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单纯性肥胖
- 格式:pptx
- 大小:492.84 KB
- 文档页数:8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防治。
方法对50例肥胖儿童进行空腹血糖、血脂检测,并进行血压测量、肝脏检查及骨龄测定。
结果肥胖儿童血脂明显增高,重度肥胖儿童血压、血糖高于正常,中重度肥胖儿童有脂肪肝存在。
对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的采取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给以预防与干预。
结论减少高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的热量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步下降。
标签: 儿童单纯性肥胖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量,导致体内脂肪聚集过多而造成的疾病。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致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1]。
儿童时期的肥胖症常是成年期肥胖症的开端,如在儿童时期对具有肥胖症表现的儿童进行适当的预防和治疗,则可有效地防止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12月的单纯性肥胖儿童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13岁,均符合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排除与内分泌、遗传、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肥胖及肥胖综合征, 身高标准体重是WHO推荐的方法之一,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
当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轻度肥胖6例、中度肥胖27例、重度肥胖20例。
2治疗2.1药物治疗由于目前的药物疗效并不持久,且有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儿童使用药物治疗肥胖症。
具有降低食欲的药物,可用于重度肥胖症作辅助治疗。
一般可用苯丙胺2.5~5mg,6~8周为1个疗程。
2.2饮食治疗为满足小儿食欲,避免饥饿感,应选择体积大、饱腹感明显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
其纤维还可减轻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同时应保证供给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小儿单纯性肥胖一、定义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肥胖症。
近年来,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成人相比,小儿肥胖症的特点为:(1)儿童肥胖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症状;(2)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病并非密切相关,其中仅有10%-30%发展为成人肥胖症。
发展的几率随肥胖发生的年龄及严重程度而增加,而后者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肝脏疾病、胆石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有关。
二、病因1、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素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引起肥胖。
肥胖小儿大多食欲旺盛,食量大,且喜食高糖高脂食物,引起摄入能量超量。
2、活动过少:现代儿童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且有限的时间亦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据,加之传统观念重脑力,轻体力,使儿童活动量明显减少。
且肥胖儿童体重大,负荷重,易疲劳而不愿活动,引起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父母皆肥胖者子女肥胖发生率70% ~ 80%,父母皆正常者子女肥胖发生率仅为10% ~ 14%。
对大量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被领养者与养父母之间体脂无相关性,而与双亲有直接关系,提示肥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目前认为,肥胖基因(ob)和肥胖抑素受体基因(db)是部分人类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
瘦素是ob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抑制食物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Ob或db 基因突变可导致瘦素缺乏,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引起内源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的发生。
尽管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中可能存在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所掺杂的作用。
4、精神心理因素:某些儿童压抑状态下可以多食作为转化情绪方式,引起肥胖;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下降)及心理异常等也可导致儿童摄入过量引起肥胖。
三、病理生理四、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的干预措施作为校园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单纯性肥胖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据统计,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已大幅上升,尤其是城市地区,总体肥胖率已从2003年的3.3%上升到2013年的8.1%。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预防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干预措施,以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帮助这些患有单纯性肥胖的小学生。
一、合理膳食营养合理的膳食营养是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的基础。
戒除过多油腻、高热量食品,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鼓励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食品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能够有效地控制儿童的体重。
二、坚持运动锻炼运动是调节体重、塑造体型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应该坚持每天适量的体育锻炼,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锻炼的习惯,以促进体能的锻炼和促进身体的发育。
在运动锻炼时,还需要注意安全措施、科学规律和适度强度。
三、指导相关知识学校和老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肥胖相关知识指导,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肥胖危害、了解科学的减肥方式和膳食管理、掌握运动量的正确估计和发跑时间的选择,以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等。
四、家庭辅导孩子是家长的“小棉袄”,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肥胖现象具有很大的影响。
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家庭饮食,每顿饭以荤菜为主,适度减少糖分和油腻食品,并配合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出去玩耍、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慢慢地改变孩子的习惯,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
五、定期评价每学期结束时,学校和老师可以对肥胖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体型监测和饮食、运动方面的评价,及时调整食谱和运动量,避免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
总结: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的干预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学校和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应该共同关注和参与干预,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策略,全方位领域开展防止儿童肥胖发生的工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大类,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在儿童期最多见,大约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病理性肥胖又称为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仅占儿童肥胖的5%。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
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
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
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
此类激。
小儿单纯肥胖症诊断及防治一、肥胖诊断:1.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第 97 百分位或 20%以上。
2. 肥胖度的计算方法,体重超过同身高同性别标准体重(参考 WHO 标准)。
实测体重-P50 身高对应标准体重肥胖度=×100%标准体重超重:10~19.9% 轻度:20~29.9%中度:30~49.9%重度:>50%出生后凡符合上述条件者即可诊断。
二、病因:1. 摄入能量过剩,多余热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
2. 运动过少,体力活动过少,能量消耗少于正常儿童,相对剩余热能转为脂肪而积聚。
3.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 70%易产生肥胖。
三、临床表现:1. 食欲极佳或偏食肉、甜食、奶等食品。
2. 脂肪分布匀称。
3. 智力正常。
4. 性发育正常。
5. 骨龄正常或超前。
四、防治原则:1. 饮食管理:在保证正常发育前提下逐步控制饮食使体重减轻,开始只需要限制体重的过快增长,继而要保持下降,每月约 1~2 斤,至超过正常 10%时,即无需限制饮食摄入。
(1) 严格控制高脂肪及高糖饮食的摄入,保证蛋白质1~2克/kg,可选择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做到粗细粮搭配,限制甜食及零食。
(2) 热能摄入适当减少,极重度肥胖者,热能为同身高标准体重的70%左右。
(3) 为了满足小儿食欲及饱足感,应选择体积大,热能少的食品如蔬菜中芹菜、萝卜、韭菜、茭白等。
水果应选择甜度较低的品种。
这样既保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需要,同时减慢胃排空及肠道吸收减少。
2. 增加运动量及体育锻炼。
为了达到增强体能,消耗减少皮脂的目标。
(1) 运动要有趣味性、能坚持,结合日常生活游戏的运动。
如快走慢跑、踏车、跳绳、掷球等。
每周五天,每天至少 20~30 分钟。
(2) 外出郊游,登山踏青等。
增加身体移动距离,更能减少脂肪的堆积。
(3)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食欲加大。
运动时不能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及气喘吁吁等现象,心率不超过 160/分。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治策略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是21世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
单纯性肥胖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儿童肥胖症发病地区分布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中城市,我国儿童肥胖症的上升速度呈现较发达国家该病流行早期更迅猛的特点,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在我国呈逐步增多的趋势,目前占5%~8%。
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而且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重视。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定义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体力活动少、行为偏差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的慢性病。
目前对于小儿肥胖症的界定一般按体重计算,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超过20%为肥胖,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为中度肥胖;超过40%~59%为重度肥胖,>60%为极度肥胖。
近年国外应用体重指数判断儿童肥胖,国内目前根据北京城区儿童的研究,有学者建议6~12岁儿童肥胖标准为男性体重指数>18 kg /m2,女性体重指数>17.5 kg/m2,但尚无幼年儿童的正常标准。
病因单纯性肥胖占肥胖的95%~97%,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能量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
活动量过少活动过少和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
遗传因素肥胖有高度的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的家族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肥胖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为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儿童单纯肥胖症诊疗常规单纯性肥胖症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慢性营养病。
一、病因1.饮食因素:由于暴饮暴食、偏食高脂肪、高糖饮食等陋习,或家长的过度喂养,或西方饮食的引进,长期摄入能量超过身体消耗的需要,致使能量转化为脂肪贮积于体内。
2.遗传因素:双亲肥胖,子代肥胖症患病率可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的后代约10—50%发生肥胖,双亲体重在正常范围,其子女约10%发生肥胖。
单卵孪生子女常同时发病。
3.神经中枢调节因素:食欲控制中枢调节机制失调,致机体超过再常需求,摄入过多。
4.胎内因素:妊娠妇女孕期增加体重超过12kg,尤其是妊娠晚期体重增加迅速,可诱发母亲及婴儿肥胖。
5.活动过少,缺乏体格锻炼,能量消耗少于正常儿童可引起肥胖。
某些儿童看电视过多亦可发生肥胖。
二、诊断1.常有多食、偏食高糖、高脂饮食,摄入多,消耗少的病史。
2.临床表现体脂增多,脂肪分布匀称,体重增加。
可伴精神障碍,情绪紊乱,如自卑,孤僻,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活动及社交能力降低。
3.标准及分度(1)年龄别体重a.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小儿体重均值为X,>X+2S为轻度肥胖,>X十3S为中度肥胖,>X+4S为重度肥胖。
b.以上述均值X+10%为超重,>X+20%为轻度肥胖,>X斗30%为中度肥胖,>X+40%为重度肥胖,>X+60%为极度肥胖。
(2)身高别体重按不同身高值(一般以1--2cm为组距)列出相应标准体重值(以均值+标准差或用百分位表达)。
体重超过同身高同性别健康小儿标准体重值10—19%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三、预防1.胎儿期,对孕妇加强营养教育,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尤其是注意妊娠后期避免过度营养,在妊娠全过程体重增加约11公斤左右最为理想。
2.生后母乳喂养,4个月后再添加固体辅食。
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矫治情况分析单纯性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能量消耗不足所致的肥胖症,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出现。
肥胖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外表,更关键的是可能会增加他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而对于单纯性肥胖幼儿,更需要及时的干预和矫治,以避免日后的健康风险。
本文将以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病例分析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年龄在3-6岁之间,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1。
这13例幼儿的肥胖程度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单纯性肥胖,即没有其他明显的病理原因导致的肥胖。
他们的饮食结构和运动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都存在摄入过多的热量和消耗不足的情况。
2. 干预措施对于这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医务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首先是对其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其次是加强体育锻炼,鼓励孩子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创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如规律作息、少吃零食等。
在干预措施中,还包括心理干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意识。
3. 效果分析经过一定时间的干预干预措施,这13例单纯性肥胖幼儿的情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一部分孩子的体重有所减轻,体质指数逐渐趋于正常水平;另一部分孩子的体重虽未有大幅变化,但身体活动能力有所提升,体态也更加健康。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医务团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也证明了针对单纯性肥胖幼儿矫治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4. 问题与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单纯性肥胖幼儿的矫治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幼儿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家长长期、持续的引导和帮助。
部分孩子的肥胖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更加持久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些孩子在干预过程中存在对饮食和运动的抗拒,也需要更多的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5. 对策和建议为了更好地矫治单纯性肥胖幼儿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