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一个中国女孩端起盘子吃饭,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家都采用西方的餐桌礼仪,这个女孩便会放下她的执拗而从众。
这是因为文化的什么特性?()参考答案:约束性2.儒家文化的“长幼有序”在韩国文化中也依然可见,当一个大四的学生冲着餐厅里的大一新生说,让他们安静下来,不要吵闹,这个指令会十分管用。
这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性?()参考答案:相对稳定性3.在后教学法时代,人们应当运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错误4.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参考答案:输入与互动假设_建构主义5.“文化休克”现象较少出现在()身上。
参考答案:旅行者6.乔姆斯基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天性,完全否认后天经验。
参考答案:错误7.语法翻译法是要翻译哪种语言呢?参考答案:拉丁语8.交际法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参考答案:社会语言学_功能语言学9.北岛曾这样写道“一个来自古老文明的文化人,很难在另一个古老文明中存活”,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非常严重?参考答案:挫折期10.在20世纪2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是()参考答案:认知法11.什么教学法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作心理咨询人与顾客,知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社团语言学习法12.布龙菲尔德关注语言系统研究,制定了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描写原则。
参考答案:正确13.以下哪项不属于第二语言学习所需要的生理条件是()参考答案:语言交往条件14.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关注语言运用却忽视了语言能力的研究。
参考答案:正确15.韩礼德的语篇理论把语法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句群。
参考答案:正确16.生成语法通过内省的方法做心理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正确17.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参考答案:在语言解释方面关注人文和社会因素,有利于二语学习者理解目的语。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英语语言学与二语习得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掌握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是研究和探索英语语言的两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学科,它涉及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英语语言学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进而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与英语语言学相对应的是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它与母语习得有所不同。
母语习得是在婴儿期通过接触和模仿母语环境中的语言来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
而二语习得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涉及到语言输入、输出、记忆、理解和产出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
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英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同时,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了解英语语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
比如,通过学习英语的语音学知识,我们可以准确地发音;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学知识,我们可以正确地构造句子;通过学习英语的词汇学知识,我们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
因此,英语语言学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在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中,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研究者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可以运用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比如,通过对英语的语音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通过对英语的语法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通过对英语的词汇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 222 -校园英语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玲【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
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1.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
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
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
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特征及作用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特征及作用论文摘要:习得和学得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教育方式、学习场所、学习教材、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特征,运用上要注意把握好外因与内因、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认识、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关键词:辩证;第二语言;习得;学得一、习得与学得的特征及作用的异同(一)相同特征习得和学得都是人作为主体在学习语言。
众所周知,人天生具有语言的本能,人的语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称为普遍语法;另一方面指的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称为个别语法。
普遍语法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先天获得的。
所以,无论是自然中的外语习得者,还是课堂上的外语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普遍语法获得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即语言获得机制都在起作用。
习得和学得都是对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掌握了第一语言系统的人,其认知系统已发展完善,已拥有一套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面对学习任务时;他们便运用这套系统对语言进行分析、类比,形成假设和检验假设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根据母语的掌握来学习第二语言,并根据语言数据不断地对假设进行肯定、否定或修正。
(二)不同特征1.传授教育方面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小孩子来说,其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其次是小朋友,再次是社会。
对于成人来说,就没有比较固定的老师了。
而在学校学得方面,在学校获得第二语言,从时间、教师、目标、测试等各个方面来看是非常规范的。
这是学校进行语言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中国,从小学至大学,凡是语言教学,都有自己一整套的规范,保证了学校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2.学习场所第二语言的自然习得没有固定的课堂,只要进行交际就是课堂。
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受到影响,相反,正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交际活动,促进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言语经验知识积累。
也正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交际活动,形成了第二语言习得者熟练的言语生成能力。
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以信息交流作为目的的真实交际活动中形成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思维的培养【摘要】语言是心灵的窗口,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母语之后再学习别的语言。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二语习得专门研究所,可见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本文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形式的举例说明,阐释了如何培养二语言习得的外语思维。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外语思维学习方法根据语言学家的多年经验和总结得出结论:能够将语言与思维联系起来是必要的,如果语言的学习没有与思维建立很好的联系,那么就会给语言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阻碍语言的学习[1]。
对于我们中国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第二语言通常是指英语,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无论是哪种第二语言,道理都是一样的,下面,我就拿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举例,具体说明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外语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使语言与思维达到一致。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思维的重要性1语言交际与外语语言思维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和交际。
交流是浅层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指两个人能够相互沟通,彼此说的话都能听得懂,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老师、朋友、父母、甚至陌生人之间,都有交流[2]。
而交际,则是更深层的概念。
交际需要运用到语言交流,但这只是最浅显的运用。
我个人认为,只有运用到思维的语言才能算是真正的语言,才能真正将第二语言的思维培养工作做好。
在二语言习得中,常常造成语言思维的不同步。
因为语言信息是物质抽象的,我们在大脑系统里输入的是感知与理解,输出的才是发音[3]。
思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表象,思维才是本质。
很多科学家研究后觉得思维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分的,但是这不够科学。
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达到思维和语言的统一。
2.从母语向第二外语语言思维的过渡第二语言习得的最大难处就是将思维从母语过渡到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
母语是我们每个人从呀呀学语就开始接触的语言,所以,母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了我们的母语思维。
语言的思维模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母语学的好,并不代表第二语言的思维模式也能很好的运用。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摘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
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
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
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
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克拉申, 1985)。
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
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
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
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
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
第二语言习得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陈晓晶【摘要】:本文回顾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并着重阐述了它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1.二语理论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
2.二语理论促进了研究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
3.二语理论使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二语理论促使中国英语教学真正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5.二语理论改变了英语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的看法。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外语教学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借助于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组成人类社会生活;人还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
如果我们探讨外语学习心理的主要目的是教好一门语言,是帮助学习者学会用这门外语进行交际,那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
然而,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和开展研究的历史却要早得多。
50年代初,Weinreich就在它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干扰”。
这种干扰可以发生在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上。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发表了具有很大影响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ado的著作是对Weinreich理论的补充。
Lado的结论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差别最大的地方。
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两种语言的差别上。
”将语言习得中的某些因素借鉴于外语学习,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37期总第425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文/孟君一、中介语的本质“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假说。
中介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指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由此可以推出,中介语是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系统互相作用的产物。
语之间的过度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性1.发展序列。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L1和L2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些研究表明,尽管有个别例外,但L1和L2的学习者大多都遵循一种发展模式。
Rod Ellis (1984)详细介绍了发展序列的概念以及概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沉默期、公式化语言、结构和语义的简化。
第一发展阶——段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下,要经历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L2语言习得,语言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第二个发展——阶段公式化语言,研究表明公式化语言无论是在本族语的言语中还是在L2的言语中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Krashen(1982)指出这些表达式有特定的形式,所有的话语都是通过记忆来学习的(e.g. I don’t know____我不知道….)以及模板(Can I have a ____? 可以给我一个……?)Rod Ellis(1994)指出公式化语言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对话,例如打招呼问候性言语。
这一类语言通常是整体提取并且无需经过分析处理。
第三阶段——语义结构简化,L1和L2学习者将结构和语义简化应用到他们的语言中。
结构简化是指省略语法功能词(例如冠词,助动词)的形式;语义结构简化是指省略实词(例如名词,动词)的形式。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kinds of learning. Some people say it’s born naturally, so anyone could speak fluent language. Others believe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developing gradually. This essay is focused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learning efficiency.Language learning mainly involves two aspects, the natural ability and social experience. These two elements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our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Natural ability means the learner’s capacity while learning a language. Here we just discuss learn one’s mother tongue.For the animals, they are not able to produce any languages, in that they don’t hav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ir brains、throats or nerves as human beings. There do exist some animals like parrots,producing a few words. That is because they have part of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resembling human’s, which make them could imitate some words. However, they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what they say, let alone a language.For other human beings, we are born with genetic structures, making our speaking possible. But there are exceptions. In 1920, two wolf girls were discovered in a wild forest in India, who had been brought up by wolves. But after training, they still can’t say fluent language. The reasons are lack of communication with society, and missing the critical period during their learning process.For our normal people, except the genetic structure, the learning age, the universal grammar (UG), and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also count very much.Some researchers find that children master the basic grammar, pronunciation etc. at about 5 or 6. They believe that there may be a critical period, especially for first language learner, and if one misses this period, you can’t master your mother tongue any longer.Also, one linguist called Chomsky says that all people have UG in their mind. If not, neither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n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be completed. If a child makes some grammatical mistakes while learning language, their parents should not correct them, for children are born with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In addition, Chomsky insists that we can also make use of the LAD, when children learn to speak. They can produce and deal with language materials they receive and speak naturally.Then let’s talk about how social experience affects language learning.The first one is input. Generally speaking, grammar,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etc. is involved. Here we just focus on three kinds of input: the mother talk, the teaching talk, and the foreign talk.We are familiar with mother talk for its simplicity and comprehension. Mothers tend to say some simple words for babies. And also, in class, when a teacher teaches English, they may use “Right? OK! ”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clearly. With the students’level developing, it will also be advanced, but on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it is comprehensive. If you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and meet anative speaker, what they say may not be grammatically correct, like “I go to a park with my friends yesterday.” All above prove that the input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enough.The second social experience is interaction. It can be called processing equipment. During interaction, we should use some strategies to store、analysis、communication and thus make language learning develop further. Especially in class, teachers must bear in mind to create a communicating atmosphere, and try to provok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nterest.The third one is output. It corresponds closely with the input and the interaction. We all know that what we learn should be practiced and embodied by using it in our daily life. That is, an efficient feedback is needed. Let’s take the so called “Dumb English” for example. We pay too much attention on the written form years ago, making us students dumb in speaking gradually. The good news is that such trials as “Crazy English”emerges as required, which give us a chance to practice what we have leaned.The output also shows its importanc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has a noticing function, whereby we can know what ou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which helps us to make more progress. It also helps to develop one’s own style of speaking by what we say and practice. What’s more, by output, we can judge what we know former, and conclude the forms, the structure and the meaning we suppose.So we can see that socialistic factors are significant in language learn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m and let them pave way for us.In conclusion, language learning is a long process, in which many factors areconcerned. It is both naturally and affected by social factors. What we should do is perfecting our learning ability, by hard work and useful strategies. Anyway, may everyone be a good language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