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0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 引言说到教育,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严肃的课堂和高高在上的老师,但其实,教学的本质就是一场心灵的交流。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简直就是这场交流的金钥匙。
好比在做饭,得先有食材,再有配方,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教育界的大咖——泰勒,他的理念到底有多重要。
2. 泰勒的教育理念2.1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首先,泰勒特别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没目标的学习就像无头苍蝇,东撞西碰,最后搞得一团糟。
泰勒认为,教育应该明确设定目标,清楚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这样,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像打靶一样,一箭穿心。
你看,给学生设定清晰的目标,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阳光一照,知识的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接下来,咱们聊聊教学内容。
泰勒认为,课程内容要与目标相匹配,就像做拼图,只有把对的块儿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完整的画面。
比如说,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课程里就得有相关的讨论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换句话说,教学就得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样,课堂才不会变成“睡觉的天堂”,而是“思维的乐园”。
3. 教学方法与评估3.1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说到教学方法,泰勒可不是随便说说。
他认为,不同的目标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
比如,若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咱就得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单靠书本。
想象一下,老师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眼睛闪闪发光,激情四溢,那种氛围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再也不是“枯燥的填鸭式教育”。
3.2 评估与反馈当然,光有好方法还不够,评估也很重要。
泰勒提到,评估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这就好比咱们买了个新车,得定期检查才能确保它跑得飞快。
通过合适的评估,老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就像是学习的指南针,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路,稳稳前行。
4. 结论总而言之,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清晰的教育图景。
泰勒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其人其事】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
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
——泰勒•“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
——泰勒•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1、社会背景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
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
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
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
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拉尔夫·泰勒于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详细说明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并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论述: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如图1表示。
泰勒指出, 这些原理并不能回答实际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它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回答的程序的阐释, 本身就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各种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指出,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 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教育目标提供基础。
因此, 在设计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 应该对信息的每一种来源都给予考虑。
关于教育目标的来源可用图2来表示。
从图2 可以看出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来源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指出,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这个行为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思维和情感。
因此,当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教育时,教育目标显然代表着教育机构寻求使学习者发生的各种行为变化。
故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就是要找出确定教育机构想要产生所需要的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
对于如何才能从对学习者的研究中提示出教育目标的问题,泰勒指出,只有把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常模的某些看法进行比较,从而确认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别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可能提示出教育目标。
这种差别就是通常所讲的“需要”。
来源二: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校要在课程中包容所有有用的知识、技能已不再可能,因此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来选择知识、技能就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泰勒认为,由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因而学校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对校外生活进行研究时,就像在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时一样,必须把生活分成各个不同的方面,以便对各个领域进行调查。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拉尔夫·泰勒于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详细说明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并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论述: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如图1表示。
泰勒指出, 这些原理并不能回答实际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它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回答的程序的阐释, 本身就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各种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指出,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 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教育目标提供基础。
因此, 在设计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 应该对信息的每一种来源都给予考虑。
关于教育目标的来源可用图2来表示。
从图2 可以看出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来源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指出,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这个行为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思维和情感。
因此,当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教育时,教育目标显然代表着教育机构寻求使学习者发生的各种行为变化。
故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就是要找出确定教育机构想要产生所需要的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
对于如何才能从对学习者的研究中提示出教育目标的问题,泰勒指出,只有把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常模的某些看法进行比较,从而确认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别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可能提示出教育目标。
这种差别就是通常所讲的“需要”。
来源二: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校要在课程中包容所有有用的知识、技能已不再可能,因此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来选择知识、技能就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泰勒认为,由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因而学校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对校外生活进行研究时,就像在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时一样,必须把生活分成各个不同的方面,以便对各个领域进行调查。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
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
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
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教育目标。
(一)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泰勒原理美国课程学者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由此构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基本问题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评价:(局限)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理性)”。
它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其对“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性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的模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见了;每一具体学校实践的特殊性也容易被忽视;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在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
(贡献)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
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
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课程的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教学领域,成为课程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是当代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
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921年从多内学院毕业后,曾在南达科他州的一所中学任教。
此后,先后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22 ~ 1953年,泰勒曾相继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
在历时8年的“三十校实验”(1934 ~ 1942)中,他领导了评价委员会的工作。
1953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创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并任主任,直到1967年退休。
泰勒曾担任过全国合作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科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进步评估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院第一任院长、联邦教育总署研究咨询理事会理事长等职务。
他还撰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他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最初是泰勒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一份讲授纲要。
旨在阐述观察、分析和解释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基本原理,为课程的编制提供指导。
该书自出版以后,已重印30多次,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以及20世纪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一、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泰勒指岀,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这些教育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期望实现的结果。
因此,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作出的各种价值判断。
在设计任何一个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应该对每一种教育目标的来源予以考虑。
一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其目的是要找出确定教育机构想要产生所需要的学生行为的变化。
这种研究大多包括2个部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
在这种研究中,教师可使用观察、与学生的交谈、与家长的交谈、问卷、测验、査看学校的记录等方法。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汇报112014308000568秦思梦一、本书结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共五章)•附录(课程编制的新尺度;课程编制中的两个新重点;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20世纪五项最有意义的课程事件;计划评价的基本原理)二、主要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如何选择有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5、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的工作•行为•在泰勒原理中, “行为”一直是被强调的核心概念。
这里的“行为”是广义的,它“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
”泰勒一方面非常强调行为目标, 另一方面他也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 把“思维和情感”作为行为的表现形式。
这是由于“思维和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 需要借助行为外显出来, 以便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目标•在泰勒原理中, “目标”是“人们有意识追求的对象,即学校教职人员想实现的宗旨”, “目标”归根到底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学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人们明智处理这些当代问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等”。
泰勒提出, 目标要尽量具体化、清晰化, 具有可操作性, 最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部分。
这样不但限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规定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的结果。
在泰勒的模式中, 行为目标是学校在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时, 根据学生的外显行为、思维、感情、心理等特点来设置的使学生行为发生改变的教育目标。
该教育目标的评估, 是根据学生外显行为的改变来确定。
所以泰勒的整个课程过程就是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以及以此作为教育目标评估的标准。
确定目标三个来源(目标来源)两道筛子(过滤目标)•最有效的四种目标陈述(陈述目标)①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③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④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说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选择经验从实质上说, 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 因此, 教育的手段是学习者已有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