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东方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46
上古东方文学心得体会上古东方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学时期之一,涵盖了从古代到中古时期的文学作品。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其中充满智慧和深度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世。
通过研究上古东方文学,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首先,上古东方文学以诗歌为代表,展示了卓越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诗经》是上古东方文学中最著名的诗歌集,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表达了人们真挚而深情的感受。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展示了上古东方文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上古东方文学以散文为载体,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弊病。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这些对话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独到的见解和理解。
他们讨论了政治、伦理、教育等重要的话题,为后世留下了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智慧。
此外,上古东方文学中的小说也是丰富多样,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以其绚丽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的爱情和悲剧,小说不仅展示了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和矛盾,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虚伪和没落。
与此同时,上古东方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很多后来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上古东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例如,唐代的诗人杜甫就曾在他的诗作中引用过《诗经》中的诗篇,丰富了他的诗歌风格和内涵。
这种承袭和延续的精神使得上古东方文学在后世的影响长远而深远。
通过对上古东方文学的研究和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人类生活和思考的思索和探索。
它们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这些传世之作,使上古东方文学成为我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而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深入了解和研究上古东方文学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古代东方文学第一节世界文学最早的发源地——古代东方文学概述东方上古文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有古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莱文学和印度文学。
埃及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文学已相当繁荣,神话、诗歌、故事、箴言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间的《亡灵书》,又叫“死人之书”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
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护和死后生活的指导,在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应对地下王国的各种磨难。
后人从金字塔和其他陵墓中的这些诗歌编辑成集,起名《亡灵书》。
它汇集了大量的经文、颂神诗、歌谣、神话、咒语等,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世观念,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书面文学作品。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创造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苏美尔——巴比伦文明。
他们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大量人民口头作品,以史诗和叙事文为主。
古巴比伦文学的杰出代表《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代表了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
史诗长达三千余行,用楔形文字记述在12块泥板上。
史史诗对西亚地区各民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对西方古代文学中的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
用希伯莱文写就的《旧约》,是古希伯莱民族的历史文献汇编和文学总集,是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箴言、诗歌、戏剧等汇集而成的犹太教的经典。
它广泛而形象地反映了希伯莱人从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希伯莱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第二节希伯莱文学的总集——《圣经·旧约》一、《旧约》概况《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
所谓“约”是“契约”或“誓约”的意思。
相传上帝与犹太人立过三次“约”:①与挪亚“立约”,让他躲避洪水浩劫;②与犹太人的祖先亚伯那罕“立约”,规定犹太人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③与犹太英雄摩西“立约”,规定犹太教的“十戒”。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历史性:中古东方文学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
它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哲学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些
思想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对于读者有很高的启发性。
3.文化性:中古东方文学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扬了这些文化。
4.宗教性:中古东方文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作品涉及到
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5.艺术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在语言、
结构、情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总之,中古东方文学以其历史性、哲学性、文化性、宗教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名词解释:1、《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的诗歌总集,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
大部分诗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国观念,主要是表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倾向,但其中个别诗篇或者某些诗段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
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影响。
2.《吠陀本集》: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狭义上分为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
广义上讲除了狭义的四部外,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
3、《梵书》:又称净行书,婆罗门书。
是一大类典籍的总称,共十五部,各种梵书分属四大吠陀,主要内容是介绍如何进行祭祀,实际上是婆罗门祭祀的职业用书。
《百道梵书》篇幅最长。
梵书在文学史上,上承吠陀,下启史诗、往世书。
也是种姓制度形成原因。
4、《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但在思想上是梵书的反叛者。
他积极倡导内在的精神的祭祀的神秘意义。
因为作者处于反对派的地位,所以在森林中著书立说,私密传授,名称即由此得来。
《森林书》反对婆罗门垄断知识,在当时是进步的,它开启的对诸多哲理问题的探讨,虽然尚属初步,但却是梵书的礼仪之路迈向奥义书的学问之路的不可缺的过渡。
5、《奥义书》:附于《森林书》之后,数量巨大,有200多种,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有系统理论的印度哲学时代,主要探讨哲学思想:a梵我同一b业报轮回,几乎成了印度人的思维定式,对印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
6、桑迦姆文学: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印度南方以泰米尔语为代表的达罗毗茶语系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作,史称桑迦姆文学。
主要有三部典籍:《朵迦比亚姆》《八卷长诗》《十卷长歌》。
其中《朵迦比亚姆》既是一部语法书,又是一部创作论,《八卷长诗》《十卷长歌》标志着古泰米尔文学的发达和繁荣。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填空1、世界大国之内的四大文化圏:中国文化圏、印度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欧洲文化圏(季羡林)。
2、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源头,世界三大文艺理论是中国《诗学》、印度《舞论》、西方《诗学》,东方占了两个。
3、五大古国: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希伯来(相互封闭)。
4、世界文学史中最古老的三大诗集:中国《诗经》、埃及《亡灵书》、印度《吠陀》5、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波那是作为邪恶的形象,罗摩是正面形象。
悉多是女主人公,男主人公是罗摩。
6、通常所指的东方文学是指除中国文学之外的东方文学。
7、《摩诃婆罗多》中有众多的神话故事集,成为印度诗歌创作的源泉,有“诗歌的顶峰”“第五大吠陀”之称。
8、《摩诃婆罗多》正面典型坚战,反面难敌,女主人公黑公主。
9、印度四大吠陀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闼阿婆吠陀》,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
10、古巴比伦文学中,记载了英雄寻找长生不老之草,探索生命奥秘的是《吉尔伽美什》11、日本文学中,戏剧经历了能、狂言、净琉璃、歌舞伎形式。
其中日本戏本剧史最著名的戏剧家是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
12、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是《古事记》。
13、日本《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记载了四朝三代人70年间的故事。
14、哈奴曼和孙行者3的关间的设想是1923年由胡适《西游记考证》提出来。
15、西方文学中的原罪说最早的来源是《创世纪》——伊甸园神话。
16、古埃及有关奥西里斯的神话最多。
判断题1、宗教古巴比伦《亡灵书》是有关咒语和祈祷文的诗集。
х(古埃及)2、《亡灵书》是一部关于死亡的书。
3、《一千零一夜》辛巴达航海记表达了对金钱的推崇。
√4、《一千零一夜》表达了商人对财富的推崇。
√5、《一千零一夜》完成于公元6世纪手抄本,15世纪定本。
√6、古巴比伦是世界文学发展源头,也是最古老的文学发源地。
√7、古代印度国王被称为法老,占据最多的土地。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古代文化•第二节概述•第三节希腊神话•第四节希腊戏剧一、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文化条件•古希腊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然而古希腊文学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
早在古希腊文学出现之前,古代东方文学就已产生。
•公元前15世纪,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埃及箴言文学,印度诗集《吠陀》就已出现,但是它们的影响都没有希腊文学大。
后起的希腊文学能够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有三大有利条件:1、地理条件•古希腊位于亚非欧接壤的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
它的东、南、西三面临海,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内陆离海最远50公里。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希腊海上交通四通八达,便于学习外来文化和输出自己的文化。
2、文化条件: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间,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等地的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产生了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也被称为爱琴文化)。
克里特文化的主要遗迹就是著名的诺萨斯王宫(后被希腊人当做神话中的“迷宫”);迈锡尼文化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在公元前1400年遭到毁灭,但它却给后世使人留下了影响,古希腊文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
雅典和斯巴达•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原始公社制社会逐步解体,奴隶制城邦逐步形成。
在希腊本土,最大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雅典工商业比较发达,民主派占优势;斯巴达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上,贵族派占优势。
这两派力量成为两个对立的阵营,经常进行战争。
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优于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派专政。
这里经济繁荣,城邦政治生活十分活跃,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摇篮和中心。
戏剧节比赛•在伯利克里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3—429),城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和促进文化繁荣。
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修建露天剧场,其中最大的酒神剧场可容纳 1.7万观众。
东方上古文学的概述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概述东方上古文学主要包括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亚非两洲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早在5000多年前,东方各民族的祖先已先后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跨进了历史的文明阶段。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尼罗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等,这些大河冲积的平原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因而产生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安土重迁、封闭传统的文化心理,但东方各民族勤劳智慧,也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古典文学名著。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最早的长篇小说都相继出现在东方。
这些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珍品,是东方各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不朽遗产。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文学。
上古时期,东方地区的奴隶制较原始,甚至尚未超出较为原始的家庭奴隶制的剥削形式,所以无法从根本上彻底瓦解氏族制度的残余和古老的公社——家庭氏族和后来的农村公社。
这种情况严重地阻障了东方奴隶占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使上古时期的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得既缓慢又欠充分。
另一方面,上古时期东方地区的专制政体也有明显的特征,即最高的政治权力完全掌握在专制君主——国王手中,在体制上是鲜明的东方专制主义。
埃及、亚述、印度和波斯,无不如此。
在巩固国王统治权力和威信的过程中,宗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祭司们竭力宣扬王权神授的谬说,把国王的命令说成神意的再现。
许多国王由氏族贵族领袖转化而来,氏族贵族的统治势力异常强大和牢固,使古代东方不可能出现民主政体。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上古东方文学的发展就出现了较西方古代文学独特的轨迹,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特色。
首先,上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民间口头文学是东方各民族文学产生的重要源泉,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这种文学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等,相继在东方出现。
纵观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具有的一下特点:一、民间文学色彩民间口头创作占有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另外文人作品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1.“吠陀文学”——“吠陀”原意“知识”“学问”,后来演变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文学”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最古老、成就最高的诗集《梨俱吠陀》。
约在公元前15世纪编订,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和过渡时期,收入诗歌1028首,按内容可分成四类。
一是神话诗,二是风景诗,三是世俗诗,四是宗教诗。
其中世俗诗部分侧面描写社会生活,涉及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2.《佛本生经》,其实质是一部民间寓言故事集。
指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
其思想内容包括四点:1、歌颂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如《芦苇饮本生》2、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如《芒果本生》3、讽刺鞭挞愚蠢迷信,如《妙生本生》4、宣扬经商发财,如《小商主本生》。
《佛本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寓言故事集,是许多世界性故事的源头,如“猴子和乌龟”、“二妇争一子”。
3.《五卷书》《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后印度又一部著名的民间寓言故事集。
由《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5部分组成。
思想内容——概括地讲: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聪明机智、勤劳能干,颂扬了他们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歌颂弱小战胜强暴;揭露讽刺当权者;歌颂智慧、抨击愚昧;讲授处世经验和人生哲学;蕴涵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
艺术特色——开创世界故事文学框架式艺术结构先河,散韵结合的文体独具一格。
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它们在发展历史和特点上存在许多区别。
一、发展历史:1古代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古希腊的古典时代。
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希腊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典时代,悲剧、喜剧和哲学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著名悲剧作家的作品在古希腊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2古代东方文学:古代东方文学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波斯等地的文学传统。
每个地区的文学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年的甲骨文和金文,随后出现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重要文学形式。
印度的古代文学以梵文和巴利文为主,包括《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以和歌、物语和戏曲为主,而波斯的古代文学以《波斯诗歌集》和《一千零一夜》等作品为代表。
二、特点:1古代希腊文学的特点:强调英雄主义:古希腊文学中的史诗作品着重于英雄主义和英雄的壮丽事迹。
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强调英雄的勇气和荣耀。
剧场表演: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在剧场上演,强调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
悲剧探讨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喜剧则通过幽默口头传统和文学的连结:古希腊文学具有强烈的口头传统的特点。
在古代希腊社会中,文学作品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和表演的。
诗人和演说家在公共场合表演他们的作品,例如在宴会、祭祀和比赛等场合。
这种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动态性和互动性,与观众的即时反馈和情感交流相结合。
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古希腊文学通过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英雄或王侯,他们经历了命运的挑战和道德冲突。
这些角色展现出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
东方文学专题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东方文学的专题书籍:
《东方文学史通论增订版》(王向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本书是外
国文学专业方向的教材,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专业的教参或书,可以作为东方文学的参考书。
《东方文学史通论(第2版)》(郁龙余、孟昭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探索人类发展史,适合大学教材使用。
《简明东方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旗舰店正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中古、上古、近代东方文学,人际关系、伦理化、等级化,了解东方文学历史发展。
《世界文学史》(张德明著,博雅大学堂文学丛书,正南正北图书专营店):这本书呈现世界文学景观,包括古巴比伦文学、古希腊文学、中古欧洲文学、东方文学等。
此外,还有《东方文化集成:日本文学史(现代、近代两卷)》(叶渭渠著,悟空空书屋)、《伊凡·伊格奇之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短篇小说集悬疑
侦探推理/恐怖惊悚小说人类文学史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神作,东方出版社)等。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了解东方文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请注意,这些书籍出版时间较早,所以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如果需要更新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学术著作或在线资源。
*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亚非)文学。
*我们应该先学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呢?以为应该先学东方文学!东方文学,首先它的产生较为早;其次,西方文学好些都是受了东方文学的影响的。
*定义: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Asi ——Asia,是地理上的概念;Orient是历史上的概念。
东方学用英语表示应该是: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的图拉耶夫,首次提出“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的概念。
其标志为图拉耶夫《东方文学论文集》的出版。
第一卷古代东方文学第一章总论一、历史背景原始氏族社会至努力社会的文学。
时间范围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
思想基础原始宗教神学。
——“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
(马克思)二、基本特征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成于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
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古埃及,最早的书面文学,最早的图文并茂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明显不同。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挂钩。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长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往往又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传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
宗教同样为这些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
所以,古代东方文学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和文化简况古代埃及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丰饶的尼罗河孕育的以引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文化,“金字塔”结构式的法老专制的政治形态,灵魂不朽死而复生的原始宗教信念。
简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第一章上古东方文学概述:上古东方文学在上古外国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亚非地区曾经是人类文化的摇篮。
亚非古代文学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时期,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学曾对希腊罗马文学有过重大影响。
印度的两大史诗与荷马史诗犹如对峙的双峰,同时耸立在古代文学之巅,还有印度的戏剧以及希伯莱文学的《圣经》在世界后世文学中都有很大影响。
古代亚非文学的特征:历史古老悠久,文学源头的多元性,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种类繁丰富多彩,与人民口头创作紧密相联。
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英雄叙事诗),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
史诗的内容与苏美尔时期的英雄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汇集,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希伯莱的《圣经》是古巴勒斯坦文化史上最巨大最有价值的文献,是希伯莱文学的总集。
它原为一部宗教书,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
它保留了民间创作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
语言具有简洁、生动、通俗等特点。
它善于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历史材料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形成早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趋向。
印度古典文学的最初源头是诗歌,著名的诗歌总集《吠陀》。
寓言故事有《五卷书》、《本生经》等。
史诗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这部史诗规模巨大,内容复杂,反映了古印度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家庭斗争和思想冲突。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印度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是《云使》和《沙恭达罗》。
《云使》前半部分描写药叉托云带信时,想象雨云经过的道路,此中着重渲染了宇宙的丰美,万物的生机;后半部分是通过药叉的想象,描绘雨云来到他的家乡,见到满带愁容的妻子,着重渲染了阿罗迦城的优美及阿罗迦城女郎的优美。
《沙恭达罗》的情节和主题没有涉及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无特别尖锐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