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导入技能,一把打开语文课堂的金钥匙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上课一讲话,就会如磁铁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而有的教师则相反。
为什么呢?这和教师是否注重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
导语就是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
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
一、温故知新式新旧导入是常用的过渡方式。
一种为已学内容导入新课,如“前几节课,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短诗《有的人》,从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愿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同时也看到了鲁迅先生推翻旧社会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另一种是检查旧知识,为新知识教学做准备。
二、问题式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
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提问应针对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教材中的重、难点)及学生的难点、疑团,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
这样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悬念式“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盛开着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真可谓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花儿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来么?一位教师在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开始语。
短短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等待老师揭开“谜底”。
四、故事式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常常因一句“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这个故事应与课文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且要有人物、有细节。
如我在讲《送东阳马升序》的时候就由勤学故事“凿壁偷光”引入新课。
五、激趣式教师可采用谜语、谚语、小笑话及一些新知识、新潮流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语。
合理导入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合理的导入无疑是一把金钥匙。
导入方法需合理多样,切合课文需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呢?我认为根据课文的不同可以适当地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对学生适当激趣、激情、激思,可以使教师四两拨千斤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对语文的学习。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被大家关注最多的学科,而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是最让大家焦心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合理的导入无疑是一把金钥匙。
所谓导入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某课语文学习的教学环节。
导入方法需合理多样,切合课文需要,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呢?我认为根据课文的不同可以适当地选择以下方式:一、激趣式导入学生最容易被乐趣所吸引,因此切合课文内容,选择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自然成为众多教师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有:(1)故事激趣。
如教学沈复的《童趣》时,针对这样一篇以故事为主的浅易有趣的文言文,选择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一件童年趣事作为引子,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的趣事产生兴趣。
(2)表演激趣。
有的课文是以文学形式来表现其他艺术形式的,那么采用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得宜的方法。
如教学《口技》一文可播放演员表演口技的视频片段,也可让会口技的学生现场表演一回,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口技这种艺术形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激趣的方法还有一些,如诵诗激趣、猜谜激趣等,不再赘述,教师可根据课文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兴趣。
但要把握时间和度,以免导而不入,注意力分散,或在导入上花时间太多,影响了下面的课堂教学。
二、激情式导入除了以趣动人,优美的文章常常是以情感人,对这类文章选择激情式导入法,设置恰当的情境对语文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做法有:(1)意象激情。
如在教学《敬畏自然》时,教师可先用语言描述一些自然意象来让学生想象大自然的神秘美丽,巧设意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以此导入。
语法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今天,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困难,学生对于语文语法的了解甚少,甚至出现了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语文的现象,实在是语文教学悲哀。
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很难理解一些词法、句法、文法的现象,更不用去奢求他们去分析文章了。
于是,语文就渐渐成了“鸡肋”学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语法知识教育缺失的罪过很大。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文学习的“宪法”,是遣词造句的“规章制度”。
今天,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语法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语文能力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往往很吃力,他们不明白“主谓宾定状补”,也无法理解“动宾”“偏正”“动补”的概念。
造成这样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语法知识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根本不学。
考试不考,有的老师认为语法不重要,有的老师对初中语法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等等,都造成语法知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重难返的局面。
语法知识最早是在初中教材中出现,但很多没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体落实。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语法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学生也就不重视,老师也不教。
学生在语法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不考试,就不会引起人们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因语法基础薄弱,无法分析词语结构、句子成分,无法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句群关系,原因就是对汉语言的语法知识掌握得太少。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年,最让我纠结的事:因为语法知识的欠缺,无法让学生明白一些语法现象,无法让学生分析和欣赏美文妙句,语法知识已成为横亘在高中语文教学面前的一条河流。
学生没有语法知识,教师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低。
中学生因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出现“断章取义”“胡编乱凑”“生搬硬套”等现象就很普遍,而我们所追求的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了。
二、淡化语法教学的认知原因究语法教学被淡化,学生语法知识贫乏,语文能力无法提高的原因,笔者认为,认识上的偏差是根本。
走进语文课堂的金钥匙摘要:好的课堂导语,是优美的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动听的乐曲,扣人心弦;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启迪学生智慧的马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把握好每节课的关键,聚拢学生的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课堂富有活力和灵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语导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
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
可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怎样才能成功地导入新课,做到精心导、妙语生华,从而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笔者随着教学的深入,感觉以下几种方法非常实用。
一、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
2013-08新视角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要靠学生亲自去实践。
朗读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
但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漠视朗读的实用价值,将朗读这一环节省略,把重点放在其他教学环节上,致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授新课时,会安排朗诵这一环节,但收效甚微:一些学生不愿意朗读,在齐读中滥竽充数;一些学生虽然大声朗读,却有口无心,难以进入情境,读完后,不知所读为何。
其实,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
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朗读的意义1.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的把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的主要途径。
古人在学习中,经常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
《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其老师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
实际上,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将文本吃透作好准备。
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言由于距离今天比较遥远,而且也没有鲜活的语境,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匮乏,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
而朗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朗诵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学习文言文时,把朗诵作为吸引学生研读课本的开端。
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有效地缓解了学生面对文言文时出现的紧张心理。
浅谈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导语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
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开启宝库的金钥匙
——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桥头河中心学校桂花中学李兰连[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
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
本文先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简述如下: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2、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
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
青少年学生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
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导语设计不乏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
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以侧重点不同我们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一、情境渲染:即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
常用方法有下面三种:
(一)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
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这段导
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可以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对他极端仇视的霍夫曼,霍夫曼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了。
(三)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例:在讲《国宝大熊猫》时出示幻灯片,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在图片中受到感染,从喜欢大熊猫上升为喜欢学习《国家大熊猫》一文。
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具”那就是学生本身。
让学生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中学课本
选编了不少剧本,如果先让学生表演其中一片断,学生意犹未尽,必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关心剧情的发展。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
教师在运用教具时,不能忽视其引导作用,不然学生会迷失方向。
此外,还要注意教具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
二、知识启迪型: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
常用方法有下面三种:
(一)设疑问、引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教鲁迅的《孔乙己》可以这样导入:“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
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
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这样导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歌颂春。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
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三)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三味书屋须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
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
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
”
总之,情境渲染以“导”激“情”,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艺术性,知识性暗含其中;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知识性,艺术性暗含其中。
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
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