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核糖核酸Ⅱ共39页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39
核糖核酸n对晚期癌症的疗效观察周小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观察核糖核酸H在晚期癌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前往我院接受治疗的 40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核糖核酸H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 组生活质量总分(88.41±1. 27)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76.62±1. 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 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
结论:核糖核酸H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可作为优选方案推广 使用。
【关键词】核糖核酸n;晚期癌症;实体肿瘤癌症是指机体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和 分化所致的新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受机体生理调控,并且能 够破坏正常器官组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1]。
由于肿瘤细胞 浸润早期缺乏特异性证据,少部分可无症状,在明确诊断后 往往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延长其生存周期、改善生活质量成为其重要治则。
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核糖 核酸n对晚期癌症的疗效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i.i一般资料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将2012年6月至2015 年6月前往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癌症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 组,各2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63. 33±1. 27)岁;病程时间8个月〜3. 5年,平 均病程(2. 12±0. 33)年;癌症类型:肝癌5例、胃癌4例、乳 腺癌3例、肺癌3例、食管癌3例、结肠癌2例。
观察组患者 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 42 士1.30)岁;病程时间9个月〜3. 5年,平均病程(2. 15±0. 35) 年;癌症类型:肝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3例、肺癌3例、食管癌2例、结肠癌2例。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版本号:HLYY00)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2.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 (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 (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
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
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天。
几种特殊注射用制剂的配制及注射方法郝明非(北医三院门诊注射室)有些注射用制剂在配制和给药时有特殊要求,如操作不当,可对患者造成损害或导致经济损失(这些药物单价均较高)。
现将我院使用的几种特殊注射剂型的用法进行介绍,供参考。
1.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为白色冻干粉针剂,注射前用1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
配制时药瓶放置于桌面,瓶口朝上。
使用1ml注射器,垂直于桌面进针,注入灭菌注射用水。
药瓶不离开桌面,轻轻地顺时针画圆(始终朝一个方向),不可以用力摇震药液。
待药粉全部溶解,瓶中为清亮溶液。
倒转瓶口向下,抽吸药液。
于上臂45°进针,皮下注射。
2. 注射用曲普瑞林(达菲林)白色冻干物或粉末。
本品仅可肌内注射,用药盒内提供的溶剂复溶药物粉末,复溶后立即注射。
复溶后得到的悬浮液不得与其它药品混合。
复溶操作:药瓶放置于桌面,瓶口始终朝上,垂直于桌面进针,注入药液,药瓶不离开桌面,轻轻地顺时针画圆(始终朝一个方向),不可以用力摇震药液(破坏颗粒,不能起到缓释作用),瓶口继续朝上,不可以反转药瓶抽吸药液(药液会剩余),针头向下垂直抽药,药物剂量要精确,不得有剩余药物,更换针头后,肌肉注射,快推药液。
药物剂量如不精确(未抽吸干净药液),要及时记录。
3. 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患者取卧位,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脂肪组织内,左右侧交替。
注射时,不用排气,一手持续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不要松手;另一手持针,注射针垂直刺入皮肤皱褶。
不用抽回血,直接推药。
注射结束后,方可松手。
4. 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诺雷德)预充于一次性注射器中,脐下腹前壁皮下注射。
用时打开包装,将红色安全卡拉出,丢弃。
去除针帽。
不需排气,一手持续捏起皮肤,不要松手;另一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30-45。
进针。
不用抽回血,直接推药,完全推入会听到“咔哒”一声,针头会自动弹出并进入防护套中。
压迫5分钟。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1(版本号:HLYY002015030)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2.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
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
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 天。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英文名:Ribostamycin Sulfate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sheyonɡ Liusuɑn Hetɑnɡmeisu本品的要紧成份为:硫酸核糖霉素。
其化学名称为:O-3-D-呋喃核糖-(1→5)-O-[α-2,6-二氨基-2,6-二脱氧-D-吡喃葡糖-(1→4)]-α-去氧链霉胺的硫酸盐。
结构式:分子式:C17H34N4O10·n H2SO4(n<2)【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灵敏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等引发的各类严峻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胆道感染等。
通常多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规格】(1)1g(100万单位)(2)2g(200万单位)【用法用量】利用前每瓶含量为、、1g的本品别离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2ml、3ml、4ml,完全溶解后作肌内注射。
成人一日1~2g,分2次肌内注射;儿童按体重每日20~40mg/kg,分2次肌内注射。
【不良反映】本品的毒性较卡那霉素轻,但剂量亦应比后者稍大。
实验动物中本品对豚鼠的听力及耳蜗病理损害比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低。
1.少见皮疹、麻木、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偶见听力减轻、眩晕、维生素K或维生素B缺乏、血尿素氮及血氨基转移酶(ALT 及AST)增高等。
3.曾有2例休克报导。
【禁忌】对本品或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对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过敏的患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
2.在用药进程中应注意进行以下检查(1)尿常规和肾功能,以避免显现严峻肾毒性反映。
(2)听力检查或听电图测定,尤其高频听力测定,这对老年人尤其重要。
3.以下情形应慎用本品(1)失水、可使血药浓度增高,产生毒性反映的可能性增加。
(2)第8对脑神经损害,因本品可致使听神经和前庭功能损害。
HCV核糖核酸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研制蒋玲丽;王华梁;王雪亮;鲍芸;肖艳群【摘要】目的研制HCV RNA国家二级标准物质.方法用HCV阴性血清将阳性血清稀释至浓度约3.0×105 IU/mL,按每支1 mL分装,真空冷冻干燥.制备后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并做临床适用性评价.定值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编号06/102).结果均匀性结果显示瓶间不精密度1.77%,瓶内不精密度1.40% (F=1.596 9,P>0.05);20 ~25 C稳定14 d,2~8℃稳定2个月,-20℃稳定12个月(P >0.05);37℃不稳定(P<0.05).开瓶后放置7d、反复冻融5次和模拟运输后检测值与对照组(-20℃保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值为(1.9±0.9)×105 IU/mL.结论制备物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要求,可以作为核酸扩增检测的HCV RNA标准物质.【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RNA;标准物质【作者】蒋玲丽;王华梁;王雪亮;鲍芸;肖艳群【作者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室,上海200126;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室,上海200126;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室,上海200126;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室,上海200126;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室,上海200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HCV RNA载量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其检测有助于诊断急性HCV感染、抗HCV抗体阴性隐匿性HCV感染、ALT正常HCV感染以及评价抗HCV药物的病毒学疗效[1]。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目前国内HCV RNA定量检测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为使不同的实验室间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可通过相应的参考方法或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年组织多中心合作研制了用于HCV RNA扩增检测的国际标准品[2],目前正在使用的是2011年复制的第四代标准物质——WHO属下的英国国家生物标准研究所(NIBSC)生产的国际标准物质(NIBSC code 06/102)。
吉林医学2012年6月第33卷第18期· 3892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生产)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抑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核糖核酸可明显抑制带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使实体瘤体积缩小或消失,其抑瘤率为68.3%,病理组织学证实,本品能引起瘤细胞空泡样变性和液化性坏死,在其周围有大量增生纤维芽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甚至以结缔组织代替瘤组织[1]。
适用于乳腺癌、肺癌、骨肉瘤、肾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能减慢生长及转移速度,或使肿瘤缩小,病灶稳定,并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经本品治疗后,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增强[2]。
为此采用化疗期间静脉滴注注射用核糖核酸Ⅱ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5月~2010年12月接受紫杉醇加吡南阿霉素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46例,年龄34~65岁,平均51岁,无化疗禁忌证,均按规范完成6个周期紫杉醇化疗,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年龄34~64岁,平均50岁,紫杉醇用量每周期175 mg/m2,吡南阿霉素50 mg/m2,21 d为1个周期。
对照组22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紫杉醇用量每周期175 mg/m2,吡南阿霉素50 mg/m2,21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紫杉醇、吡南阿霉素用量、化疗前心电图、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和24 h动态心电图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每周期使用紫杉醇加吡南阿霉素前1 d 开始用注射用核糖核酸Ⅱ100 mg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静脉注射,1次/d,连用7 d。
均使用托烷司琼进行止吐治疗。
对照组:使用紫杉醇加吡南阿霉素方案化疗,均使用托烷司琼进行止吐治疗。
所有入选者化疗前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含量并于化疗6个周期后复查。
产妇术后的出血量。
产妇产后出血会导致红细胞减少,HCT、Hb降低,凝血系统被激活,FIB升高。
术后24h,预防组的Hb、HCT、FIB高于普通组(P<0 05),说明了预防使用TXA可有效改善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的血液指标,分析原因认为:TXA可通过与纤溶酶上的血纤蛋白结合位点结合,抑制纤溶酶水解血纤蛋白,则血清中FIB水平升高,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出血量减少,体内的红细胞丢失量减少,则Hb、HCT降低的量小〔6〕。
预防组的出血率25%低于普通组32 50%(P<0 05),说明了预防使用TXA可有效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出血概率。
分析原因,认为TXA通过与纤溶酶结合,减少可水解血纤蛋白的纤溶酶量,且静脉滴注TXA立即起效,2h后可达血药浓度峰值。
同时,血液中的α2巨球蛋白也可与纤溶酶结合,影响其水解活性,从而减少出血发生机率。
这与樊柳宜〔7〕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符合本研究。
综上所述,预防性使用TXA可有效减少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出血量,改善产妇的血液指标,并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徐崧圆,应小燕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进展〔J〕 医学综述,2019,25(12):2398 2404,2410〔2〕季景环,任静华,孙志敏,等 氨甲环酸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11):89 92〔3〕陈少丽 氨甲环酸在预防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和减少产后出血量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3):96 98,119〔4〕许晓艳 氨甲环酸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8):127 129 〔5〕祝朝萍,刘沙,赵旭梦 氨甲环酸对高危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0):4665 4668〔6〕邹灵敏 预防性应用氨甲环酸减少瘢痕子宫剖宫产出血的临床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5〔7〕樊柳宜,林华英,易锌 氨甲环酸对高危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血液指标水平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20,32(7):64 65,68·药物不良反应·53例注射用核糖核酸Ⅱ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单 彬,梁 平,冯 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9)摘要:目的 2019年我院注射用核糖核酸Ⅱ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最多,根据其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和特点,评价该药作为免疫调节剂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