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的全文翻译及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
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决之矣。
”遂兴师。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
”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吴王将许之。
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
”种还,以报勾践。
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
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
”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
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
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吴王将许之。
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
”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三行:排成三行。
②陈:通“阵”。
③勒兵:练兵。
④保栖:守卫居住。
⑤行成:议和,求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悉发精兵击越悉:尽,全部。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封于会稽,号句践。
勾践父允常,与吴王阖庐争战,败,遂灭吴。
勾践立,欲报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胆,欲以不忘会稽之耻。
乃使大夫种、范蠡行成于吴,吴许之。
勾践遂委国于范蠡,身御耕战,与士卒共劳苦,欲以此报吴。
范蠡知勾践不可与共事,乃去,适齐,为齐相。
其后,吴王夫差败越,勾践乃以屈辱之身,率妻子、人民,迁徙于会稽,越人皆哀怜之。
勾践居会稽,三年,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胆,欲以不忘会稽之耻。
勾践知吴王好色,乃选美女西施、郑旦献之,吴王大悦,乃罢兵。
勾践于是还,复国于越,欲报吴仇。
范蠡复归,助勾践谋,吴王夫差不听忠臣伍子胥之言,终自败于夫椒,吴亡。
勾践欲报吴仇,乃使大夫种伐吴,种败吴于柏举,复败之于麋陵,遂灭吴。
吴王夫差自杀,勾践遂霸越,称霸中原。
勾践霸越,政事修明,百姓乐业。
勾践欲以德服天下,乃使大夫种聘于楚,楚王遣使者回聘,越、楚通好。
勾践又使大夫种聘于齐,齐王遣使者回聘,越、齐通好。
勾践又使大夫种聘于魏,魏王遣使者回聘,越、魏通好。
于是,天下诸侯皆朝于越,越王勾践遂称霸。
勾践称霸,国富民强,然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常以报仇为心。
勾践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无疆。
无疆立,越益强,与楚、齐、魏三国交战,越皆胜之。
无疆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句践。
句践立,欲报父仇,乃使大夫种伐楚,种败楚于柏举,复败之于麋陵,遂灭楚。
句践复使种伐齐,种败齐于麦丘,复败之于历下,遂灭齐。
句践复使种伐魏,种败魏于大梁,复败之于平阳,遂灭魏。
句践遂霸天下,威震四海。
越王句践,以弱胜强,以屈求伸,遂成霸业。
然其成功,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苦心孤诣,终成大业。
勾践世家,传之后世,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翻译:越王勾践,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被封在会稽,号称句践。
勾践的父亲允常,与吴王阖庐争战,战败,于是被吴国灭掉。
勾践即位后,想要报仇,他刻苦自己,深思熟虑,把苦胆挂在座位上,饮食时尝一尝苦胆,想要以此不忘会稽的耻辱。
越王勾践反国原文及翻译原文: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白话释义: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越王勾践反国》。
扩展资料: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越王勾践,其先为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称于越。
勾践者,其先封于会稽,后因越国衰微,迁都吴越之间。
勾践之父允常,卒,子勾践立。
勾践立,始春秋之时,与吴为邻,争战不休。
勾践之初,国势日衰,百姓困苦。
勾践欲图恢复,乃与范蠡、文种等谋臣共图国事。
勾践曰:“吴王夫差,暴虐无道,不仁不义,吾欲灭吴,以雪先王之耻。
”范蠡对曰:“君王诚欲灭吴,必先内修其国,外结其党,然后可以图之。
”勾践从其计,于是内修国政,外结诸侯。
勾践修内政,首重农桑,劝课农工,使百姓丰衣足食。
又广开学校,选拔贤才,以辅佐朝政。
勾践曰:“吾闻国之兴,在于贤臣;国之衰,在于佞臣。
”于是,范蠡、文种等谋臣皆得尽其才,国家渐趋强盛。
勾践外结诸侯,与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国结盟,共抗强吴。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遂兴师伐越。
越王勾践亲率大军,与吴战于夫椒,大败吴军。
夫差乃请和,勾践许之。
勾践归国,谋臣范蠡进言曰:“吴虽败,然其国尚强,不可轻视。
今吴王夫差求和,我宜允之,以待时机。
”勾践从其计,遂与吴和亲。
勾践和亲之后,乃复修其国,积蓄力量。
勾践曰:“吾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于是,勾践大兴兵马,修治兵器,以备不时之需。
吴王夫差闻越王勾践复国,怒不可遏,再次兴师伐越。
勾践知吴兵将至,遂命范蠡、文种等谋臣,制定退敌之计。
勾践曰:“吾闻兵者,诡道也。
可退敌者,非战之胜,乃智之胜也。
”于是,勾践令范蠡、文种等,布下疑兵之计,使吴军迷惘。
吴王夫差中计,遂攻入越国。
勾践见吴军势大,知不可战,乃与范蠡、文种等谋臣,携妻子、宝器,逃至会稽山。
勾践曰:“吾闻死有重于泰山,生有轻于鸿毛。
吾今虽败,然我志不屈,必待时日,以图复兴。
”范蠡对曰:“君王诚欲复兴,宜卧薪尝胆,以待时机。
”勾践遂与范蠡、文种等谋臣,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勾践之妻,尝与勾践同卧薪尝胆,曰:“君王若能卧薪尝胆,吾亦当与君同之。
”勾践感其言,益加勤勉。
卧薪尝胆者,三年之后,越国复兴,民富国强。
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赏析勾践灭吴佚名〔先秦〕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勾践灭吴翻译及赏析《国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日:“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日:“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日:“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豁,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豁谏日:“豁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灭吴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对三军发出号令说:“不论是我的父老兄弟或我国君的同姓,只要能够帮助我出谋献计并且击退吴国的人,我将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
旱时就要准备舟船,涝时就要准备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
即使没有四邻各国进犯的忧虑,但是文臣和武将这类人,不可不培养,以备选择录用啊。
这就像蓑衣斗笠,天一下雨,人们必定要用它。
如今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了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谋臣,只怕太迟了吧?”勾践回答说:“只要能听到您大夫的话,怎么会太迟呢?”握住他的手并和他商量起复国大计来。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
吴王夫差想听从文种的话与他讲和。
伍子胥进谏道:“不能这样做!吴国与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战的国家呀;三江环绕着吴越两国,两国的人民没有迁移的地方。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提示】本篇突出记叙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并续以越国灭亡的史实;篇末附载佐勾践灭吴的大臣范蠡弃政经商时的轶事。
越王勾践忍辱励志、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
范蠡、文种等辅佐勾践灭敌称霸,主明臣贤,寄寓着司马迁的社会政治理想。
文字繁简有度。
简则惜墨如金,如叙越王祖先至允常在位,二十余世,一笔带过;繁则用墨如泼,如叙勾践雪耻及范蠡轶事,运用多种笔法,生动逼真。
多层次多角度成功地运用对比:句践的隐忍、得文武贤臣辅助,终于取胜,夫差的骄横、听谗言用佞臣诛忠良,国破身亡;吴越两国臣属,一方是受贿赂害忠臣充当敌国内奸,一方是文武协同共谋大业买通内线为我所用,两两对照,使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并寄托着作者深刻的好恶臧否。
范蠡轶事中,运用悬念和伏笔,将范蠡长男因吝惜财物而丧送了兄弟性命的故事叙述得起伏有致,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范蠡料事如神而达观的性格。
通过个性化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使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越王勾践[1],其先禹之苗裔[2],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3]。
封于会稽[4],以奉守禹之祀[5]。
文身断发[6],披草莱而邑焉[7]。
后二十馀世[8],至于允常[9]。
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10]。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段意】简述允常之子勾践继父业为越王。
而将其祖先至允常“二十馀世”的历史一笔带过,是由于越在古代是一个偏远小国,春秋初尚未通于上国,略无世系。
交代允常之时,越即与吴“战而相怨伐”,作为全篇叙事的发端。
【注释】 [1]越王勾践(?—前465):越国国君。
越王允常之子。
在位三十二年(前496—前465)。
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疆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及浙江北部。
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勾:也作“句”。
[2]禹之苗裔:禹(夏朝的建立者)的后代子孙。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文及注释“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以下是这句话的译文和注释:
1、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
2、注释:
越王勾践:指越国的国王勾践。
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
栖:居住,栖息。
这里指退守,固守。
这句话描述了越王勾践在吴国军队的攻击下,被迫退守到会稽山的情况。
会稽山是越国的重要据点,勾践在此坚守,准备与吴国进行长期的对抗。
这一事件是越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勾践复仇之路的开始。
李白《越中览古》鉴赏及译文答案《越中览古》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越中览古》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越中览古》唐代: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锦还乡。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越中览古》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览古》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1、译文: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kuì,溃)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yǒu,有)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
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勾践从会稽回国后七年,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报仇吴国。
大夫逢(páng,旁)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流亡,今天才又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它惧怕,灾难必然降临。
再说,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
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
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
真为越国着想的话,那越国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
吴国志向高远,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的疲惫可以攻克它了。
”勾践说:“好。
”
过了两年,吴王将要讨伐齐国。
子胥进谏说:“不行。
我听说句践吃从不炒两样好菜,与百姓同甘共苦。
此人不死,一定成为我国的忧患。
吴国有了越国,那是心腹之患,而齐对吴来说,只象一块疥癣。
希望君王放弃攻齐,先伐越国。
”吴王不听,就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回吴。
吴王责备子胥,子胥说:“您不要太高兴!”吴王很生气,子胥想自杀,吴王听到制止了他。
越国大夫种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来揣度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
”种向吴王请求借粮。
吴王想借予,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悦。
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嚭听到这话后,就多次与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计策,借机诽谤子胥说:“伍员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强劲地进谏,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
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
”嚭还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
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
子胥大笑道:“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
唉,唉,你一个人绝对不能独自立国!”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于是吴王重用嚭执掌国政。
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
”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
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
范蠡说:“可以了”。
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
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
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
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
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
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
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
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
‘用斧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身边。
’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
”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
”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
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
”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
2、"由是观之,何....为福乎?”这句话里的”是”代表“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之”指“困会稽”。
翟:通“狄”。
坐:通“座”。
座位。
属:通“嘱”委托。
承:通“乘”。
罢:通“疲”。
蚤:通“早”。
不:通“否”。
蜚:通“飞”。
3.勾践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屈求全、礼贤下士,赈浏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
作为没有任何制衡、约束的具有最高权力的一国国君,虽说是在受辱后做出的这些举动也是十分难得的。
加
之,勾践在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时能虚心征求、听取谋臣们的意见,终于战胜了吴国、扩大了地盘、称霸于诸侯。
而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
戏剧家曹禺先生在我国遭受天灾人祸的一九六二年,把卧薪尝胆的句践搬上戏剧舞台,确实起到鼓舞人心、团结全民共度难关的作用
勾践此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是越王,一国君主,可他却战败了,成为敌国的奴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反差。
作为一个曾经的君王,他将经历一个落差非常大的心路历程。
按照当时的做人常理,他应当自杀,决不屈从于对手,可是他却选择了隐忍。
为了复兴已经失去的国家,为了重建霸业,他受尽屈辱、历尽苦难、韬光养晦、卧薪尝胆⋯ .在那个极其特殊的时代,他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英雄人物。
勾践在吴国为奴时,什么下贱的事都肯做。
然而,无论勾践在夫差面前如何卑躬屈膝,但他回过头来,眼神中仍然透着寒意,带着一股霸气和帝王之气。
他能复国也有其自身的条件。
其一,坚强的意志。
勾践被吴国战败,退守会稽山时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他并不服输,仍然与谋士商量,向吴国求和,暂时保存了自己的国家。
其二。
忍辱负重的精神。
勾践与吴国求得和解后,曾率众“卑事吴王夫差。
其亲身为夫差前马”。
对一个国王来说,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却超乎常人地忍受下来了。
其三,勇当责任。
战败后他曾经向国人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战后的勾践深刻地作了反省.认识到国力不足而与吴国开战的错误。
这种认识既为他制定新的治国方略打下基础,也为他赢得了民心。
其四,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恢复国力的过程。
勾践劳动亲身耕作。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这种作风显然能起到表率性的作用。
这不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这是一个复兴国家的故事。
这是一个王,为了复兴自己已经失去的国家,受尽屈辱、历尽苦难、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教训,终于让自己的国家重新站立起来,强大起来,最后置敌于死地的历史传奇。