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定义和鉴别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11.37 MB
- 文档页数:30
中药鉴定学一文学完总论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4个)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主观利益驱动----①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有意造假,以假充真;③掺伪;④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⑤染色。
客观专业水平不够----⑥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⑦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鉴定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鉴定学是指依据中药的药材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等特性,通过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检验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中药鉴定学的笔记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是:形态鉴定、性状鉴定、组织构造鉴定、理化鉴定、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评价、药效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形态鉴定是指对药材的整体外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断面、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和鉴别。
形态鉴定主要包括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
而颜色和气味的判断对于某些中药种类也是很重要的。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指药材的各部分组织在现场或剖面切片中的形态特征鉴定。
药材的性状鉴定应该包括特征所包含量最多的部位,药材特征是首选部位,在其他部位无法鉴别时需要取药材中的次要部位。
3.组织构造鉴定组织构造鉴定是指对药材的细胞形态、细胞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鉴别。
目前,组织构造鉴定主要有形态比较与显微图像比较两种方法。
4.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是指对药材的干燥程度、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酸碱度、抽提物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以鉴别药材的质量。
通常,可以使用烘干法、灰分含量法、滴定法、比色法等方法进行药材理化鉴定。
5.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鉴别和检验中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对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药理作用评价药理作用评价是通过实验证明中药药材对动物和人体的机能影响,以判断其药理作用和药效。
通常,药理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动物体征和传统常规测量的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
7.药效学鉴定药效学鉴定是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对中药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以证明其药效和安全性。
通常,药效学鉴定主要通过鉴定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确定药性和用量范围。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鉴定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一、鉴定学基本概念1. 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炮制或用于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化石等。
2. 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鉴别:通过对多种相似的中药材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特征和差异。
4. 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外观、品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鉴定学方法1. 外观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和性质。
2.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特征,进行鉴别和鉴定。
3. 理化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如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进行鉴别和鉴定。
5. 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对中药材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中药鉴定学常用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2. 理化指标:包括中药材的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理化性质。
3. 化学指标:包括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有效成分的含量、挥发油的含量等。
4. 显微指标:包括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显微观察指标。
5. 质量指标:根据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综合评定其质量。
四、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鉴别真伪:中药鉴定学可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避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2. 确定质量: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进行鉴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中药鉴定学(自学考试用)中药鉴定学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本草著作记载的药物有近3000种,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 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Δ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绵茵陈‖春季苗高6-10cm采收,―茵陈蒿‖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
金银花以蒸晒法加工绿原酸含量高。
3.产地 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掺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后再流入市场Δ 道地药材:指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生长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显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的药材。
我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
一、重要本草著作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1. 《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2.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公元502-536年)②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等7类③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3. 《新修本草》李绩、苏敬唐代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公元659年②全书54卷,收载药物850种,新增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金元时期①全书31卷,载药1746种,新增500余种。
《证类本草》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5.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①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9余幅,附方1596年11096余首、新增药物374种。
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及任务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草药的鉴定方法、技术和规范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草药资源的鉴定、中草药品质的评价以及中草药真伪的鉴定等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草药资源的鉴定:中药材的鉴定是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确认并确定中草药的种类和品种。
这对于中草药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草药品质的评价:中药材的品质评价是指对中草药的质量、药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质量控制要求等。
这对于合理使用中草药、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3. 中草药真伪的鉴定:中草药真伪鉴定是指通过检验中草药的性状、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等特征,识别真伪并判断其质量。
这对于保障中草药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中草药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4. 中药配方的鉴定:中药配方的鉴定是指通过研究中草药组合的比例、制备过程和药效,确定和评估中药方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对于推广和应用中草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鉴定学通过对中药资源、品质、真伪和配方等方面
的研究,旨在提高中草药的质量、保证中草药的安全性,并促进中草药的科学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