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完美版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完美版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纺织业中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发展史、制陶业和制瓷业发展史、冶金业中铸铜、冶铁、冶钢发展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等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课堂教师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理解本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特征。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作为主体,着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特征。由于历史悠久、知识点分布比较零散,只是按照书本的知识罗列的话,学起来很枯燥,也不能很好地梳理各手工业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它们本身之间发展的历史联系,当然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课堂上,我以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及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作为贯穿的线索,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导入时,讲到曾经的“中国制造”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承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主动去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状况。紧接着以“素纱襌衣的秘密”这一视频作为激发点,一步步导入。

整节课效果比较好,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纺织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陶瓷业中制陶业和制瓷业以及冶金业领域中冶铜、冶铁和冶钢的历史史实以及它们本身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当成零散的知识串烧对待,并能自然而然地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加深了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相比当下,学生也产生了强烈地民族责任感,希望能够再现历史雄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与相关视频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古代“中国制造”和“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手工业制造水平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至少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便占据全世界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出口大国地位长达上千年之久,以至于百科全书式的罗马帝国著名学者普林尼哀怨地将本国经济危机归咎于对华贸易,认为罗马进口中国丝绸等制成品逆差过大,导致黄金持续外流,造成了国内经济危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在16世纪以前,技术水平全面领先于西方。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技术流向几乎完全是单线程地从中国流向欧洲。而连接这条东西方通道的就是在汉朝开始畅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

安),西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

挟质量和价格双重优势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堪称一路凯歌。中国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当地土著“不复种棉织布……忘记了纺织纱布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倾销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当时欧美人笔下,墨西哥“土著居民逐渐停止纺织”;“西班牙所有的丝织工厂全部毁灭了”;“中国的麻织品为印第安人和黑人所渴求,一旦中国产品短缺,尽管欧洲产品充斥市场,他们也绝不问津”;……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法国一些丝织品厂商为扩大销路甚至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印上“中国制造”字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技术在当时堪称翘楚。那么,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到底发达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

一、纺织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技术在当时堪称翘楚。那么,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到底发达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

1、丝织业

播放视频《素纱襌衣的秘密》。

除却四周的绒圈锦,这件衣服折叠起来甚至可以放在火柴盒里。当代科学家们在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之后,才制造出一件类似的衣服,但份量却有50g,由此足见汉代的丝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汉代丝织品随着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这是唐朝的花鸟纹锦,整个锦面构图精巧,配色华丽,织纹组织细密,即便置于现代丝织物行列之中,也毫不逊色,。这是明清时期的丝织技术,而这些高超的技术都是在汉代基础上发展而来。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技术水平的当属被称为“工官”工场的官营手工业。请大家看一段资料了解一下唐朝的官营纺织业发展状况。

资料一:据《唐六典》载,少府监役使的“技能工匠”达19850人,将作监所属工匠也有15000人,作坊的规模很大,分工细密。

资料二: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分工很细。如少府监下的织染署,是专掌“供天子、太子、群臣之冠冕”的机构,共有作坊25个:“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絁,四曰纱,五日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组授之作有五:一曰组,二曰绶,三曰绦,四曰绳,五曰缨。

从这两个材料你能分析唐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呢?

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分工细

资料三: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真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朝野令载》卷3

从这则材料,你看出了什么呢?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那么,中国究竟在何时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呢?

图片展示:新石器时代相关图片

中国纺织业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幻灯片播放丝织业发展历史表格)

丝织品是不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为什么?百姓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麻或葛

古代,我们称广大劳动大众为布衣,这个布就是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大家别惊讶,虽然麻制

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但古代却恰恰相反。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有没有更好的代替品?既实惠又保暖舒适?

2、棉纺织业

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比中原要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才推广到闽粤等地区。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幻灯片介绍),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到了元代,有个女人名叫黄道婆,由于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到崖州即今天的海南岛,向当地善织的黎族姐妹学会了植棉工具和新的纺织技术。返乡后,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遂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幻灯片棉纺织业总结表格展示)

除了路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唐宋后,特别是宋朝,由于西北陆路对外贸易交通先后受辽夏金的阻挠,宋政权特别重视海路贸易,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大大扩展。这些航线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红海沿岸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唐宋时,瓷器也成为中国外销的重要商品。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了。所以,这条航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二、陶瓷业

陶瓷,是陶与瓷的总称。请你辨一辨,哪是陶哪是瓷?(实物或幻灯片),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介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如原料、温度、吸水率及透光率等考虑)陶比较硬朗,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美,瓷柔和,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陶与瓷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先有陶后有瓷,陶孕育了瓷。

1、制陶业

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器是距今一万年以前大约在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幻灯片图片展示:早期陶器的特点?

生:胎质粗糙,胎壁较厚,易破碎,陶色多为红褐色、灰褐色等较近大自然的本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多,有少量绳纹或类似的条纹状,陶器类型较少,比较单一。

师:这是因为原料是普通易溶粘土,烧制火候较差,所以一般都是夹砂陶。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出现了各个品种的陶器,如灰陶、白陶、红陶、彩陶、黑陶等等,这一阶段的彩陶和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是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和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和新时期时代早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光泽、有釉)

1973年山东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该器物胎骨坚硬,不易渗水,器表漆黑发亮,壁薄如蛋壳,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陶器里面,最迷人的是唐三彩。三彩指?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义,包括绿、黄、白、红等许多颜色。有的一色单用,多数为混合使用。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的釉陶不同,它的胎体是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使用多种金属作呈色剂。不同金属的呈色不同,如氧化铜烧成后呈绿色,氧化铁烧成后呈黄褐色,氧化钴烧成后呈蓝色,并用铅作釉的溶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多种色调,斑斓绚丽,使人不禁想见盛唐的风采。

如此精美的唐三彩很少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大都是属于随葬的明器,为什么?

除了陶本身的缺点外,当时瓷器的烧制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况且唐三彩的铅含量很高,有毒

的,

唐三彩的一大贡献就是钴的运用,氧化钴呈蓝色,其在陶瓷上的运用为日后青花瓷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制瓷业

(幻灯片图片)大家看,这个器物和新时代早期陶器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有光泽细腻薄等等

师:这是在商代和西周、东汉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釉,实际上是一种釉陶,由于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所以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这1600多年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浙东地区的越窑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烧制成功原始青瓷,到唐朝,越窑青瓷已经成为一代名瓷,因其近乎完美的釉色而跃居众窑之首。

烧制精美的青瓷需要还原焰,烧制过程中氧气的多少是烧瓷的关键。在窑内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不断投送薪炭,釉中着色金属反应后氧化亚铁越多,三氧化二铁越少,则青瓷釉色越好。在我国华东一带春夏季节气候潮湿,所以有了只有在天高气爽的晚秋或初冬时候方才开始烧窑的习惯。陆龟蒙诗中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不仅点出了青瓷的美,也点出了青瓷烧制的时节。

(幻灯片)越窑,又以秘色瓷为最上品,这是中国最早为皇家做的贡瓷,代表了越窑青瓷的最高水平。“秘色瓷”一词过去只见于历史文献中,后世人们从未见过实物,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瓷器,秘色瓷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它如冰类玉的釉色着实令人惊叹。传说,这种釉色是因为使用了一种秘密配方,至今人们都不知道。技术也就失传了。

(幻灯片)这是唐朝河北邢窑的白瓷,大家看,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白如雪”。

白瓷的生产较青瓷晚,开始于北朝时期,达到真正兴盛是在唐朝。白瓷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白瓷的出现和发展,就没有后来的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等彩瓷的出现。

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河北邢窑,其在白瓷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青瓷中的越窑。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对于邢窑白瓷的特点,皮日休在其《茶瓯》诗中有生动的描写“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墮,轻如云魄起”。他以“圆”似月魂形容邢瓷的制作规整,以“轻”如云魂比喻邢瓷的胎体轻薄和色白。

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国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有邢窑白瓷,这真可以说是“天下无贵贱通行之”了。

除了青瓷与白瓷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等新品种。

釉下彩: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250---1340℃)

另有釉中彩、釉上彩。

唐代时一个诗歌的世界,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除了植物、动物、人物外,还用诗文和书法作为瓷器的一种装饰,成为一大风格。

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南宋初期的一艘木质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宋代,是中国瓷器鼎盛时代,出现了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名窑。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元:青花瓷: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称“青花”。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永不掉色。青花瓷普遍的是白底蓝花瓷器,发展到后来,也包括了蓝底白花瓷器。

清:粉彩瓷:引进了外国的白色彩料和配置技法,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在风格上,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这尊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在2002年香港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的惊人价格,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受西方影响烧制成功的清珐琅彩。

小结:请大家回看这组图片,感知陶瓷业历史发展有什么特点?

从质地、用途、纹饰、工艺等考虑。

随着“南海一号”出水的,除了大量陶瓷,船舱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和铁钉。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制铁方面科技也比较领先。

三、冶金业

那么,中国的冶金发展历史如何呢?请大家阅读书本P13-14,完成这一表格。

师:大家在看书过程中,有什么疑问,请提。没有疑问的话,我来提问。

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

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1000℃左右)的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还原而得到的含有较多夹杂物的铁。这种铁为海绵状固体,杂质较多,含碳量低,质软,只能锻,不能铸。(锻: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然后用锤子打。铸: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具里制成器物)

生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并含C、Si、Mn、S、P等元素,是用铁矿石经高炉冶炼的产品。生铁性能坚硬、耐磨、铸造性好,但生铁脆,不能锻压。

淬火:使钢材经加热、保温后,对其进行快速冷却(一般在水或油中进行),借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书本记载汉与宋有关煤炭的记载,煤与煤炭是一样的,汉代,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考古发现,煤作为辅助燃料,使用范围广;而宋则有了明确的记载,民间才普及开来。

(幻灯片)欣赏有关冶金图片。

注:这把就是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出土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鼓风技术的革新,是提高冶铁技术的关键。我国古代鼓风设备经利用人力鼓风的人排到利用畜力鼓风的马排、牛排到东汉的利用自然力的水排,大大提高了冶铁的质量和效率。如熔化120斤的矿石用马排就需要“用马百匹”,而用水排就极其省力,所以《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因为“造作水排,铸为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幻灯片播放):三大手工业表格形式总结。请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特征?

特征: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多种经营形式长期并存;技术不断进步、分工细化、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讲授】课堂小结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首次派使节来华,要求贸易。双方互赠礼物的鲜明对比已经显示出双方相当大的差距。

英方带给乾隆帝的礼品:有能能形象描述“太阳及其周围行星的运行”和“表明日月星辰的全蚀和偏蚀、行星的交会或相冲现象”,如天球仪、地球仪等;有的“可以预报气象”;还有一只由牛顿发明、经天文学家赫胥尔改进的天文望远镜;有用于抽真空的仪器以及铜炮、毛瑟枪、连珠炮、当时英国最大军舰的模型、各种钢铁制品、羊毛等

乾隆帝回赠的礼品:玉器、瓷器、漆器、大量的绸缎丝罗以及相、茶、瓜干之类,甚至

毫无实用价值的“白玉如意”也列为上品。

赠品反映出两国君主之所想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最终导致“挨打”。曾经,“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无上荣光;

而今,“中国制造”却让我们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渐渐变味。

为此,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就是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新政府在坚持全球经济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经济繁荣的新理念。希望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能让世界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回想起醇厚、悠扬的“中国声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