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用药指导10理血类中成药
- 格式:ppt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配方比例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成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信任。
然而,中成药并非万能药物,过度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选药需谨慎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所以不能随意选择。
如果患者不清楚自身病情或者药物作用,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此外,应避免擅自更换药物或增减用药剂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二、坚持规定用药方法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坚持规定的用药方法,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和频次来服用药物。
不能随意更改用药方式,如将颗粒剂改成水煎剂或者将口服液改成外用药膏等。
只有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来使用,药物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三、注意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许多中成药在服用时有着严格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患者在用药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师,了解相关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避免超过有效剂量或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严格控制用药的时间。
不能过长或过短地服用药物,一般情况下药物应该在医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提前停止或延长用药时间。
并且,不得随意再续用药或重复用药,以免造成药物滥用和产生耐药性。
五、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在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患者应该定期复查治疗效果。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缓解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师反映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不要盲目增加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延误病情和治疗效果。
六、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
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同时要远离儿童和宠物。
用药过程中如遇药品包装破损、变质或过期,应及时停止使用并丢弃,不得继续服用。
综上所述,中成药作为我国特色药物之一,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能够为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
老百姓知晓的10个中成药建议老百姓知晓的10个中成药,好用不贵!1、好几天不排一次便、常年便秘憋得肚子胀痛——必备——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2、高血压不降,耳朵里总有打鼓声——必备——复方羚角降压片(具有平肝泄热之功效。
主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胀、头痛、耳鸣,高血压病。
)3、火毒内盛,嗓子干哑疼,说话不敢太大声——必备——清开灵颗粒(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
)4、睡觉呼噜声很重,自己不知道,一夜没停过——必备——红草止鼾颗粒(宣肺利咽,畅通气道。
用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所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5、夜晚眼睛模糊,看东西都像有一层薄雾盖住了——必备——羊肝明目片(养血祛风,散热退翳。
用于黑眼云翳,干眼夜盲,迎风流泪。
)6、嘴发干发苦,看见吃的一点没有胃口——必备——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之功效。
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7、三天不洗头就发痒、皮屑多——必备——除脂生发片(祛风,活络,止痒,除油脂。
用于脂溢性脱发,头皮瘙痒,落屑,油脂分泌过多症。
)8、饭后即肚子疼想大便,吃一点东西就总想上厕所——必备——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9、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啥话难听就说啥——必备——开郁老蔻丸(具有开郁顺气,宽胸利膈,消食健脾,润燥止痛之功效。
主治气滞不舒,胸膈胀满,饮食停留,胃脘作痛,大便燥结,消化不良。
)10、尿路感染,尿频尿急,腰部绞痛——必备——热淋清颗粒(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功效。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1.脾胃虚寒,手脚冰冰的一直不热乎——附子理中丸(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使用大全范文1.参苏颗粒:适用于气虚症状,如心悸、疲乏、乏力等。
用法用量: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2.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腰腿酸软、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3.斑蝥丹: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4.藿香正气水:适用于肠胃不适、胃气上逆、嗳气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5.肺宁丸: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6.金银花露:适用于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用法用量:每次15毫升,每日3次,口服。
7.清热解毒胶囊: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疮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8.牛黄上清丸:适用于火热症状,如口舌生疮、痈肿疖毒等。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9.红霉素软膏:适用于外伤感染、疱疹、痤疮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外用,涂患处。
10.风湿跌打丸: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淤血肿痛等。
用法用量:每次15丸,每日3次,口服。
11.白虎丸:适用于暑湿症状,如头痛发热、口渴等。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12.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喉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13.通宣理肺丸:适用于肺气不畅,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4.逍遥丸: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烦躁易怒、胃纳不良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5.五神丸: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6.金匮百草丸: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17.定喘胶囊: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气喘咳嗽、气短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18.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感染性腹泻、肠胃炎等症状。
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中成药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中成药的使用安全和疗效,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应该得到重视和遵守。
以下是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一、中成药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1.中成药的使用应该基于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临床上已明确禁用或不推荐使用的病症,不得滥用中成药。
2.医生在开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因使用禁忌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的配方、用量和服用方法1.中成药的配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医生不宜随意调配,药师在制剂时应按照配方进行操作。
2.中成药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严禁滥用和超量使用。
3.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应遵循规范,包括用药时间、用药频次、服药顺序等,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三、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监督1.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生产规范,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2.药品药效评价应该依据药物监测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进行评估。
3.药品监督部门应严格把关,对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控和抽样检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四、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警示1.针对中成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严禁对患者隐瞒或掩饰,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2.中成药的患者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向医生报告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调整。
3.医生和药师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加强用药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用药过程。
五、中成药的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1.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成药的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促进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2.医生和药师应关注中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对中成药的临床选择和用药指导能力。
3.学术界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成药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水平。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总论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
22种中成药使用方法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制备加工而成的一种中草药制剂。
它具有药效稳定、易于储存、服用方便、治疗范围广等优点。
以下是22种中成药的使用方法:1. 当归片:治疗女性失血性疾病、月经不调。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3次。
2. 二七丸:治疗肠炎、痢疾。
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3. 荆防败毒散:治疗肺炎、感冒等病症。
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4. 当归颗粒:治疗妇科病症、风湿病、糖尿病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5. 柏子仁丸: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3次。
6. 逍遥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阳萎等。
每次服用6~9克,每日1~2次。
7. 八珍益母丸:治疗妇科病症、贫血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8. 金匮肾气丸:治疗肾虚所引起的腰腿无力、遗精等。
每次服用6~9克,每日2次。
9. 金匮肝气片:治疗肝气不舒所引起的胸闷、烦躁等。
每次服用4~6克,每日3次。
10. 厚朴丸:治疗肠胃不适、胀气等。
每次服用6~9克,每日2~3次。
11. 百合固金片:治疗肝肾不交、头昏目眩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12. 十全大补丸:治疗贫血、乏力等病症。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13. 人参健脾丸:治疗脾虚所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14. 丹参片: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症。
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15. 清热解毒片:治疗病毒性感冒、咳嗽等病症。
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16. 远志解郁片: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17. 痿康片:治疗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每次服用6~9克,每日2次。
18. 垂盆草颗粒:治疗尿频、尿急等病症。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19. 肾宝片:治疗肾虚所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等。
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次。
20. 火麻仁丸:治疗痢疾、腹泻等病症。
23种中成药讲解
1. 人参口服液: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2. 逍遥丸: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润燥解毒。
3. 藿香正气水:平肝清热、理气化湿、解毒消肿。
4. 复方丹参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降低血脂。
5. 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退热。
6. 肝泰平片:护肝解毒、利胆降脂、清热解毒。
7. 三七伤药片:止血散瘀、消肿止痛、补血养血。
8.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利咽祛痰。
9. 健胃消食片:健脾开胃、化食消食、缓解胃肠不适。
10.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止血消肿、止痛消炎、治疗痔疮。
11. 舒肝健脾颗粒:调和气血、舒肝健脾、解郁安神。
12. 女金七珍颗粒:调经活血、补益气血、缓解痛经。
13. 云南白药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痒退热。
14. 六味地黄丸: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健脾益肺。
15. 999感冒灵颗粒:解热镇痛、祛痰止咳、缓解感冒症状。
16. 复方甘草口服液:清热解毒、护胃止咳、润肺化痰。
17. 五子衍宗丸:补肾壮阳、温中补气、益精补髓。
18. 虫草灵芝口服液:增强免疫力、抗肿瘤、调节心血管功能。
19. 乌鸡白凤丸:补益气血、滋阴补肾、养心安神。
20. 当归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活血、润燥安神。
21. 女儿红颗粒:调经活血、滋阴补肾、缓解痛经。
22. 丹参口服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降低血脂。
23. 瑞芝丹片:清热解毒、润燥化痰、平喘止咳。
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诊断,合理用药: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诊断,明确用药的目的和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需要注意中成药的成分和作用,避免重复用药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2. 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中成药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等。
如果需要超剂量使用或进行其他特殊处理,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和同意。
3.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中成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合理配伍,发挥疗效:中成药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或降低不良反应。
但是,配伍必须合理,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5. 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中成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6. 定期评估疗效: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定期评估患者
的病情和用药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或更换药物。
总之,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是确保中成药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这些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10大著名的中成药(一),你用过哪些?其中有的配方竟然是
保密的
笔者总结了门诊过程中常用的效果好的中成药,这些药的成分是什么,主治什么病症,您都了解吗?
一、阿胶丸
补血!
组成成份:阿胶赤石脂各45克续断川芎当归甘草丹参各30克龙骨鹿茸(酥炙) 乌贼骨鳖甲(炙)各60克
功能主治:对于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云南白药
止血!
组成成份:云南白药于1902年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创制,曲独家掌握其配方并秘密配制。
1955年,曲家人将“云南白药”秘方献给了云南省政府。
1984年8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云南白药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
功能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支气管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三、蒲地蓝口服液
消炎
组成成份: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炎消肿。
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四、六味地黄丸
补肾
组成成份: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五、藿香正气丸
清热!
组成成份: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等
功效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建议原则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是指在临床应用中针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以下是针对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一些建议原则:1.个体化治疗原则: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医生在开方选择中成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症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中成药品种繁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医生应了解中成药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药。
3.使药到病处原则: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其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密切相关。
在用药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使药物能够迅速到达病灶处,提高药物的疗效。
比如可采用适量加热、酸碱调节等方法。
4.适当加减原则:中成药方剂具有一定的比例和配伍关系,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适当加减。
加减要有科学依据,不能随意增减药物。
5.耐受性监测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重监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医生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6.预防并发症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7.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与抗生素联合使用。
医生在开方时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8.定期复查疗效原则:中成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慢性病治疗,治疗周期较长。
医生应定期复查患者的疗效,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的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合理选药、使药到病处、适当加减、耐受性监测、预防并发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定期复查疗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