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 格式:doc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4
外科伤口换药操作规范1. 概述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外科伤口换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患者合适的护理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本规范适用于医护人员在换药时的操作,涵盖了准备工作、换药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准备工作在进行外科伤口换药之前,需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和患者相关信息,包括伤口类型、大小、位置等;- 准备好所需的换药器械、敷料和药品,确保其洁净、完整并处于有效期限内;- 洗手并戴上消毒手套,保持操作的无菌性;- 对换药所需的伤口进行适当的清洁和准备,包括清除伤口周围的污物、分泌物等。
3. 换药步骤外科伤口换药的步骤如下:1. 洗手消毒:使用洗手液充分清洗双手,并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
之后,戴上消毒手套。
2. 移除敷料:轻柔地将原有敷料从伤口上取下,避免对伤口进行强烈的拉扯。
3. 清洁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周围的分泌物和污物。
使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大的刺激。
4. 干燥伤口:使用干净无菌纱布轻轻拍干伤口,确保伤口表面干爽。
5. 敷药包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并将其涂抹于伤口表面。
然后,使用无菌敷料将伤口包扎好,确保敷料贴合紧密并不会对伤口施加过多压力。
6. 清理工作:将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其他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7. 洗手消毒:换药操作完成后,再次洗手消毒,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和卫生。
4.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科伤口换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操作环境的洁净和整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注意个人防护,使用消毒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本身的伤害;-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和敷料;- 轻柔地处理伤口,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大的刺激或拉扯;- 在换药前后,及时记录伤口的情况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5. 总结外科伤口换药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合理的操作规范能够确保换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本操作规范进行换药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外科换药要点及注意事项外科换药是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患者伤口的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工作。
正确的外科换药操作能有效预防感染、加速伤口的愈合,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从外科换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操作外科换药。
一、外科换药要点外科换药的要点主要包括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
下面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1. 伤口清洁伤口清洁是外科换药中的首要步骤,它的目的是清除伤口上的污物和分泌物,为伤口的愈合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
在清洁伤口时,需要采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并使用无菌棉球轻轻地擦拭伤口表面,避免过度刺激伤口。
若伤口有明显污垢,可使用适量的清洁剂清洗,但要避免使用含酒精和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
2. 伤口消毒伤口消毒是为了防止感染,减少细菌繁殖。
常用的伤口消毒药物有碘伏、酒精等。
在消毒前,要先用无菌盐水清洗伤口,然后将消毒液均匀涂抹在伤口周围5cm的范围内,避免将消毒液直接接触到伤口上。
消毒时间一般为2至3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
3. 敷料更换敷料更换是外科换药的最后一步,它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吸收分泌物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更换敷料前,要先洗手并穿戴好无菌手套,然后取下旧敷料,用无菌盐水清洗患者周围的皮肤,并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
接下来,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敷料(如纱布、透明贴膜等),并将其贴在伤口上。
重要的是要确保敷料贴合完善,避免皱褶和松动。
二、外科换药注意事项在进行外科换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1. 保持无菌环境外科换药时,要始终保持手部清洁,并在换药前进行手部消毒。
同时,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将自己的衣物和工具碰触到患者的伤口或敷料,以防止交叉感染。
2. 注意力集中换药操作需要细致的注意力和耐心。
无论何时,都要全神贯注地处理伤口,避免分心或受外界干扰。
3. 根据医嘱操作在换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操作,如用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外科换药操作规范为了确保外科换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以下是外科换药的详细操作规范。
1.消毒准备a.换药前,务必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b.准备消毒药水(如氯己定、酒精等)和纱布等换药所需的材料。
c.准备好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d.准备换药所需的医用胶带或绷带。
2.伤口处理a.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清洗伤口,确保伤口表面清洁。
b.使用纱布进行轻柔擦拭,将伤口周围的血液、渗出物等清除干净。
c.如有需要,使用消毒药水进行伤口消毒。
3.换药操作a.准备好新的敷料,确保在打开前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无菌处理。
b.在伤口周围涂抹一层适合的护肤剂以防止敷料粘住伤口。
c.必要时,使用医用胶带或绷带固定敷料。
d.严格按医嘱更换敷料的频率和方法进行操作。
4.敷料处理a.换药后,将使用过的敷料正确处理,避免传播感染。
b.使用双手戴上厚手套,将使用过的敷料放入切除袋中。
c.把切除袋丢进医疗垃圾桶中,并及时妥善处理。
d.按照医疗垃圾的处理规范进行分类和处置。
5.消毒和清理a.换药后,及时进行消毒,确保换药区域干净无菌。
b.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医疗器械、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
c.清理换药区域,包括废弃物和污渍。
d.将所有使用过的物品和工具归位或丢弃。
6.记录观察和沟通a.在患者病历上准确记录换药的时间、频率和过程,包括伤口状态、渗出物性质等。
b.注意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特殊情况,如疼痛、红肿等。
c.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如感染迹象、过度出血等。
7.个人防护和安全注意事项a.换药过程中,严格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政策和规定。
b.确保自己的个人防护措施完善,包括戴口罩、穿防护服等。
c.注意手术室和换药区域的整洁和干净,避免滑倒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上是外科换药的操作规范。
外科换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操作,需要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伤口的消毒和敷料的及时更换,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外科术后换药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规范外科术后换药的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恢复过程顺利进行。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 换药前,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和口罩。
- 将所需的换药材料准备齐全,包括纱布、药物、清洁剂等。
2. 患者准备
- 在换药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和流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 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以方便换药操作。
3. 清洁伤口
- 使用无菌的清洁剂和消毒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
- 注意力度和频率,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度刺激或损伤。
4. 更换敷料
- 将医护人员手套的指尖以无菌方式触摸敷料。
- 轻轻撕开敷料的包装,避免敷料接触其他物体。
- 将敷料均匀地贴合在伤口上,确保完全覆盖。
5. 清理工具和个人卫生
- 换药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正确的清洁和消毒。
- 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丢弃使用过的手套和口罩。
6. 记录和观察
- 在换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记录,包括换药时间、换药前后伤口的状态等。
- 定期观察患者的伤口,并及时记录任何异常情况。
注意事项
- 换药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惯,避免交叉感染。
- 如遇到换药操作不顺利或患者出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疗主管的帮助。
总结
严格按照本文档的操作规范进行外科术后换药,可以确保换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遵守相应的操作步骤,注重个人卫生和患者体验,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外科伤口的识别与换药对策众所周知,手术切口、创伤、烧伤等均离不开换药这一环节,且换药的好坏对伤口的愈合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对皮肤疤痕有所作用。
所以需要对外科伤口加以分析,然后明确换药的相关内容与注意事项。
1、外科伤口的特点与识别①做好正常愈合过程的观察:一般而言,创面会从外向内进行缩小,且创面的分泌物比较少,肉芽比较鲜红,容易出血。
②做好分泌物的观察与识别:对于创面所渗透出来的血液是比较容易辨识的,特别是需要对脓性分泌物加以重视,之所以出现脓性分泌物,主要是与细菌的种类、感染的范围有所联系,甚至可以凭借着气味判断出细菌的种类。
比如浅黄色或者黄白色比较粘稠的脓液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浅红色比较稀薄的脓液一般是链球菌感染,绿色伴有生姜气味的脓液多为绿脓杆菌感染。
③做好创口深度的观察:要想了解创口的深度以及创口应该怎么处理,主要是利用探针进行试探,在整个试探过程中动作要保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
④肉芽创面的观察:生长良好的肉眼是鲜红色,其表面有颗粒样凸出,分泌物比较少,无水肿现象的发生,触动的时候可以浮动。
如果是溃疡性肉芽,那么因为局部血液供应不良,其创面呈现出紫黑色,甚至还会出现坏死。
2、在换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重视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开放性伤口多以感染性伤口为主,在更换敷料的时候间隔时间要短,且根据相关的临床证明可以了解到,因为换药太频繁往往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所以在换药的时候需要根据伤口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渗出液比较多的患者,要按照创口的原因以及面积采取包扎等方式,如果渗出液不多,则可以每日更换一次,对于在愈合期的伤口而言,则需要采取间隔换药法。
②敷料更换的要求与操作:对于新鲜开放性软组织表浅的创口需要先清洁,然后再进行包扎,使其结痂痊愈。
同时对于裂伤比较小的则需要进行清创缝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裂口不可放刺激性的药物。
在正常愈合期的伤口则需要利用凡士林纱布进行保护,还要减少换药的次数,实施加压包扎。
浅谈外科伤口换药及护理方法外科伤口为细菌感染,治疗不当能够造成伤口感染现象出现,造成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同时质量效果差。
外科医疗工作者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控制、良好的交流、耐心护理,推动伤口快速愈合。
从恢复阶段中要保持良好的观察,了解伤口情况同时制定应急方法。
标签:外科伤口;换药方法;护理1外科伤口换药的目的及方法1.1换药的原则:无菌操作是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牢记的准则。
外科工作者从换药过程中,和病人进行直接的接触,所以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
从换药过程中应当了解患者伤口位置、现状等等,从换药过程中保证材料齐全。
在换药之前应当保持自身清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从换药完成时能够结合伤口具体现状科学合理的转变治疗计划,存在另外特殊情况的病人要快速调整治疗方案,防止伤口恶化。
1.2外科伤口换药目的:换药为业务过程内非常关键的操作,同时为外科病房内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
外科患者身体损伤,很有可能出现出血现象,出现感染之后也许存在化脓情况,上述种种均能够导致敷料污染。
换药,也就是更换敷料,能够及时消除覆盖物,保持良好的环境,推动肉芽组织快速恢复,推動伤口痊愈。
工作者从换药过程中,能够了解伤口具体现状,结合伤口具体现状转变治疗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推动伤口痊愈。
部分患者存在水肿情况,从换药过程中能够合理控制松紧度,防止给血管产生压迫造成血液不能够流通阻碍伤口痊愈。
1.3伤口的处理方法(1)从换药过程中通过碘伏进行杀菌,避免给伤口产生刺激,同时能够通过凡士林油纱有效的缓解病人产生的痛苦,同时避免组织液渗漏现象出现。
(2)血供充足,感染可能性低的伤口能够通过生理盐水进行处理,随后进行包扎。
(3)在皮肤存在明显破坏的伤口,从破坏的地方通过盐水进行杀菌,从附近区域通过碘伏进行杀菌,杀菌完成之后,能够通过盐水纱布及凡士林纱布进行包扎,推动伤口快速痊愈。
(4)在伤口出现感染之后要特别强调进行引流排脓,某些情况下应当拆开缝线,进行合理的引流,能够通过双氧水及生理盐水进行杀菌,出现坏死组织之后要进行清理,同时能够通过抗生素纱布进行填充,从伤口附近要能够通过碘酒及乙醇进行杀菌。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是指对患者术后或伤口处的包扎进行更换和清洁处理。
以下是一般的外科换药操作方法:
1. 准备所需材料:换药需要的材料包括消毒液、无菌纱布、手套、镊子、剪刀、药膏、绷带等。
2.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3. 患者应处于舒适的姿势,伤口周围区域应坚持干净和干燥状态。
4. 使用无菌镊子和剪刀小心地移除旧的绷带和包扎,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摩擦或牵拉。
5. 用生理盐水、碘酒或其他消毒液轻轻清洁伤口,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
6. 擦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确保干燥。
7. 根据需要,在伤口上涂抹药膏,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8. 将换药后的伤口用无菌绷带固定,确保绷带结实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9. 清理现场和消毒使用过的工具。
10. 换药完成后,请嘱患者休息,遵守医嘱。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良好的无菌环境,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并在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
如果不确定操作方法或对外科换药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好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和指导。
外科换药操作流程外科换药是指在外科手术后或创伤伤口治疗过程中,对伤口进行换药处理的操作。
正确的外科换药操作流程对于伤口愈合和感染预防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外科换药的详细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外科换药前,首先要进行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器械,如消毒纱布、医用酒精、碘伏、手套、外科手术刀等。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询问患者过敏史、观察患者伤口情况等。
2. 洗手消毒。
进行外科换药操作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洗手消毒。
首先用流水洗净双手,然后涂抹医用洗手液进行搓洗,注意搓洗时间和力度,确保双手每个部位都受到充分清洁。
之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消毒毛巾擦干双手,最后进行手部消毒。
3. 伤口处理。
在进行外科换药时,首先要对伤口进行处理。
用医用酒精或碘伏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无菌。
然后用消毒纱布轻轻擦拭伤口,清除伤口表面的分泌物和残留物。
4. 更换敷料。
在伤口处理完毕后,需要更换敷料。
首先要戴好手套,然后小心地将旧的敷料取下,注意不要拉伤伤口。
接着用生理盐水或碘伏对伤口进行冲洗,确保伤口内部的清洁。
然后用消毒纱布轻轻擦干伤口周围的水分,再将新的敷料贴上,注意贴敷料的时候要避免空气进入伤口。
5. 敷料固定。
更换敷料后,需要将敷料固定在伤口上。
可以使用伤口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确保敷料不会松动或脱落。
固定时要注意力度,不要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6. 清理工作。
外科换药操作完成后,要对工作台、器械和废弃物进行清理。
将用过的器械放入指定的消毒器皿中进行消毒,清洁工作台和周围的环境,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7. 记录和观察。
外科换药操作完成后,要对换药的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换药的时间、伤口情况、使用的药品和器械等。
同时要对患者伤口进行观察,注意伤口的愈合情况和有无感染迹象,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以上就是外科换药的操作流程,正确的外科换药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42.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一、准备工作
1.物品准备
(1)换药包内有治疗碗2个,有齿、无齿镊各一把。
(2)70%酒精棉球或碘伏,生理盐水,棉球若干,根据伤口所选择的药物、敷料。
(3)胶布、剪刀、棉签。
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绷带。
2.术者准备
(1)看病历,了解病情及伤口目前为术后第几天。
(2)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戴口罩和帽子,看病人,作自我介绍,说明操作目的,揭开敷料,了解伤口情况(如有否红、肿、痛、热、异常隆起、硬结、肉芽组织、分泌物等),并且估计所需的物品。
(3)再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进换药室准备物品。
(4)打开换药包,查看消毒时间,用手打开换药包外层,接着用公用镊将左右两侧布巾铺开,最后铺开操作者侧,将弯盘内的两把镊子放在大的弯盘,包布放在换药车的中央。
3.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可在病房,最好在换药室进行换药,病人应采取最舒服且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应避免着凉,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及不安。
二、适应证
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如切口情况良好,张力不大,可酌情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张力大的伤口,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
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 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其他消毒溶液冲洗。
4. 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 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
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弯盘或污物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在最后换药或指定专人负责。
3.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焚毁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