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f10000850.html,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作者:臧园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

摘要: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要有神韵美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意境与神韵在古典舞中的作用,探索了意境条件下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表现形式,为保证“意”和“神”的融汇贯通提出了艺术观点。

关键词:古典舞;意境;神韵;美感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6-01

中国古典舞拥有五千年历史背景、蕴藏着高度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展现古典舞的神韵美就必须抓住舞台意境的创设关键,通过神韵和意境的双重作用将中国古典舞缓缓融入日渐空乏的人心,引领现代人走入真正属于人类的美学艺术之中。

一、意境与神韵在古典舞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株奇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赋予她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而“意境”则是这一舞蹈样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由于古典舞要展现的是优美的古风韵味,所以需要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形成特有的审美环境,以此将舞蹈提升到舞蹈美学和艺术生命意识的高度。在现代审美创造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反映出来的民族审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民族风格需要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展现,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在舞蹈意境的铺设下,再通过舞蹈表演者的神韵美感来表现古典风韵,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美学和意蕴美学能够为现代人提供长久的艺术审美之路,将古典舞蹈艺术提升到与现代审美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展现古典神韵美感自然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下文就针对中国古典舞在意境表现下的神韵美感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意境条件下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表现形式

(一)仙境中的轻盈形态美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中国古代舞蹈往往会展现出神话般的意境,并以此作为人神的交流来实现朴素的宗教观念,所以古典舞的意境往往会创设仙境的感觉,带给观赏者飘飘欲仙的神韵,其中舞者会特别地表现出轻盈的形态美,体现中国古典舞讲究轻盈、飘逸、曼妙的形态美。中国古典舞正是凭借这种“轻盈曼妙”形态美,以有限的人体表现无限的时空,来传达一种舒展、愉悦、轻松的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0425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神韵 (1)

0425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神韵(1)摘要:中国古典舞是我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独立的舞种,在表演过程中对舞者有很大的要求,不仅要求舞者具有正确的专业的技术和动作,而且要求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的“神韵”,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将古典舞的内涵完美的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舞的学习以及表现之中,“神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古典舞的关键和灵魂,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舞中“神韵”的概念以及作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古典舞中“神韵”之美的由来以及“神韵”之美在中国古典舞中占有的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分别从早期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期中国古典舞剧目以及现代中国古典舞剧目三个历史时期对中国的古典舞的特点进行综述,并分别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对其“神韵”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之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并力求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关键字:中国古典舞,“神韵”,特征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s a very important country for independent dances, the dancers during the show to great demand, not only requires the dancers have the righ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ction, and the process required to dance dancers “charm“,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in order to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lassical dance out. In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mong the “charm“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even can be said tha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and soul of critical, therefore, for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charm “concept and the role of research i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charm“Beauty and the origin of “charm“of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and furth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repertoire, mid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repertoire as well as modern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repertoire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features are reviewed, and explore from various periods we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its “charm“feature, in order to “charm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f basis, and striv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ody rhyme “feature

【VIP专享】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 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刻画的人物之 形象、景物之传神、炼字之精到。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遐想无穷,回味不已,给人以精神的提升和享受。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人物形象;诗情画意;炼字精到。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 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一、古典诗词中形象的人物 毛泽东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 文那样直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诗词要达到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潸然泪下或拍案叫绝,靠的就是形象,靠的就是形象思维。黑格尔说:“美

是形象的显现。”形象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隔”来论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作者有关来分。其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诗词里抒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简言之就是“我”的形象。 陆游在《诉衷情》里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 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诗词中表现的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简言之,就是“我”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家喻户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 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中国古典舞具有刚劲、流动和雅典之美, 芭蕾舞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舞种,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 借鉴融合更有利于增强舞蹈的艺术魅力,提升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目前,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还处于探索进步阶段,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相互吸取各自的优势,在保持特色与个 性前提下,促进舞蹈艺术不断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训练主要特征 1、中国古典舞主要特征 中国古典舞舞姿杂,技术难度高,有刚劲、流动和雅典之美。因此,在古典舞训练中,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非常关键,只有表演者 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腰部力量,训练自身各部位关节所必 需的爆发力,才能够在极限中塑造出完美的形象,所以,柔韧性技 术和技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中国古典舞的这些训 练特点,都是芭蕾舞训练中所缺少的。中国古典舞的表演风格,主 要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同时,在表演过程中,还借鉴杂技、武术了 等内容,舞蹈训练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多的 是表现一种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在训练过程中,以腰为轴心,不仅 要着重练习俯、仰、拧、倾等动作线条,还要练习跳、转、翻、滚 等技巧,园、曲、含、腆等基本动作韵律。中国古典舞讲究神形统一、内外结合,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鲜明,收放、起伏自如,舞 者肢体的各部位都讲究协调一致。舞姿优美,自然和谐。因此,中国 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压、搬、耗、控、踢、甩、涮等方式,训练学生整个躯干以及肩、背、腰、膝等各个关节,进而提高学生 的舞蹈素质。在能力训练方面,中国古典舞训练,还需要训练学生的

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冯烨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f10000850.html, 从意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 作者:臧园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 摘要: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要有神韵美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意境与神韵在古典舞中的作用,探索了意境条件下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表现形式,为保证“意”和“神”的融汇贯通提出了艺术观点。 关键词:古典舞;意境;神韵;美感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6-01 中国古典舞拥有五千年历史背景、蕴藏着高度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展现古典舞的神韵美就必须抓住舞台意境的创设关键,通过神韵和意境的双重作用将中国古典舞缓缓融入日渐空乏的人心,引领现代人走入真正属于人类的美学艺术之中。 一、意境与神韵在古典舞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株奇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赋予她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而“意境”则是这一舞蹈样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由于古典舞要展现的是优美的古风韵味,所以需要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形成特有的审美环境,以此将舞蹈提升到舞蹈美学和艺术生命意识的高度。在现代审美创造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反映出来的民族审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民族风格需要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展现,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在舞蹈意境的铺设下,再通过舞蹈表演者的神韵美感来表现古典风韵,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美学和意蕴美学能够为现代人提供长久的艺术审美之路,将古典舞蹈艺术提升到与现代审美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意境的创设来展现古典神韵美感自然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下文就针对中国古典舞在意境表现下的神韵美感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意境条件下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表现形式 (一)仙境中的轻盈形态美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中国古代舞蹈往往会展现出神话般的意境,并以此作为人神的交流来实现朴素的宗教观念,所以古典舞的意境往往会创设仙境的感觉,带给观赏者飘飘欲仙的神韵,其中舞者会特别地表现出轻盈的形态美,体现中国古典舞讲究轻盈、飘逸、曼妙的形态美。中国古典舞正是凭借这种“轻盈曼妙”形态美,以有限的人体表现无限的时空,来传达一种舒展、愉悦、轻松的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雨声细碎,宛如湮远岁月中古琴的清音。(mù)__暮__色将天空渲(rǎn)__染__成绝妙的水墨丹青,用色非浓亦非淡,一抹苍茫,邈远无际,渐渐加重,渐渐洇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千年以前,是否也曾有同样的夜晚,(chàng)__怅__然对影的女子倚窗独坐,深秋的凄风冷雨摇落满地残菊?细雨依旧,模糊了匆匆的时光,只是转瞬,却已相隔千年。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形似字以及音近字。注意“暮”与“幕”“慕”“墓”等的区别。注意“染”上半部分左边是“九”而不是“丸”。注意“怅”与“伥”的区别。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 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 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 是有道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D项是引用论证,其他三项都是举例论证。

3.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C)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A.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意境萧疏。 B.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线条和笔力强劲,风格独特。 C.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D.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意境萧疏,技艺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作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方法上,首先抓住各项的中心意思,在语段中逐一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技巧上,若是选择“错误”的,就是直接判断;若是选择“正确”的,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得出“正确”的选项,或者直接综观各项,明显“正确”的即可选出。本文段中列举了多个画家,说明了他们画风的不同和高超的技巧,所以C 项表述正确。 4.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关于书法的对联,但对仗不够工整,同学们针对上联和下联提出了四种修改方案,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C)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浅谈古典舞身韵中的形神劲律

浅谈古典舞身韵中的形 神劲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摘要:我国的古典舞专业作为我国舞蹈体系中的一种,在循序渐进的进化中已形成了独具历史特色的审美特征。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分支,古典舞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专家学者们对理论的不断剖析、研究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持续升华由此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独立舞蹈体系。该体系充分借鉴了中国民俗艺术和戏曲国粹的精髓,突破了墨守成规的类型化限制,汇集了古今数百种舞蹈的韵味,展现了时代特征和开创意义,充分体现了古典舞在我国艺术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典舞神韵形神劲律

Abstract:China's classical dance professional as a dance system in China, in agradual evolution has formed a unique historical charm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dance art, classical dance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expert and scholars' continuous analysi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ontinuous evolution in practice, sublimation constitutes an independent d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stem. This system fully draws o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folk art and opera quintessence,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the traditional style, bringing together the charm of hundreds of ancient and modern danc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reate a meaning, fully embodies the classical dance in our art Irreplaceable importance. Key words:Classical dance Rhyme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