定,教师才能不断培养自己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勇气,
才能有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动力。
教师寻找自身认同,培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上一直把教师看做圣人,“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认识,这种对教师的认识与定位是极不道德的也是不人道的,教师不是圣人,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有追求自身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社会首先应该摒弃传统对教师的认识,把教师当做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满足教师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
会拥有追求教学艺术的勇气和力量。
象是不同的。
教育应该终身在做艺术,在艺术中自我成长,其乐融融。
课堂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懈追求。
教学有法,无而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交相辉映,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这才是课堂教学艺术与科学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