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1
- 格式:ppt
- 大小:12.43 MB
- 文档页数:60
农学概论样题(一)一、名词解释1.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3个字分别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第1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2种类型出现在工业革命早期,第3种类型出现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2.“高、低、高”类型: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早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饥荒、战乱的结束,人口死亡率开始降低,因而人口发展表现出高出生率(3.5%-4.5%)、低死亡率(2.0%-2.5%)和高增长率(1.0%-2.5%)的特点。
3.作物生产的三元结构:粮食发展战略的一种,即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发展优质的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
4.作物的温度三基点:按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5.四碳作物: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作物是带4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称四碳作物。
有高粱、玉米、甘蔗等。
6.长日照植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如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冬季作物。
7.生育阶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为作物(全)生育期,全生育期可人为地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
8.发芽率: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9.营养生长:营养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称为营养生长期或营养生长阶段。
10.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1.选择育种:应用最高的品种选育方法,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
简单易行,收效较快。
12.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对遗传物质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农学概论⼀.栽培作物起源的研究意义1帮助我们建⽴“基因库”;2选育新品种;3有利于⼈为控制作物⽣长;4有利于研究⼈类的农耕⽂化。
⼆.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①康多尔瑞⼠的植物学家,1883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书,对477种栽培植物进⾏划分。
②⽡维洛夫前苏联植物学家,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书,⽐较了30多万份作物品种。
提出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为该物种起源中⼼。
③⽡维洛夫1935年⼜写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书。
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作物有8个起源中⼼。
④茹科夫斯基前苏联,1968年确⽴12个基因中⼼。
⑤泽⽂(瑞典)、茹可夫斯基(前苏联)1975年共同写就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检索》⼀书,指出作物有12个基因中⼼。
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1975年):1、中国—⽇本起源中⼼中国基因中⼼是主要的、初⽣的。
⿉、稷、粟、⼤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基因中⼼;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之⼀。
⽇本基因中⼼为次⽣的。
2、印度⽀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印度⽀那--英语Indochina)⽖哇稻、芋。
3、澳⼤利亚中⼼烟草。
4、印度斯坦中⼼稻、⽢蔗、绿⾖、豇⾖等。
5、中亚西亚中⼼⼩麦、豌⾖。
6、近东中⼼栽培⼩麦、⿊麦。
7、地中海中⼼燕麦、甜菜、亚⿇、三叶草、⽻扇⾖。
8、⾮洲中⼼⾼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甜菜(糖⽤、饲⽤)、苜蓿、三叶草10、南美洲中⼼马铃薯、花⽣、⽊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薯、⽟⽶、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向⽇葵、⽻扇⾖。
四、作物的传播(⼀)作物传播后代⽅式:1、借助⾃然⼒2、借助⾃⾝⼒3、借助动物的活动4、借助⼈类活动(⼆)作物的传播途径通过⼈类活动传播作物的途径有:陆路、海路、陆路与海路结合。
普通⼩麦:近东→欧洲→⾮洲→印度群岛→澳⼤利亚.栽培稻:云南⾼地→向东、南、西呈放射状传播。
⽟⽶:美洲→西班⽛→欧洲、⾮洲→⼟⽿其、伊朗和阿富汗→亚洲⽢薯:美洲→西班⽛→马尼拉、摩⿅加群岛→中国福建→中国⼴东五.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般采⽤双名法对植物进⾏分类,即按植物的科、属、种分类。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概论一、农学的定义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二、农学的发展历史(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农学概论第⼀章绪论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产、优质、⾼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门应⽤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的⼀门应⽤⽣态科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性、⽣产的连续性、⽣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试述作物⽣产的地位和作⽤⼈类⽣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试述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和农作物⽣产技术特征4.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产的概况5.谈谈作物⽣产的未来发展⽬标和途径未来发展⽬标:⽣产率⽬标、可持续性⽬标、营养安全⽬标、经济⾼效⽬标途径:建设⾼产农⽥、改⾰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产优质⾼效技术、清洁⽣产技术)第⼆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稻、⼩麦、⽟⽶、⽢薯、马铃薯、⼤⾖、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稻:中国—⽇本起源中⼼、印度斯坦中⼼、⼩麦:中国—⽇本起源中⼼、中亚西亚中⼼、近东中⼼、⾮洲中⼼、⽟⽶:中美洲—墨西哥中⼼马铃薯:南美洲中⼼⽢薯:中美洲—墨西哥中⼼⼤⾖:中国—⽇本起源中⼼、油菜:中国—⽇本起源中⼼、地中海中⼼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南美洲中⼼、2.按作物的⽣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分类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稻、⽟⽶、⾼粱等)和耐寒作物(⼩麦、⼤麦、马铃薯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照作物(⽇照长度必须⼤于某⼀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照作物(⽇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长或者暗期超过⼀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稻、⼤⾖、⽢薯等)、中⽇照作物(⼀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荞麦、豌⾖)和定⽇照作物(要求有⼀定时间的⽇长才能完成其⽣育周期)按作物对⼆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稻、麦类等)、C4(⽟⽶、⾼粱等)、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龙⾆兰⿇等)3.按⽤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多作物进⾏分类?并简述其主要作物类型的特点(⼀)粮⾷作物:1.⽲⾕类作物:指已收获⾕粒为栽培⽬的的⽲本科作物⼩麦、⼤麦、⿊麦、稻、⽟⽶、⾼粱等麦类作物:⼩麦、⼤麦、燕麦、⿊麦粟类或黎类作物:稻、⽟⽶、⾼粱、⾕⼦2.⾖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指利⽤其他下块茎和块根类的作物马铃薯、⽢薯、⽊薯、⾖薯等(⼆)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纤维作物:棉花⿇类作物:亚⿇、⼤⿇、黄⿇等2.油料作物:指已获得植物油脂为主要栽培为⽬的的作物(油菜、花⽣等)3.糖料作物:指含糖多的作物(⽢蔗、甜菜等)4.嗜好类作物: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橡胶、⾹料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类、⾖类、块根块茎类、次⽤菜叶类和⽠类(四)药⽤及调味品作物:天⿇、⼈参、黄连等4.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物学特性、⽓候条件、⼟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技术⽔平、⼈们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农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品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并与社会科学紧密联系的一门应用学科。
2.农学是一门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农学是一门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学科。
特点:生物性复杂性应用性2.试述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地位.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3.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何意义?4.按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作物是如何分类的并举例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梁、粟、黍(稷)、薏苡等。
一般将稻谷、小麦以外的禾谷类作物称为粗粮。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赤豆)、饭豆等。
除大豆以外的几种作物又称杂豆类作物。
(3)薯类作物或称为根茎类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主要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薯蓣)、菊芋、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4)纤维作物包括粒用纤维、韧皮纤维和叶用纤维三大类。
主要有棉花、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蕉麻、龙舌兰麻、苘麻等。
(5)油料作物主要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苏子、红花、油茶、油棕、油椰、甘蓝等食用油料作物和蓖麻、油桐等工业用油料作物。
此外,大豆也可列为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甜菜等。
(7)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8其他作物)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3、饲料及绿肥作物(9)饲料及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水葫芦、水浮莲、红萍、绿萍、三叶草、田菁等。
4、药用作物(10)药用作物主要作物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何首乌、五味子、灵芝等。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A )个。
(5.0 分)12131415知识点: 2.1 作物的起源用户解答: 12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2.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D )。
(5.0 分)涝灾旱灾冷害冻害知识点: 3.2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用户解答:冻害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3.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原生质含水量在(C )以上才能保持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5.0 分)50%-60%80%-90%70%-80%60%-70%知识点: 3.3 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用户解答: 70%-80%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4.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A)。
(5.0 分)1/41/61/51/10知识点: 1.2 世界与中国作物生产概况用户解答: 1/4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5.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B )。
巴西美国印度中国知识点: 2.2 作物的分类方法用户解答:美国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1.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是指(CDE )。
(5.0 分)最冷点最热点最高点最适点最低点知识点: 3.2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用户解答:最高点| 最适点| 最低点用户得分: 5.0教师评语: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则(BCDE )。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生长迅速传播手段退化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休眠性减弱或缩短知识点: 2.1 作物的起源用户解答: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 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生长迅速| 传播手段退化| 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 休眠性减弱或缩短用户得分: 0.0教师评语:3.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ABCDE)(5.0 分)经济高效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生产率目标食品安全目标可持续性目标知识点: 1.2 世界与中国作物生产概况用户解答:经济高效目标| 营养安全目标| 食品安全目标| 可持续性目标用户得分: 0.0教师评语:4.以下属四碳植物的为(ABE )。
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技术的实用性、系统的复杂性2.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 为什么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
纵览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形成演变的历史,对于深入认识作物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 作物生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5. 简述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世界作物生产的概况: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品种改良、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生产条件的改善6.近50年来作物生产取得突飞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现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7.试述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途径和趋势?作物生产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5由农场式向公园发展、6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
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
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
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
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