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公开课(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2.62 MB
- 文档页数:19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实践探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来回忆一下。
生:我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师:谁能来说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分别是多大?生: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可能跟我们的指甲盖差不多大。
1平方分米就是……师板书: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1米、1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六个单位,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生1:右边的比左边的多了一个平方。
生2:左边的是长度单位,右边的是面积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一)探究一: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能在本子上表示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请大家试一试吧。
生画。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生:我是用尺子来画的。
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表示1厘米,再画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表示1平方厘米。
生:我是用老师发的小正方形来描的。
描它的一条边就是1厘米,把它整个描下来就是1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画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区别?生:1厘米表示一条线的长度,而1平方厘米是表示整个正方形的大小。
生:1厘米是正方形的一条边,而1平方厘米是整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
师:那你觉得什么时候会用厘米和平方厘米来做单位呢?生:如果量一些小的物体的边长时就用厘米做单位,而量整个物体的面的时候就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一)引入“面积”一词(1)引入面师:(请一位同学起立),孩子,请起立,请伸出你的小手跟大家看一看。
生:举起手。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手掌和老师的手掌相比,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生:师:老师真喜欢你的回答,回答的非常完整。
师:老师的手掌大,其实指的是老师的手掌面大。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2)找面(回到讲台)师:提到面(板书课题:面)这个字,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你能找一找自己身边物体的面吗?师:咱们班的同学不仅爱动脑筋,还特别喜欢回答问题。
老师真喜欢你们,先为自己这么棒的表现鼓鼓掌。
(3)表面、物体、物体表面师:(以数学书为例,边指着边说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的侧面,黑板的面)刚才我们说的手掌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指的“物体表面”。
(完善板书:物体表面)对比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表面,谁的表面大。
谁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和手掌的表面呢?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4)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引出面积的定义。
师:刚才我们触摸和比较了这么多的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平平的、滑滑的。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若回答不上来,师可用课本和黑板进行对比。
师:我们对比一下课本表面和黑板表面,你有什么想说的?生:黑板表面大,课本表面小。
)师:你抓住了关键。
也就是说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
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指的它们的面积。
(完善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引入面积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能够用语言描述面积的大小。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注意到物体表面的大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量尺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不同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的表面,感受面积的存在。
测量和记录:学生分组合作,用量尺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并记录下来。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不同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1.4 教学资源:实物物体,如桌子、书本等。
量尺、记录表格。
1.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测量和记录,以及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学习面积单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2 教学内容: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并通过实物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的大小。
让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2.3 教学方法:实物示例:展示不同大小的实物,如教室、书本等,并让学生指出对应的面积单位。
换算练习: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如将平方米换算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2.4 教学资源:实物示例,如教室、书本等。
面积单位换算练习题目。
2.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物示例指认和面积单位换算练习,评估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面积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方法。
能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介绍计算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面积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3.3 教学方法:讲解和示范:教师讲解和示范计算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合作,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三下数学优质课《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各位评委、教员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的等环节停止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范围,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详细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空中积单位四局部。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先生曾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停止的。
先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末尾,是空间方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先生树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十分注重展现面积概念的构成进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构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方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材依照先看法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锁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结面积的概念,再看法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一致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看法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先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先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说明:关于面积,87%的先生经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先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先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看法,56%的先生以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先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先生表示经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先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先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看法,47%的先生以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先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三、说教学目的:〔1〕经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先生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设计说明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跟老师配合,课堂参与的热情较高,但由于年龄较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能够初步利用学具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但概念比较模糊,对面积和周长经常容易出现混淆。
学生对面积概念中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这样的数学名词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观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co一、引入: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生:我想选择那张小的,因为那张纸的面小。
生: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而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张小的来涂,是吗?师: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那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在哪里?(从一端摸到另一端)铅笔盒的面呢?师: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师:你再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师:谁想再上来摸一下黑板的面?师:感觉怎么样?生:太大了!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一个小呢?师:这个屏幕的面和电脑显示器的面呢?2.小结面积定义。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课教案)第一章:面积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正确描述面积的概念。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面积的定义: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的表示方法:平方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如用不同大小的图形覆盖物体。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平方单位测量和记录不同图形的面积。
第二章:常用的面积单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感受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如用不同单位的面积单位测量图形。
让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如计算100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第三章:面积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矩形的面积计算: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边长×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底×高÷2。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面积计算练习,如计算一个矩形的长为5米,宽为3米的面积。
第四章:面积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应用面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花园的面积等。
应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包装纸面积、地毯的面积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如测量和计算房间的面积。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形成系统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60至62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五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三部分。
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
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间接测量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3、实践活动式学习七、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直尺、水彩笔。
八、教学步骤:讲解例一:(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五单元60---63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面积的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的丝巾一块学具:每小组一套(包括两个3cm*5cm的长方形和4 cm * 4 cm 的正方形纸片个6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明确学习目标1、(屏幕出示课题)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吗?师:你们很善于观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儿听过?师:你家的面积和学校篮球场的面积哪个大?你认为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面积有更清楚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观察面积,感知面积的意义1、物体表面的面积(1)摸一摸师: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有自己对面,来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桌面。
师:你还看到或摸到哪些物体的面?师:刚才看到或摸到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
(2)比一比师:那这些物体的表面是不是有大小呢?学生举例。
(3)形成概念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什么是黑板面的面积?2、感知平面图形的面积(1)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师:桌面的大小叫桌面的面积,桌面是什么形状的?地板砖面是什么形状的?师:说说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这些平面图形有大小吗?师:像这样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我们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把板书补充完整)3、揭示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面积的概念。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面积单位师:通过刚才的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会用观察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这里有两张卡片,请比较一下,哪个面积大?(生有不同的答案)师:看来仅靠观察是不行了?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两张卡片和各种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助学具试一试,验证自己的判断。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5 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学情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图像的抽象理解比较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营造宽松环境,理解归纳面积概念1、同学们,今天你的手举得真高,老师想交你这个朋友,到前面来好吗?孩子们猜一猜我和我的新朋友谁的手掌面大一些呢?怎样比(一端对齐)比一比。
2、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桌比一比手掌面。
3、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它们的面也有大有小。
看、摸、比、身边物体的表面(黑板与桌面、桌面与书面……)4、小结板书:物体表面有大小5、教具张贴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生比大小。
师:象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说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7、我们刚刚通过看,摸,比等活动了解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都有大小之分,我们就把这种大小叫做面积。
板书:面积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面积的概念。
活动2【活动】操作研讨,了解面积单位的产生1、回顾观察法和重叠法。
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谁的面积大?你是怎样得出的(观察法)?刚才老师和小朋友的手比较大小,是怎么比出来的(重叠法)?2、出示红蓝两个长方形纸卡,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出现疑问是问:怎么办?想一想3、既然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无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吗?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到底谁的面积大?3、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学具(一些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摆摆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使用统一单位标准的必要性,并了解使用正方形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