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理高一知识点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个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地形是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地理高一知识点中与地形相关的内容。
1. 地球的地形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上,占地球表面的29%左右,而海洋则占71%。
陆地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河流,而海洋的地形则由大洋洋脊、海沟、海岬等组成。
2. 山地山地是指地球表面高度起伏较大的地带,通常海拔超过500米。
山地主要由山脉、山岭和山谷组成,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
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地震和风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3. 高原高原是指地表相对平坦的地区,海拔较高,周围多为山脉环绕。
高原通常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剥蚀作用形成的。
高原气候多样,生态环境较为特殊,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类型,起伏较小,通常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丘陵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种植,因此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重要的农业丘陵区。
5. 盆地盆地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相对平坦的地区,四周多被山脉环绕,形似一个容器。
盆地多为内陆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盆地通常是由地壳下陷或受隆起的山脉阻挡而形成的。
6. 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和地貌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的形成与雨水的集聚和地势起伏有关。
河流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流的地势变化形成了峡谷、瀑布、三峡等景观。
7. 地形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水源、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地和高原常常是降水的重要来源,丘陵和盆地适宜农业发展,而河流则是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交通通道。
总结: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河流等。
地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水文循环和风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地形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方案第1课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东北三省内的地形和气候差异。
4.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为了落实“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程标准,教材重点讲述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为了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了“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的“活动”。
东北三省的农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东北三省的工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课时分配上分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坐着高铁看中国”视频作为导入,展示哈大高铁沿线风光、起止点等画面,以此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哈大高铁所在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增加趣味性。
2.1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课题地形地势特征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知道三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分界线。
(2)了解我国的地形特征,知道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3)了解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读图.析图,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重点(1)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我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难点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诗词“大河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百川东到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提问为什么我国大江大河多数向东流学生欣赏诗词,思考.回答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使学生认识到水的流向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地势西高东低(一)地势西高东低读图活动出示中国地形图1.读图,说说从A点到B点海拔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此活2.看图中颜色明显分为几大层次对照高度表,说说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剖面图提问你能将三级阶梯对照中国地形指出来吗出示中国三阶梯示意图,提问读图说一说我国三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平均海拔出示我国三阶梯示意图提问读图,找出我国三阶梯分界线分别是哪些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完成表格(见课件)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出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让学生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的影响。
想一想我国地势特征会带来哪些影响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东西部之间的交通可能产生哪些影响(二)地形复杂多样(二)地形复杂多样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五种地形类型面积比学生读地形剖面图,对照中国地形图,将三级阶梯在图中指出来。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一、引言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和世界的多样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索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深入了解这个伟大国家的地理情况。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部濒临太平洋,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影响。
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它拥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这些城市对贸易和对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西部内陆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一个较为干旱和贫穷的地区。
它被大片的高山和沙漠所覆盖,地势高峻。
这个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居住,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3. 南部和北部地区中国的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发达,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
相反,中国的北部地区气候较为干燥,农业资源相对较少。
三、中国的地形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形多样的国家,拥有许多壮丽的山脉、平原和河流。
地形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土壤和自然资源的分布。
1. 高山地带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长江三角洲。
这些高山地带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也是许多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热门目的地。
2. 平原地区中国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
这些地区是中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3. 河流与湖泊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和西湖。
这些河流和湖泊为中国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
四、活动与讨论1. 地理游戏通过地理游戏,让学生学习和复习中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地形起伏、海拔高度、地貌类型等,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形特征反映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势情况,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形成。
以下是初中地理知识点地形特征的详细介绍:一、地形起伏地形起伏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程度,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四种基本类型。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丘陵是指比平原稍高,起伏较小的地区,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山地是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区,主要由山脉和山地构成,适合旅游观光和勘探开发。
高原是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区,通常环境严酷,不利于人类居住。
二、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指地球表面其中一点距离海平面的高度,通常以米为单位。
海拔高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气温、气压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小,氧气含量越少。
在高海拔地区,人们常常会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适应环境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盆地和海洋等。
山脉是由一系列连接的山丘组成的地貌单位,通常形成于地壳板块碰撞的过程中,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河流是由地表径流形成的水体,通常依据流域范围和水文特征进行分类,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之一、湖泊是地表低洼地区积聚水体形成的地貌单位,通常由湖泊水域和湖泊岸线组成,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且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由平原泛滥平原和沉积平原构成,适合发展农业和城市建设。
盆地是指地表为低洼地区,四周高而周围封闭,常以山、丘、海等环抱,最终形成长时间季节性气候和沙尘暴。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水域,覆盖了世界70%的地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总的来说,地形特征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地面和地下形态特征的总称,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直接影响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西接韩国、蒙古、俄罗斯,北界哈巴尔和北冰洋。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中国地理位置和特点的知识。
中国地理位置与边界中国位于东亚,地跨东经73度20分至135度05分,北纬18度03分至53度33分之间。
它东部濒临太平洋,南部毗邻南海,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长约2.8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位置是其与世界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形与山脉中国地形多样,主要由山地、高原、平原和丘陵组成。
中国的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祁连山、天山和玛纳斯山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峰顶珠穆朗玛峰也位于中国境内。
中国还有一些著名的高原,如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这些地区的地形多样,生态资源丰富。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中国拥有很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最终注入东海。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中国气候与自然资源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各异。
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和稀土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中国的人口和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人口众多,民族众多。
除了汉族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这些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小学五年级社会课教案我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一、地理位置与特点我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东南邻朝鲜半岛,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西南与缅甸、不丹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相邻,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总体来说,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
1. 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角,是一个以海洋为边界的大陆国家。
我国地处北半球,东经73度40分至135度东,北纬3度51分至53度34分之间,横跨东西约5,000多千米,南北约5,500多千米,陆地面积达到约9,6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
2. 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南高原等几个主要地形区域。
东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适宜农业和人口聚居。
华北平原地质状况较好,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
西南高原地势较高,山脉纵横交错,气候多样,地理环境复杂。
3. 气候特点我国气候分布广泛,由亚热带到北极冻原的不同气候带都有涵盖。
整体来说,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西部高原地区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并具有高原特有的酷暑和严寒。
还有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南沿海地区多雨,南部地区常年高温潮湿等。
4.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风能等。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有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
此外,我国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三峡、张家界等,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5.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我国地理位置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海岸线,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
中部地区则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位置及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了解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以及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
2. 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教学课件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以我国地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
2. 教学新课:
(1)我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在东经、北纬上的分布,以及我国的海陆位置。
(2)我国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的特点。
(3)我国地理位置的影响:讲解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了解了我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以及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学生能够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2.了解山脉的走向,知道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中的“骨架”作用;3.知道并能在地形图中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4.说出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2.运用地形图,说出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数据统计图,概括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
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择了地形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本课时为第1课时,重点介绍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我国各类地形的自然景观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主题内容。
本节出现的地形类型和名称较多,所以在课件中添加了景观图,各大地形区的分布落实在图上,使学生建立丰富的地形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响。
五、当堂练习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右图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题。
2.由图可知,我国()A.地形类型多样B.平原丘陵为主C.人均林地广阔D.山地比例最小答案:B;A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类型: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特征山脉分布:网格状高原盆地平原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