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
农学概论一、农学的定义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二、农学的发展历史(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2021
农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农业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
该课程涵盖了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作物学、畜牧学、农业经济学、土壤学、农业工程学等内容。
在农学概论中,学生将学习到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和管理等知识。
学生将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农学概论的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概述:介绍农业的定义、发展和重要性,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2. 农业资源:介绍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水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3. 农业生产技术:介绍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管理和养殖、农产品的收获和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
4. 农业经济学: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供给和需求、农业价格等经济概念。
5. 农业工程学:介绍农业机械、灌溉、排水、温室等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农业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包括
农业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内容。
学习农学概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农业科学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农学概论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二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农学的性质:1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四作物生产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五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 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1 品种改良 2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 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喷灌、滴灌) 4 设施栽培(塑料薄膜、地膜覆盖) 5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七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 生产率目标 2 可持续性目标 3 营养安全目标 4 经济高效目标八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九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两年生。
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一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 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2 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到达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 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二四大类农耕文化:1 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 2 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 3 东南亚、马来半岛兴起的农耕文化 4 南美洲为中心的新大陆农耕文化三栽培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小麦起源于近东,玉米、甘薯起源于美洲,花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学是现代农业科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土壤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农业化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7.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以及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农学:农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一,农学的性质:①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②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③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二,农学的特点:①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②明显的季节性(-不违农时;)③生长的规律性;④生产的连续性(—用养结合;)⑤技术的实用性⑥系统的复杂性三,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①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②工业及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③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④农业的基础产业;⑤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三、作物的发展目标①生产率目标、②可持续性目标、③营养安全目标、④经济高效目标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心(1975年):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生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日本基因中心为次生的。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印度支那--英语Indochina)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中心烟草。
4、印度斯坦中心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亚西亚中心小麦、豌豆。
6、近东中心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中心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甜菜(糖用、饲用)、苜蓿、三叶草 10、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第二章一、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二、植物学分类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学名。
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第一章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具体来说,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育应用、生产管理、植物保护等),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
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资(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作物的生产概况:2004年,粮食作物中收获面积最大的依次是:小麦、水稻、玉米;但总产依次是:玉米、小麦、稻谷。
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有六个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和玉米和小麦。
我国的特点是: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作物生产的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
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抗虫、抗病和抗各种不良环境的品种,从而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二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构。
4、经济高效目标。
作物生产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高产高效技术(3)清洁生产技术。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试述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4.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5.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未来发展目标:生产率目标、可持续性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经济高效目标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水稻: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印度斯坦中心、小麦: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亚西亚中心、近东中心、非洲中心、玉米: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甘薯: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大豆:中国—日本起源中心、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地中海中心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南美洲中心、2.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玉米、高粱等)和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马铃薯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等)、中日照作物(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荞麦、豌豆)和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等)、C4(玉米、高粱等)、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龙舌兰麻等)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多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其主要作物类型的特点(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指已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小麦、大麦、黑麦、稻、玉米、高粱等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粟类或黎类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指利用其他下块茎和块根类的作物马铃薯、甘薯、木薯、豆薯等(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纤维作物:棉花麻类作物:亚麻、大麻、黄麻等2.油料作物:指已获得植物油脂为主要栽培为目的的作物(油菜、花生等)3.糖料作物:指含糖多的作物(甘蔗、甜菜等)4.嗜好类作物: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橡胶、香料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次用菜叶类和瓜类(四)药用及调味品作物:天麻、人参、黄连等4.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人们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农学(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长日照作物:在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短日照作物:在日照长度必须小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中日照作物: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剩余周期作物的分布: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间配制情况生活型: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生态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作物的生长: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或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发育:指作物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作物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认为地花粉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作物生长大周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长速度都不一样,即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减慢,直至完全停止,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极性现象: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产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称为极性再生现象:作物体各部分之间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都灵。
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相关性:作物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为相关性休眠:有些作物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作物产量: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产品数量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商所说的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获得经济产量的多少,要看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这种转化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作物产量的形成: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利用光合器官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最后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收获产品的过程光合面积:作物上所有的绿色面积,包括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部位光合强度:也称为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量数作物群体:指该种作物的多个体的集合体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以及整齐度等群体分布:指群体内个体以及个体各个器官在群体中的时空分布和配置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理化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等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工艺品质: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光周期现象:作物发育受到日照长度的影响,对日照长度的这种反应称为作物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冻害:指作物体内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或死亡冷害:作物遇到0℃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影响而引起作物体损害或发生死亡活动温度: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有效温度: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差数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的有效温度的总和旱害: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供水失去平衡,从而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涝害: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土壤: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土壤的缓冲性能(缓冲作用):将少量酸或碱加入到土壤里,土壤PH变化不大,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必需营养元素:指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缺乏它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而其功能又不能为其他元素所替代的元素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要求很迫切,如果这是缺乏某种养分就会明显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即使以后补施也很难弥补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最为显著,这个时期就是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制、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复种: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相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地当量比(LER):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作物茬口:在连续种植作物过程中,前后作物的互相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茬口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土壤的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种子:植物学上是指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在作物生产上,可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称为种子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良种: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引种: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类群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系统育种: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杂交育种: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品种间杂交:同种或亚种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远缘杂交:指不同亚种、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之间的杂交杂种优势: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自交不亲和性: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两性器官和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不能进行正常交配的特性三系法: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雄性不育属核质互作类型,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纯合的细胞核不育基因锁控制,一般通过杂交来实现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导作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发生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变异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种子产业: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于一体的产业整体品种审定:对一个新育成的品种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在什么范围推广应用等做出的结论良种繁育: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的工作种子检验: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品种质量: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播种质量:指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种子经营:引导种子商品从供种者到最终种子用户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活动过程播种:按计划密度将种子播入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并加以覆土、镇压基肥:作物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种肥:作物播种时施于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追肥: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作物的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移栽和正常生长发育,实现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定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灌水定额:单位面积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作物化学调控技术:指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控制作物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生育过程的技术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农业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虫害:主要是由有害昆虫蛀食所致,其次是由有害的螨类及软体动物引起的危害病害:作物由于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作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作物就是发生了病害农田杂草:指人们有意识栽培作物以外的、对作物生产有危害的草本植物。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教学内容1.农学的定义和范围2.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3.农业资源与环境4.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5.农作物分类与特点6.农作物的栽培技术7.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理解农学的定义和范围,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
2.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3.掌握农作物分类与特点,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4.了解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
设计说明本课件将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辅助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介绍农学的定义和范围。
通过概括性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农学的兴趣。
2.分析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展示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讲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依赖性。
4.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并解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分类与特点,通过图表和示意图展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6.解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以案例和实例为支撑进行讲解。
7.介绍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持和发展趋势。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农学概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设计上,使用了多种呈现形式,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
课后可以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农业发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解。
教学内容1.农业科技与创新2.农产品加工与贮运3.农业经济与管理4.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政策与法规6.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科技与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掌握相关的科技应用。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士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1.4作物生产的特点地域性是作物生产的首要特点。
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
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的过程,既不能停顿中断,又不能颠倒重来,因而具有不可逆性土地的重要性体现在土地数量和士地质量两个方面。
1.5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世界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3、扩大灌溉4、病虫草害防治5、温室与薄膜栽培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品种改良2、闫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2、栽培技术改进4、病虫草害的防治5、生产条件的改善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的进化的过程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通过定向培育向人类需要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本薯、烟草、棉花、芃菜等中美洲-盟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甘蔗等史前土生的本土作物稻、粟、稷、黍、稗、高梁、大豆、红豆、大麻、苘麻、红麻、油菜、紫苏荞麦、山药、芋、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構等。
2.2作物的分类作物感温特性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作物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ト等。
短日照作物:目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オ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莽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オ能开花,甘蔗的某些品种2.3作物的分布及种植世界粮食作物中以谷物的生产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占世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谷类作物占其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3以上。
谷物中以玉米、水程和小麦为最多,为世界三大作物;其次是大豆和薯类。
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和油菜为最多;其次为甘蔗和甜菜小麦分布小麦喜欢冷凉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世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等。
世界小麦产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占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
小麦在我国南北均有种植,分为:北方春麦区、北方冬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北方冬麦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3以上;南方冬麦区湿度大,产量不如双季稻高,故种植比例小。
玉米分布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水稻和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
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亚、南美洲和欧洲美国栽培面积最大。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斜形地带1)东北:黑、吉、辽、内蒙2)华北黄河流域:晋、翼、鲁、豫、陕3)西南:川、滇、贵、广西甘薯分布甘薯喜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
主要产区在亚洲和菲洲,甘薯的收获面积分别占全世界总面积的83%和10%左右。
我国是世界甘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甘薯主要分布在黄准平原、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
甘薯主产省份四川、山东、河南、广东、安微、河北等甘蔗分布甘蔗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美洲,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巴西、古巴、中国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哥伦比亚、美国我国甘蔗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
大部地区为一年一熟,南部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马铃薯、水程、甜菜、亚麻及早熟棉等。
3.1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营养器官根、基、叶的生长等,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生长。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
※种子休眠的原因1)硬实:种皮厚、致密,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豆类作物在干燥、高温、氮肥多的环境下种植常易产生硬实。
如:蚕豆、绿豆2)胚未发育完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胚组织在生理上尚未成熟,因而不具备发芽能力。
如:银杏、人参3)后熟作用未完成:有些作物的种子收获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オ能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一过程叫后熟作用。
需经后熟才能萌发的种子有茶、黄瓜、棉花、小麦等3)抑制发芽的物质: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水、气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理,使休眠解除。
※解除休眠的途径:机械摩擦,加温,酸处理【种皮厚、透性差层积(低温和水分处理)、变温处理、激素处理、晒种或化学药剂处理胚发育不完全就后熟作用未完成】水浸泡,冲洗,生长调节剂处理【抑制物质种子萌发的条件1.水分2.温度2.氧气4.光照种子的萌发分3个阶段: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
吸水膨胀(物理过程):种萌动贮藏物质通过酶的活动发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子吸收水分膨胀达饱和,有生水解。
生长最早的部位是胚根。
当胚根长至与种子等长,胚芽长机物呈溶胶状态。
当胚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突破达到种子长度半时,即发芽。
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即萌作物种子可因萌发过程中下胚轴是否伸长,分成子叶出土:棉花、大豆子叶不出土(留士):小麦、玉米、蚕豆、畹豆子叶半出土:花生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根的变态贮藏根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气生根一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根茎的功能※支持作用输导作用合成作用贮藏作用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种植密度施肥品种选用矮秆和茎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叶的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繁殖功能4.1作物的环境条件五大生活因子: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养分光照直接作用:光形态建成光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影响叶芽与花芽的分化,作物的分枝等。
间接作用:光合作用红光起热效应,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形成,促进作物种子的萌发和茎的伸长。
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紫外光抑制生长,促进果实着色与成熟。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农业生产上调节温度的常用措施有:灌溉温暖季可降地温,寒冷季可保温,如:小麦越冬水覆盖或覆膜提高地温松土增温保墒通气等系列效应调整播期避害施肥低温,施P、K肥抗寒抗寒锻炼5.作物种植制度复种: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100%复种效益原理:充分利用生产资源。
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调节士壤肥力保持水土缓解作物争地、争时、争肥矛盾有利于稳产效益分析(一)充分利用空间(二)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三)充分用地(四)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五)稳产保收(六)发挥作物分泌物的互利作用耐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
在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的前提下耐连作程度较高。
轮作的意义提高作物产量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杂草为害清除士壤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