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用药指导10理血类中成药
- 格式:ppt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配方比例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成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信任。
然而,中成药并非万能药物,过度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选药需谨慎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所以不能随意选择。
如果患者不清楚自身病情或者药物作用,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此外,应避免擅自更换药物或增减用药剂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二、坚持规定用药方法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坚持规定的用药方法,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和频次来服用药物。
不能随意更改用药方式,如将颗粒剂改成水煎剂或者将口服液改成外用药膏等。
只有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来使用,药物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三、注意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许多中成药在服用时有着严格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患者在用药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师,了解相关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避免超过有效剂量或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严格控制用药的时间。
不能过长或过短地服用药物,一般情况下药物应该在医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提前停止或延长用药时间。
并且,不得随意再续用药或重复用药,以免造成药物滥用和产生耐药性。
五、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在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患者应该定期复查治疗效果。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缓解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师反映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不要盲目增加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延误病情和治疗效果。
六、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
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同时要远离儿童和宠物。
用药过程中如遇药品包装破损、变质或过期,应及时停止使用并丢弃,不得继续服用。
综上所述,中成药作为我国特色药物之一,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能够为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
老百姓知晓的10个中成药建议老百姓知晓的10个中成药,好用不贵!1、好几天不排一次便、常年便秘憋得肚子胀痛——必备——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2、高血压不降,耳朵里总有打鼓声——必备——复方羚角降压片(具有平肝泄热之功效。
主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胀、头痛、耳鸣,高血压病。
)3、火毒内盛,嗓子干哑疼,说话不敢太大声——必备——清开灵颗粒(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
)4、睡觉呼噜声很重,自己不知道,一夜没停过——必备——红草止鼾颗粒(宣肺利咽,畅通气道。
用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所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5、夜晚眼睛模糊,看东西都像有一层薄雾盖住了——必备——羊肝明目片(养血祛风,散热退翳。
用于黑眼云翳,干眼夜盲,迎风流泪。
)6、嘴发干发苦,看见吃的一点没有胃口——必备——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之功效。
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7、三天不洗头就发痒、皮屑多——必备——除脂生发片(祛风,活络,止痒,除油脂。
用于脂溢性脱发,头皮瘙痒,落屑,油脂分泌过多症。
)8、饭后即肚子疼想大便,吃一点东西就总想上厕所——必备——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9、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啥话难听就说啥——必备——开郁老蔻丸(具有开郁顺气,宽胸利膈,消食健脾,润燥止痛之功效。
主治气滞不舒,胸膈胀满,饮食停留,胃脘作痛,大便燥结,消化不良。
)10、尿路感染,尿频尿急,腰部绞痛——必备——热淋清颗粒(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功效。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1.脾胃虚寒,手脚冰冰的一直不热乎——附子理中丸(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使用大全范文1.参苏颗粒:适用于气虚症状,如心悸、疲乏、乏力等。
用法用量: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2.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腰腿酸软、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3.斑蝥丹: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4.藿香正气水:适用于肠胃不适、胃气上逆、嗳气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5.肺宁丸: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6.金银花露:适用于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用法用量:每次15毫升,每日3次,口服。
7.清热解毒胶囊: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疮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8.牛黄上清丸:适用于火热症状,如口舌生疮、痈肿疖毒等。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9.红霉素软膏:适用于外伤感染、疱疹、痤疮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外用,涂患处。
10.风湿跌打丸: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淤血肿痛等。
用法用量:每次15丸,每日3次,口服。
11.白虎丸:适用于暑湿症状,如头痛发热、口渴等。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12.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喉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13.通宣理肺丸:适用于肺气不畅,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4.逍遥丸: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烦躁易怒、胃纳不良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5.五神丸: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
16.金匮百草丸: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
17.定喘胶囊: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气喘咳嗽、气短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18.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感染性腹泻、肠胃炎等症状。
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中成药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中成药的使用安全和疗效,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应该得到重视和遵守。
以下是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一、中成药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1.中成药的使用应该基于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临床上已明确禁用或不推荐使用的病症,不得滥用中成药。
2.医生在开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因使用禁忌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的配方、用量和服用方法1.中成药的配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医生不宜随意调配,药师在制剂时应按照配方进行操作。
2.中成药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严禁滥用和超量使用。
3.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应遵循规范,包括用药时间、用药频次、服药顺序等,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三、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监督1.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生产规范,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2.药品药效评价应该依据药物监测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进行评估。
3.药品监督部门应严格把关,对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控和抽样检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四、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警示1.针对中成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严禁对患者隐瞒或掩饰,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2.中成药的患者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向医生报告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调整。
3.医生和药师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加强用药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用药过程。
五、中成药的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1.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成药的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促进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2.医生和药师应关注中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对中成药的临床选择和用药指导能力。
3.学术界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成药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水平。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总论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