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9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仲尼篇》 孔⼦有⼀个弟⼦叫⼦夏。
有⼀天,他问孔⼦,有关他的⼀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师,颜回同学为⼈怎么样?” 孔⼦沉吟了⼀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我要好。
” “那⼦贡呢?”⼦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我好。
”孔⼦笑着说。
“那⼦路,⼦路同学呢?”⼦夏⼜接着问。
孔⼦开⼼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 “那⼦张呢?⼦张难道也有过⽼师之处?”⼦夏满脸狐疑。
孔⼦顿了顿,说:“⼦张同学,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我这个做⽼师的要强。
” ⼦夏听到这⾥,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师,这我就不明⽩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师的地⽅,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师您,学习呢?” 孔⼦见⼦夏这样,忙举⼿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夏说:“⼦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使他变得⼀味地迁就他⼈,影响了⾃⼰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反⽽害了别⼈。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接着对⼦夏说:“⾄于⼦贡,他的⼝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碍。
他精通语⾔的妙⽤,却不识语⾔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 “关于⼦路,”孔⼦继续说:“他英勇过⼈,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动。
这样难免会意⽓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 “⽽⼦张呢,”孔⼦说到这⾥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的⼈,让⼈见之⽣畏,敬⽽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 “因此,”孔⼦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 ⼆、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们往往会联想到温⽂尔雅、谦恭礼让、⽂弱书⽣形象。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 孔子问礼孔子一次问他的门徒,“在进行礼仪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门徒回答道,“根据规定的程序行事。
”孔子问,“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门徒回答:“跟随自己的感觉。
”孔子说,“你们的礼仪培训失败了。
”2. 孔子参观鲁穆公孔子参观了鲁穆公。
穆公问孔子如何改善统治。
孔子回答:“让百姓感受到你的爱。
”穆公反驳道:“我对百姓非常慷慨。
”孔子回答道:“这并不足够。
爱是要展现在言行之间,而不是流于慷慨。
”3. 孔子的弟子写文字孔子的一位弟子问他:“我写出了最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被人们记住?”孔子回答道:“用你的文字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吧。
”4. 孔子的徒弟先君子后小人孔子的门徒子路问:“我们应该先跟谁做朋友,先跟君子还是先跟小人?”孔子回答道:“你应该先跟君子交朋友,因为他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 孔子的学生被狗侵害孔子的一位学生被一只野狗咬伤。
孔子派门徒寻找狗。
当门徒抓住狗时,孔子吩咐说:“不要伤害它,因为它只是在执行它的天性。
”6. 孔子的学生给自己设局孔子的一位学生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当听到孔子赞扬他时,他将弹奏他的琴。
但孔子没有赞扬他,于是他回来摔坏了他的琴。
孔子告诉他:“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你需要更多的努力。
”7. 孔子的学生想和他分享喜悦孔子的学生呈报了他的进步,告诉孔子他在一次辩论中打败了一位对手。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把这个喜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而不是只跟我说。
”8.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有人问孔子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看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的事情,那才是他真正的品性。
”9. 孔子的门徒讽刺他的声音孔子的一位门徒讽刺他的声音。
孔子回答道:“我的声音虽然不甚动听,但我的言语却是有分寸的。
”10. 孔子的一位学生不忠孔子的一位学生对他不忠,孔子提醒他说:“如果你不忠实于自己的师傅,你也不会忠实于自己的国家。
”11. 孔子回避悖论孔子发现了一个悖论:“一个人不能一边说谎,一边帮助别人。
【导语】孔⼦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物。
⽼百姓叫他做孔圣⼈,读书⼈称他为孔夫⼦。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孔⼦的经典故事关于孔⼦的经典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孔⼦的经典故事 孔⼦的⽗亲死得早,母亲含⾟茹苦地把他抚养成⼈。
在孔⼦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为⼉⼦演奏,有时⾃⼰为⼉⼦吹弹,有时让⼉⼦⾃⼰玩弄。
邻⾥乡⼈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们说:让孩⼦从⼩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
做⼈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规矩不成⽅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
让孩⼦早点接触礼仪、⾳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
邻⾥有了婚丧等红⽩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
孔⼦成⼈以后,对⾳乐的爱好有增⽆减,把⾳乐当成⾃⼰⽣活中的⼀部分。
他在齐国听了韶乐,⼀连学了三个⽉,整⽇沉醉其中。
他说:“真没想到⾳乐的感染⼒有这么强!” 有⼀次,孔⼦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他弹⼀⽀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天。
师襄⼦让他换个曲⼦,孔⼦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曲⼦,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 过了⼏天,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曲⼦,可以弹别的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意。
”孔⼦说。
⼜过了⼀段时间,孔⼦依然在弹那⾸曲⼦,师襄⼦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意了,可以换⼀⽀曲⼦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物形象呢。
”孔⼦说。
⼜过了⼀些时候,孔⼦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肤很⿊,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四⽅,这就是周⽂王。
” 师襄⼦听了⼗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对⾳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更加刻苦地学习⾳乐,他能从⾳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
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到⾳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的故事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导语: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7篇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1)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2)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
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
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
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
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3)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孔子的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孔子的故事1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有关孔子的故事2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有关孔子的故事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有关孔子的故事4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
”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
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有关孔子的故事5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通用5篇)当代国画名家绝版绘画,美轮美奂中国风,凝炼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传习中华传统文化精髄,读懂丰富立体的思想大家,读透鲜活生动的国学经典,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篇1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篇2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关于孔子的故事]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以下是关于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故事二: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的故事孔子孔子的故事(一)孔子的故事孔子的腰围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她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起,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煮食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到的事情也不确切,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唨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埠,过着清平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上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大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佣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是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祀,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此,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孔子学琴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的好,她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任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先说到:“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0篇)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0篇)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孔子的故事篇1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
下面是关于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2评赎奴隶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3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更能够启发人们的人生智慧。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三人行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在路上行走。
路遇一个人,他向孔子请教:“子曰:‘无欲速,无见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你知道三人行的时候,必有我师在。
”那人听后不解,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你现在在这里向我请教,而我正跟着我的弟子们行走,所以我是你的师傅。
”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用心。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问可求,就有老师可寻。
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从中不断地学习和取经。
故事二:达哲思孔子曾经对一个弟子说:“我有三个欲望,但都已经做到了。
”弟子不明白,就问:“三个欲望是什么?”孔子答道:“我有三个欲望,一是到达世界的尽头,二是垂钓而不用鱼竿,三是在高山上听到鸟语。
现在,我已经做到第一和第三个了。
”弟子不解地问:“您垂钓并没有用鱼竿?”孔子说:“我知道鱼是会上钩的,我无需用力,并且不必去操劳。
我已经领会了‘鱼即自来’的道理。
”故事三:谦逊如水孔子曾经说:“我欲无言,而沉默如寒潭之沉淀。
我欲有言,而如泉涌之不舍。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言语的态度。
言语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言辞之中也隐藏着众多的玄机和陷阱。
孔子认为,真理并非总是通过言语来表达,有时候,沉默胜于言语,不言之言胜于有言。
言语的谦逊和含蓄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他倡导一个人应该“如水”般谦逊,顺从自然的规律。
这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听途说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在路上听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在路上不负责任的传播,这是不能接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 "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很多人都很努力。
自古人多胜少,欺软怕硬的作风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故事流传甚广。
以下是孔子十大经典故事:
1. 孔子学琴: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掌握了琴艺后,自发地为学生们传授琴艺,提倡音乐教育。
2. 颜回尊师: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待孔子尊敬有加,时刻遵循孔子的教诲,成为儒家学派的楷模。
3. 孔子论孝: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
4. 孔子劝顽童: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顽童阻挡道路,他以礼待人,巧妙地回答了顽童的问题,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5.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艰苦生活,在此期间,他专注于研究学问,忘记了肉的味道。
6.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历经艰辛,不懈推广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7. 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民之归仁焉。
8. 孔子论君子:孔子阐述君子之道,强调君子要有品德、才华、仁爱、忠诚等品质。
9. 颜渊请孝:颜渊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告诉他,孝不仅仅是表面的侍奉,而是要从内心尊敬父母。
10. 孔子论朋友:孔子认为交朋友要慎重,要选择有品德、有才华的人为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些经典故事展示了孔子的智慧、品德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