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六节微电极
- 格式:ppt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31
电极过程动力学实验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电极过程动力学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同组姓名成绩实验名称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电极的构造,掌握微电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电极行为;2、了解微电极技术在电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会用微电极技术解决电化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3、弄清微电极与常规电极的区别,微电极与常规电极比较有何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微电极技术也称为微电极伏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
微电极的电极面积非常小,对于微圆盘电极,其电极半径在微米级(一般小于50μm),所以它具有常规电极所没有的优越的电极特性:a、双层电容小。
微电极的时间常数 RC 可低于1μs,因此,它具有相当快的电极响应速度。
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速度可高达 20V/s,比常规电极快 3个数量级;b、极化电流微小。
微电极上的极化电流一般在 10-9A (nA)数量级,甚至可达 10-12A (pA)。
这样,电极体系的溶液压降(IR)较小。
由于微电极具有这一特点,可采用双电极体系(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并且不需要恒电位仪,只用信号发生器即可,从而简化了实验装置,提高测量系统的信噪比,进而提高测量精度。
另外,对于低极性或无局外电解质的溶液体系也可以进行实验;c、高传质速度。
微电极表面液相的传质包括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的传质,存在“边缘效应”,其传质速度远大于常规电极。
据此,微电极可用于快速电极过程的研电极过程动力学实验报告究。
1、微电极的电极结构按电极形状,可将微电极分为微盘、微环、微球和微带电极等,其中微盘电极应用最广泛。
微电极的材料通常为铂、金、钨及碳纤维等。
微电极的电极结构如图1 所示,它由电极丝、接触材料、固定材料、玻璃毛细管及电极引线等组成。
电极丝为Φ1-100μm 的铂、金丝及碳纤维等。
接触材料常用石墨粉,起到连接电极丝与电极引线的作用,由于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电子导电能力。
固定材料有树脂、汞和石蜡等,用于固定电极丝及引线。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应用摘要 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电化学传感体,它的电势与溶液中给定离子活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离子选择性电极包含由特殊电活性物质组成的敏感膜,这种膜对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具有选择性响应,从而产生一定的平衡电势.该电势与参比电极的电势差可被测量出来,以计算特定离子的活度.本文论述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作,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本文还综述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溶解氧微电极的制作以及其工作原理.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敏感膜 电势差 离子活度 溶解氧微电极前言离子选择性电极是分析溶液中离子活度紧张状态的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是过去三十多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分析技术之一.与其他方法相比,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具有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测量范围广,灵敏度高,非破坏性等许多独特的优点.下面介绍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基本原理、电极性能参数、制作方法等. 离子选择性电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微型化。
七十年代初研制出了第一支直径小于1µm 的液膜微电极[郑筱祥,马忠明,戴欣等.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以后作为一种新型的离子活度测定的技术,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环境工程方面也得到应用并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常用的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有--+23,,,NO NO H pH 等. 1.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作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的研制过程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是玻璃微电极的拉制、硅烷化和灌充,第二部分是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的性能测试[薛琳 赵东杰 侯佩臣.自参考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应用中的微电极制备及测试]1.1微电极的拉制:微电极采用“2次拉制”的方式,第1次拉制时,先将玻璃细管软化,拉长一段距离,使玻璃管变细。
随后再对玻璃管加热做第2次拉制,使玻璃管拉制成2部分。
在实际拉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加热指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才能得到合适形状的微电极。
1.2微电极的硅烷化:玻璃具有亲水性,而LIX 是一种疏水亲脂有机物,如果不对玻璃进行预处理,则LIX 灌充到玻璃微电极尖端后将逐渐被水相物质所代替,缩短使用寿命。
氢气微电极-回复什么是氢气微电极?氢气微电极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检测氢气浓度及其相关电化学反应的微小电极。
与传统的电极相比,氢气微电极具有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灵敏度。
它可以在微观尺度上提供准确的氢气浓度测量,从而在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氢气微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原理制备氢气微电极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电极材料选择和电极制备。
常用的电极材料有纳米碳管、铂、金、银等高电化学活性材料。
首先,在制备电极前,需要在基底表面进行材料修饰。
这可以通过化学处理、物理蒸发或物理溅射等方法实现。
修饰后的基底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并且能够在后续步骤中承载活性材料。
接下来,在修饰的基底上沉积活性材料。
这可以通过电沉积、溶液沉积或热蒸发等方法完成。
通过这一步骤,活性材料将与基底紧密结合,并形成氢气微电极的核心部分。
制备完成后,可以对氢气微电极进行表面修饰。
这可以通过离子束刻蚀、化学处理或薄膜涂覆等方法实现。
表面修饰可以提高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的实验需求。
氢气微电极的应用领域氢气微电极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它可用于燃料电池和水电解中,用于测量和控制氢气浓度。
这对于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保证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氢气微电极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氢气浓度,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扩散和分解情况,从而提供有关环境质量的宝贵信息。
此外,氢气微电极还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由于氢气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治疗疾病和传感器开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测量局部细胞内外氢气浓度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它的生物学效应,并为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氢气微电极的优势和挑战与传统的电极相比,氢气微电极具有以下优势:1. 高灵敏度:由于其小尺寸和高电化学活性材料的使用,氢气微电极可以提供更敏感的测量结果和更高的响应速度。
2. 高选择性:适当的表面修饰可以使电极对氢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从而减少干扰物质的测量误差。
然而,氢气微电极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1. 制备工艺复杂:制备氢气微电极需要精细的制备工艺和复杂的实验条件。
微电极技术简介微电极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微观尺度电信号或施加微观尺度电刺激的技术。
它通过使用微小尺寸的电极来实现对生物、化学或物理系统中微小电信号的准确测量与控制。
微电极的尺寸通常在纳米至微米级别,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神经科学、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工程和纳米技术等。
原理微电极是指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的电极。
相比于传统的宏观电极,微电极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微小的电信号。
此外,微电极还可以提供更小的电刺激区域,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电刺激的位置和强度。
微电极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微电极的制备:微电极通常使用先进的制备技术,例如光刻、电子束曝光或离子束刻蚀等,以获得所需的微小尺寸和形状。
2.微电极的材料:常用的微电极材料包括金属(如铂、金)和导电聚合物。
选择适当的材料能够提高微电极的导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3.微电极的连接:微电极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以测量或施加电信号。
通常使用微焊或导线引线等方法将微电极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
4.微电极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微电极所测得的微小电信号需要进行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等,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应用领域微电极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神经科学微电极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用于记录和研究神经元的电活动,揭示神经元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植入微电极阵列到大鼠脑部,可以实时记录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以了解神经元网络的活动模式和信息传递过程。
生物传感器微电极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或细胞固定在微电极表面,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这种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微量生物分子,对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微电极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人工耳蜗中使用微电极来模拟听觉神经,使听力受损者能够恢复听力。
微电极系统
微电极系统是一种微型电极阵列的系统,用于记录和刺激生物组织或细胞的电活动。
它由许多微小电极组成,通常具有高密度和高灵敏度,可以用于实时记录和分析生物电信号。
微电极系统常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特别是用于研究大脑的电活动。
通过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动物的脑组织中,可以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实时观察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过程。
这种系统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活动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网络的运作机制和脑功能的研究。
除了神经科学研究,微电极系统还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传感器领域。
它可以用于记录心肌细胞、肌肉组织等其他生物组织的电活动,并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如成像技术、荧光染料等,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生物活动。
总之,微电极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生物电信号记录,并在神经科学和其他生物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微电极及其应用微电极是指工作面积很小的电极,电极面积大小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
微电极包括两种涵义:①指电极的微型化。
如微型化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直接观察体液甚至细胞内某些重要离子的活度变化。
玻璃毛细管(尖端内径在百万分之一米以下)电极,在微操纵仪控制下,安臵在细胞表面附近或插入细胞内以观察单个细胞的电活动。
在医学上微电极是研究细胞的一种工具。
②指在电化学分析中电极面积很小但整个电极并非微型化的一类电极。
如极谱法和伏安法中用的指示电极、滴汞电极、悬汞电极,库仑滴定中的指示电极、微铂电极等也称为微电极。
这类电极由于电极面积极小,电流密度很大,容易发生浓差极化。
微电极具有极高的传质速率。
以微盘电极为例,在恒电位电解时,电极表面既有垂直方向的轴向扩散,也有来自各个方向的径向扩散。
在线性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中,微电极也显示了特殊的伏安曲线。
由于电极的边缘效应,电极传质速率较快,在常规扫描速率下,电极电解速率与反应物扩散速率大致相当。
当电流达到稳态,此时得到的伏安图为平台型,而不像常规电极那样成峰性曲线。
只有在快扫描速率下,反应物在电极表面的电解速率大于其扩散速率时,使表面浓度降低,才能获得峰性伏安图。
由于微电极的电极表面极小,其电化学性质具有许多常规电极所没有的独特优点。
另一方面,因为微电极本身的体积也非常小,可以将其插入动物体内进行实时、体内连续分析,直接取得体内化学活动信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的应用。
一、钾、钠离子分析:钾、钠离子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几种主要离子,也是人体液内含量最高的几种阳离子。
钾离子在细胞内液中约占阳离子总量的77%,而细胞外部液体中的阳离子中的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2%。
它们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物质代谢、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具有重要作用。
测定生物体内和细胞中钾、钠离子含量,不仅为生理研究提供直接信息,而且在医学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是利用电压进行线性扫描,记录相应的电流变化。
因此循环伏安法的电位信号为三角波信号,其电位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方程表示:E =E0+vt ( 0< t≤τ) (1-5)E =E0+2vτ vt (τ< t≤2τ) (1-6)上述式中,E0为电极起始扫描电位,v 为电位扫描速率,τ为三角波电位扫描的半周期。
扫描开始时只有微弱的非法拉第电流流过,随电位增加达到还原电势时,还原反应开始并有电流流过。
还原电位下,电流达到最大值,电极表面的浓度近于零,电极表面浓度梯度达到最大,物质的扩散传递潜力达到最大,形成还原峰。
电位突然反向增大后,表面的电化学过程有利于氧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极附近的阴离子浓度较大,当电势达到并通过氧化电位时,阴离子开始被氧化,阳极电流增大,形成氧化峰。
微电极是一种电化学装置,它融合了化学反应和电信号这两个方面.微电极通常由阴极(工作电极),阳极(参比电极)和电解液这三个部分组成.溶解氧微电极的阴极是由贵金属(铂或者金)制成,其表面不参与化学反应。
它的作用原理是在一定的负电位下,贵金属铂或者金起催化作用同时传递电子,从而使溶解氧在阴极表面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微电极的阳极则由可逆性强的银/氯化银电极构成,它的比表面积大,去极化性能良好,在微电极的工作过程中认为它的电位保持恒定,外部所加的极化电压全部加在阴极上.而电解液则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并且将阴极和阳极连接起来形成回路。
阴极和阳极的反应方程式如下[邱玉琴,施汉昌.基于氧微电极的生物膜内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原位测定研究]:----+→+→++e AgCl Cl Ag OH e O H O 444444222电位微电极氧化还原电位(ORP)微电极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E )溶解氧微电极的标定根据氧微电极对测定溶液的响应电流值与溶液中溶解氧浓度成正比,对多支氧微电极进行三点标定(氧分压分别是 0%、10.5%和 21%),标定的目的是给出它的工作直线,在使用时根据该直线可以知道要计算的数值[宋慧敏,周小红,张永明.基于微电极技术的反硝化滤池生物膜特性分析]微电极的性能参数银层作为保护电极后,可以显著降低残余电流,提高测试曲线的线性程度;除此之外,也突出显示了银层保护阴极的存在对电流稳定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电流的分辨率也可能出现略微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