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84749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7
温里药⏹定义: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药性:药性温热,多具辛味。
多入脾、胃、肝、肾经。
⏹功效:辛散温通、散寒止痛、补火助阳⏹适应证:用于寒邪内盛,心肾阳衰所呈现的各种里寒证候。
里寒证:常见六方面的病证⏹一是寒邪入里,脾胃阳气受抑所出现的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二是心阳衰微⏹三是寒凝肝经⏹四是寒饮伏肺⏹五是肾阳不足⏹六是寒凝经脉⏹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因脾主运化水谷,故常见心腹胀满,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消化功能失调表现⏹心阳衰微,表现心悸、胸闷冷痛、遇寒发作、面色青紫甚则出现四肢厥冷,汗出不止,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寒凝肝经者,少腹疼痛、疝气疼痛、痛经、闭经⏹寒饮伏肺者,喘嗽胸满、痰多色白清稀、遇寒发作或加重。
⏹肾阳不足,多因年老或多病,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尿频、遗尿、阳萎、不孕等症⏹寒凝经脉,寒邪有时也可侵犯肌肉、骨节、经络,可见肢体冷痛、阴疽等,[主要药理作用]⏹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抗炎、镇痛: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回阳救逆”,“温心阳”功效,用于“心阳衰微”及“亡阳证”。
⏹心阳衰微—与心力衰竭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相似⏹亡阳证—与休克后期症状相似代表药:附子代表方:回逆汤、参附汤、芪附汤强心及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正性频率、正性传导作用机制各不相同:⏹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
⏹肉桂的强心作用与其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有关。
⏹姜的醇提取液对心脏有直接兴奋作用。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附子、肉桂等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干姜辛辣成分,肉桂水煎液及其有效成分桂皮油等可使体表血管、内脏血管扩张,循环通畅,使周身产生温热感。
⏹抗休克:附子和干姜等还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延长动物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抗休克⏹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一种病理过程。
温里药,温里药的基本作用简介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温里药具有温里散寒、止痛等作用,其中部分药物还有温阳、回阳作用。
里寒证常见以下二个方面的病证:一是寒邪入里,脾胃阳气受抑;因脾主腐化水谷,脾阳受侵,则水谷不消,见心腹胀满、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宜温中散寒。
二是心肾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见腰膝酸痛、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尤其心肾阳衰,而见汗出不止、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的“亡阳证”必须温肾回阳。
根据温里药的近代研究结果,将其药理作用归纳如下。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温里药具有“回阳救逆”和“温心阳”的功效,用于“心阳衰微”及“亡阳证”。
心阳衰微与心力衰竭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亡阳与休克的症状相似。
“回阳救逆”的代表药有附子等,代表方有四逆汤、参附汤、芪附汤等。
它们用于心脏病及各种休克和低血压、缓慢型心律失常等均有一定疗效。
实验证明附子、乌头、干姜、肉桂、细辛等对心血管系统均有明显作用,现分为强心、抗心律失常和抗休克二方面加以叙述。
①强心反抗心律失常。
附子及乌头煎剂对各种动物的离体心脏和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
可使收缩力加强,心率加速,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亦能增加培养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及振幅,提高家兔实验性窦房结病的心率,使动物恢复窦性心律,使大部分动物的ST一T波的改变恢复正常。
并能对抗小鼠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
临床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各型休克均有较好疗效,这与附子的“温阳”功效是一致的。
细辛亦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明显改善左室泵功能。
姜的酒精提取液对心脏有直接兴奋作用。
②抗休克。
熟附片制剂可引起麻醉猫或犬的血压下降,同时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冠脉流量增加。
附子及芪附、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缺氧的耐受力,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并能缩小和减轻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人参四逆汤对失血性低血量休克能延长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百分率;对纯缺氧性休克、血管栓塞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等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加强呼吸运动,稳定中心静脉压和延缓因缺氧而引起的异常,心电图波形的出现,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并能提高常压下小鼠耐缺氧的作用。
温里药概述凡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热,能驱散脏腑间寒邪,适用于各种里寒证。
里寒证分为里实寒证(阴盛则寒)和里虚寒证(阳虚则寒),本类药物主要治疗里实寒证,部分药有助阳功效,亦可用于里虚寒证。
本类药因归经不同而分别适用于不同脏腑的寒证: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内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白等;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可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可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腰膝冷痛、阳痿宫冷、夜尿频多、遗精滑精等;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回阳救逆,可用治心肾阳虚证及亡阳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及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可用治寒凝肝脉,症见少腹冷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
总之,治疗里寒证,须辨明寒邪所在脏腑,选用对证的温里药。
使用温里药还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里寒表寒兼见者,当配伍辛温解表药;实寒虚寒并存者,应配伍补阳药;脾胃虚寒每兼气虚,宜配伍补气药;肺寒证每多痰饮,常配伍温化寒痰药;寒凝肝脉者多兼经气不利,宜配伍疏肝之品;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伍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配伍芳香化湿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宜耗阴动火,故凡属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及孕妇均应忌用或慎用;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根据《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理论,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适当减少用量。
温里药小结本类药物多为辛温、辛热之品,均有温里散寒之功,主治各种里寒证。
其中:1.附子、干姜均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用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
但附子大热,峻散三焦寒邪,又能补火助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干姜温里回阳之力不及附子,主要治疗中上二焦寒证,温中止痛、温肺化痰是其所长。
第十四章温里药【配伍】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凡热证、阴虚证忌用;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2.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3.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4.孕妇慎用。
三种附子饮片【采制】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
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
生用。
【处方名】肉桂、玉桂、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广肉桂、黄瑶肉桂、安南肉桂、安南桂、清化肉桂、官桂、肉桂心、肉桂末。
肉桂【食疗】1.羊肉肉桂汤:将6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炖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都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胀的作用。
2.肉桂红糖茶:桂皮3~6克,红糖12克,水煎去渣,分2次温服。
可治妇女产后腹痛;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9克山楂肉、3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肉桂、附子和干姜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三者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
不同点: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肉桂还能引火归原、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
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
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和桂枝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二者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不同点: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温里药温里散寒—里寒证(温里祛寒,外寒直中脏腑经络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所致里寒证)1、补火助阳—肾、脾、心阳虚证散寒止痛—寒凝诸痛证附子:回阳救逆—亡阳证+干姜辛热有毒,久煎解毒,不与半蒌贝蔹及同用肉桂:温经通脉—寒凝血滞诸痛(内、妇科病症)寒凝血瘀要药,引火归源2、温中散寒止痛—脾胃寒症止呕—胃寒呕吐干姜:回阳—亡阳证温肺化饮—肺寒痰饮常与附子同用增效减毒高良姜:善散寒止痛+和胃止呕辛散温通—治脘腹冷痛常用药丁香:温肾助阳—肾虚阳痿常须配伍丁香畏郁金;辛香温散—伤阴助火—热证+阴虚内热忌荜拨:温中散寒止痛:可单用辛热助火伤阴:孕妇慎用吴茱萸:疏肝下气—肝经寒凝诸痛燥湿止泻—寒泄治疗呕吐吞酸之要药,辛热有小毒,不可过量久服小茴香:温肾暖肝散寒—疝痛、痛经单用炒热/布包温熨腹部花椒:杀虫止痒辛热有小毒:孕妇慎用澄茄子:行气活血,平喘,利尿胡椒:开胃进食花椒、胡椒、澄茄子、小茴香:温中止痛,止呕不显著附子+干姜=相须为用,增强回阳救逆疗效,在降低附子毒性方面,二药相畏相杀,主要用于回阳救逆附子+肉桂=相须为用,增强补火助阳之效附子+人参=附子用于回阳救逆,人参用于益气固脱,共收回阳益气之功,主要用于亡阳气脱之证附子+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去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肉桂+川芎(或其他活血药)=共收温经活血之效,增强化瘀之力,宜用于寒凝血瘀证肉桂+黄芪(或其他补气血药)=共收温运阳气、补益气血之效,可增强补气血药作用,宜用于气血亏虚而兼阳气不足者吴茱萸+黄连=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清热泻火燥湿,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性热善温阳散寒燥湿,补骨脂性温善温脾肾而止泻,五味子性温善滋肾涩肠止泻,肉豆蔻性温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相合,温补脾肾之阳,涩肠止泻,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有功。
凡药性温热,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里寒证,包括中焦寒证、心肾阳衰之亡阳证、肾阳虚证、寒滞肝脉之疝痛、风寒湿痹、经寒痛经等。
兼治寒饮咳喘、虫积腹痛等。
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助火、伤津,故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附子1【性味归经】辛,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性能特点】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病证】(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配伍】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有毒,故孕妇忌服。
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干姜1【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性能特点】为温中祛寒之要药,无论实寒、虚寒证皆宜。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欲脱。
(3)寒饮咳喘。
【配伍】干姜配高良姜:干姜辛热温散,功能温中散寒止痛,尤长于温脾阳;高良姜辛热燥散,功能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尤长于散胃寒。
两药相配,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肉桂1【性味归经】辛、甘,热。
归肾、脾、心、肝经。
【性能特点】消沉寒痼冷而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而活血散瘀。
长于益阳消阴、缓补肾阳与引火归元,亦为补火助阳之要药;又入血分,善温通经脉,改善微循环,血瘀有寒者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