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标志结构的力学模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5.32 KB
- 文档页数:3
首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停靠站最佳线路容量研究:同济大学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故障处置预案的研究与仿真:同济大学二等奖3 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东南大学4 短期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清华大学5 基于Arena的客运站系统仿真建模:武汉理工大学6 基于音频信号的道路交通堵塞检测方法研究:7 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同济大学三等奖8 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9 T型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检查仪的研制:中南大学10 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和停车线的设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白色家电”再制造物流中心设计与方案模拟:吉林大学12曲线出入口隧道交通模拟与交通安全设计:武汉理工大学13 城市公共交通末段服务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4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5 客运站行车组织作业计算机仿真:中南大学16 干线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7 城市中心区(南京新街口)的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东南大学优秀作品奖18 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技术研究:同济大学19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其研究:同济大学20城际快运物流方案优化研究:同济大学21 停车场内部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2 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地图匹配算法及其程序实现:同济大学23 北京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环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4 基于C—D增长函数的信息化对于铁路运输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5 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交叉口优化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6 南京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运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27 南京汽车北站站前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东南大学28 大学校园高峰时段交通分析与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问题研究与改善方案:华中科技大学29 武汉市卓刀泉立体交叉设计:华中科技大学30 月球车动力学仿真分析:吉林大学31 双前轴转向汽车车轮侧滑检测系统:吉林大学3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系统:清华大学33 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研究:清华大学34 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与智能评判技术:武汉理工大学35 拱形单元组合抗滑桩体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36 基于以太网的超生泊车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武汉理工大学37 考虑混合交通流的交叉口信号设计软件开发:武汉理工大学38 客运专线车站各种运输方式换乘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第二届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城市高架快速车道中央隔离栏设计:河海大学2.基于驾驶员视觉效应得城市隧道侧墙安全设计:同济大学二等奖3.感应式路段平面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研究:同济大学4.出租车短距离自主呼叫系统设计:南京理工大学5.不受统计尺度影响的交通事故黑点辨识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6.基于HPSO算法的道路网络优化:北京交通大学7.智能交通调查器的设计与开发:中山大学8.清华大学周边道路网拥堵仿真分析与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三等奖9.AMF_I型沥青混合料磨光仪的研发:长安大学10.北京市交叉口冲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11.干道协议控制相位差优化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2.聚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3.中关村核心地区交通阻塞分析及措施研究:北京理工大学14.地铁轻轨牵引计算系统:西南交通大学15.现代有轨电车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东南大学16.疏导环形交叉口的上游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吉林大学17.桂林市停车场调查分析与网络问询系统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8.双通道港湾式公交站台的设计:南京林业大学优秀作品奖(部分省略)19.双连拱互通隧道减缓隧道压力波的应用分析:中南大学20.成都市书蜀西路城市快速交通管制优化方案:西华大学21.中关村核心商务区停车交通组织与优化:北京林业大学22.城市坡路路面节能环保防积雪技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3.武汉光谷广场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4.公交枢纽站出入口行人安全设施设置研究:福州大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城市快速路单进口匝道流入控制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 北京市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人流组织分析、设计与仿真清华大学二等奖3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道功能动态利用管理系统交通工程同济大学4 基于B/S模式的居民OD调查统计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东南大学5 新型自动车用安全带伺服系统的研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吉林大学6 地铁车站客流服务水平与通道宽度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7 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折返能力研究西南交通大学8 大型停车场停车位导引及车辆查询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基于交通流仿真的交叉口信号优化算法—Green Signal的原理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10 基于运行时刻表的单点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模型研究吉林大学三等奖11 公交站点乘降量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12 城市干道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的优化设计河海大学13 钢轨轨面清洁智能小车设计构想中南大学14 基于射频技术的公交优先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5 干道过饱和交叉口群交通信号优化控制的仿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6 成府路五道口城铁站段拥堵原因和解决方法探究清华大学17 微循环公交系统设计的新思路同济大学18 三段式履带车河南科技大学19 城市干道双向变速绿波带设计河海大学20 路中与路侧式公交专用道衔接处理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1 北京公交车车内空间布局利用的分析与设计北京交通大学22 广州大学城自行车租借服务规划中山大学优秀奖23 协调控制子区实时划分及Vissim仿真模拟华南理工大学24 PUSH概念下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出站信息诱导设计武汉理工大学25 基于VC++.NET的行人交通微观建模与仿真西华大学26 南京市公交路线查询(手机版)东南大学27 基于BRT优先的信号控制系统南京理工大学28 集装箱码头仿真实验平台武汉理工大学29 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铁路客票短信服务系统设计中南大学30 基于GIS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交通工程南京理工大学31 北京市城市型旅游交通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3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仿真北京交通大学33 城市公交汽车停靠呼叫系统设计北京林业大学34 成品油配送“两规、一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新疆农业大学35 机场快线客运需求预测与运营方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36 基于主控策略的干道优化综合疏解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37 公交车站停靠点优化布局方案研究北京理工大学38 北京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研究(阜成门换乘站方案)北京理工大学39 电动自行车“禁”“放”利弊分析苏州科技学院40 交叉口的公交优先处理华中科技大学41 福州市公共交通使用CNG的可行性研究福州大学42 商业区畸形交叉口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3 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塞治理西南科技大学44 利用常规公交完善轨道交通的前期网络华中科技大学45 城市多路交叉口管理与控制方式研究江苏大学46 兰州市安宁区新建道路交通量预测兰州交通大学47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48 “神偷”公路路面能量收集系统西南交通大学49 基于车辆音频的谱相关车速估算技术研究中山大学50 用于汽车的机械式巡航装置设计南京农业大学51 新型道路限速器的设计与研究贵州大学52 太原市老军营小区交通改善设计太原科技大学53 多模交通标识系统人性化设计华南理工大学54 弧形双排抗滑桩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55 汽车转向辅助照明装置设计东北林业大学56 基于雪凝路面的新型无损路面全季节全气候条件下防滑轮胎的研究贵州大学57 塌陷区道路防沉降创新技术-“暗浮桥”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58 沙漠地区公路路堤横断面形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59 掺SBR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试验研究扬州大学60 路面用再生骨料混凝土耐磨性能试验研究中南大学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基于智能车路环境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辆穿行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 四连杠杆式传动机构自行车研制淮阴工学院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商船航线影响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4公路客运枢纽班线定站方法与软件实现5 汉字交通标志识别与可认知性研究6 锯齿形型公交专用进口道多目标优化控制系统研究7公路隧道出入口太阳能视觉缓冲排架系统研究8 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建模及模型应用的研究9 三峡库区垃圾漂浮物打捞运输设备研制10 基于手机信号的城区交通流监测和停车诱导系统研究三等奖11 城轨列车再生制动飞轮储能系统优化设计12 城市公交路径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3 桂林市交通管理设施网络信息平台14 立交桥交通标识牌优化设计15 一类特殊功能型小区的单项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16 运用ObjectARX优化VISSIM立交建模17 基于GT-GA-BPNN和Munsell-Moon.Spencer的城市道路交通色彩安全评价及调和研究18 中型城市电子公交站牌系统对比研究与优化设计周念19 单交叉口Q学习信号控制优化模型20 一种新型盲人交通工具——电子导盲犬21 地铁屏蔽门安全系统改进与创新设计22 港口集装箱堆场作业流程仿真分析23 驼峰式城市轨道优化设计24 露天停车场太阳能导标系统研发25 基于视频的大型停车场寻车系统27 公交车乘客上下车请求及其统计系统28 预防拥挤漂移的带约束K则最优路径算法29 信号交叉口交通信息采集方法研究30 T型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与设计31 交通信号控制评价与优化决策辅助系统32 公交空停控制系统33 邯郸B公司运输网路设计与配送方案设计34 铁路大型客运站候车大厅运用优化研究35 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可行性研究36 基于Visual C++行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37 非均匀路基的应力和位移场分析38 道路超载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设计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8项)1 交通监控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 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智能系统河海大学3 汽车落水应急浮起系统吉林大学4 红绿色盲无障碍驾车的交通信号配色方案研究中南大学5 模块化的交通信息视频采集教学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6 盲人公交出行辅助系统南京理工大学7 反光式突起路标改良方案设计南京林业大学8 交通稳静化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36项)1 四路环形交叉口感应控制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 寒区冻土温度自动采集器东北林业大学3 车路协同环境下信号控制交叉口主动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同济大学4 基于WIFI技术的危险路段车辆导航系统中国矿业大学5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铁路超限货物运输条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北京交通大学6 无线网络构建下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7 “势能微动力”自动化轨道式停车场南京林业大学8 公交车安全气压窗及火灾隐患监测预警器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东南大学10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交通诱导系统(TSSN)华中科技大学11 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配车数和站间调度优化研究武汉科技大学12 空地数据链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设想中国民航大学13 新型非对称防振减速带的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4 武汉市大型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研究与优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5 面向驾驶仿真的道路场景编辑系统武汉理工大学16 构建基于高空飞艇的CNSATM系统研究中国民航大学17 道路限高杆监测与警示系统贵州大学18 青藏高原水泥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和设备研发——高海拔地区水泥安定性试验方法研究长安大学19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清华大学20 汽车制动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系统中国矿业大学21 一种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利用率的单车位停车装置长安大学22 桂林市旅游交通出行查询系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3 交通信号灯识认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4 嵌入式手机软件“亚运小助手” 中山大学25 基于大学生出行特征与意愿的校园步行环境评价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6 基于视错觉原理的减速标线技术研究东南大学27 基于LabVIEW的运动车辆多视距检测与咬合跟踪西南交通大学28 基于手机电子地图的出租车叫车系统中南大学29 交通视频监控中雾天图像恢复技术北京理工大学30 便携式红外交通调查系统设计东南大学31 车灯亮度自动补偿系统吉林大学32 道路发电&低碳交通——压电叠堆理论在道路发电中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33 基于伸缩杆控制的潮汐拥堵路段道路智能变宽系统设计贵州大学34 面向道路监控的多维信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35 盲人道路指引传感器设计上海海事大学36 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纵断面研究同济大学三等奖(44项)1 以可变环岛为交通控制方式的新型环形交叉口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 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青岛理工大学3 小车节能无动力单板转向装置武汉理工大学4 城市CBD地区公交动态查询及行人诱导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5 基于Paramics二次开发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仿真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6 预应力装配式阻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安大学7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感应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沙理工大学8 网络型枢纽行李服务系统研究同济大学9 用于十字路口车流量疏导的信号灯遥控系统贵州大学10 动车组开行间隔对区间通过能力影响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基于GPS/GIS雨感传感器的智能速度调适系统设计北京理工大学12 山区公路感应式道路交通标志设计河海大学13 非接触式车载酒精探测及酒驾控制系统清华大学14 相变蓄冷冷藏汽车中的相变材料研究上海海事大学15 基于声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浙江师范大学16 基于现有技术条件的悬索桥极限跨度的研究中山大学17 基于色彩辨识的城市交通枢纽乘客视觉引导系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8 基于红外技术的交通信号灯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9 出租车合乘路径选择与费用优化长沙理工大学20 低等级公路弯道路侧护栏优化设计河海大学21 主干道高精度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 控制大孔隙排水降噪理清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技术大连理工大学23 主动式车辆限速新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4 基于出行时间连通可靠性的最优路径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中国矿业大学25 基于WebGiS的铁路旅客出行换乘方案的研究与开发兰州交通大学26 “拉贡公路”交通景观改造设计西藏大学27 连续传送式智能停车楼研制扬州大学28 视频车辆检测系统检测精度及使用效果分析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9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上海海事大学30 藏文交通标志标牌设计规范研究西藏大学31 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浙江师范大学32 出租车均衡布局的价格静态调控及GPS动态调度优化方法中南大学33 基于VISUAL STUDIO C#.NET船舶压缩空气系统的仿真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34 基于压电陶瓷特性的铁路压力发电系统研究东北林业大学35 停车场自动选择技术的实现分析华中科技大学36 基于VISSIM的机场陆侧交通参数标定与应用中国民航大学37 双型变形自行车设计北京理工珠海学院38 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支路行人闯红灯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39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混合交通参数采集方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40 冲击钻孔振动效应的监测及相关减震措施西南科技大学41 公共自行车交通规划及评价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2 基于VBA的公铁联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江苏大学43 布达拉宫核心区微观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西藏大学44 电动自行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车路协同的高速/快速路合流区行车安全控制与系统实现东南大学基于碳足迹测度模型的TransCAD二次开发长安大学基于主动安全的便携式车辆感应系统同济大学一种压电式路面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同济大学基于3G手机GPS功能的公交行程时间采集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面向T形交叉口的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及软件在环仿真实现中山大学踩压点阵式人数检测装置的研发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基于Google-CAD测量法的世界级CBD绿色交通比较研究河南理工大学路用掺废旧橡胶微粒的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长沙理工大学基于车辆轨迹信息的线控协调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长安大学智能公交车运行及车内拥挤信息实时传递系统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一路少线”双向回路式公交线路系统研究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快速公交站台性能分析北京理工大学非机动车安全行为特性分析及改善合肥工业大学基于多路公交优先请求的群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通用化交通调查软件的研究及开发武汉理工大学弯曲桥梁偏心杆组合式抗震吸能桥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扑旋翼微型飞行器原理与样机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视觉原理的主动式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无能源消耗的智能型高速公路收费站门禁装置中南大学面向老龄驾驶员的危机识别及报警系统武汉科技大学基于实景交换和自动侦测技术的盘山公路转角预视系统北京工业大学增强型城市信号交叉口动态控制优化学习系统大连理工大学基于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质量检验的动态透视方法兰州交通大学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受力性能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基于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的三维校园建设实验研究东南大学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异常信号感应及无线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合肥工业大学基于车联网的高速公路主动防撞系统吉林大学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中山大学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模拟与评估系统长安大学纤维沥青加筋效果评价及设备研发河海大学一种新型的开启桥同济大学城市快速路瓶颈交通主动交通管理、仿真与评价北京理工大学考虑行人违章的信号交叉口配时研究清华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公交查询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基于Zigbee的“特权车”交通控制系统长沙理工大学基于开源WebGIS的城市旅游交通电子地图开发研究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市快速路匝道节能防水雨棚设计浙江师范大学单车道交通灯无线信号控制装置研制大连交通大学基于区域性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优化的建模及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居住区与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布设方法与系统哈尔滨工业(威海)基于重力感应的行人检测及动态信号配时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环保型公路隧道废气净化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手机交通数据采集软件及其数据分析共享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城市隧道快递系统设计研究贵州大学边坡地质灾害无线智能监控预警系统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自动化技术防护疲劳驾驶的模拟汽车中南大学列车废水回收再利用系统东北林业大学汽车轮胎温度实时监测防爆装置哈尔滨工程大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北京交通大学地铁换乘站行人行为与设施服务水平及其仿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基于iPhone平台的校园导航系统的开发北京林业大学基于驾驶员视觉与心理的新型交通指示牌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感应式盲铃设计与开发清华大学基于Matlab Matlab 图像识别技术与广义最短距离的大型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山东交通学院汽车被动安全座椅系统上海海事大学节能型相变移动供热车青岛理工大学高速公路“实时融雪”系统河北工业大学基于节地的互通立交桥匝道圆曲线半径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常发性事件下的城市应急车辆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中国民航大学基于仿真的机场滑行道模型优化算法及求解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Open-LIO交通信号控制教学实验系统北京工业大学一等奖2.基于实时状态感知的公交干线交叉口绿波协同控制模型及系统开发东南大学一等奖3.道路危险品运输实时监控及应急救援系统开发西南交通大学一等奖4.基于Solidworks的多用途概念货车设计兰州交通大学一等奖5.大连市出租车合乘收费模式的研究大连交通大学一等奖6.事故多发路段行车安全隐患检测与警示系统中南大学一等奖7.适用于交通调查的数码影像设备自动升降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一等奖8.城市交通控制“硬件在环”仿真设计与实现同济大学一等奖二等奖1.面向计算机视觉的交通语言设计与检测华南理工大学二等奖2.面向短期停车需求的可移动式立体停车设施设计东南大学二等奖3.基于地铁隧道消防设备的绿色活塞风能利用系统清华大学二等奖4.机场跑道助航灯风声发电装置华南农业大学二等奖5.新型浮式组合跨海大桥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6.基于安全感知范围的自行车运动建模与仿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7.基于可视化模拟的危险区绕飞及航迹优化处理中国民航大学二等奖8.汽车智能型油门防误踩装置东北林业大学二等奖9.骑行如飞——空中慢行廊道设计北京工业大学二等奖10.公交出行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
第一章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2.交通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3.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发展?4.简述研究和运用交通工程学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章1.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与交通安全有何关系?2.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驾驶疲劳与肇事的关系是什么?3.驾驶员的职业适应性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4.饮酒对驾驶员的驾驶机能有什么影响?酒后驾车对安全行车会带来什么影响?5.生物节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安全行车有什么联系?试计算你自己下月第一天的生物节律状态。
6.根据行人的交通特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对行人如何进行管理?7.汽车的行驶方程式是什么?满足汽车行驶的条件有哪些?8.汽车的动力性能指的是什么?9.汽车的制动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有何不同?10.汽车的制动性能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11.什么是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12.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分几种?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13.什么是道路的平面线性?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保证?14.为什么要设置平曲线的超高和加宽?如何设置?15.什么是视距?分几种?如何保证视距?它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16.结合当地事故多发地点的情况,谈谈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第三章1.哪些参数可以用来衡量交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2.什么是交通量?常见的交通量有哪几种?3.什么是第30位小时交通量?用它作为道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有何意义?4.什么是交通量的变化?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如何计算、理解K月和K日?如何运用K月和K日推测AADT?6.简答交通量有哪些用途?7.某地三月K月3=0.925,K日3= 1.113,实际观测到该地某道路上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的交通量为3558辆,试推算该地此道路2007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8.某测站测得的连续5min时段的交通量统计如表3-6所示,高峰小时交通量为1373veh/h,求5min和15min的高峰小时系数。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京沪高铁腕臂结构及其定位装置静力学强度有限元分析英文题目:The Structural Static Strength Analysis Of Cantilever and Positioning Device Of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 By FEM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生姓名:陈奕舟学号:08221003指导教师:冯超2012年 6 月 5 日学号:学士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士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士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保密的学士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士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中文摘要本文以京沪高铁的正定位腕臂为研究对象,研究腕臂结构的静力学强度。
通过对京沪高铁所用正定位腕臂结构分别采用梁单元、壳和实体单元两种网格划分方案进行了腕臂结构的有限元模拟仿真,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研究成果表现为:1.通过对京沪高铁某直线段正定位腕臂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200km/h和350km/h下的腕臂载荷表。
2.对京沪高铁正定位腕臂结构进行了梁单元、壳和实体单元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3.实体和壳单元分网策略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定位钩和定位环之间的接触状态,能够较清楚地显示结构上的应力分布彩色云图。
4.通过对腕臂结构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分析,腕臂结构200km/h工况下的静力学强度分析中应力最大值为74MPa,小于材料许用应力150MPa,结构安全。
5.腕臂结构在350km/h工况下,其应力为162MPa,大于结构材料的许用应力(即铝合金材料的屈服极限),会导致腕臂结构塑性变形。
但是由于铝合金材料的断裂应力为300MPa,所以静力情况下,腕臂结构基本安全。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一、虚拟现实建模方法1、几何建模2、运动建模(1)物体位置物体位置包括物体的移动、旋转和缩放。
在视景仿真中,不仅需要一个全局性的绝对坐标,每个三维对象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坐标。
对每个对象都给予一个坐标系统,称之为对象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原点的位置随物体的移动而改变。
在虚拟驾驶系统中就是通过控制一个汽车局部坐标系的运动和变化来模拟汽车的运动过程。
(2)碰撞检测在视景仿真系统中,经常需要检查对象A是否与对象B碰撞。
碰撞检测需要计算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许多视景仿真系统在实时计算中都是采用OBB包围盒检测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省时间,但降低了精确性。
3、物理建模虚拟对象物理建模包括定义对象的质量、重量、惯性、表面纹理、光滑或粗糙、硬度、形状改变模式(橡皮带或塑料)等,这些特性与几何建模和行为规则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真实的虚拟物理模型。
4、行为建模在虚拟驾驶系统中,行为建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驾驶员所操纵的汽车的行为进行约束,建立汽车操纵模型,使其符合汽车自身的运动和驾驶人员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是对场景中非受控物体的行为进行建模,使其的运动符合自然规律,比如场景中自动运行的汽车、路旁的行人等。
5、模型分割二、虚拟驾驶系统各模块功能分析和开发方案确定1、汽车虚拟驾驶系统的构成汽车虚拟驾驶系统主要由虚拟驾驶操作输入系统、汽车动力学模型、运动仿真模型、实时操纵模型、场景管理管理平台、视景和声音渲染输出以及汽车数据模型库、场景模型库和声音模型库等组成。
其中汽车动力学模型、运动仿真模型、实时操纵模型和虚拟驾驶场景管理平台是汽车虚拟驾驶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在系统初始化时,根据用户的需求从汽车数据模型库中将用于仿真的车辆数据模型调入到动力学模型中,同时选择运行的三维场景,通过模型解析模块把它从场景数据库中调入场景管理平台;在仿真过程中,驾驶人员通过虚拟驾驶操作输入系统进行模拟驾驶操作,人机交互接口将油门、制动、换档和转向等动力学操作信息以及发动机启动、喇叭鸣笛等按钮操作状态送入汽车动力学模型和实时操纵模型中;经过仿真计算后,汽车运动仿真数据被送入运动摄像机模块中控制场景内摄像机的运动,同时汽车的行驶姿态还受到地面因素的影响;然后,场景管理控制模块根据此时摄像机的运动状态,通过视景渲染模块将三维场景在投影屏幕上实时反映出来,模拟视景变化,形成行车体感,并且通过虚拟仪表输出此时的汽车运行参数。
交通工程标志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探讨天津市公路工程总公司天津 300161交通标志属于交通安全设施,是交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路工程中主要的附属设施,但由于这个领域的层面比较窄,属于配套工程,所以很长时没有得人们足够的重视,涉足研究的人也比较少。
交通标志结构的特点交通标志结构是指用于支撑交通标志的承载体系,包括主体支撑结构和基础两部分,主体部分基本采用钢材料,既为钢结构,基础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由此,交通标志结构涉及到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方面。
对于标志结构的主体部分,要充分利用钢结构自身强度大、重量轻、弹塑性好的优点,克服其刚度不足的弱点;而结构的基础部分要发挥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性好、可模性强且经济耐久的特点,克服其抗拉抗裂性差、抗弯强度低的不足。
此外,交通标志结构作为一种特定的支撑结构形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结构的承载方面,由于交通标志牌自身重量比较轻,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来自外界的风压荷载,这一点是交通标志结构承受荷载的一个重要特点;二是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方面,结构的强度要求一般容易被满足,而结构的刚度要求在设计时往往容易被忽视,容易造成结构构件变形过大,以致影响正常使用。
这也是交通标志结构有别于其他土建结构物的显著特点。
交通标志结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在结构设计理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结构设计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这一对矛盾的。
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也是遵从这一原则。
在做结构设计时,两个方面都要兼顾,缺一不可。
因此,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要以"安全第一,结构合理,经济适用"为总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采用以概率极限状态下的设计理论为基础,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模式分别进行结构设计验算和校核。
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而交通标志结构的刚度设计往往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结构设计,防止出现结构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缺陷。
1.交通流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交通流理论研究是随着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总结一下交通流理论发展历程之初到现在,可分为以下三个代表性标志阶段:是研究其随时间与空间从上世纪30年代创立。
1)创始阶段1933年,金蔡首次论述了Poisson分布应用于交通流分析的可能性,随后亚当斯于1936年发表了数值例题,标志着交通流理论的诞生。
1947年,格林希尔治等人在有关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中采用了Poisson分布[1],这一时期的交通流理论基本上是概率论方法。
2)快速发展阶段50年代后,经济复苏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增加了道路交通流量,交通流中车辆的独立性越来越少;交通现象的随机性随之降低,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研究人员不断提出各种新理论,交通流理论得到了飞跃。
1955年,著名的流体力学家莱特希尔和惠特汉发表了交通流理论的里程碑著作《论动力波》[2-3]。
1956年,理查德独立提出相类似的理论,这就是称之为LWR理论的运动学模型。
LWR模型的优点是数学上只有一个微分方程,易于求解,且能用所得的微分方程解来解释最基本的交通现象;但LWR始终假设交通流速度总是处于平衡态,因而对交通瓶颈不能准确描述,更不能解释交通的时走时停和自组织现象[4]。
3)稳步发展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再一次快速增长,交通流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971年,Payne把流体动力学中的动量方程引入交通流中,结合LWR方程,推出了交通流动力学新模型,成为交通流动力学研究史上的另一篇经典著作。
[5]Payne 依照跟车理论,进一步将模型方程进行离散化,编写了第一个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计算机软件FREFLO程序。
[6]1975年,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编写了第一部交通流理论专著《交通流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这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
1990年,加州大学阿道夫.梅.,又推出了另一部专著《交通流理论基本》,该书包括交通流理论研究的10个方面内容。
用于高速公路的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研究高世君1,沈艳松2,宋路娟1,王元庆1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710064)2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咨华科交通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9)E-mail: shijun-gao123@摘要: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设计刚度较大,车辆与之发生碰撞时危险性较高,而国外的解体消能技术不能简便地应用到国内高速公路上。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合理、简单的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
根据日常使用的稳定和受撞击时及时断裂,且保证车辆安全通过的要求,采用力学相关原理和有限元NASTRAN软件,设计得出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的薄弱面(上部铰接钢片、下部螺栓)尺寸,利用脆性材料加工解体消能构件,将其作为标志支柱的连接件,从而避免了交通标志对车辆及乘员造成严重的碰撞损失。
关键字: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薄弱面,脆性材料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其中路侧事故约占公路交通事故的30%,而且路侧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比重明显高于路侧事故数比重,表明路侧环境在事故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交通标志是向驾驶员提供重要交通信息的设施,为了满足信息的视认性,标志通常设置在路侧净区范围内,同时,国内高速公路上交通标志设计存在强度高、保险系数大的特点,由于车速较高,车辆驶出路外与之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很大,会对车辆及乘客造成安全隐患。
国外的解体消能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通过弯曲、剪切或断裂三种方式实现解体消能,但存在着设施部件制造麻烦,以及因撞击的受力面为区域方向性不足,需要制作与之相符的立柱等问题,不能简便地应用于国内的高速公路上。
为此,本文将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断裂式解体消能标志。
2.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设计要求及消能原理与我国现有交通标志的主要不同是:断裂式解体消能交通标志的支柱比现有标志多出了两处人为设置结构薄弱面(上部铰接钢片、下部螺栓)。
第一章绪论LI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展,经济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正处于新的高潮期,重大的工程结构,如超大跨桥梁、超高层建筑、大型场馆和大型水利工程等正在不断建成,桥梁工程的进展如今更是突飞猛进。
梁是由支座支撑的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的构件。
在机械,建筑等工程中存在大量受弯曲的杆件,例如起重机大梁,火车轮轴等,主要承受的外力以横向力为主。
社会的飞速进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使我们我国的建筑土木行业得到了空前的进展,在建筑结构中,不管从它的承载力还是构造等,梁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建筑结构中,梁是最具有典型特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以线性受力体系为主要的特征。
1. 2国内外梁受力分析讨论的现状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也相继兴建了很多以斜拉桥、悬索桥为主的大跨桥粱结构。
斜拉桥的主跨也从当时的100米左右进展到了现在的上千米。
90年月到现在,仅我们我国建筑的主跨在400米以上的斜拉桥也已有几十座。
现在世界上跨度超过IOOO米的悬索桥则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这些大跨桥梁不仅可以满意更大流量的交通要求,并且造型轻快美观。
一般都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工程和标志性建筑,投资特别巨大,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进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构假如一旦发生损坏,就会造成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也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桥梁损坏造成的严峻损失也将是难以估量的。
桥梁在长期运营过程中也不行避开的会受到环境和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暴、地震、破坏、爆炸、疲惫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使桥梁的自身性能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的各部分在没有达到设计年限就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
其中,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疲惫损伤累积和有损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裂纹失稳扩展是造成很多桥梁发生灾难性事故的主要缘由,据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统计斟,80%〜90%钢结构的破坏与疲惫损伤有关。
第49卷第5期2020年9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 49 No. 5Sept.2020一类车辆跟驰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莘智(内蒙古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考虑具有司机反应时滞的车辆跟驰模型,利用非线性方法分析车辆跟驰模型,得到用来描述交通拥 堵密度波的修改了的KdV 方程。
关键词:跟驰模型;非线性;KdV 方程;时滞中图分类号:O 175. 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 8735(2020)05 — 0412 — 05doi :10. 3969/j. issn. 1001 — 8735. 2020. 05. 006许多学者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种模型,如车辆跟驰模型、偏微分方程模型、气体动力学 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等[「3]。
Bando 较早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微观跟驰模型(最优速度模型)来描述交通拥堵,此模型可以用来刻 画具有行波解的拥堵现象⑷。
为了更好地刻画交通拥堵问题,许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车辆跟驰模型。
Teruhisa S. Komatsu 最早对微观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在模型临界点附近交通流的形态(具有行波 解的走走停停现象)可以被修改的KdV 方程描述。
对于此问题,还有学者在一些微观车辆跟驰模型中也得 到了 KdV 方程[「7]。
在交通动力系统中,许多因数都会对交通拥堵产生影响,如道路客观条件、车辆的性能、 司机的心理状态、交通法规、上下匝道、多车道和交通密度等。
在上述影响交通的因素中,司机的因素是一个 重要的因素。
司机在驾驶汽车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注意力,而其他一些因素往往会影响司机的注意力,而司 机对这些影响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即司机有反应时滞。
许多学者对具有司机反应时滞的车辆跟驰模型展 开了研究[8-16]。
交通杆件结构计算
交通杆件结构计算是指对交通标志、信号灯、路灯等交通杆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计算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载荷分析:确定交通杆件所承受的载荷类型和大小,包括风载荷、雪载荷、自重、车辆碰撞力等。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选取适当的载荷标准和计算方法。
2. 结构建模:使用适当的工程软件或手动计算,建立交通杆件的三维模型或简化的力学模型。
考虑杆件的形状、尺寸、材料属性等因素,将其转化为可进行力学分析的形式。
3. 力学分析:运用结构力学原理和方法,对交通杆件进行静力分析、动力分析或疲劳分析。
计算杆件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评估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4. 材料选择:根据交通杆件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合的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耐腐蚀性等因素。
5. 设计优化: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际需求,对交通杆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可能涉及调整杆件的尺寸、形状、材料厚度等,以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效益。
6. 验证和审核:对交通杆件的设计进行验证和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可能需要进行实地试验或数值模拟,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交通杆件结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力学、材料、工程规范等多个因素。
通常由专业的工程师或设计团队进行,以确保交通杆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交安杆件计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交安杆件计算是指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中,对交叉口、立交桥、沟渠、栏杆等道路安全设施的支撑杆件进行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和分析的工作。
这些杆件通常包括立柱、横梁、护栏等,其设计和计算工作对于保障道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交安杆件计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在进行计算前,需要明确道路交安杆件的设计要求,包括承载能力、稳定性、抗风性能以及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应根据相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对各种交安杆件进行分析和计算,确保其符合法规要求并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在进行交安杆件计算时,需要考虑杆件的受力分析。
交安杆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荷载作用,如横向风荷载、纵向车辆冲击力、自重荷载等。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分析各种荷载的作用情况,确定杆件的内力和应力分布,对杆件进行合理的截面尺寸设计和材料选取。
在计算杆件的强度时,需要考虑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般交安杆件常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玻璃钢等,这些材料的强度、韧性、变形性能等都会影响杆件的承载能力。
在计算时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合理选取,确保杆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进行杆件的计算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条件。
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杆件的设计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杆件在实际使用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交安杆件计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合理的计算和设计,才能保证交安杆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性。
希望相关工程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和设计工作,保障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字数:497】第二篇示例:交安杆件计算是指在工程结构中对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及其他交通设施支撑杆件的力学性能进行计算、设计和验证的工作。
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行车安全,因此对交安杆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