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31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导入《听听那冷雨》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
5.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和视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感伤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冷雨中。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个人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特点,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冷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关于故乡、思念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听听那冷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推荐一首关于故乡或思念的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营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冷雨”、“故乡”等,通过反复品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