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四离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解离平衡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解离平衡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是一种实验报告,可用来描述解离平衡和沉淀反应的过程。
它将试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所采取的步骤以及试验结果汇总在一起,从而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
首先,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其中,实验目的是描述实验的主要目的,即检验解离平衡和沉淀反应的原理。
实验原理描述了解离平衡和沉淀反应的机制,例如: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和pH,可以改变反应物之间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反应结果。
实验步骤是描述实验过程的步骤,包括实验准备、试剂准备、反应条件设置、反应时间、抽样取液和检测结果等。
实验结果是实验结束后得出的结论,包括实验反应产物的数量或比例,以及实验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等。
此外,实验报告还应该包括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其中分析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检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讨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反应原理和反应机理,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更好地掌握实验技术。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解离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沉淀解离平衡的计算方法;3. 分析影响沉淀解离平衡的因素;4. 通过实验验证沉淀解离平衡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沉淀解离平衡是指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溶解与沉淀的速率相等,形成动态平衡。
其表达式为:MxNy(s)⇌xM^+(aq)+yN^-(aq),其中MxNy为沉淀物,M^+和N^-为离子。
沉淀解离平衡常数(Ksp)表示为:Ksp=[M^+]^x[N^-]^y,其中[M^+]和[N^-]分别为离子浓度。
实验中,通过改变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观察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从而验证沉淀解离平衡的规律。
三、实验用品1.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滴定管、移液管、磁力搅拌器、pH计;2. 药品:氯化银(AgCl)、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硝酸银(AgNO3)、盐酸(HCl)、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硫酸铜溶液;2. 实验一:观察氯化银沉淀的生成a. 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b. 记录沉淀生成的条件,如溶液浓度、温度等;c. 分析沉淀生成的规律;3. 实验二:观察氯化银沉淀的溶解a. 取一定量的氯化银沉淀,加入稀盐酸,观察沉淀的溶解;b. 记录沉淀溶解的条件,如溶液浓度、温度等;c. 分析沉淀溶解的规律;4. 实验三:研究沉淀解离平衡的影响因素a. 改变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观察沉淀的生成和溶解;b. 记录不同条件下沉淀解离平衡的变化;c. 分析影响沉淀解离平衡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沉淀生成的速率逐渐加快。
2. 实验二:氯化银沉淀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银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溶解。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增加,沉淀溶解的速率逐渐加快。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
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溶解情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⑵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与生成进行分析。
⑶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及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⑷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存在及其移动方向的确定的方法,树立对立统一的思想,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求真的态度,培养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创新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沉淀溶解平衡五、教学方法习题练习、讲解启发、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六、教具准备:试剂:饱和食盐水、浓盐酸仪器:试管、滴管、多媒体平台、电脑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如何形成? 小朋友吃糖不刷牙易形成蛀牙又什么原因?这都与我们要学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有一定关系。
【图片展示】千姿百态的岩石、溶洞、蛀牙。
【老师】现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之前,我们首先思考讨论两个问题:问题一,在NaCl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学生思考讨论】分两种情况:当溶液没有达到饱和时,固体能继续溶解;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继续溶解。
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及盐类水解原理的理解。
2.了解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溶度积规则。
3.学习快速测量溶液pH的方法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部分解离,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例如Hac)存在下列解离平衡:如果在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解离平衡向生成弱电解质的方向移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弱酸及其盐(如HAc和NaAc)或弱碱及其盐(如NH3·H20和NH4Cl)所组成的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外来少量酸或碱起缓冲作用。
即当加入少量的酸、碱或对其稀释时,溶液的pH基本不变,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3.盐类的水解强酸强碱盐在水溶液中不水解。
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和弱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都发生水解。
因为组成盐的离子和水电离出来的H+或0H-离子作用,生成弱酸或弱碱,往往使水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根据同离子效应,往溶液中加入H+或0H-可以抑制水解。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盐类的水解。
4.难溶电解质的多相解离平衡及其移动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与其饱和溶液中的相应离子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利用溶度积规则,可以使沉淀溶解或转化。
降低饱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使两种离子浓度的乘积小于其溶度积,沉淀便溶解。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以根据其K sp的相对大小判断沉淀生成的先后顺序。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以将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这种过程叫做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转化一般是溶度积较大的难溶电解质可以转化为溶度积较小的难溶电解质。
三、试剂0.1mol·L-1的HCl,HAc,NaOH 和NH3·H2O;甲基橙;NH4Ac固体;酚酞;O.1mol·L-1NaAc;0.1mol·L-1的NaCl,NH4Cl,Na2C03,NH4Ac,NaAc,NaH2P04,Na2HP04,Na3P04溶液;固体Fe(N03)3·9H2O;6mol·L-1HNO3溶液;饱和Al2(SO4)3溶液;饱和Na2C03溶液;0.1mol·L-1AgNO3溶液; 0.1mol·L-1K2Cr04溶液;饱和(NH4)2C2O4溶液;0.1 mol·L-1CaCl2溶液;2 mol·L-1HCl溶液;2 mol·L-1HAc。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沉淀平衡的基本原理;2. 掌握溶解沉淀平衡的计算方法;3. 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4.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溶解沉淀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和沉淀的动态平衡。
该平衡可用溶度积常数(Ksp)表示,其表达式为:Ksp = [A+]^m × [B-]^n式中,A+、B-分别为难溶电解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m、n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
三、实验器材1. 电子天平2. 100mL容量瓶3. 烧杯4. 玻璃棒5. 滴定管6. 酸碱指示剂7. 溶液:氯化银(AgCl)、氯化钡(BaCl2)、硫酸铜(CuSO4)、硝酸钾(KNO3)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分别配制0.1mol/L的氯化银、氯化钡、硫酸铜和硝酸钾溶液。
2. 配制沉淀溶液:取50mL氯化银溶液,加入50mL氯化钡溶液,观察沉淀现象。
3. 计算Ksp:根据沉淀现象,计算氯化银和氯化钡的溶度积常数。
4. 调整溶液浓度:取50mL氯化银溶液,加入适量硝酸钾溶液,观察沉淀现象。
5. 计算Ksp:根据沉淀现象,计算氯化银和硝酸钾的溶度积常数。
6. 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通过改变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沉淀现象,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氯化银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2)氯化银和硝酸钾混合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2. 分析:(1)根据Ksp计算,氯化银和氯化钡的溶度积常数分别为1.77×10^-10和1.86×10^-10。
(2)根据Ksp计算,氯化银和硝酸钾的溶度积常数分别为1.77×10^-10和1.10×10^-12。
(3)改变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会影响溶解沉淀平衡。
例如,降低温度有利于沉淀生成,增加溶液浓度有利于沉淀溶解。
六、实验结论1. 溶解沉淀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和沉淀的动态平衡。
实验三解离平衡实验日期:—年—月—日、星期:______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实验目的]1. 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2. 掌握盐类水解溶液酸碱性的规律;3. 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和使用原则。
[实验操作]支试管中的物质。
⑶取上面制得的NaAc溶液,加1滴酚酞指示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之。
⑷将(3)制得的Fe(NO3)3溶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保留作比较用;第二份中加入2mol ・L-1HNO3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第三份用小火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解释上述现象。
⑸在⑶制得的BiOCI白色混浊物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 •L'1HCI,并剧烈振荡,至溶液澄清(HCI不要太过量),再加水稀释,有何现象?解释之,由此了解实验室应如何配制BiCI 3、SnCI2等易水解盐类的溶液。
⑹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在100mL烧杯中加入LHAc和LNaAc 溶液各25mL,搅拌均匀,用pH试纸测定其pH 值。
加入去离子水50mL , 冲稀一倍,搅匀后再测定其pH值。
然后将此溶液分为两等份,一份加入LHCI溶液10滴,搅匀,用\ pH试纸测定其pH值,另一份中加入LNaOH溶液10滴,搅匀,再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记录测定结果。
第二份现象:第三份现象:最初的pH=稀释后的pH=加酸后的pH=加碱后的pH=Ac- + H2O亠HAc + OH -Ac-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咼平衡向右移动,OH-浓度增大。
H+增大,Fe3+的水解反应向左移动,溶液颜色变浅。
Fe3+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咼平衡向右移动,Fe(OH) 3的量增大。
BiOCI+ HCI T Bi3+ + H2O + Cl-为了防止BiCI 3、SnCI2等盐类的水解,应加入适当的酸。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的酸、碱或水,溶液的pH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实验四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日期:—年—月—日星期: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实验目的]1•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2. 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3. 掌握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
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实验四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目的:了解弱酸与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其平衡移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恶性质及缓冲溶液的配置方法;掌握难溶点解释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规则的运用;学习液体及固体的分离以及pH试纸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一元弱酸中的浓度:一元弱碱中的浓度:缓冲溶液的pH值:;难溶强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实验器材:离心机,离心试管,试管,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架,滴管,药匙实验药品:甲基橙,酚酞,广泛pH试纸,精密pH试纸(pH=3.8~5.4;pH=5.5~9.0)实验过程:(一)测定溶液pH用广泛pH试纸测量0.1mol/L的溶液,0.1mol/L的溶液和的0.1mol/L溶液的pH。
测得分别为pH=1.0; pH=13; pH=8.0。
通过计算,易知理论值分别为pH=1.0; pH=13.0; pH=8.2552。
(二)同离子效应(1)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0.1mol/L的溶液和1滴甲基橙溶液,摇匀后观察溶液颜色为橙红色。
然后向A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摇匀后观察,与B管溶液颜色比较,发现A管中液体颜色变黄。
解释:在A管原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显酸性使甲基橙为橙红色,加入固体后,溶液中增多,发生同离子效应,反应逆向移动,使水中氢离子浓度减小,pH上升,甲基橙显黄色。
(2)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0.1mol/L的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摇匀观察溶液颜色为红色。
向A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摇匀观察颜色,A管中红色褪去。
解释:在A管原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显碱性使酚酞为红色,加入固体后,溶液中增多,发生同离子效应,反应逆向移动,使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pH下降,酚酞红色褪去。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0.1mol/L的溶液,再向A管中加入适量饱和溶液,再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适量2mol/L的溶液,摇匀观察,A管无明显变化,B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理解。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方法。
3. 熟悉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及其应用。
4. 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沉淀两个相反过程同时进行,并达到动态平衡。
在此过程中,溶解的离子浓度与沉淀的离子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称为溶度积常数(Ksp)。
Ksp = [离子1]^m × [离子2]^n其中,[离子1]、[离子2]分别代表溶液中两种离子的浓度,m、n为它们在化学式中的计量数。
通过测定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可以计算出Ksp,从而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情况。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烧杯2. 玻璃棒3. 电子天平4. 滴定管5. 移液管6. 恒温水浴锅试剂:1. 氢氧化钠(NaOH)2. 硫酸铜(CuSO4)3. 氯化银(AgNO3)4. 氯化钠(NaCl)5. 氯化钡(BaCl2)6. 硝酸(HNO3)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剂,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
2. 配制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加入适量蒸馏水,转移至烧杯中。
3. 加入沉淀剂: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充分搅拌,观察沉淀的形成。
4. 静置:待沉淀完全沉降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去除上层清液。
5. 滴定:向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滴定至终点。
6. 计算Ksp:根据滴定结果,计算沉淀剂的浓度,进而计算Ksp。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实验测得Ksp = 1.2 × 10^-5。
2. 结果讨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并测定了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Ksp。
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符合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六、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加深了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理解。
实验三解离平衡
实验日期:__年__月__日星期:___
班级:___姓名:___
[实验目的]
1.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掌握盐类水解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3.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和使用原则。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解释或结论、反应式
一、电离平衡
1. 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
(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1mol/LHAc
溶液2mL,再分别加1滴甲基橙,然后
在一支试管中,加少量固体NH4Ac,振
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与另
一支试管进行比较,并解释之。
(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0.1mol/LNH3·H2O溶液2mL,再分别加1
滴酚酞,然后在一支试管中,加少量固
体NH4Cl,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
色变化,与另一支试管进行比较,并解
释之。
2. 盐类水解
(1)用pH试纸测定NaCl、NaAc、NH4Cl、NH4Ac溶液的pH值。
(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mL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固体Fe(NO3)3·9H2O 及BiCl3(BiCl3只需绿豆大小),振荡,观察现象。
用pH试纸分别测定其pH。
解释之。
NaCl的pH=
NaAc的pH=
NH4Cl的pH=
NH4Ac的pH=
HAc H+ + Ac-
醋酸部分解离产生H+溶液呈酸性;加
入固体NH4Ac后,HAc的解离平衡
向左移动,H+减小。
NH3·H2O NH4+ + OH-
NH3·H2O部分解离产生OH-溶液呈碱
性;加入固体NH4 Cl后,NH3·H2O
的解离平衡向左移动,OH-减小。
盐类水解规律:
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
溶液呈碱性;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
性。
Fe3+ + 3H2O Fe(OH)3 +3H+
Bi3+ + Cl- + H2O BiOCl↓+ 2H+
保留NaAc、Fe(NO3)3·9H2O、BiCl3三支试管中的物质。
(3)取上面制得的NaAc溶液,加1滴酚酞指示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之。
(4)将(3)制得的Fe(NO3)3溶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保留作比较用;第二份中加
入2mol·L-1HNO3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第三份用小火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解释上述现象。
(5)在(3)制得的BiOCl白色混浊物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1HCl,并剧烈振荡,至溶液澄清(HCl不要太过量),再加水稀释,有何现象?解释之,由此了解实验室应如何配制BiCl3、SnCl2等易水解盐类的溶液。
(6)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在100mL烧杯中加入0.1mol/LHAc和0.1mol/LNaAc溶液各25mL,搅拌均匀,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加入去离子水50mL,冲稀一倍,搅匀后再测定其pH值。
然后将此溶液分为两等份,一份加入0.1mol/LHCl溶液10滴,搅匀,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另一份中加入0.1mol/LNaOH溶液10滴,搅匀,再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记录测定结果。
第二份现象:
第三份现象:
最初的pH=
稀释后的pH=
加酸后的pH=
加碱后的pH=
Ac- + H2O HAc + OH-
Ac-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
平衡向右移动,OH-浓度增大。
H+增大,Fe3+的水解反应向左移动,
溶液颜色变浅。
Fe3+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
高平衡向右移动,Fe(OH)3的量增大。
BiOCl+ HCl→Bi3+ + H2O + Cl-
为了防止BiCl3、SnCl2等盐类的水解,
应加入适当的酸。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的酸、碱或
水,溶液的pH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实验四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日期:__年__月__日星期:___
班级:___姓名:___
[实验目的]
1.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3.掌握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