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及加工工艺
- 格式:ppt
- 大小:47.02 MB
- 文档页数:69
陶瓷材质解析和工艺制作流程1.制模(模具制作)第一阶段:雕型(原形阶段)1) 雕形材质分为以下三种:a. 木擳(jie)土(深灰色):是一种水性土,质地较细,可做不规则的雕模b. 石膏(白色):质地较硬,适合作比较工整的雕模c. 油土(土黄色):不需保湿,常用来做poly的雕模或是厚度较薄易龟裂的浮雕。
2) 雕形阶段需注意事项:a.原型厚薄均匀,比例合理才能避免日后有开裂的问题;b.浮雕之深浅、角度需适中便于分片,如有利角将造成卡模;c.转角要圆,避免利角造成开裂。
d.原型会比图稿尺寸大或高,由于每一种土因烧成温度不同都有其收缩比的关系。
3) 陶瓷土质分类:(烧成温度越高收缩比越高吸水率越低,与硬度也成正比)。
第二阶段:分片(样品模)1. 利用石膏将原形翻制成模具。
2 此阶段须注意事项:为避免模线问题,分片数愈少越好,分片时也须注意每片之间隙不可过大; 若曾上过钾肥皂(或肥皂水)(是一种隔离剂)需清洗干净,以避免日后发生针孔、气泡瑕疵。
第三阶段:包case-意指大货生产时,为复制子模所需而翻制的母模(阳模,材质为超硬石膏)1. 利用母模可以再重复分片,即可产出后续许多子模。
2 此阶段须注意: 一个母模的寿命约3年,约可制造70-300个子模; 一个子模约可生产60~80个产品。
(视纹路之复杂程度而定) ; 由于不断的重复生产使得石膏的吸水率越来越低,故一日中,灌制泥胚的时间一件比一件长; 为避免模线粗大,包case时须注意,模具必须密合以避免泥浆由未密合之模线渗出造成模线太粗。
第四阶段:敲模,即将模具分开。
2. 成型(注浆)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手灌浆(液态泥浆)a. 利用石膏模吸水特性,将接触石膏模壁面的泥浆水分吸干形成泥胚。
b. 多用于雕型比较立体或不规则的器型c. 此阶段注意事项: 第一次灌浆约静置25分钟,即可将泥浆倒出; 第二次灌浆之后静置时间需陆续增长,此因石膏吸水特性会因使用率的频繁而陆续降低,所以时间需再加长。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陶瓷是一种使用矿物质和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艺品和装饰品,具有耐磨、耐化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它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烧结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首先,原料准备是制作陶瓷的首要步骤。
陶瓷的原料通常包括黏土、瓷石和助熔剂等。
黏土是主要成分,提供了陶瓷的粘结性和可塑性。
瓷石是陶瓷的骨料,提供了陶瓷的强度和稳定性。
助熔剂用于降低烧结温度和增加陶瓷的致密性。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均匀等处理,以获得质量稳定、颗粒均匀的陶瓷原料。
其次,成型是陶瓷加工的关键步骤。
成型方式有多种,包括手工造型、注塑成型、压力成型等。
手工造型是传统的方式,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
注塑成型是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将糊状原料注入模具中,通过挤压得到所需形状。
压力成型是利用机械力量对原料施加压力,使其变形成所需形状。
成型后的陶瓷需要进行形态修整和表面处理,以确保其外观和质量的一致性。
然后,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陶瓷中的水分,防止在烧结过程中发生开裂和爆炸。
干燥的方式有自然干燥和强制干燥两种。
自然干燥是将陶瓷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利用自然的空气和温度,使水分逐渐蒸发。
强制干燥是利用热风或微波等方式,加速水分的挥发,缩短干燥时间。
接下来是烧结过程。
烧结是指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进行高温加热,使其颗粒间发生化学反应和晶粒生长,从而形成致密的陶瓷体。
烧结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对于陶瓷的性能和质量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烧结温度越高,陶瓷的致密性和强度越高,烧结时间越长,陶瓷的晶粒尺寸越大。
最后是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是为了改善陶瓷制品的外观和性能,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上釉、装饰、烧绘等。
上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涂覆一层液体玻璃,经过高温烧结,形成光滑、耐磨的表面。
装饰是利用绘画、雕刻等方式,在陶瓷表面进行艺术处理,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烧绘是在陶瓷制品上施加特殊的颜料,经过烧结使其与基材相融合,形成持久的图案和花纹。
传统陶瓷工艺流程
1、练泥:采取瓷石,通过操作将其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胚: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是瓷具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3、印坯:将坯覆盖在模种上,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晒坯: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而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
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需要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陶瓷材料及其成型工艺一、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含粘土、石英、长石等,是制作陶瓷的基础。
不同的原料配方可以影响陶瓷的物理性质,如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二、成型工艺成型工艺是陶瓷制造的关键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手糊成型:手糊成型是一种直接在模具上涂抹陶瓷浆料的方法,适用于制造大型或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
2.注射成型:注射成型是一种将陶瓷浆料注入模具的方法,适用于制造小型、复杂的陶瓷制品。
3.压力注浆成型:压力注浆成型是一种在一定压力下将陶瓷浆料注入模具的方法,适用于制造薄壁、大型的陶瓷制品。
4.等静压成型:等静压成型是一种利用液体介质对陶瓷坯体进行均匀压力作用的方法,适用于制造高精度、高密度的陶瓷制品。
三、烧成工艺烧成工艺是陶瓷制造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低温烧成:低温烧成是一种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烧制的方法,适用于制造不耐高温的陶瓷制品。
2.高温烧成:高温烧成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烧制的方法,适用于制造需要高温烧制的陶瓷制品。
3.烧结法:烧结法是一种将陶瓷粉末经过高温烧结成为致密材料的方法,适用于制造高强度、高硬度的陶瓷制品。
四、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陶瓷制造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涂装:涂装是在陶瓷表面涂上一层涂料,以增加美观度和保护层。
2.抛光:抛光是在陶瓷表面进行机械加工,以增加表面的光滑度和光泽度。
3.蚀刻:蚀刻是在陶瓷表面进行化学腐蚀加工,以制造出各种图案和纹理。
五、加工工艺加工工艺是陶瓷制造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切割:切割是将陶瓷材料进行切割成所需尺寸和形状的方法。
2.磨削:磨削是使用磨削液及磨具对工件进行磨削加工的方法。
第1篇陶瓷,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工艺品,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陶瓷制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陶瓷的起源、发展、原料、制作工艺、装饰技艺等方面,对陶瓷制造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一、陶瓷的起源与发展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陶瓷制品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此后,陶瓷制造工艺不断发展,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
二、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石英、长石和釉料等。
其中,黏土是陶瓷制造的主要原料,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和耐高温等特性。
黏土的种类繁多,常用的有高岭土、膨润土、瓷土等。
1. 黏土:黏土是陶瓷制造的核心原料,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和耐高温等特性。
根据黏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可分为高岭土、膨润土、瓷土等。
2. 石英:石英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具有硬度高、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
在陶瓷制造中,石英主要作为助熔剂,降低陶瓷的烧成温度。
3. 长石:长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具有熔点低、膨胀系数小等特点。
在陶瓷制造中,长石主要作为助熔剂,提高陶瓷的透明度和耐热性。
4. 釉料:釉料是一种覆盖在陶瓷表面,具有美化、保护、绝缘等作用的物质。
釉料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滑石、硼酸等。
三、陶瓷制造工艺1. 配料:根据陶瓷产品的性能要求,将黏土、石英、长石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陶瓷原料。
2. 混练: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混练机中进行搅拌、混合,使原料充分混合,提高陶瓷的密实度和强度。
3. 成型:将混练好的原料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制成型、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等方法,使原料形成所需形状。
4. 干燥:将成型后的陶瓷坯体放入干燥窑中进行干燥,去除坯体中的水分,提高坯体的强度。
5. 烧成:将干燥后的坯体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烧成,使坯体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致密的陶瓷结构。
基础|详细介绍陶瓷制作和烧制⼯艺全流程 说到陶瓷,⼤家最熟悉的是各种器⽫。
在《天⼯开物》中说到:通过⽔⽕交互作⽤,将黏⼟烧制的陶器、砖、⽡、罂、瓮、祭器、摆件和厨房瓷器都归于此类。
陶瓷是我国对⼈类⽂明的重⼤贡献,古代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和烧制的全过程,其每⼀道⼯序⽆不体现出古⼈的智慧,时⾄今⽇仍有巨⼤影响。
先祖们最初是在⽣活中发现经⽕烧过的泥⼟会变得⼗分坚硬,并在千百次实践后发明了陶,在烧制陶器原料选择中发现了瓷⽯瓷⼟并烧制成了瓷。
陶瓷装饰艺术,与陶瓷⽣产⼀样源远流长,是美化陶瓷制品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们⽣活⽔平的提⾼,对陶瓷产品的装饰要求也越来越⾼。
釉料就是重要的装饰材料。
什么是釉料呢?釉料就是陶瓷⽤到的颜料,⼜叫珐琅釉料,釉料不同于普通的颜料,因为他的颜⾊是不同于其它⾊料的,它⾮常的通透,颜⾊有⽴体感。
釉料本质是⼀种矿物原料。
它按照⼀定的⽐例调配好之后,磨制成釉浆,⽤在胚体表⾯。
经过⾼温煅烧之后,会在陶瓷制品的表⾯形成有⾊或⽆⾊的玻璃质薄层。
使得瓷器不仅美观⼤⽓,便于清洗,整体抗腐蚀能⼒也得到加强。
釉是陶瓷的美丽嫁⾐,有的洁⽩如⽟,有的五彩缤纷。
所以,⼈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超过胎体。
釉⼤致可以青花、粉彩、珐琅彩、晶彩、结晶釉、⽃彩、古彩、墨彩、⽔点桃花、釉⾥红、料器珐琅、⽩釉、⿊釉、钧釉、青⽩釉、⽩釉⿊彩、乳⽩等。
从烧制⼯艺来分: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成;釉下彩,在⽣坯上彩绘,后施釉⾼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釉⾥红,以氧化铜为⾊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温烧造出⽩底红花;⽃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再填多种⾊彩,再经炉⽕⼆次烧成,画⾯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美相⽃;开⽚,即是冰裂纹,釉⾯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产⽣。
陶瓷制作需要准备坯料、釉料,通过制坯、上釉、烧制等,⼯艺过程如下图所⽰。
每⼀道⼯序详述如下: (⼀)采集、粉碎瓷⽯瓷⼟: 瓷器都是以瓷⽯和瓷⼟(⾼岭⼟)为基本原料烧制⽽成的。
简述一下陶瓷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法陶瓷是由天然矿石经过加工、成型、装饰等过程加工而成的一种材料。
它具有高硬度、抗腐蚀、隔热、耐磨、耐高温等特点,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装饰、工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陶瓷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 粘土制作法粘土制作法是最古老的一种陶瓷加工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将粘土制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加热烧制成陶瓷制品。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作陶瓷基础材料,如陶器、陶盆、陶碗、陶壶等。
2. 陶瓷轮制作法陶瓷轮制作法是一种常用的陶瓷制作方法。
它适用于制作各种图案、纹路和花纹的陶瓷制品。
这种方法利用陶瓷轮旋转制造陶瓷制品。
制作过程中需要手动控制陶瓷轮的旋转速度和方向。
3. 手工雕刻制作法手工雕刻制作法是一种手工制作陶瓷制品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作有各种复杂形状和图案的陶瓷制品。
工艺师需要用刀子、刷子等工具手工雕刻出制品的各种细节。
4. 陶瓷磨制作法陶瓷磨制作法是一种常用的制作高品质陶瓷制品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磨具和水将陶瓷制品的表面磨光使其具有高度的光泽和质感。
5. 模压法模压法是一种常用的工业陶瓷加工方法。
它适用于批量制作陶瓷制品。
这种方法利用模具将陶瓷制品的形状压制成所需形状,然后通过烧制、磨光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制成陶瓷制品。
6. 浇注法浇注法是一种制造大型陶瓷制品如陶瓷壁炉、陶瓷花瓶等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液态陶瓷浇入铸模中并使其凝固形成所需的形状。
7. 吹制法吹制法也是一种制造大型陶瓷制品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加热融化的陶瓷吹入模具中,然后用工具修整成所需的形状。
8. 喷涂法喷涂法是一种制造陶瓷制品表面涂层的方法,可以在表面形成各种颜色和图案。
这种方法使用喷涂设备将颜料均匀地喷涂到陶瓷制品表面上,并通过烧制使其固化。
9. 烧结法烧结法是一种将陶瓷制品进行高温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陶瓷制品具有高度的耐热性和抗化学腐蚀性。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是制造高品质陶瓷制品的重要环节。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和医疗领域等各个行业。
陶瓷材料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陶瓷材料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高温烧结原理陶瓷是通过高温烧结来制造的,烧结是指将陶瓷粉体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使其颗粒之间发生结合,形成致密的材料结构。
高温烧结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粒子结合原理:在高温下,陶瓷粉体中的颗粒发生熔融、扩散和结晶过程,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增强,形成坚固的烧结体。
2.液相烧结原理:一些陶瓷粉体具有液相烧结性能,即在高温下形成液相,促进颗粒结合。
3.固相烧结原理:某些陶瓷粉体的烧结是通过固相反应实现的,固相在颗粒间发生反应,形成高密度的陶瓷材料。
烧结工艺陶瓷的烧结工艺包括原料制备、成型、烧结和后处理等环节。
1.原料制备:陶瓷的制作原料包括陶瓷粉体、添加剂和溶液等。
原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陶瓷的性能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2.成型:陶瓷的成型方式主要有压制、注塑、挤出和注浆等。
成型是将陶瓷粉体制成所需形状的过程,为后续的烧结做好准备。
3.烧结:烧结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放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发生烧结反应。
烧结的参数包括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对于陶瓷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4.后处理:陶瓷的后处理包括抛光、涂层、包装等环节,使陶瓷产品更加美观和实用。
陶瓷材料分类陶瓷材料可以按照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陶瓷材料可分为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和复合陶瓷等。
其中,氧化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非氧化物,如碳化硅、氮化硅等。
2.按物理性质分类:陶瓷材料可分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生物陶瓷等。
其中,结构陶瓷主要用于承受机械应力的部件,如陶瓷刀具、陶瓷瓶等;功能陶瓷主要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陶瓷陶瓷磁体、陶瓷电容器等;生物陶瓷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如人工关节、牙科陶瓷等。
图解制作陶瓷的72道工序饮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和、寂、清、静”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格物致知”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
一、加工工序(8道)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1、选矿:寻找矿源、矿点,挑选合适能用的原料。
2、原料处理:(1)用轮碾机对石质原料进行粗碎。
(2)土料露天堆放,通过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冰冻等进行风化。
(3)根据工艺需要,对有些原料事先进行预烧。
3、配料:分别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种类进行称重配料。
4、装磨:把配好的泥或釉料装入球磨机中。
5、运行:球磨机按照泥釉不同的加工时间要求开机运行。
6、放磨:泥浆、釉浆达到规定的细度后从球磨机中放出。
7、过筛入池:泥浆过筛入浆池,釉浆过筛入釉池或釉缸。
8、陈腐:泥浆、釉浆使用前存放一定的时间,以使其更加好用。
二、造型工序(2道)设计→造型(旋模子儿、雕塑)1、设计:根据艺术构思或客户要求画出作品图样。
2、造型:根据设计图样,圆器类作品用机轮旋出模子儿;人物、动物或异型类作品用可塑泥雕塑出泥子儿。
三、制模工序(9道)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1、打漆:在造好的模子儿上刷上调好的清漆,以利于翻制模型。
2、分线:在打好漆的模子儿上合理地画出模型分块线。
3、闸子儿:翻制第一扇模型时,未翻的部分须先用泥闸起来。
4、打油:浇注模型前,在模子儿上刷一层油以利翻模。
5、和石膏浆:在石膏桶中倒入适量的水,把石膏粉按比例加入水中,搅拌成一定稠度的浆。
6、注石膏浆:把搅拌成的石膏浆注入闸好的模子儿待翻处。
7、修模:待石膏浆凝固后,按照要求把石膏模外面修刮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