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56 中国国家旅游 China National Travel专题 FEATURE绍兴文化地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hina National Travel 中国国家旅游 57绍兴三味假如我要向人解释,为什么在北京消失了几天而突然出现在绍兴,我就说,想找个小城散散步。
那里确实满足了这个愿望,我可以连续步行11个小时不停歇,寻觅小城每个角落的乐趣,还不必饱受大城市的喧闹或是野外的单调之苦。
只是这个小城貌似如此为人所熟知,让许多资深旅者不屑一顾。
还好,我不是“资深旅者”,也不会间歇性或长期性地渴望出游——据说这样的渴望,是在表达对现有秩序的厌倦和对所谓自由的向往。
不过假如把这枚硬币反过来看,被出游的渴望所困,而不能安于日常秩序,同样也是一种束缚——被“向往自由”所束缚。
在绍兴,不走路的时候,我就去蕺山街,坐在“海角”姑娘的咖啡店里看书。
有天一口气读完井上靖的小说《天平之甍》,出门已是夜晚,下着小雨,街上挂满彩灯,我一瞬不知身处何世。
《天平之甍》讲的是唐朝时的故事:几个日本和尚,到中国来寻找一位传戒师,请去日本传授佛教戒律,经过几十年努力和数次渡海失败,最终请回了鉴真和尚。
我格外喜欢小说里一个只出现过寥寥几次、没说过话的人物,也是个和尚,名叫思托,他每次出场,只做一件事:“思托坐在树旁,就画了一棵优昙钵树,用文字做了说明:‘其叶红色,圆形,径一尺余,子色紫丹,味甘美。
’”不论在官员的宴席上,还是在船舶失事后的海岛上,他的姿态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地描述沿途看到的风物,环境与他无关。
井上靖从来不写思托的心理状态,然而在书中几个人物辗转于汹涌的命运之间时,思托总像一片无风的海,波澜不惊。
当所有人都为“渡海”或“不渡海”的选择而焦虑时,思托做的事情不变。
他的“不受困”的自由,令人望尘莫及。
我们普通人,被渴望与选择所累,连“向往自由”都会变成束缚,更何况,还有一些更深处的波涛让我们永不得宁静。
中国地图详细介绍中国地图详细介绍中国,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大国,位于东经73度40分至135度05分,北纬18度03分至53度33分之间。
地处北半球,东经传统上是东八区,南北跨度较大,东西跨度适中,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陆地面积之最。
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谷地,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特征,分别流经我国的西北和东南等地区。
中国地图的分区中国地图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分区,每个分区都有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历史。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东北角,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组成。
其所处的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东北长着松桦林,珍禽异兽依次排列在这里。
东北的老字号,小吃特别多,街边的炸鸡排、玉米、臭豆腐一定会让你忘不掉。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北京直辖市在河北省)。
华北不仅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名城,还富有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的闹市区。
尤其是在北京和天津,你将会看到许多现代化、绿色和美丽的城市景观,还有全国最灿烂的民俗文化。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5个省、直辖市组成。
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心地带,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区域。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交通、信息、金融等方面的发展。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门等,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华南天然渔场林立,崭新的核电站和高铁让人脑洞大开。
而闻名遐迩的珠江三角洲,集文化、历史、现代化的城市特点于一身,是华南最为热闹的地区。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等。
其特点是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旅游资源是四面八方都慕名前往的好去处。
而且,西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人文背景,从茶马古道、蜀道、丝绸之路到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皆是引人入胜。
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导航的重要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
而在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古代地图的分类中国古代地图可以按照时代、类型、地域、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照时代来看,可以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地图;按照类型来看,则可以分成手绘地图、印刷地图、测量地图、标注地图等不同类型;按照地域来看,则可以分成全国性地图、地理区域性地图、官方出版地图、民间传承地图等不同地域性质的地图;按照内容来看,则可以分成地形地貌、行政区划、水利工程、历史事件等不同内容的地图。
二、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图示阶段,即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文字的时期,通过动植物、地形地貌、宇宙星象等生活中的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
第二阶段是古代记录阶段,即在出现文字之后,人们开始把地图与文字结合使用,用文字注释地图,说明地图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从而使得地图的信息更加丰富和精确。
第三阶段是科学制图阶段,即在现代科学研究起步之后,通过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把地图制作和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得地图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古代地图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地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1. 反映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古代地图除了记录地理环境和分布,还能够反映古代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比如,在大量传世的古代地图中,还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诗歌、画作、故事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地图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可以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
在古代,为了制作准确的地图,需要开展大量的地形地貌和人文数据的测量工作。
地图文化的传播与方式作者:李晨虹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5期地图是一项文化的产品,好的地图不仅在于它的现势性和实用性,其蕴含的文化内容也至关重要,所以,传播地图文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而作为地图编制者有责任传播地图文化。
该文认为,传播地图文化需要梳理内容、形成共识、搭建平台,并对平台的建立及其传播内容给出了建议和实例。
1、引言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市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追求精神生活,文化这个概念已经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什么产业想要做深做精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作为地图编制者有责任传播地图文化。
文化的概念很抽象,如果说,一张地图的实用性靠的是科学准确;美观靠的是艺术设计,那地图的深度靠的便是蕴含的文化内涵。
编制受读者喜欢的各类地图,有责任以地图为载体继承与传播地图文化。
此项任务之艰巨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代代相承。
那么,现阶段我们到底能为继承和传播地图文化做些什么呢?梳理地图文化。
想要将地图文化总结,归纳并不容易,面面俱到更是有如大海捞针。
文化的概念本就博大精深,处处相通。
例如,中国的地图文化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地图的历史与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留意相关内容,并做好汇总与梳理工作,并及时交流普及。
日积月累,这些小小的积累便会形成一定的厚度。
作为地图工作者,地图的起源、城市的形成扩张等都是一些基本的必备常识,从常识入手再慢慢深入细节,生出分支,那么文化之树便会枝繁叶茂。
形成认知体系。
同样的一杯茶,放在不同的人面前会得到不同的描述。
种植者会考虑它的品种优劣,茶商会考虑它的经济价值,茶艺者会讲究喝茶的步骤程序。
他们都各自有一套对茶的认知体系。
那么我们认识地图的坐标系又何在呢?一张好的地图在手边是否能看出普通读者看不到的信息、看出编制者的心思巧妙和图背后蕴藏的各种故事呢?建立交流平台。
和地图爱好者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通过一些地图爱好者不仅能够输出我们的理念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
古人为何要画地图地图是一种表示地理信息的图形图像,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现代和历史地理信息。
古代的地图起源于古中国,但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图也被发现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
在很多古代文明中,地图被用来作为官方记载,来管理人口和财产以及衡量不同地区间的距离以及方向。
古人画地图也有其他原因,从老祖宗到现代人都同样如此。
首先,古代地图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的,以帮助古人发现,记录和理解世界。
古人可以利用地图记录他们发现的新地区,以及记录贸易路线和宣传帝国的扩张。
同样的,他们也可以用地图来传达社会结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地图也可以帮助古人了解现在仍然不可知的世界,他们可以通过地图来感知这些新发现的地方,并把相关信息保存起来。
同时,古人还可以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还会用地图来衡量时间,推断行程的终点,了解旅途的距离,以及记录道路的延伸。
有了地图,古人也可以更快的完成日常事务,比如通过地图找到正确的路线,更快速的完成寻找对象的任务等等。
此外,古人也会用地图来科学研究,他们可以在地图上看到一个国家的地形,气候,和地理位置,这些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的种植作物,建造房屋,以及了解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
研究者还可以利用地图来研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地理尺度。
最后,古人画地图也有收藏的功能,无论是私人或公共收藏,他们都可以使用地图记录和保存他们收藏的历史信息,这些收藏今天依然以完整的方式展示给世人,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古人对地理信息的认识。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古人画地图不仅是出于实用性的目的,而且也有更多深刻的意义:用地图表达他们关于世界的认知,发掘他们自己所不知的或者新发现的世界,以及保存自己的历史。
古人画地图也是一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反映出来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古代文明的文化意义,以及古人对地理信息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第一图彭头山文化 (公元前7500年–前6100年 )顶狮山文化(前7000 –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后李文化 (前6500年–前5500年 )兴隆洼文化 (前6200年–前5400年 )磁山文化 (前6000年–前5500年 )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前5400年 )跨湖桥文化(前6000 –前5000年)此图距今10000—8000年第二图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狮顶山文化(前7000 –前5000年)跨湖桥文化(前6000 –前5000年)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前5400年 )北辛文化 ( 前5300年–前4100年 )此图距今8000—7000年第三图左家山下层文化(前6000 –前5000年)新乐文化 (前5500年–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 (前5400年–前4500年 )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河姆渡文化 (前5000年–前33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咸头岭文化 (前5000年–前3500年)此图距今7000年第四图北辛文化 ( 前5300年–前4100年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马家浜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 ( 前5000年–前3300年 )汤家岗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此图距今6000年第五图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第六图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地带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此图距今约5500年第七图几路文化逐鹿中原(富河文化消失,可能被红山文化吞并)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此图距今5500年第八图(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国的诞生!)红山文化 (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小珠山上层文化(前3000 -前2500年)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此图距今5000多年第九图(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第十图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 –前2500年)此图距今5000年左右第十一图龙山文化的扩张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前2700年 )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前2250年 )龙山文化 ( 前3000年–前2000年 )宝墩文化 ( 前28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 前2500年–前2000年 )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造律台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后岗二期文化(前2200年–前1800年)王湾三期文化(前2200年–前1700年)此图距今4600年左右第十二图龙山文化的分布图如果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
地图文化及其价值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为“国际地图年”,充分说明了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地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载体,“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世界”,这就是地图的魅力所在。
地图文化作为一种科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历史、地图哲学、地图产业等密切相关,对探讨地图演化规律,推动地图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是研究地图文化的目的。
地图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
地图与文化地图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地图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地图活动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
可以认为,地图活动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亚文化,我们把它叫作“地图文化”。
就构词法而言,“地图文化”由“地图”和“文化”两个概念“组合”而成。
“地图文化”既不全等于“地图”,又不全等于“文化”,它是“地图”与“文化”的交集。
地图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现象。
“地图”与“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两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类创造的财富。
这是两者的共同性。
“地图”与“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主体的差异,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人类的全体,也可以是某个社会群体;而地图的主体仅指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地图共同体。
其二,主体行为的差异,文化概念中的主体行为广泛;而地图主体的行为相对集中,一般限定在以地图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范围之内。
地图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的地图所承载的相应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地图“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和地图“资料获取-处理-应用”产业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地图文化的特性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渗透性、大众化、审美性等特性。
第一,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
中国32省市⼈⽂地理地图“ 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部分。
为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伟⼤祖国的壮美⼭川和⼈⽂历史、丰富的世界⽂化遗产和⾃然景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共同推出“每⽇⼈⽂地图”栏⽬,按照⾏政区划的顺序,陆续推出各省区市及下属地级⾏政区的⼈⽂地图。
相信,你会对这⽚⼟地爱得更加深沉!”如需下载各省市⼈⽂地图,请关注公众号回复“中国⼈⽂地图”即可!中国⼈⽂地图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众多,是世界国⼟⾯积第三⼤国,世界第⼀⼤⼈⼝国。
以北京为⾸都,包括23个省、5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
中国有5000多年⽂明史,是世界四⼤⽂明古国之⼀。
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
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化艺术绚烂多彩。
万⾥长城、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秦陵兵马俑等⾃然⽂化遗产享誉中外。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龙江【⼀】⿊龙江省⿊龙江省⼈⽂地图我国的“粮⾷⼤省”“畜牧业⼤省”“乳业⼤省”,重要⼯业基地,有我国⽬前最⼤的油⽥——⼤庆油⽥。
东部的乌苏⾥江是我国最早看到⽇出的地⽅,北部的漠河在夏⾄前后可以看到北极光。
冰雪旅游是⿊龙江省的⼀⼤特⾊,有五⼤连池、镜泊湖、亚布⼒滑雪场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还有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圣·索菲亚教堂等景点。
【⼆】吉林省吉林省⼈⽂地图吉林省因吉林市⽽得名。
清康熙时在松花江畔建吉林乌拉城,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地⽅”,由此得名。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省,重⼯业基地之⼀。
素称“⿊⼟地之乡”,是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
境内拥有“关东第⼀⼭”长⽩⼭,世界⽂化遗产⾼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另外还有净⽉潭、松花湖等风景名胜。
【三】辽宁省辽宁辽宁辽宁省⼈⽂地图辽宁是我国现代⼯业崛起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业基地之⼀,有“共和国之⼦”“东⽅鲁尔”之称。
辽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和连接欧亚⼤陆桥的重要门户。
一、从符号看地图的文化内涵符号和语言,在我们来说常常是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来接受的,觉得是一种简单的东西,也许从未想到去思考它,重新认识它,实际上语言和符号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与人类文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去重新认识它们。
符号是构成地图的基本元素,地图的基本性质是由符号的性质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人工符号,地图符号与自然符号&mdash&mdash语言(及其书面形式&mdash&mdash文字)符号有很大的区别,也与其他人工符号(如数学符号、物理符号)不同,但是在符号的基本性质方面它们是一样的。
所有符号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在人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主观世界时,符号都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ldquo没有符号,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rdquo,因而,符号现象及符号运行规律历来就是人类文件中最为基本的现象之一。
正因为如此,符号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日本学者池上嘉彦指出,哲学界有&ldquo把文化作为符号来理解&rdquo的说法。
人们不断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着符号的创造和应用。
哲学家们则热切地探讨着这种活动的原型和本质,这种符号过程的结构及其如何产生人类的文化。
人们依靠一般性符号(主要指语言符号)进行着&ldquo给予意义&rdquo的活动,从自己原先一无所知的周围世界,捕捉未知的、与人类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把它们编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使自我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
这是对周围世界整理的过程,也是建立秩序的过程。
其结果是形成了由符号形式所固定,所维系的主观世界。
这种由符号所产生的新内容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活动。
符号使人们具有了认识客观世界,整理客观事物,建立有秩序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是符号最本质的文化特征。
符号过程一经完成,符号系统一旦确定下来,它就具有了一种&ldquo规范化&rdquo的作用。
一、从符号看地图的文化内涵符号和语言,在我们来说常常是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来接受的,觉得是一种简单的东西,也许从未想到去思考它,重新认识它,实际上语言和符号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与人类文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去重新认识它们。
符号是构成地图的基本元素,地图的基本性质是由符号的性质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人工符号,地图符号与自然符号&mdash&mdash语言(及其书面形式&mdash&mdash文字)符号有很大的区别,也与其他人工符号(如数学符号、物理符号)不同,但是在符号的基本性质方面它们是一样的。
所有符号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在人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主观世界时,符号都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ldquo没有符号,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rdquo,因而,符号现象及符号运行规律历来就是人类文件中最为基本的现象之一。
正因为如此,符号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日本学者池上嘉彦指出,哲学界有&ldquo把文化作为符号来理解&rdquo的说法。
人们不断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着符号的创造和应用。
哲学家们则热切地探讨着这种活动的原型和本质,这种符号过程的结构及其如何产生人类的文化。
人们依靠一般性符号(主要指语言符号)进行着&ldquo给予意义&rdquo的活动,从自己原先一无所知的周围世界,捕捉未知的、与人类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把它们编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使自我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
这是对周围世界整理的过程,也是建立秩序的过程。
其结果是形成了由符号形式所固定,所维系的主观世界。
这种由符号所产生的新内容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活动。
符号使人们具有了认识客观世界,整理客观事物,建立有秩序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是符号最本质的文化特征。
符号过程一经完成,符号系统一旦确定下来,它就具有了一种&ldquo规范化&rdquo的作用。
因为符号是人类创造的,它不能不带有创造者的观念意识,以符号表现的世界已不再是人们视野之外的纯客观世界,而是纳入人的认识范围,包含人的观念形态的对象。
举一个人们熟知的语言符号的例子:一个人的通讯地址本来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当人们用不同符号系统加以传达时却就出现了差别,用中文写信时,信封上的顺序依次是某国、某省、某市、街道门牌及收信人姓名。
而使用英文发信时,上述次序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你不按照这两种符号的规范行事,人家就看不懂,也许你的信件就不能寄达目的地。
这一不同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观念最基本的差别之一:东方文化崇尚国家集体至上,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文化则表现为个人至上的意识形态。
这个例子说明规定了一种符号体系,也就规定了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并规定了理解什么、如何去理解的方法。
当然,语言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其发育最为成熟,其功能也最为完善。
其他一切人工符号都只是语言符号的补充,是为弥补语言符号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局限性而创造的辅助性符号系统。
但既是人类创造的符号,它们也必然反映人们的观念意识,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深度。
具体到地图来说,地图所表达的事物不是客观世界的机械再现。
地图上选择什么对象,采用什么指标,反映什么规律和特征,以及运用什么符号形式等等都与制图者的主观意识有关,因而地图信息也不能不带有制图者观念形态的烙印。
这种地图的&ldquo主观性&rdquo既是社会主体文化的反映,也包含着制图者的个性因素。
与此同时,一种地图符号的确立,也就成为规范有关制图工作的&ldquo牢笼&rdquo(符号学家把语言的制约性形象地称为&ldquo语言的牢笼&rdquo)。
这将支配和束缚掌握这一符号系统的制图者的创造活动。
例如,根据地形图图式(即相应的符号体系)制作地图,你就只能按照图式规定的分类方式和范围表现六大要素。
不能在地形图上表现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在地形图上了解人口分布、道路通行能力、货物运输结构、气温和降水&hellip&hellip。
若要表现这些内容,只有另外设定一套符号系统。
由此可见,符号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具有建立秩序的愿望,不断将周围世界的一切整理为有条不紊的系统,于是创造一系列有规则的符号,并遵循这种符号规则去认识世界、表现世界。
另一方面,人类又不能容忍长久安居于一个完全被封闭的世界中。
人们不断地被创造行为所驱动,尝试着局部地甚至全面地改组原来的秩序,于是符号现象不断演化,符号规则更新,新的符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地图符号也一样,制图者不断根据新的社会需要更新着符号体系,不断创造出新的地图类型和地图形式。
地图符号及其句法关系也在不断的规范化和不断的变革中发展。
这种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深化在地图上的反映。
二、地图对社会文化的表现地图与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地图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看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制,以及民族性、阶级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从文化的定义来看,地图的文化属性是极其鲜明的。
地图所反映的对象无非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等。
地图的政治性就是地图的文化属性之一,地图上的内容及其表示方法、疆域国界、国名、地名、行政区划等无不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观点与倾向。
其次,我们都知道,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可以表现在地图上。
因而就有了极其众多的地图类型,人们可以从地图上了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人口、人民生活等等社会知识,也能了解地质、气候、降水、植被、环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
地图承载文化知识的能力是极其广阔的。
在普通地图上,虽然反映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一般情况,但却从整体上显示出区域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试对比两个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同类地形图,一幅图上居民地少、等级低,道路质量差,农田零星,而另一幅图上居民地密集,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林木和农田规划整齐,如果在大比例尺图上,则鳞次栉比的大厦、厂房跃然纸上&hellip&hellip。
地图对人类文明程度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分析我国50年代和90年代的地图,可以发现地图符号的数量、类型及使用有了很多不同。
在过去的地图上,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立交桥、高架路,没有停车场&hellip&hellip,而现代地图上这些内容越来越多。
在对比中外交通旅游地图时,这种差别也很明显。
在国内的城市交通旅游地图上,绝大多数都很注意表现公交车辆的线路,而欧洲发达国家的同类地图上却很少表示这种内容,在那些地图上更为着重表示的是公路网、公路里程立交桥、停车场、加油站等等,这无疑是交通发达和交通手段多样化的一种反映。
所以,地图以其符号的类型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表现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地图使用的文化价值&ldquo文化&rdquo的狭义理解,即泛指一般的知识,指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从这一点来说地图也是典型的文化产品。
地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地图的使用日渐普遍,在很多技术工作、研究领域、甚至政府管理部门中地图已成为不可取代的工具。
地图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它的信息载负功能及其信息表现的图像化和空间特征。
如前所述,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更全面,很方便地从整体上把握地图内容。
试设想一下,要是以语言或文字描述某一地区的地质状况:各种性质的岩层以什么形式分布、相互交错,表现出一个被破坏了的褶皱的延伸方向&hellip&hellip。
当人们读完这一长篇文字,只能得到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但如果有一幅相应的地质图,人们认识这些相同的信息,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理解要深入得多,并且其印象肯定更为鲜明生动。
另一方面,地图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有限的不足。
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区域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达到的广阔空间,并且帮助人们认识视觉本身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
因此,地图是不能被其他信息载体取代的文化产品之一。
正如高俊教授所指出,制图工作者自己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并努力宣传,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利用地图开发人们的空间认知能力,使地图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人们使用地图的目的和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
首先,一般读图者使用地图,以获取地图符号直接语义信息为主要目的。
例如,为了外出旅行找一幅地图查一查目的地在什么方向,走哪一条路线,经过什么地方、距离多少&hellip&hellip。
或者在报纸、电视中看(听)到什么重要新闻,翻阅地图看看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背景等等。
其次,为了科学研究或规划等目的使用地图。
研究人员藉助地图不仅一般地了解研究区域的各种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内容,而且可以采用其他地图分析方法和手段,如进行图上统计、量测、作图、计算,以便更深入分析地图内容的数量特征、规律、相互联系,乃至综合评价。
显然,这种用图方式达到了地图更深的信息层次。
此外,我们接触到很多地图爱好者,他们对地图情有独钟。
他们不仅在实践中喜欢查阅地图,而且常常在闲暇时翻阅地图、收藏地图。
一方面在随意的翻阅中增长知识,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形势。
另一方面,他们将浏览地图作为一种消遣和享受,在地图上神游祖国的锦绣河山和世界的广阔天地。
显然,这种用图方式带有明显的自娱性、欣赏性,带有超越物质要求的文化消费性质。
四、地图的审美文化属性任何具有视觉特性的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视觉审美因素。
制作精美的地图,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也以其特有的图像面貌给人们以审美的享受。
艺术性是地图评价标准之一。
无论地图要素内在规律的巧妙表现,地图符号形象及其组合的形式美、色彩美,还是地图外表的装饰,都含有艺术的成份,如果设计得当,制作精致都可以给使用者以美的感受。
地图的艺术性是现代产品综合质量要求的一部分。
由于地图是使用广泛的文化产品,地图的艺术品味作为社会审美因素的一部分,会对人们的审美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薰陶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