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2.31 KB
- 文档页数:4
一、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便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解读:此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生活在充满仁爱之心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二、子曰:“择善而从之。
”翻译:孔子说:“选择善良的事物去追求,跟随它们。
”解读:此句教导我们要善于选择,追求善良的事物,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强调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四、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倡导仁爱之心,强调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解读:此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提前做好规划,以免遇到困境。
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七、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强调学习要不断温习,从中汲取新知识,以便传授他人。
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表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九、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器物。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局限于某一领域。
十、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后,道就会产生。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注重根本,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十则》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论语十则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原文和翻译《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日:“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国恕乎!己所不欲,勿施匈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word完整版)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跟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德行不优秀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论语十则原文附翻译论语十则原文附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论语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1/3页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论语十则(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论语十则(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论语十则(五)【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六)【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论语十则(七)【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论语十则(八)【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途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站在河边上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七)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十)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三则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X 1 ng)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词: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身:自己。
谋:谋划,商量办法。
忠:诚心诚意。
交:交往。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一一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字词: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齐:看齐。
译文: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 。
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有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字词: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可以:可以用来行:遵守,奉行。
其:大约。
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强调对人要宽容。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字词: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道:道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以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读书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把“仁”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字词:处:据有,取。
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重点高中论语十则翻译————————————————————————————————作者:————————————————————————————————日期: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论语》十则翻译1、先生说:“学习了知识并时常地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先生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先生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先生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同样的缺点。
”7、先生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先生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呢?”先生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