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最清晰的脚印留在泥泞中”写作导引
- 格式:doc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高考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一、概念阐释“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
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2015全国1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9全国1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
吹尽狂沙始到金考场作文作为一种应景即时作文,想要一下子扣住阅卷老师的心,从而在考场中制胜,笔者以为立意乃文章之魂,其深刻性显得尤其重要,作文深刻、有内涵,则能让人读后余味无穷,感慨万千,意味深长。
但令人遗憾可叹的是,考场上立意深刻、观点厚重的文章凤毛麟角,因此,在考场上如能写出深刻而又有内涵的文章,肯定能独树一帜,以致能脱颖而出,从而战胜于考场。
未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培养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其表现在高考作文上,即命题侧重于思想性与启迪性,写作上要求深刻性与前瞻性,以适应未来人才培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使考场作文立意深刻呢?一、“吹尽狂沙始到金”考场作文立意深刻而有内涵,则能脱颖而出,石破天惊。
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与评分,特别是议论文的评价,一定会是看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品质高低是今后判定一篇作文优劣的重要尺度与标准。
因此,我们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深入挖掘题目中所提供的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中蕴含的真正深层次的东西;下笔写作时,我们能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⒎⒆饔谩5比唬?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
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先请看某调研考试中的学生一篇题为《苦难是人生的调味剂》的佳作:有人说,苦难其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营养与力量,如果一个没有遭受苦难的人,他的人生是危险的。
――题记“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众所周知,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充满激励奋进意味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在一次聚会上,那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
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卢守栋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近年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首选,前者因为拟题者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确定了话题的范围,考生在写作时只要做到认真审题,一般不会出现偏题、背题等现象。
而材料作文由于受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立意角度的选择、观点提炼等因素的影响,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好材料作文呢?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卢守栋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五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r——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怎样选用材料 [J], 焦文林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评课活动撷珠 [J], 汪春杰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杭州市半山中心粮库绿色储粮工作发展纪实 [J], 陈燕;丁江涛
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J], 姜东; 孙明利
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秦欢老师《走之》磨课、摩课的感想 [J], 孙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张辉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09期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在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类型之后,逐渐转移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上来,其特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同学面对这一变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与旧材料作文相提并论,或者当成话题作文胡乱拼凑,导致偏题、跑题,出现高考考场严重失利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把握不准写作的要领。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明确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异同“新材料作文”仍然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材料作文”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在发展中,“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内容指向明确,主旨比较单一,题干指明写作内容和文章体裁。
而“新材料作文”是命题者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进行写作。
题干“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总之,材料作文强调的是立意的唯一性,要围绕核心观点展开写作;新材料作文,则是强调观点的多元性,就是核心观点可以,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其他观点,也可以立意写作,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理解材料内涵材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间应当不少于五分钟。
新材料作文,不仅要全面理解材料,而且要适当地分析材料,因为只有经过分析,理解才能全面深刻。
全面理解就是要整体把握材料,这是文章写作之前的第一要务。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全面理解材料,没有把握关键信息,而只是随便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开始仓促行文,而且越写越偏离材料。
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提供的材料及要求: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
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
2021年高考优秀作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如果说时间的流逝是一匹千里马不断前进的过程,那么它的价值便在不断的奔跑中体现出来;如果说时间是人们心与心碰撞的瞬间,那么它的价值便在坦诚的交流中凝聚。
是的,时间本身没有价值,时间的价值就在于它如白驹过隙般地流转,在岁月的沉淀中物是人非。
时间的价值在于它在逝去之后留给人们的深刻的印迹。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虞美人》饱含了他亡国之后的辛酸与无奈。
他,身为国君,却无力挽救自己的国家;他,才高八斗,却只能在软禁中度过自己的人生。
时间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诗词也因此而更具韵味。
他的人生被岁月沉淀后更显其价值。
同样,时间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反思过去的机会,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复杂的。
毕竟那是属于他的时光,是他人生的组成部分。
时间的价值在于此,给予人们无限的感概,在发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之后,人们也许会更珍惜彼此,抓住眼前的美好时光。
然而,时间它总是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溜走,如白驹过隙般如此迅速,而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使它的价值最大化。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时间的流逝或许会使表面暗淡无光,但只要内在价值丰富,终会被人们发现的。
时间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真假,辨明是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建立的丰功伟绩被时间打磨得更加光彩夺目,而历史上的奸臣小人的恶劣行径也被时间揭露出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时间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孕育出各种感情:友情、爱情、同情……这些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时间的价值虽大,但它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正如古语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同时,时间又是人生价值的载体,我们应珍惜时间,用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更多的光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浅谈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如何选材摘要:很多考生在考场常苦于写作时无材料可用,有时还会落入写作误区的陷阱。
其实想要在作文这片沃土上有所获,只要做到平时注重积累各类素材,胸藏丘壑,考场上认真审题,就能够有材可取,好词句信手拈来。
关键词:选材;误区;审题;新颖刘禹锡曾在《浪淘沙》中说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文选材犹如淘金前筛选沙子,只有经过慎重仔细的选择,才能做到新颖,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之前我有幸参与了十堰市中考语文作文的阅卷,在此次阅卷中,我感慨颇多,本次作文是以“这也是一种爱”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但是三万多考生中不乏因选材失误导致低分的现象。
纵观这个命题,考生在审题时必须要在选材上突出中心,也就是要紧扣“也是”,这爱也许不同于父母、老师、身边人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爱,比如严厉、放开、经历磨难等,最好是能写出作者思想转变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进而感悟到爱,若是只写到爱,没有突出“也是”就会被视为偏题。
经统计,此次中考作文中选材上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直接照搬书本材料,缺乏自己的感悟十篇作文中就有一篇内容是将政治课本中的案例《转角遇到爱》套在自己身上,先铺陈父亲的冷漠,然后叙写一次父亲到学校看自己,临走时他在转角处的饱含深意的眼神流露出了浓浓的父爱;更有甚者直接将平时月考卷上的阅读原文稍加修改当做材料使用,如部分考生将“儿子误入陷阱,父亲在一旁置之不理,让其依靠自己求生的毅力爬出来,儿子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的内容嵌在了自己身上,显得与生活阅历相差甚远……这些内容根本不是考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只是为了拼凑字数,让人看了生厌,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
二、改写故事,不切实际多失真考生中不乏改写古代名人故事的人,如写虞姬与项羽死前的惜别、公子扶苏和父亲嬴政之间的爱恨纠葛、屈原投江前对楚王的心理独白等,无一不是在想象的基础上篡改历史,语言流畅优美者还能保个体面的分数,但是这其中大多是狗尾续貂,缺乏史实依据,读来可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刘利琴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8年第29期【编者语】有这样一副对联: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横批:无米之炊。
用此对联来形容一些学生的写作状态很恰当。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素材可写。
所谓的“选材”就是根据中心,从已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
写好记叙文,首先看选材。
就像蜜蜂采花粉酿蜜一样,不是所有的花粉都能酿蜜,只有经过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
【写作指津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再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是虚的,使人印象不深。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
那么,材料从何处来呢?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首先,要处处留心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次,要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练习文笔、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的极好方法,也是记录生活、陶冶情操、加强自我修养的良好方式。
最后,要善于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善于体验生活,只有通过亲自实践,亲自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避免文章空洞无物。
二、从课本中找素材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数十册语文、政治、史地等教材,它们理应成为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
如作文题目《善待_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善待太行王屋》,将《愚公移山》进行改写,大意为:愚公和智叟合作进行资源勘探,引入资金建立包括珍稀动植物自然区在内的旅游景区——“愚公园”,远近闻名;并以山为本,开辟交通,货通中原,外商慕名纷纷投资兴业,太行、王屋地区率先进入小康……作者以此演绎“因循守旧,事无不败;人心思变,令客观环境为我用,方能闯出新天地”这一主题,显示出活用教材的创新能力。
三、从名著中找素材从名著中找素材主要有“缩写”“改写”和“续写”等写作形式。
主题一:家国情怀1我们生于矞矞皇皇之现世,本就应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酌古御今,历史长路从来不缺为国为民者的热血高昂: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荒烟,守着中华文化;水保专家朱显谟十二年坚守,一生圆梦黄河清。
节选自原文《一箫一剑平生意,守吾家国共余年》3“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曾听见骠骑将军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豪言壮语?精忠报国,刻入血肉。
可曾望见岳武穆公壮怀激烈,怒发冲冠的雄姿英发?是谁羽扇轻摇,宏论傲惊三吴江川;是谁雪衣抱琴,笑看火生东南焚尽千帆。
是他们,是每一个三尺青锋怀天下的大好青年,封候非其愿,但求山河安。
节选自原文《青春的底色是爱国》主题二:积极面对挫折1倘若人生如逆旅,而苏子瞻却以一袭蓑衣笑看平生,终是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虽然蜀道难于上青天,但李太白却内心笃定长风破浪中会有直挂云帆济于沧海的契机,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尽管沉舟侧隐于畔,病树枯萎至死,但刘禹锡却感言秋日胜于春朝,终是千帆依旧竞发,万木依旧欣欣向荣。
节选自原文《百转千回仍有少年意气》2人生,多是在命运的洪流中一路斩风破浪,在磨难中艰苦成长,于荆棘之上仰望阳光。
苏秦早年家境贫寒,食不果腹。
他受尽嘲讽,仍没有放弃,头悬梁,锥刺股,最终成为六国国相。
成就相名后,他感慨道:“使我有洛阳两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正因经历饥寒折磨,邻里嘲笑,他沉淀、提升自己,最终成就了万人敬仰的举世国相。
节选自原文《破风而上,绝唱云巅》3“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
”余光中如是说道。
花滑冠军羽生结弦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紧紧追逐着顶点”,不断挖掘自身的花滑潜力;“老男孩”梅西在低谷期虽与大力神杯失之交臂,却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化挫折为生命的养料,最终再获金球奖;史铁生身残志坚,把“写作是我的爱好”这句话诠释到极致……节选自原文《苦痛吻我,报之以歌》主题三:坚守自我1李太白的狷狂震动凌霄千年不散,嵇康《广陵散》里的阔达洒脱绕梁数载春秋,中华八百里云与月,苍穹黄土之间是多少灵魂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个性抒写一个又一个传奇。
材料作文“最清晰的脚印留在泥泞中”写作导引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但当你回头的时候,在人生这条路上,你能否找到自己的脚印呢?也许很难。
你会发现,当你走在没有人走过的地方,甚至是在泥泞之中行走时,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成功亦如此。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行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内涵。
审题首先应解读理解材料的意思及主旨,把握好命题的方向。
材料三层意思,分别围绕怎样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展开。
理解材料主旨须挖掘“泥泞”“脚印”等词语的象征义,领会关键词句的意旨,从而把握其中的哲理。
材料末句画龙点睛,对整个材料做了拓展、升华,点明主旨:常常走老路,尽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未见得会有所收获;只有敢闯新路、创新求变、在艰难困苦中锐意进取,才会不断取得成功。
审题时可其作为突破口,为思维提供明确的导向,打开行文思路。
文章在写作时要努力突出特色和亮点,或以理性感悟表达新时代青年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个人奋斗的深刻思考,展示积极上进的人生风貌;或以感性情怀抒发对奋斗的人生、对积极的精神和正气人格的热情讴歌。
总之,热情奔放的青春岁月,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实现自我理想、吹响人生号角的人生进行曲等均为作文出彩之处。
【现场作文一】
在夜的缝隙里看见生活
佚名
在黑夜里前行/生活依然灿烂如光/在泥泞中前进/生活依然有滋有味
——题记
渴望拥有阳光,期盼黎明时分,等待那一抹彩霞,却不知阳光的恩赐仅限于黑夜的来临,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
“山中音乐梦,脚下风景无限。
”刘伟用双脚诠释了成功之道。
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一场意外的变故使他失去了双臂,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从此游泳池中多了一个特别的人。
他每天锻炼,比别人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终于有一天失去双臂的他,站在了高高的颁奖台上,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观众十分欣慰。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因为过度劳累,他患病了,从此再也不能下水,对于将游泳视为生命的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仍然和命运作坚决的斗争。
挫折愈发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转而将目标对准了音乐,用脚弹琴是他唯一的选择,很多人发出了哀叹,这根本不可能,但刘伟却用事实阐释了我能行,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
从此,家中多了一架特别的琴,他勤奋练习,克服脚弹琴的种种不利,许多次在琴上摔下来,但他依然坚持,最终实现了音乐梦。
刘伟向我们诠释了成功路上那些脚印深深烙在记忆里,而这些成功的脚印永不会随时间而风化。
面对高考,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坚持圆梦的理想,高中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满载着我们的梦想,而梦想的背后却是数不清的泪水和汗水汇流成河。
校园,每一个地方,都见证着我们趟过泥泞时洒落的滴滴汗水;
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过我们从失败中奋起的艰辛和苦难;每一个片断,都纪录着我们与坎坷徒手交战的勇敢与顽强……
日日夜夜,我们完全将自己交给了学习,交给了梦想,交给了奋战……每天的生活都按分妙去计算,这样的生活因为艰辛而甜蜜,我们不曾忘记。
因为,每时每刻,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喊、招唤、鼓舞。
行走于黑夜里,那些可爱的生活在前方等待,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孑孓孤行,但注定一切与悔恨无缘!
做别人不能做的事,让自己的脚印深深地烙刻在记忆深处,任凭岁月去回味,才能让自己站在梦想之巅,成功终究会属于你。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7分=55分
言之有据:
本文立意实践了“化大为小”的技巧,诠释了对奋斗自强的人生是最精彩人生的理解,新颖别致,形象深刻。
习作开篇以阳光总是在黑夜之后来临的思考引出对成功之道的理解,次以刘伟的典型事例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内容充实,材料和观点有机粘连,让人不禁认同于小作者说理的实实在在。
在议论中,还能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进一步畅谈自己对健康人生的深刻领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90后”青年对自身的认识,对积极人生的追求,对奋发人格的赞美。
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说理具有感染力。
【现场作文二】
夜幕下,独舞的蔷薇
佚名
凛冽的寒风趟过广阔的平原,侵袭着河西走廊的每一寸土地。
万木皆凋零,百花亦残败,世间的荒芜顿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留下一丝残杀。
然而,在此片万籁俱寂的广袤原野上,有一树梅,正挽着白雪那湿润的双手,伴着萧瑟的清音,旋转着。
在萧风的漫舞中,那一树梅的艳丽被世俗看得一清二楚,那一树梅的清雅被俗人恋得执着热烈,可是谁曾记得背后肆虐的北风凛冽。
长年生长在世界屋脊的雪莲,常常让世人神往;生长在武夷山之巅的茶叶,往往被世俗记忆。
可谁曾明白他们用生命在诠释:压力之下的生存才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显现出光辉的光芒;每一次艰险中,更能映射出无限的智慧与感动。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成熟。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熠熠生辉,因为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他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透彻清澄。
司马迁刚直与坚韧。
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我们记得……
当蚕蛹蜕壳,颓变为万人迷恋的蝴蝶时,它所历练的是一种生死之间徘徊的苦痛,和凤凰涅时的绞心痛肺的伤痕。
然而,撕裂般的疼痛换来的是明媚的春光,生与死的颓变换来的是花果为餐、沧桑为饮的朗朗碧空,长路漫漫的历程换来的是春风和煦、百花盛开。
瞧,夜幕下的蔷薇花,在孤独的黑暗中起舞,不为世人的淡忘而不平,也不会因为夜的黑而气馁,它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开放,夏末冬初,从不放弃。
在黑夜中绽放自己,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在岁月流转中你尽情地拍打着娇弱的双翅,奋力向前,向前……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6分=53分
言之有据:
主题鲜明,构思独到。
习作开篇由对万物凋零季节,唯有一树雪梅傲然开放的美丽入手,进而引发对“美丽”深层次的思考,自然地引出文章主旨,鲜明深刻,引人警示;接下来列举了苏东坡、屈子和司马迁历经磨难而终于成就美丽人生的经典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主题;最后,复以蚕蛹蜕壳和黑夜独放的蔷薇两则自然现象照应篇首,再次论证强调了主题。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叙述开阖自如,说理环环相扣,语言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体现了小作者较强的社会观察力和过硬的行文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